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0.01 KB
- 文档页数:1
剖宫产手术方式对二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首次剖宫产术式选择对二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有剖宫产术史的再次妇产科手术患者126例,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分为传统组42例(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新式组40例(新式剖宫产术)及改良组44例(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比较二次妇产科手术时3组围术期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及盆腹腔粘连情况。
结果改良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上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盆腹腔粘连和严重粘连上,改良组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和新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研究意义,见表1。
1.2 手术方法1.2.1 首次剖宫产术 3组均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呈仰卧位,传统组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新式组行新式剖宫产术,取患者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2.5 cm处做一长约12 cm的横行切口,然后按照尚涛等人研究进行手术操作[1]。
改良组在新式剖宫产术基础上进行改良:取joel-cohen切口[2],切开表皮及皮下脂肪层,剪开筋膜层,然后锐性或钝性分离筋膜与腹直肌的粘着,钝性分离腹直肌,剪开腹膜(纵向)、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沿下方向推离膀胱。
其后子宫操作步骤与传统组一致。
手术结束后用可吸收缝合线按宽距离缝合术腔,筋膜层则要连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部分缝合4针左右。
1.2.2 二次妇产科手术再次剖宫产术不严格要求与首次术式一致,异位妊娠、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均选用腹腔镜下术式。
1.3 观察治疗进行二次妇产科手术时,围术期内密切观察手术时长、粘连发生情况、术后切口愈合及切口并发症情况等,其中以盆腔、腹腔、腹壁广泛粘连或致密,术中进入宫腔或腹腔比较困难为严重粘连。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在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上,改良组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盆腹腔粘连和严重粘连上,改良组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和新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讨论两种剖宫产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分析。
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手段来对140例产妇所采用的传统纵切剖宫与改良横切剖宫产的剖宫手术方式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改良横切剖宫产的手术方式,无论是在初次剖宫后的恢复状况,还是二次剖宫盆腔粘连状况,都很明显的比传统纵切剖宫产术情况更为良好,但是改良横切剖宫产术和传统纵切剖宫产术两者在产后感染率方面无较大差异。
结论:改良横切剖宫产具有术后粘连少、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以及缝合简单等一系列的优点。
[关键词]剖宫产术式;传统纵切剖宫术;改良横切剖宫术;临床分析1前言近几年来,我国采用剖宫产的比例越来越高,剖宫产手术的方式随着医疗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剖宫产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好,更多的女性倾向于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现代新形的剖宫产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后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是这种剖宫产方式对女性的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尤其是盆腔粘连等问题成为了孕妇所关注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改良横切剖宫产与传统纵切剖宫产的临床分析及比较,深入的探讨了不同的剖宫产手术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的影响。
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采取剖宫产的孕妇共140例,将孕妇随机分成a、b两组,对a、b两组孕妇分别运用不同方式的剖宫产手术,其中a组的80例孕妇采用改良横切的剖宫产方式,a 组孕妇的年龄在23到4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8岁;b组的60例孕妇采取传统纵切的剖宫产手术方式,b组孕妇年龄在22到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岁。
对a、b两组孕妇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分析两组的盆腔粘连的情况,其中a组再次剖宫产的孕妇共40例,而b组再次剖宫产的孕妇30例,两组的剖宫产孕妇在孕周、平均年龄以及平均孕产次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别,两组具有可比性。
2.2手术方法(1)a、b两组都运用联合腰部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法;(2)a组运用改良横切的剖宫产手术方式,沿着pfannenstiel皱纹上两厘米,以腹中线作为中心横向切开皮肤,全层长大约11厘米;(3)在切口的正中位置切开大约两厘米的脂肪层至筋膜层部位;(4)在正中位置切开筋膜大约两厘米,使用手术剪刀沿着已经分离开的脂肪层的下端横向将筋膜切开,切开的两端分别比皮肤长约两厘米;(5)由于改良之后的切口比原来的切口位置较高,因此没有必要钝性分离筋膜黏着部位与肌脞部位;(6)使用血管钳将两侧腹直肌部位分离2到3厘米,用手指撕拉腹直肌,将其与耻骨所连接部位剪开;(7)使用血管钳将腹膜处脂肪分离,避开膀胱,上部穿透并分开一个小口,钝性的撕拉,使其不影响手术的视野。
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临床观察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为合理选择剖宫产术式提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108例再次剖宫产妇进行分组,第一次剖宫产术采用新式剖宫产术组为观察组,第一次剖宫产术采用传统剖宫产术组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在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腹腔粘连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在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腹腔粘连情况等方面都比对照组差,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剖宫产术式的不同选择,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很大,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不同术式,争取做到对患者造成最小的影响,获得最大的受益。
【关键词】剖宫产;再次剖宫产;回顾性分析随着剖宫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孕妇开始青睐,究其原因,大多是担心忍受不了阴道分娩带来的疼痛。
剖宫产的初衷是胎位不正等异常情况引起难产的紧急处理方法,但是目前剖宫产被妇科广泛应用,这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有研究指出随着经历的剖宫产次数增加,发生子宫破裂的几率也随之增大[1]。
现结合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108例再次剖宫产妇的临床资料,浅析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以期对剖宫产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108例再次剖宫产妇,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30.2±2.6岁。
第一次剖宫产术采用新式剖宫产术组为观察组,第一次剖宫产术采用传统剖宫产术组为对照组,每组各54例。
