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
- 格式:docx
- 大小:309.20 KB
- 文档页数:5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里的土疏泄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
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明。
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引述其肝主疏泄的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疏,即疏通;泄,即发越。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为,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重要环节。
兹从以下方面略谈肝主疏泄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1 肝主疏泄与气、血、水1.1 对气机影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的因素。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
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
此临证中颇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
《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
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
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积。
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
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
藏象理论——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一、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疏,即疏通,疏导。
泄,即升发,发泄。
疏泄,升发发泄,疏通。
“疏泄”一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
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
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作者:侯逸凤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5期侯逸凤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妇幼保健所010010【摘要】本文从肝主疏泄的生理和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
【关键词】肝;疏泄肝主疏泄是肝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肝在人类体内承担藏血和调节体内血液分布,疏通全身气机,与其它脏器共同维持正常,这些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紧密联系。
笔者在此结合工作中的临床心得,将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
1 肝主疏泄的含义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疏通气血,化导瘀阻,宣泄清浊的功能。
因此,肝主疏泄主要与以下有关:气血运行;情志活动;脾胃的升降;胆汁分泌与排泄;月经、精液的分泌与排泄;水液代谢。
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被破坏,肝气失于条达,就会引发疾病。
肝主疏泄是医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不少学者认为祖国医学所指的肝脏还可能包括神经、心血管、内分泌、血管、生殖系统的部分生理功能。
张震《从‘肝病’患者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对其实质进行了临床研究。
认定“肝失疏泄”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一定联系;“肝主疏泄”实质上已包括了植物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因此,明确这一概念,对于研究肝脏的实质意义重大。
2 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肝的生理以气血表现为主,气血运行正常更重要的是由于肝主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的原因是它含有清阳之气,即肝气。
气失于条达或升发太过,都会诱发病变,导致抑郁或亢奋性病症。
现就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简述如下:2.1 调情志,畅气血肝气功能运行是否规律跟人本身精神情志有关,调节情志,畅通气血,都是由肝本身内在性的自调或相关药物的调节,进而促使人体维持规律的生理活动。
2.2 藏血液,畅输布俗语云“肝藏血”,可见肝脏是藏血以及调节血量参与体内血液分布的重要器官。
肝贮血和畅输布主要是通过“体阴而用阳”来实现的,即肝贮的血(阴),是肝阳(气)进行调摄与布散的,这跟肝主疏泄有关。
肝气对血液的畅输布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如果肝气郁结或不足,血瘀,调血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有胸胁胀满,筋肉拘挛,经期量少或闭经,症瘕痞块等。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是中医的名词概念,指的是肝脏具有疏导气机,通泄气血的功能。
肝主疏泄是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以及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促进津液的代谢,2,促进脾胃的运化,促进胆汁的分泌,3,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人的心情就会舒畅。
另外,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以及男子的排精,也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中医的肝脏和西医的肝脏是有区别的,中医的肝脏指的是藏象,主要偏重于功能,肝在五行中属木,因此肝脏的功能其实指的就是木气的功能。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认为木气具有疏泄调达的功能,能够升发阳气、疏泄气机,对应于人体内肝脏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肝主疏泄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治疗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等导致的疾病,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肝之藏血与疏泄编者按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今天我们跟着于峥老师详细了解肝的两大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认为:肝藏血,主疏泄……。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
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
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病理上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变化,若以阴阳来归类是属阳的。
因此,肝的生理功能主要分两个方面:一则为肝藏血,一则为肝主疏泄。
所谓肝主疏泄,即肝有疏通气血的作用;而肝藏血,是说肝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1、肝藏血“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唐·王冰注《素问》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
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藏于肝;当运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增加,肝脏将其贮藏的血液排出,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为罢极之本”。
所渭“罢极”就是耐受疲劳的意思。
指肝是为运动提供能量的源地。
当人劳动时,肝脏把自己贮藏的血液供给全身,使肢体包括脑发挥作用。
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张氏医通》对肝化生血气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肝在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 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 主疏泄肝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 乃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 目前对“肝主疏泄” 机能的认识, 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多因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而致。
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 疏泄太过。
多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 (返) 则生, 不反则死。
”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虚则目皖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
中医学里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并且与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即藏象。
本讲我们开讲中医学对于肝脏基本功能的认识。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与谋虑等以及其引起的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堂五脏经》云:“肝者,干也”,而“干”字古义有二,一是侵犯,二是护卫,所以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这两者有着密切联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其生理功能还与目、筋、爪有一定联系。
足厥明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而肝与胆
本身也直接相连,而为表里,所以成语说的“肝胆相照”是十分贴切的。
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即指肝具有舒展、条达、宣泄和通散等综合生理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调畅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在生理方面,肝有主升、主动的特点,这一
特点,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肝处在柔和舒适的状态之中,既不抑郁,也不亢奋,保持着人体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也正常和调。
反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升发不足,通达受阻,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肝经循行部位如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
二是肝的升发太过,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另外,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运动。
因此,气机郁结,还会导致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气机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障碍,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
以上这些疾病可酌情选用柴胡舒肝散或者舒肝止痛丸。
(2)调畅情志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有“肝主谋虑”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人体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血气平和。
如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不乐,多愁善虑,嗳气叹息,甚则沉默寡言,时欲悲伤啼哭。
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等。
肝失疏泄和疏泄太过,往往与外界环境的精神刺激,特别是大怒或过度的抑郁等关系密切,所以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的说法。
以上这些症状可以酌情选用加味逍遥丸等。
(3)促进消化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而且还能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前者称为肝气犯脾,后者称为肝气犯胃。
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若肝气郁结,则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出现胁上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等证。
对于肝失疏泄的日常保健,可以在每日洗脚时,按揉太冲、行间二穴,如下图示,有一定缓解肝郁的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