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5整本书阅读课件部编版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95
2020年部编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1 沁园春·长沙 / 毛泽东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郭沫若红烛 /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 昌耀* 致云雀 / 雪莱3 百合花 / 茹志娟* 哦,香雪 / 铁凝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 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 林为民* “探界者”锺扬 / 叶雨婷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李斌9 芣苢 / 《诗经·周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苏辙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4 短歌行 / 曹操* 归园田居 ( 其一 )/ 陶渊明5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登高 / 杜甫* 琵琶行并序 / 白居易6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0 劝学 / 荀子* 师说 / 韩愈11 反对党八股 / 毛泽东12 拿来主义 / 鲁迅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 黑塞* 上图书馆 / 王佐良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14 故都的秋 / 郁达夫* 荷塘月色 / 朱自清15 我与地坛(节选) / 史铁生16 赤壁赋 / 苏轼* 登泰山记 / 姚鼐单元学习任务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古诗词诵读静女 / 《诗经·邶风》涉江采芙蓉 / 《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李煜鹊桥仙 ( 纤云弄巧 )/ 秦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 / 《孟子》庖丁解牛 / 《庄子》2 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3 * 鸿门宴 / 司马迁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 / 关汉卿5 《雷雨》(节选) / 曹禺6 * 《哈姆莱特》(节选) / 莎士比亚。
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阴历七月十五为传统的中元节。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我们在这一天祭奠先祖,缅怀先人。
古代中元节是“孝老节”,源自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不管是中元节祭祖,还是盂兰盆节的救母脱离苦海的__________,都是劝人向善,劝子行孝。
七月半祭祖习俗__________,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农历七月也称之为报恩月。
在传说中,这一天地府之门会打开,已故的先祖可以回家接受后人的祭奠。
由于地府会在这天晚上开放,________传统习俗中,人们应该早早回家,一方面回家祭奠祖先;另一方面肃清街道,为魂灵让路,避免冲撞。
传统民俗中,还会晚上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__________。
放河灯给亡灵照亮道路,也为了普渡水中的亡灵。
同样,祭祖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当下,谨记教训,缅怀祖德,良好的家风是最好的祭奠,常常感恩先祖的德荫,这才是新时代中元节的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初衷古已有之所以漂泛B.初心古已有之所以漂泊C.初衷由来已久于是漂泛D.初心由来已久于是漂泊【解析】第一空,初衷:最初的愿望和心意。
初心:最初的心意;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
根据后文“都是劝人向善,劝子行孝”,这是一种“愿望”,故应用“初衷”更好。
第二空,古已有之: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由来已久:事情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
根据前文的“源自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应该选用“古已有之”。
第三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于是:表示承接关系,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根据前文“由于地府会在这天晚上开放”,表示的是原因,故应选用表示因果关系的“所以”。
第四空,漂泛:泛舟前行。
漂泊:比喻生活不固定,居无定所,犹如在水上漂流。
乡土中国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学问细练1.作为一部经典的“大家小书”,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采纳了的做法。
( )A.下定义 B.举例子C.列数字 D.作比较2.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的章节为( ) A.《文字下乡》 B.《再论文字下乡》C.《乡土本色》 D.《礼治秩序》3.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的阐释: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起先的。
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志向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牵绊。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回家,也许是三件事:一是省亲,思念之苦;二是乡愁,归于故土之亲;三是仪式,精神传承。
A.恰如其分消退感悟B.一语道破安慰濡染C.高屋建瓴抚平感服D.鞭辟入里解除渲染4.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作者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学问问题。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分辨对方,而文字传递信息的实力也有其限制性,须要肯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运用。
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家族》中,作者认为中国家庭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方面。
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血缘和地缘》中,认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别的。
而人口因繁殖而流淌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肯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
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进行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