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使用指引护理部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17
青霉素钠说明书美洛西林钠说明书通用名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药理作用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均有抑菌作用,大剂量有杀菌作用。
本品体外试验表明其对细菌所产生的内酰胺酶不稳定。
本品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显著协同作用。
适应症用于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中敏感菌株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妇科和生殖器官等感染。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肌注局部疼痛和皮疹,重者停药后上述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
少数病例可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升高及嗜酸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低钾血症等极为罕见。
未见肾功能改变以及血液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反应。
禁忌症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用药前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者禁用。
2.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抗生素也过敏。
也可对青霉胺或头孢菌素类过敏。
3.肾功能减退患者应适当降低用量。
4.下列情况应慎用: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
5.对诊断的干扰:(1)用药期间,以硫酸铜法进行尿糖测定时可出现假阳性,用葡萄糖酶法者则不受影响;(2)大剂量注射给药可出现高钠血症;(3)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6.应用大剂量时应定期检测血清钠。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虽尚无发生严重问题的报告,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用仍须权衡利弊。
药物相互作用1.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等抗生素和磺胺药等抑菌剂,不宜与本品合用。
2.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与本品毒性也可能增加。
3.本品与铜、锌和汞呈配伍禁忌,也可为氧化剂、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4.本品静脉输液加入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 等后将出现混浊。
医院护士正确使用药物的操作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医院中最直接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护士在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的药物操作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为护士提供一份操作指南,以确保他们在使用药物时能够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1. 药物储存与管理药物的储存与管理是护士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之一。
首先,护士应确保药物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温度、湿度等。
同时,护士应将药物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并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标记。
此外,护士还应定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将过期药物及时淘汰或报废。
2. 药物配制与准备在给患者使用药物之前,护士需要进行药物的配制与准备工作。
首先,护士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途径等信息。
在配制药物时,护士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如使用无菌器具、正确计量药物等。
此外,护士还应注意药物的稳定性,避免药物的变质或失效。
3. 药物给予与监测在给予患者药物时,护士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首先,护士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给予药物的患者是正确的。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应遵循正确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同时,护士还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快导致不良反应。
在给予药物后,护士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4. 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护士应立即停止给药,并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护士还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调整药物剂量等。
在处理不良反应时,护士应冷静应对,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5. 药物记录与交接药物记录与交接是护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准确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
同时,护士还应及时报告医生有关药物的信息,如药物效果、不良反应等。
护士工作手册急救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急救药物在护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掌握急救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简洁明了的护士工作手册,帮助护士们正确应用急救药物,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得到适当的救治。
一、常见急救药物分类在介绍急救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常见急救药物的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急救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心脑血管类药物: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用于心绞痛、中风等急症的处理;2. 呼吸类药物:包括氧气、支气管扩张剂等,用于哮喘、窒息等紧急情况;3. 镇痛类药物:如吗啡、可待因等,用于缓解患者疼痛,特别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4. 糖尿病类药物: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等,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症的处理;5. 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6. 抗过敏类药物:如肾上腺素、甲氧氯普胺等,用于急性过敏反应的缓解。
二、急救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1. 了解药物说明书:在使用任何急救药物之前,护士必须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药物说明书中包含了使用方法、剂量、禁忌症、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护士应牢记并准确执行。
2. 计算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护士需要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
