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25.55 KB
- 文档页数:7
帕金森病临床分期、诊断标准、评估手段和鉴别诊断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改变为a-突触核蛋白聚集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从而导致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临床分期结合病理改变及其发展程度,以及临床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可将帕金森病分为三个阶段:(1)临床前期(preclinicalstage):仅有帕金森病病理改变而无任何相关症状;(2)前驱期(Prodromalstage):出现非运动症状,乃至轻微运动症状,但还不足以符合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未来10年内发展为帕金森病风险极高;(3)临床期(CliniCalstage):存在运动症状并达到临床诊断标准。
从出现第一个疾病相关的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之前的前驱期阶段,可长达20年。
因此,对于早期症状预警,同样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当患者出现有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日间嗜睡、嗅觉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我们要高度警惕并密切随访,关注患者疾病演变过程。
诊断标准和评估手段PD临床诊断目前还仍是基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特点,诊断帕金森病应首先存在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即必备运动迟缓和至少存在肌强直或静止性震颤两项中的一项,同时要具备至少两条支持标准,不存在排除标准及警示征象。
临床可能的帕金森病也需要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同时出现两条以下的警示征象需具备有相应数目的支持标准,诊断流程图如下所Zj∖O图L 帕金森病诊断流程图对所有帕金森病核心症状的检查都可以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 )所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估。
分期采用H-Y 分期进行严重程度的评定,H-Y 分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O 期:无症状1期:仅单侧病变1.5期:单侧患病,并影响到躯干中轴的肌肉,或另一侧躯体可疑受诊很的森临诊金 能为能金或确帕病 不断可帕病床的森 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很可能的 帕金森病累2期:双侧病变,未损害平衡2.5期:轻度双侧患病,姿势反射稍差,但是能自己纠正3期:双侧病变伴平衡障碍,后拉试验阳性4期:严重残疾,仍可独立站立或者行走5期:局限于床上或轮椅中,生活不能自理鉴别诊断同时,帕金森病还主要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病因可寻,如感染、药物中毒、脑动脉硬化、外伤等,相关病史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Front Cell Neurosci, 2019(13): 397.[4]FISHER R S, ACEVEDO C, ARZIMANOGLOU A, et al. ILAE official report: a practical clinical definition of epilepsy[J]. Epilepsia, 2014, 554(4): 475-482.[5]FERLAZZO E, GASPARINI S, BEGHI E, et al. Epileps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data with meta-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 Epilepsia, 2016, 578(8): 1205-1214.[6]KWON S Y, OBEIDAT A Z, SEKAR 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eizure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thnic/Racial Variation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RICH) Study[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20(192): 105731.[7]LAW Z K, ENGLAND T J, MISTRI A K,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early seizures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nd the effect of tranexamic acid[J]. Eur Stroke, 2020, 52(2): 123-129. [8]BRONDANI R, DE ALMEIDA A G, CHERUBINI P A, et al. Risk factors for epilepsy after thro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 A cohort study[J]. Front Neurol, 2019;10.[9]HAAPANIEMI E, STRBIAN D, ROSSI C, et al. The CA VE scorefor predicting late seizure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 2014, 457(7): 1971-1976.[10]GALOVIC M, DÖHLER N, ERDÉLYI-CANAVESE B, et al. Prediction of late seizures after ischaemic stroke with a novel prognostic model (the SeLECT score): a multivariable prediction mode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study[J]. Lancet Neurol, 2018, 172(2): 143-152.[11] ZELANO J. Poststroke epilepsy: upd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16, 9(5): 424-435.[12]KANNER AM, ASHMAN E, GLOSS D,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summary: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new antiepileptic drugs I: Treatment of new-onset epilepsy: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nd the American Epilepsy Society[J]. Neurology, 2018, 91(2): 74-81.