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几乎每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屈原、司马迁、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会被考生引入议论文中充当论据,用以证明各种各样的论题或论点。
此种现象,虽已屡遭批评,却也传递出一个信息:经典性的素材,多具备较为丰厚的意义指向,可充当多个论题的论据材料。
这,便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的关键,一在于精选视角,二在于理性分析。
“材”要善于捕捉与论题相关的那部分意义,“多用”要善于剖析事理,并写出语言的韵味。
具体而言,需注意以下三点:一、吃透素材,见人之所未见从没有哪一种食材,只可以有唯一的加工形式。
即使是最常见的萝卜,进入不同的厨师手中,也会制作出不同口味的菜肴。
差别只在于,平庸的厨师,只会炒萝卜丝;高明的厨师,则既可以用萝卜雕刻出飞禽走兽,又可以将其加工成丸子、包子等多种食品。
一材多用,正如这厨师做菜。
如何将一个既定的素材,依照不同的主题需要,加工成不同表述形式的论据材料,关键在于吃透素材,精选视角,从看似寻常的内容中,挖掘出他人未曾关注的信息。
比如,将史铁生和《我与地坛》视为议论文的论据材料时,只要选点恰当,便可以提炼出多方面的主题意义,用以证明多个论题。
且看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
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
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
“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
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
——节选自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片段二: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
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
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立刻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精神升华之路。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正文:
俺们河南这地儿,有句老话叫“一材多用”,意思就是说,一样
东西能干好几样活儿。
俺今天就来给大家伙儿聊聊,咋用这“一材多用”的法子,写篇作文。
首先,咱得找个好素材。
俺们河南人爱种地,就拿小麦说事儿。
小麦这东西,可不简单,能做面条,能做馍,还能做饺子皮儿。
这小麦,就是俺们的“一材”。
接下来,咱得把这小麦用活了。
比如说,写篇作文,题目是“家
乡的小麦”,咱就可以写写小麦咋种,咋长,咋收,最后咋变成咱河
南人餐桌上的美食。
这不就一篇作文出来了?
再比如,咱可以写“小麦与家乡人的生活”,从小麦的种植,写
到小麦的收获,再写到小麦变成各种食物,反映家乡人勤劳朴实的生活。
这又是一篇作文。
最后,咱还可以写“小麦的四季”,写写小麦在春天播种,夏天
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的过程,反映大自然的规律和家乡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这又是一篇作文。
瞧,这“一材多用”的法子,是不是挺灵的?用小麦这一样东西,就能写出好几篇作文。
俺们河南人,干啥事儿都得讲究个实在,写作
文也不例外,得实实在在,有料有味。
总之,用“一材多用”的法子写作文,不仅能让作文内容丰富,
还能锻炼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咱河南人,啥时候都得有点创新精神,不是?。
名师指导Famousworks3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议论文写作指导——作文素材一材多用文/吴东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评、讨论、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从而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2)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表述角度和侧重点,运用各种方法来叙述和分析素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1)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既有教师的指导,也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学法:课堂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中提升写作能力。
具体的学法如下:①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②勾画讨论法: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疑难之处进行标注并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1.1 用多媒体展示小故事古代有个穷书生娶了一个极聪明伶俐的妻子。
某日,朋友来家里做客,可家中只有一只正生蛋的老母鸡和两个鸡蛋,地里只有一畦韭菜,这可急坏了穷书生。
鸡是万不能宰的,而书生虽穷,酒是不能不喝的,一碟韭菜炒蛋如何将就得过去?“别慌,”妻说,“看我的!”书生忐忑不安地陪着朋友喝茶。
不多会儿,夫人吟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把第一道菜端上来了:韭菜叶上赫然配着一对鸡蛋黄;就在书生们“好菜好菜”赞不绝口时,“一行白鹭上青天”——堆放有致的清炒韭菜头端上来了;接着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一小堆清炒蛋白;最绝的是在炒完菜的锅里放半瓢水,扔几粒盐巴清煮鸡蛋壳——第四道佳肴“门泊东吴万里船”亮相了!不但物尽其用,连锅都不用洗了,还赢得客人由衷的赞叹呢!1.2 在黑板上板书故事的核心,引出课题板书:巧在→物尽其用→一材多用2 一材多用技巧运用解析2.1 多角度切入(1)教师释义: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材料《贞观政要》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所冀移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问“太宗吃蝗虫”的材料,从多个角度论证不同观点,分别是怎样分析的?
角度1——“忘记和铭记”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
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
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
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问太宗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是什么?他的忘记和铭记怎么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
”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
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
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问太宗出人意料的是什么?情理之中的又是什么?太宗为什么吃蝗虫?太宗吃蝗虫怎么样(作用和意义)?
角度3-——“说‘安’”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
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
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
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
“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问唐太宗心中的“安”是什么?为什么要求这样的“安”?追求这样的“安”有何意义和作用?
总结一材多用材料的具体分析方法——用材料对观点进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