使用药物前,务必核对计算结果,避免因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而导致风险。
3. 安全用药:护士在使用急救药物时需确保其安全性。
包括检查药物的有效期限、外观质量、颜色等,并遵循正确的保存方式。
4. 注射及静脉给药技巧:急救药物常常需要通过注射或静脉给药途径进行使用。
护士应该熟悉注射技巧,掌握正确的针头选择、穿刺角度、注射速度等要点。
5. 观察药效及副作用:使用急救药物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及时记录药效和副作用,如出现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药物并报告医生。
6. 急救药物的存放及管理:急救药物必须妥善存放和管理,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适应症: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安全用药提示:①易发生过敏反应,用药前需做皮试(做好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备好肾上腺素)。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及时抢救,保持气道通畅,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②青霉素水溶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或其他青霉素类药过敏者禁用。
对普鲁卡因过敏者禁用普鲁卡因青霉素。
②本类药物用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
③不宜鞘内给药。
鞘内注射和全身大剂量应用可能引起青霉素脑病。
2、哌拉西林适应症:适用敏感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所致的败血症、上尿路及复杂性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安全用药提示:①给药前必须做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阳性反应者不能应用本药。
②哌拉西林不可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中静脉滴注。
③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抢救原则和方法与处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相同。
④注射部位可见静脉炎或局部红肿。
3、美洛西林适应症:用于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敏感菌株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妇科和生殖器官等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及耳、眼、鼻、喉科感染。
安全用药提示:①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用药史、过敏史以及有无家族变态反应疾病史,并做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阳性者不能使用。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和方法与处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相同。
②本药与pH4.5以下的酸性物质配伍,可产生沉淀;与pH4.0以下的酸性物质及pH8.0以上的碱性物质配伍可降低抗菌效价。
③本品溶液贮存于低温可析出结晶,可置于温水中溶解后使用。
4、头孢呋辛(酯)适应症: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耳、鼻、喉科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及其他感染,也用于淋病治疗。
安全用药提示:①不同浓度溶液可呈微黄色至琥珀色,头孢呋辛粉末、悬液和溶液在不同的存放条件下颜色可变深,但不影响其效价。
一、总则为保障护理院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规范给药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护理院全体医护人员及患者。
二、给药原则1. 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用药。
3. 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4.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三、给药流程1. 医嘱审核(1)医护人员对医嘱进行审核,确保医嘱准确无误。
(2)对有疑问的医嘱,及时与医生沟通确认。
2. 药品准备(1)药师根据医嘱准备药品,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批号等信息。
(2)检查药品有效期,确保药品质量。
3. 给药(1)医护人员根据医嘱进行给药,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用药时间、剂量等信息。
(2)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给药并报告医生。
4. 药物保存(1)药品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存放,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2)易燃易爆、剧毒药品应严格执行特殊管理规定。
5. 用药记录(1)医护人员在给药后及时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包括用药时间、剂量、用药反应等。
(2)患者出院时,将用药记录归档保存。
四、给药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 对有特殊用药要求的患者,如过敏史、禁忌症等,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并做好记录。
3.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 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五、监督检查1. 护理院设立专门的药品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给药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2.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给药技能培训,提高给药水平。
3. 对给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护理院药品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护理中的病人安全用药指导在护理工作中,病人的安全用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合理用药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因此,在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提供准确的用药指导,确保病人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
一、药物知识的普及作为护士,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药物知识。
这包括药物的命名、分类、适应症、使用方法、剂量和常见副作用等。
护士需要了解不同种类药物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能够为病人提供准确的用药建议。
二、个体化用药指导每个病人的用药需求是不同的,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
这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过敏史、其他疾病和同时使用的药物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才能为病人规划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向其详细介绍用药注意事项。
三、口服药物的使用指导口服药物是病人最常用的一种用药方式。
在指导病人服用口服药物时,护士应该先向病人解释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
之后,详细说明服药的时间、服药前后是否需要进食以及服药时应注意的事项。
同时,护士还应告诉病人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换品种。
四、注射药物的使用指导除了口服药物,一些疾病需要通过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注射药物的使用指导,护士需要先向病人解释注射药物的类型和用途,以及注射药物的注意事项。