[13]MOTIKA P V, SPENCER D C. 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the elderly[J].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16, 16(11): 96.收稿日期:2020-08-12;修回日期:2020-11-02(本文编辑:高天虹)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李淑华,陈海波*(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关键词:帕金森病;诊断;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52(2021)06-0642-04doi:10.3969/j.issn.2095-8552.2021.06.004*通信作者,E-mail :chenhbneuro@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 ,PD )是以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病。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21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49〔04〕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病症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病症[2]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病症[3]。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标准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根底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21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4]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确实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
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病症,即必备运动缓慢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病症的1项,上述病症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2]。
对所有核心运动病症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5]。
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病症1.运动缓慢: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
该项可通过MDS-UPDRS中手指敲击〔3.4〕、手部运动〔3.5〕、旋前-旋后运动〔3.6〕、脚趾敲击〔3.7〕和足部拍打〔3.8〕来评定。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
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1.3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
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艿接跋欤贾律窬赴湫浴⑺劳觥R虼?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
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CT 上鉴别困难,可行DSA 确诊。
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
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
【影像学】CT 和MRI 均能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MRI 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CT ,而且根据MRI 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
2 、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增生。
黑质神经元细胞内铁含量增高,也主要在黑质致密部,即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部位。
帕金森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见图13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3.1 发病年龄:中老年隐袭性发病, ≥50 岁占总患病人数的90 %。
3.2 首发症状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
首发症状依次为:震颤(70.5 %);强直或动作缓慢(19.7 %);失灵巧和/ 或写字障碍(12.6 %);步态障碍(11.5 %);肌痛、痉挛、疼痛(8.2 %);精神障碍,如抑郁、紧张等(4.4 %);语言障碍( 3.8 %);全身乏力,肌无力( 2.7 %);流口水与面具脸(各 1.6 %)(见图2)。
3.3 临床主要表现:* 静止震颤静止震颤在PD 最常见。
系受累肌群的主动肌及拮抗肌交替性、规律活动的结果。
早期始于一侧肢体,上肢常见,远端较近端显著。
频率4 -8Hz ,振幅小;典型者静止时呈“搓丸样(pill-rolling )动作”,可暂时控制;少数振幅较大,动作中也有震颤。
随意动作中减轻或消失,入睡后消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加剧。
存有特发性(单纯性)震颤或无震颤的患者约各占15 %。
* 肌强直可以是早期症状,为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同时增加,被动活动中始终存在“铅管样强直“,同时伴有震颤者,被动活动中有“齿轮样强直“(cogwheeling rigidity )(注意检查手法!)。
* 运动障碍(运动不能或运动减少- 少动)少动是致残的主因。
表现为运动启动困难、速度减慢;多样性运动缺陷:表情缺乏、瞬目少“面具脸”,严重者构音、咀嚼、咽下困难,流涎;上肢伴随动作减少、消失;运动变换困难,精细动作困难,写字过小症(micrographia )。
* 姿势保持与平衡障碍可见于PD 早期。
Martin(1967) 认为由于伴随主动运动的反射性姿势调节障碍所致,因平衡与姿势调节障碍,构成特有的姿态。
* 其它表现(1)语音单调、耳语样重复语言,以及与震颤无关的声音颤动。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常诉肌肉酸痛(下肢多见)、夜间肌肉痉挛和内脏不适。
(4)睡眠障碍、静坐不能,精神症状,如激动、焦虑、抑郁(40%),约20% PD 患者出现痴呆,晚期痴呆的比率增加(14 %-80 %)。
3.4 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 CSF 常规检查,均正常。
