毛概第一章第一节
- 格式:docx
- 大小:79.2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不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1.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3.中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1.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初步发展2.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与中国工人阶级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3.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桥梁(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源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战略与方法论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获得的。
表现在:(1)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毛泽东思想的奋斗目标;(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观察、分析、改造中国社会和指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武器;(3)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自马克思主义;(4)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原则、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运用继承和发展。
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次源表现在:第一,继承了中国人民的斗争传统;第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三,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哲学传统。
第四,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人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
(四)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1.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中国人民参加的革命运动。
2.中国革命所处的特殊的国际环境。
3.毛泽东本人的特殊经历。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的,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基本形成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初步结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民族的、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党内的种种矛盾,纷纷展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
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
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
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
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
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
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理论条件1、20世纪40年代前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不断趋于完善2、党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自觉和清醒二)历史条件1、1943——194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从防御到反攻,中国抗日战争有相持到反攻,中国革命在经济严重挫折后由衰到盛的历史时期2、在决定中国战后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力回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叫嚣,而且能把全党和全国人名高度统一和团结在正确理论的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迎逆流而奋力前进三)主观条件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
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在认识上的历史沿革过程对毛泽东思想涵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选择和经验总结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一是要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二是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犯有严重错误,而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注:毛泽东晚年脱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的东西,就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第一次,六届七中全会二)第二次,1945.5刘少奇《修改党章》九个方面三)第三次,1981.6十一届六中全会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一)时代性二)科学性三)独创性四)开放性1、是对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2、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开放3、是对实践的开放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1、中国革命胜利后,全国掀起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2、林彪、四人帮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3、文革结束后出现两种错误思想1)左倾错误:两个凡是2)右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二)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的观点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旗帜3、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条件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基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群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实践(国共合作,武装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4、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年党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1927年——1935.1遵义会议)三、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曲折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条件1、历史条件: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1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1935 年遵义会议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全党来讲认识到这个问题、成为全党的共识——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P.3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内涵→P.6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6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P.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也是最新成果→P.6-7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P.8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P.9十七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确界定(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P.11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评价→P.12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131945 党的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4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P.1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主要标志→P.14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等)→P.15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P.16政策和策略的理论→P.16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P.17党的建设理论→P.17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0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P.21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22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24包括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P.24-26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6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27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30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P.30三个代表各自之间的关系→P.31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31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P.32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3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P.43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P.45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1、一切从实际出发→P.482、理论联系实际→P.483、实事求是→P.50(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P.51)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51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54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55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P.57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P.59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41、近代中国的国情→P.64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6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P.67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革命的对象→P.69革命的动力→P.71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P.7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P.72(领导权是新旧革命的根本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P.7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7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P.7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P.74联系→P.75党历史上左、右错误的原因→P.75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75政治纲领→P.76(国体政体)经济纲领→P.77 文化纲领→P.78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P.791、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P.79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及其内容→P.80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P.81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811、统一战线→P.822、武装斗争→P.833、党的建设→P.84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P.86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87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P.91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 具体内容(一化三改)→P.9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P.95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6 农业改造的方法步骤→P.97 个体工商业改造的方法步骤→P.98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9和平赎买政策的意义→P.100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改造道路上出现偏差的认识→P.104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P.10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带来的变化→P.106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112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P.114对其认识→P.116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本质、根本目标、本质属性)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21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内涵)二、发展是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126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27(科教兴国、人才强国→P.129)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32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两层)→P.137为什么要将社会性质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P.1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不同→P.13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1383、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P.140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为什么是长期的→P.14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深入理解→P.145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P.1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P.147(对其深入理解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基本方针→P.14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应该如何做→P.148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50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关系→P.151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153三步走的内涵→P.155第三步的三个阶段目标→P.155三步走的意义→P.155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56 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P.157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1二、改革开放的目的→P.162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63毛泽东的观点→P.163邓小平的观点→P.165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P.166如何评价是非得失,三个有利于→P.167三个有利于的具体做法→P.167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具体做法→P.169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0为什么要开放→P.170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对外开放格局→P.172入世的机遇挑战→P.173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7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P.177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P.178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79 南方谈话及其重要意义→P.18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P.18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82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特征、市场经济特征)→P.183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P.184确立的基本依据→P.18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种经济形式→P.186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P.187如何做(4 点)→P.18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89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90为什么要鼓励?