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诊断-07-11-15-陈生弟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42
帕金森的诊断标准简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肌肉僵硬、震颤和姿势不稳等症状。
为了确诊帕金森病,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临床特征和体征来进行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帕金森的诊断标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标准制定帕金森的诊断标准由国际帕金森与运动障碍学会(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制定并不断更新。
该学会由世界各地的专家组成,致力于推动对运动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标准制定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文献回顾:专家组对最新的科学文献进行回顾,收集关于帕金森病诊断方法和标准的信息。
2.专家讨论:专家组召开会议,就目前可用的证据进行讨论和辩论,以确定诊断标准的内容和形式。
3.征求意见:制定的初步标准会公开征求其他专家和相关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4.标准修订: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意见,专家组会对初步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5.发布和更新:最终确定的诊断标准会在国际帕金森与运动障碍学会的官方网站上发布,并定期进行更新。
标准内容国际帕金森与运动障碍学会制定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包括以下方面:1. 主要临床特征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静止性震颤(resting tremor)、肌肉僵硬(rigidity)、运动缓慢(bradykinesia)和姿势不稳(postural instability)。
这些特征是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帕金森病的重要依据。
2. 附加临床特征除了主要临床特征外,帕金森病还可能伴随一些附加临床特征,如自主神经症状(autonomic dysfunction)、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和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这些附加临床特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帕金森病。
3. 支持性证据除了临床特征外,还有一些支持性证据可以用于帮助诊断帕金森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帕金森病诊断方法
导语:帕金森是一种老年疾病,帕金森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的会导致下身瘫痪,甚至是全是的瘫痪,那么我们要如何及时检
帕金森是一种老年疾病,帕金森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的会导致下身瘫痪,甚至是全是的瘫痪,那么我们要如何及时检查到帕金森,早期进行治疗康复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帕金森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患得帕金森的都是老年人来的,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帕金森是老年人的专利,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帕金森的,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纰漏的,凡事都是不能那么绝对的说法的。
帕金森的诊断也是有点复杂的。
帕金森的诊断有以下检查项目:
1、血清肾素活力降低、酪氨酸含量减少;黑质和纹状体内ne、5-ht 含量减少,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较对比组降低50%。
2、帕金森的检查项目表现有csf中gaba下降,csf中da和5-ht的代谢产物ha含量明显减少。
3、生化检测放免法检测csf生长抑素含量降低。
尿中da及其代谢产物3-甲氧酪胺、5-ht和肾上腺素、ne也减少。
4、ct、mri影像表现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性变疾病,病理变化主要在黑质、纹状体、苍白球、尾状核以及大脑皮质等处,所以,帕金森的检
查项目ct影像表现,除具有普遍性脑萎缩外,有时可见基底节钙化。
mri除能显示脑室扩大等脑萎缩表现外,t2加权像在基底节区和脑白质内常有多发高信号斑点存在。
帕金森的检查是要很谨慎的,一定不能粗心大意,一旦粗心大意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转载)发表者:谢安木1015人已访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正式发布,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六期,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执笔。
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
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
”【治疗原则】一、综合治疗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07中医五1班0701360 方林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
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中脑。
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它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
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病的病因有很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与于同一环境的人,甚至同样吸食大量MPTP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
虽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家族集聚现象,但至今也没有在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说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帕金森病的起病是缓慢的,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
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
1、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的运动。
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
在发病早期,患者并不太在意震颤,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的时候出现,当变换一下姿势时消失。
以后发展为仅于肢体静止时出现,例如在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突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
震颤在病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可完全消失。
帕金森病的诊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
根据统计显示,自1990—2016年,全球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增长了1倍,以后数年仍将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预计至2030年,中国将大约有5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约占全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的一半,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庞大的患病人群,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首要的任务。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一些非运动症状如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嗅觉减退、便秘、体重减轻以及焦虑、抑郁、淡漠这些精神改变。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为中脑黑质致密部(pars compacta of substantia nigr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的形成。
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及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等方面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不同人种帕金森病患者的预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白种人,亚洲人群帕金森病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发生率较其他人种更高。
因此,针对中国人群帕金森病患者,应有独立的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合英国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2015年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和中国2006年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推出了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用于指导临床医师诊断帕金森病。
慢病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运动障碍、震颤、肌肉强直和动作迟缓。
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以下是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 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僵直)、动作迟缓,以及姿势不稳等。
2. 强直与震颤的不对称性:帕金森病患者往往在一侧肢体出现明显的强直和震颤症状。
3. 缓解与恶化:患者在运动时,会出现运动缓解的现象(如手握物体时震颤减轻),而休息时症状恶化(如静止时震颤出现)。
4. 双相性反应:帕金森病患者对一些药物的反应表现为“双相性”,即开始时药物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效果逐渐
减弱。
5. 年龄和症状开始时间:帕金森病通常在50岁以上开始出现,且症状发展逐渐进行性加重。
6. 排除其他原因:除了帕金森病外,还需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原因,如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症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等。
然而,这些诊断标准仅供参考,确诊帕金森病仍需要经过临床