有关神经介质、神经肽类、神经内分泌等,均不能作为临床确诊依据。
脑CT 、MRI 检查无特殊改变。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i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 :PET 检查可用18F-6- 氟多巴,发现纹状体内DA 合成和储蓄能力下降。
用14C 标记3- 氮- 甲基- 螺环哌酮(Spiperone )行PET 可进行D 2 受体研究,用来发现黑质-纹状体通路的亚临床损伤。
3.5 长期应用L-DOPA 治疗出现的复杂症状, “长期综合征”:开-关现象(on and off) ;剂末现象:疗效减退;异动症:不自主运动;精神症状。
大多在应用L-DOPA 治疗后4 年左右出现(0.9-18 年),剂量过大容易出现。
3.6 PD 诊断中老年发病,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障碍、姿势保持障碍及其它运动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精神症状等;必要的放射学检查(脑CT 、MRI 检查)对诊断症状性、继发性PD 或除外某些疾病有帮助,但对PD 诊断仍缺乏特异性;除外其它疾病、左旋多巴治疗效果显著者,可做出诊断。
在脑CT 、MRI 应用前,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75% 左右。
3.7 PD 鉴别诊断(1) 单纯性或姿势性震颤:①单纯性或特发性震颤,其病因未明、病理学无特殊改变。
可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人认为可能与红核-橄榄-小脑-红核环内单胺平衡失调有关。
震颤为唯一症状,起初症状轻,数年或数十年后震颤缓慢加重,甚至影响工作、写字等。
震颤主要见于上肢、头颈,下肢不少见;震颤幅度、频率不一,可以不对称,与姿势有关,运动中震颤减轻,也可在运动终末出现或静止时震颤,老年人常见,情绪激动时加重,饮酒可使震颤减轻。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震颤:为对称性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上肢先出现,在饥饿、情绪激动时明显,可伴其它部位肌肉颤动、心率加快和出汗,有“心惊肉跳”感等“甲亢症状群”。
两者均无肌张力增高、少动,其表情、伴随活动良好;β- 肾上腺受体拮抗剂(如心得胺、阿尔马尔)有效。
(2) 帕金森综合征(PDS ):主要依据病史、主要体征、神经影象学改变和左旋多巴治疗的效果。
PD 以静止性震颤为首发症状者约占70% ,其震颤可被抗胆碱能制剂、左旋多巴制剂减弱或完全控制。
脑炎、脑外伤与毒物中毒(如CO )等,通常有明确的病史。
药源性PDS (尤其是酚噻嗪类、丁酰苯类),长期服药者常见。
与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老年伴有腔隙性或多发性脑梗死者,临床有阶梯式加重或波动,常见肢体瘫、球麻痹和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VP 影象特征①基底节区存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②VP 可伴额叶为主的皮质下白质和侧脑室周围梗死、低密度改变;③VP 全脑萎缩多见;④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 )PD 较VP 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变窄,随病情加重变窄更显著;VP 组的WPCSN 变窄程度程度较轻,远不如PD 组显著,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推测是由于纹状体梗死的基础上,可能发生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逆行性变性的结果。
(3)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akinsen-plus syndrome ):橄榄体- 脑桥- 小脑萎缩(OPCA )、Shy-Drage 综合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 PSP )、苍白球- 黑质色素变性(Hallervorden-Spatz 综合征, HSS )、黑质纹状体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 , SND )。
①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中老年患者,隐匿起病,易于PD 混淆。
逐渐出现核上性凝视麻痹,并伴步态不稳,易跌倒及强直少动则需考虑PSP 。
1995 年5 月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中风研究所(NINDS) 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学会(SPSP) 共同发起,查阅大量文献并经有关专家审定了有关PSP 准确、实用的诊断标准(见表1)。
②纹状体- 黑质变性(SND) :Adams(1961)剖检50例临床诊断为PD病例,其中4例除黑质、蓝斑病理改变外,纹状体、特别是壳核也见有明显的神经细胞脱失和变性,但与PD的病理改变不同,称为纹状体-黑质变性。
目前认为是多系统变性的一个类型。
为青少年或中老年发病,逐渐进展,均表现为走路不稳、动作缓慢,病程中可出现肢体震颤,面具脸、齿轮样肌张力、主动运动减少及动作缓慢,临床极易误诊为PD;小脑征均为阳性,可有腱反射活跃,巴宾斯基征(+)、感觉正常。
头CT示轻度脑萎缩,脑干、小脑、基底节萎缩。
从发病至死亡1.5-6年,平均3.6年。
本病与PD的临床鉴别为:(1)肢体震颤表现轻微或缺如,或为间歇、一过性;(2)可见有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征;(3)可有尿便控制障碍、出汗少等植物神经受损征;(4)可有锥体束受损征;(5)左旋多巴效果不明显;(6)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
据上述特点可与PD进行临床鉴别。
③苍白球- 黑质色素变性:由Hallervorden-Spatz (1922 )首先描述, 又称Hallervorden-Spatz 综合征( HSS ) 。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进行性疾病,多于20 岁前发病,大多在30 岁左右死于并发症。
主要是与晚发者鉴别。
突出表现为视网膜变性、视神经萎缩,抽搐发作等,并表现为精神智力衰退、肌强直、舞蹈- 徐动样多动等锥体外系功能障碍。
脑MRI 见双侧苍白球、壳核有异常铁沉积, T 2 加权象上呈双侧称性短T 2 低信号;在黑质、红核内铁质的沉积, T 2 加权象上呈双侧称性短T 2 低信号;双侧苍白球前内侧部分T 2 加权的象对称的低密度信号与高密度信号区共存,即“虎眼”征(The “eye-of-the tiger ”sign )。
组织学发现伴大脑铁沉积,尤其基底神经节有大量的铁沉积,苍白球、壳核和黑质、红核内的铁浓度增加引起神经细胞变性。
而全身和脑脊液的铁水平是正常的。
Taylor TD 等(1996 )研究HSS 基因谱在染色体20p12.3-p13 。
对L-多巴疗效大多数不满意。
(4) Lewy 小体型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DLB ):Friedrich. H.Lewy(1923) 首先描述了痴呆伴Lewy 小体,在他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一致的斑块(co-incident plaques )和神经纤维缠结,并占有较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