在注射时,护士应先行准备,确保所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是清洁的。
注射前还需提醒病人正确的注射方法和部位,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和如何处理。
五、外用药物的使用指导除了内服或注射药物,外用药物也是常用的治疗方式。
在指导病人使用外用药物时,护士需要向病人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
同时,还应提醒病人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外用药物,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如何应对。
六、药物存储和处理指导安全用药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药物,还包括药物的存储和处理。
护士需要向病人介绍药物存储的基本原则,例如应将药物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护理中的安全使用药物指南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药物的使用是一项重要而且常见的操作。
然而,由于药物的特殊性质和潜在的风险,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份指南,重点介绍护理中药物的安全使用。
一、药物储存与保管合理储存和保管药物是保障药物安全的首要步骤。
首先,药物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和有限制进入的区域,以防止受潮和受热影响药物的质量。
其次,药物应按照其药理分类和特殊要求进行分类储存,并且标志清晰可辨,避免混淆和误用。
最后,药物应存放在特制的药品柜中,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清点,确保药物的及时补充和种类的丰富。
二、用药前的准备工作在给患者用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
首先,仔细阅读医嘱,明确患者的用药要求和药物的剂量、用法等信息。
其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给药的对象准确无误。
最后,检查药物的包装、标签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药物。
三、用药的操作规范1.洗手及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用药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洗手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以防止交叉感染和个人受药物污染。
2.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要求,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途径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正确计量和配药在计量和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仔细按照医嘱要求,正确使用药物,避免剂量错误或混淆不同药物。
同时,在计量和配药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批号等信息,以备查证和追溯。
4.观察患者反应和药物效果用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药物的效果。
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记录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出现异常反应或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在使用药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以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安全。
一方面,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以便在使用药物时提前警示患者和家属。
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观察与护理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观察与护理一、胃肠系统药物1.消化酶制剂1.1 口服酶制剂1.1.1 适应症1.1.2 用药观察1.1.3 护理注意事项1.2 胃肠道注射酶制剂1.2.1 适应症1.2.2 用药观察1.2.3 护理注意事项2.胃肠道调节剂2.1 抗酸药2.1.1 适应症2.1.2 用药观察2.1.3 护理注意事项 2.2 抗胃酸药2.2.1 适应症2.2.2 用药观察2.2.3 护理注意事项 2.3 胃肠黏膜保护剂2.3.1 适应症2.3.2 用药观察2.3.3 护理注意事项二、心血管系统药物1.抗高血压药物1.1 钙离子拮抗剂1.1.1 适应症1.1.2 用药观察1.1.3 护理注意事项 1.2 β受体阻滞剂1.2.1 适应症1.2.3 护理注意事项 1.3 利尿药1.3.1 适应症1.3.2 用药观察1.3.3 护理注意事项2.心脏功能药物2.1 心脏兴奋剂2.1.1 适应症2.1.2 用药观察2.1.3 护理注意事项 2.2 心脏抑制剂2.2.1 适应症2.2.2 用药观察2.2.3 护理注意事项 2.3 心血管扩张剂2.3.1 适应症2.3.3 护理注意事项三、呼吸系统药物1.支气管扩张剂1.1 β2-受体激动剂1.1.1 适应症1.1.2 用药观察1.1.3 护理注意事项 1.2 抗胆碱能药1.2.1 适应症1.2.2 用药观察1.2.3 护理注意事项2.抗感染药物2.1 抗菌药物2.1.1 适应症2.1.2 用药观察2.1.3 护理注意事项2.2 抗药物2.2.1 适应症2.2.2 用药观察2.2.3 护理注意事项 2.3 抗真菌药物2.3.1 适应症2.3.2 用药观察2.3.3 护理注意事项四、神经系统药物1.镇静催眠药物1.1 苯二氮䓬类药物1.1.1 适应症1.1.2 用药观察1.1.3 护理注意事项 1.2 抗焦虑药物1.2.1 适应症1.2.2 用药观察1.2.3 护理注意事项2.抗抑郁药物2.1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2.1.1 适应症2.1.2 用药观察2.1.3 护理注意事项2.2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2.2.1 适应症2.2.2 用药观察2.2.3 护理注意事项附件:本文档附带药物使用记录表格和护理观察表格。
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观察与护理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观察与护理一、引言本文主要介绍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观察与护理,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确保患者安全和疗效的实现。
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抗生素类药物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4 磺胺类抗生素1.5 糖肽类抗生素1.6 强力霉素类抗生素2:抗类药物2.1 核苷/酸类抗药物2.2 聚氨酯类抗药物2.3 中药抗药物3.1 细胞毒类抗癌药物3.2 激素类抗癌药物3.3 靶向药物4:循环系统药物4.1 β受体阻滞剂4.2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4.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4.4 利尿剂4.5 强心剂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5.1 镇静催眠药物5.2 解热镇痛药物5.3 抗精神病药物5.4 抗抑郁药物5.5 麻醉药物三、给药途径及注意事项1.1 注意事项1.2 观察指标2:静脉给药2.1 注意事项2.2 观察指标3:肌肉注射给药3.1 注意事项3.2 观察指标4:皮下注射给药4.1 注意事项4.2 观察指标四、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常见不良反应1.1 药物过敏反应 1.2 药物毒性反应 2:不良反应处理2.1 及时停止药物使用2.2 给予适当抗过敏治疗2.3 处理药物毒性反应导致的身体损害五、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1:药事法药事法是指国家对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2:医药产品监督管理条例医药产品监督管理条例是对医药产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等进行管理的具体规定。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1、药品说明书2、护理记录表3、药物使用观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