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身体状况、孕周、胎位、两次剖宫产平均间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都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联合腰麻。
清理干净上次剖宫产术后遗留的瘢痕,再次剖宫产术选择新式剖宫产术。
其操作步骤:在耻骨联合上3横指位置切开皮肤,钝性逐层分离开筋膜和脂肪层,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用力撕开切口扩大至10-12cm,待胎儿完全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腹膜,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 针[2]。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01T14:47:02.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徐丽芳[导读]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为妇产科对孕产妇接生及治疗产科疾病的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与依据。
徐丽芳(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医院<宁德人民医院>妇产科 352100)【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16-02
【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为妇产科对孕产妇接生及治疗产科疾病的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与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1月份至2010年1月份收治的386例接受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4例患者接受过剖宫产手术,再次接受妇产科手术,本文将这些患者选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48例患者中,剖宫产手术方法分为传统术式,即为在子宫下段行剖宫产,新式剖宫产,以及改良式剖宫产,依据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组、新式组与改良组,每组含病例18例。
观察患者的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对比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盆腹腔粘连、平均手术时间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传统组、新式组、改良组三组患者在手术切口愈合率、并发症的发作比例这两方面的比较差异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盆腹腔粘连病例的比例上,改良组与传统组/新式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平均手术时间上,改良组与新式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手术,改良术对患者接受再次妇产科手术的负面作用最小,有着积极的利用价值,适于在临床产科中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剖宫产术式统计学分析为研究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为妇产科对孕产妇接生及治疗产科疾病的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与依据,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86例接受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共有54例患者接受过剖宫产手术,并且再次接受妇产科手术,本文将这些患者选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
54例患者接受过的剖宫产手术方法分为传统术式(在子宫下段行剖宫产),新式剖宫产,以及改良式剖宫产。
依据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组、新式组与改良组,每组含病例18例。
观察患者的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对比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盆腹腔粘连、平均手术时间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1]。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54例患者,依据剖宫产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传统组、新式组、改良组。
传统组1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25-37岁,平均年龄:31.3岁;再次手术为:3例腺肌病手术,4例异位妊娠手术,2例子宫肌瘤手术,9例二次剖宫产手术。
新式组1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25-36岁,平均年龄:32.1岁;再次手术为:2例腺肌病手术,5例异位妊娠手术,2例子宫肌瘤手术,9例二次剖宫产手术。
改良组18例患者中,年龄范围:26-35岁,平均年龄:32.4岁;再次手术为4例腺肌病手术,3例异位妊娠手术,1例子宫肌瘤手术,10例二次剖宫产手术。
三组患者在年龄、再次手术的术式、二次手术间隔时间等方面的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硬膜外连续麻醉法,麻醉后取仰卧体位[2]。
传统组,依照剖宫产传统术式,进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
新式组接受新式手术疗法。
改良组在新式组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改良术式。
观察患者的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对比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盆腹腔粘连、平均手术时间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传统组、新式组、改良组三组患者在手术切口愈合率、并发症的发作比例这两方面的比较差异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盆腹腔粘连病例的比例上,改良组与传统组/新式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平均手术时间上,改良组与新式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1 三组患者的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
3 讨论
临床领域,剖宫产手术属于产科十分常见的一种术式,尤其在近些年,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对疼痛的耐受性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孕产妇倾向于接受剖宫产[3]。
目前,剖宫产术式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方法,即在产妇子宫下段进行剖宫产,第二类是新式手术,第三类是在新式手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称为改良术式。
伴随临床产科对剖宫产的应用越来越多,术后不良反应等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4]。
接受过剖宫产的患者,在再次进行妇产科手术时,会受到初次术式的影响,临床中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因而,本文选取54例曾接受剖宫产并再次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经研究,得出结论:相较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手术,改良术对患者接受再次妇产科手术的负面作用最小,有着积极的利用价值,适于在临床产科中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顾建如,蒋斌,范文思,苏敏,邓忠富,李文仙.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9(13):109-112.
[2]宋玉霞,朱爱芳,沈兵,农文清,刘颖菊,吴新林,朱俊明,樊志宽,李峰,谢家良.三种剖宫产术式术后腹腔粘连的比较[J].广西医学,2009(11):114-116.
[3]Nagele F, Karas H, Spitzer D, et al.Closure or nonclosure of the visceral peritoneum at cesarean delivery .Am J Obstet Gynecol[J], 2009, 174 (4) :1366-1370.
[4]Sunds AL-Took,Robert P,Togas T. Adhesion-related small-bowel obstruchion after gynecotogic operations[J].Am J obsret Gynecol, 2009, 180 (2) :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