医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如脑部MRI、DaT扫描等辅助检查来进行确诊。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陈生弟;王刚;刘军;丁健青【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慢性病程的特点,对PD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相关领域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组利用前期工作建立起来的PD临床资源库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着眼于转化医学,紧紧围绕P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发现:①PD患者血清IgG及C5a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并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产生损伤作用,首次探讨了突触共核蛋白在DA能神经元内的转运与小胶质细胞持续激活有关;②中药单体姜黄素、红景天甙、雷公藤TW397对PD细胞和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与治疗作用;③转染Neurturin或IL-10的C17.2神经干细胞和转染Neurturin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PD大鼠模型具有保护与治疗作用;④报道了我国PD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及药物经济学现况,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二部《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主编了《帕金森病》系列专著,为进一步合理、规范我国的PD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ecause of high prevalence, severe disability and chronic course of disease, it becomes one of research focus in modern medicine 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we further extended ou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ield of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P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We found that: (T)Serum IgG and C5a from PD patients could activate the microglia and produce the damage effects in turn; and lysosome enzyme released byearly microglia activation was harmful for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2)Thre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urcumin, salidroside and tripchlorolide (TW397) had neuroprotec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cellular and animal models of PD; (5)Two types of neuron stem cells (cl7. 2 neuron stem cell transfected with neurturin or IL-10, or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fected with neurturin) were proved exerting neuroprotec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rat models of PD; (4) We investigated the economic burden of PD in China and provided the first data of the current pharmacoeconomics situation in Chinese PD patients. Furthermore, we presided the first and second version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which intended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D in China.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won the first prize of Natural Science Awar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0.【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2)009【总页数】6页(P1221-1226)【关键词】帕金森病;小胶质细胞;神经保护;诊断;治疗【作者】陈生弟;王刚;刘军;丁健青【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课题组,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课题组,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课题组,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课题组,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约1.7%,我国目前至少有200万PD患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患病总人数正在持续增长[1-3]。
应重视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运动并发症的防治
陈生弟;蒋天放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3(0)7
【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类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渐进性大量变性、缺失,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2]。
Fearnley 和Lees[3]提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呈现指数级缺失的假设,即有近90%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疾病亚临床期可能已经死亡。
【总页数】4页(P551-554)
【作者】陈生弟;蒋天放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应重视帕金森病患者视功能损害及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 [J], 陈彪;孙亮
2.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诱发运动并发症的防治 [J], 牛轶瑄;魏桂荣;曹学兵;杨明山
3.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防治与思考 [J], 万赢;刘振国
4.应重视帕金森病治疗中剂末现象的识别与防治 [J], 陈海波
5.防治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多巴胺能药物的研究进展 [J], 陈贵勤;聂淑科;马凯;曹学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练太极或可缓解帕金森病情太极拳对缓解帕金森病情有效。
已被美国用于康复治疗新版指南推荐治疗原则:首选药物+乐观心态+科学护理+康复锻炼医学指导/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教授文/记者黄蓉芳说起帕金森病,大家会想起巴金、陈景润、拳王阿里等名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无不例外地出现全身僵硬、动作迟缓、双手不停地颤抖等运动症状。
事实上,帕金森病患者的痛苦不止这些。
除了饱受运动障碍的折磨,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便秘、失眠、认知困难、嗅觉减退、疼痛或麻木等非运动症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日前,在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专业委员会等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帕友精彩生活领‘秀’”颁奖典礼上,七名病史从几年到十多年不等的“帕友”,分享了他们至今仍能保持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经验。
专家认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已不再单纯的药物治疗,而是一种药物治疗为首选、保持乐观心态、辅以科学护理和合理康复锻炼的综合治疗。
专家提醒,太极拳、快走、慢走、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尤其是太极拳,由于节奏慢、动作大,非常适合帕金森患者锻炼。
这一康复锻炼手段已被美国采用,国内相关专家正在进一步通过对比实验,对其疗效进行科学评估。
病程进展早期运动评分每年降5.1% 中晚期运动评分每年降0.3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大多在5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年轻化趋势。
其运动症状表现为静止时肢体不自主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晚期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与此同时,病人的非运动症状,如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也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较大负担。
家庭医药 2013.0432编辑/严敏****************陈生弟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和老年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科主任、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
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方面造诣深厚。
帕金森大家都知道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很严重。
这些病会致残,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实际上,帕金森病的危害性不亚于它们,甚至要超越它们。
因为帕金森病是一个长期的神经变性病。
一旦患病,生活质量下降,需要终身接受治疗,甚至出现残障。
我们经常看到,四五十岁的人得了帕金森病以后,疾病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长达几十年之久。
所以我们要呼吁社会、政府提高对这种病的关注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多给这些患者一些关爱。
在2013年4月11日第17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不死的“癌症”——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恶化,虽不致命但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运动(动作)上的异常,属于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可以通过治疗而改善或缓解症状。
根据国际帕金森病学会的报道,全球大约有超过400万帕金森病患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帕金森病的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帕金森病是除老年性痴呆外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中老年人多见,年龄老化是帕金森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即在农村居民或饮井水的人中更常见,可能与接触农药和除草剂有关。
早期诊断难,关注3大症状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但通常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相对较为缓慢,呈逐渐加重的特点,不易被患者本人及家属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