→P.190如何鼓励→P.191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P.191按劳分配的基础→P.192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P.193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93三种类型→P.19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P.195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95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P.195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P.195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P.198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200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求好与快结合→P.201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P.206三个转变→P.208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09三农问题→P.210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P.211,如何做→P.211五、统筹区域发展→P.212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214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P.22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223人民民主专政有鲜明的中国特色→P.223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P.224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P.223人大制度的优点→P.225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P.225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P.227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两党制的不同→P.230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P.231实行区域自治的原因→P.232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233成为民主制度范畴的烟瘾→P.233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235依法治国的含义→P.236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P.236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P.238(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40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241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24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干涉内政→P.245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P.248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250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251四有之间的联系→P.252为什么要培育四有公民→P.252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255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55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P.256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P.256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主题)→P.258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P.260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P.261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263二、发展教育和科学→P.264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P.266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P.271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P.274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P.275科学含义→P.276 把握科学内涵的几个方面→P.276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78理论意义(3 点)→P.278实践意义(4 点)→P.280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P.281基本原则→P.2812、目标任务→P.282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284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P.286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P.286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P.287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P.288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P.28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教学目标:(结合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确定)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地了解。
同时了解教材的体系和逻辑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科学内涵,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新课程导入】也许有的人会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学它还有什么意义吗?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
(小链接:千年伟人马克思;金融危机后的马克思热潮)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名人名言】“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交流讨论】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点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概第一章总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过程(三阶段)第一阶段:党的早期领导人大钊等都曾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
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第二阶段:会议前后党的领导认识到重要性。
1938年10月14日,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9月29日—11月6日)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整风以后全党认识到了重要性。
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全党公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第一,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
第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发挥指导作用,不仅是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在要求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预期目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章: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是毛泽东强调的我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和其他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
毛概课第一章.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
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地位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教法与学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课程导言(40分钟)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60分钟)第二节毛泽东思想(50分钟)第三节邓小平理论(50分钟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0分钟)第五节科学发展观(50分钟)复习思考题:1.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4.透过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你能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有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意义?参考资料:1、《毛泽东选集》2、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邓小平文选》3、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03年版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导入:1920年11月,毛泽东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信中强调,要改造中国,固然需要有大批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毛概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2.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1)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2)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3)源于对中国革命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来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包括:(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于中特理论体系之中。
(3)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eg : 主题发展:从革命到建设;内容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方面都是发展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含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这标志着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其一,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条件、革命道路的特殊性)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3、这是中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一方面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是在同错误思想倾向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倾向的斗争中获得的正确认识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途径)。
预期目标: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2、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题、主线和重点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总论1-2章第二部分:毛论3-4章第三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15章,分四个相对独立部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5-6-7章(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8-11章(3)祖国统一与外交政策12-13章(4)建设祖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14-15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靠什么作为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指导思想:马列毛邓三•《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这《六个“为什么”?》分别是:• 1.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第一、十章)• 2.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第四、五章)• 3.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第九章)• 4.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第九章)• 5.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第八章)• 6.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第七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 3.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背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从广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很多后继者所丰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我们平常作为指导思想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基本上是属于广义上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1)何以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的特殊国情• 1.在2半的旧中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恩列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 2.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结论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何以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由毛泽东在1938年才提出,但是这并不是说,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是突然冒出来的。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
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从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形成了共识。
一个是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过系统的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这里,一是要“解决中国问题”,二是要“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1)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2)立足于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根本原则。
(3)融合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
(1)剖析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任务。
(2)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要求。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就是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例如:•毛泽东用“愚公移山”来说明什么?•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什么?•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什么?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成果之间的关系• A.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B.前者为后者的发展奠定基础,后者又继承和发展了前者;• C.它们都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总之,是为了解决“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就是“一脉相承”的“脉”:解决在国情特殊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十七大报告解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生阅读教材P9-13•对这一科学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一、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综合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二、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三个方面的新的伟大觉醒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伟大觉醒,则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党在这三个方面新的伟大觉醒,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三、要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以贯之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问题。
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既是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个角度来说的,又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这个角度来说的,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新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巨大威力这个角度来说的。
因此,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思考题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