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提分专练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107.21 KB
- 文档页数:4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D项叙述的为能量流动的特点,由此判定D项叙述错误。
答案:D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循环是以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而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一、选择题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代表第一营养级B.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某些元素C. 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如图示特定生命活动相关的概念图,则该生命活动及图中的a、b、c分别表示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 内环境组分间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血浆C. 碳循环: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生产者D.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岛B细胞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5.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掲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古代诗文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捕食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1组2组3组4组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处理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 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C.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D. 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7.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不正确的是()A. 所谓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界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B. 在一个食物网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由一个营养级传给下一个营养级C. 能量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特点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依相存,不可分割8.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绿色植物B. 植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营腐生生活的真菌9.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CO2消耗量。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完成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合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是图中的()答案 A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答案 B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M是CO2,N是O2。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C处在第四营养级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的同化量远大于丙的摄入量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CO2 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B.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形式是CO2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必修 3 第 5 章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1. 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A 是生产者, D 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能够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 A 、 B、 C、D 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 CD, D 为分解者, A 正确。
【分析】 A 能够固定环境的二氧化碳,为生产者,ABC的碳都流向环境的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群落,群落的碳也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环境,碳在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达, B 正确。
碳在①②③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在④过程中是以无机物二氧化碳传达的, C 错。
A 代表生产者, BC代表花费者, D 代表分解者,构成群落,D正确。
2. 以下图为碳循环表示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停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生物 X可能不拥有细胞核,生物Y 不行能含有线粒体【答案】 C【分析】剖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花费者,丙为分解者。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乙、丙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停循环的过程,故A 错误;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第三等多个营养级, B 错误;甲、乙、丙共同构成了该地区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 C 正确;生物 X 是生产者,可能不拥有成形的细胞核,如硝化细菌,生物如蚯蚓,故 D 错误。
3. 依据以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剖析,正确的选项是Y 是分解者,可能含有线粒体,( )A.参加②过程的生物包含生产者和分解者B. ②加强后①随之加强,故不可以经过加强②来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假如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人类减少对化学燃料的依靠是目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举措【答案】 D【分析】②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参加该过程的生物是生产者, A 错误;①细胞呼吸或分解作用加强使空气中CO2浓度增大,能促使②光合作用进行,能够经过②过程减少空气中的 CO2,B 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假如以CO2的形式循环的,C 错误;减少化学燃料的焚烧能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 D 正确。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单选题1.如果某食物中有 3/5来自绿色植物,1/5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5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总共需消耗植物约A.10千克 B.226千克 C.100千克 D.26千克【答案】B【解析】略2.下列各项说法中,错误的是A.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杨、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
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烟草、莴苣等植物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入低钠溶液中,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锋值比正常值低D.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产生的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答案】B【解析】略3.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和W2,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的情况是( )A.W1 > 10W2 B.W1 > 5 W2 C.W1 < 10W2 D.W1 < 5W2【答案】D【解析】略4.以下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蜜蜂跳舞C.昆虫的性信息素D.萤火虫发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属于物理信息;B选项属于行为信息;C选项属于化学信息;D选项属于物理信息,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5.201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
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答案】B【解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结构【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解答时可以从南极的环境特点和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6.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B.人们在稻田里除草、治虫等活动的目的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在生物群落中,有机物沿着食物链方向单向流动,能量也单向流动,信息交流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中也单向传递D.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以循环利用;稻田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生态系统中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比如狼和兔子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解析]选A。
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全球性的③逐级递减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3.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主要的生物成分分别是()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和④⑥B.②③和④⑥C.②③和④⑤D.①③和④⑥[解析]选B。
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重要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4.(2019·安徽宣城励志中学高二期末)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分解者,丙代表消费者B.①和②分别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碳元素在甲、乙、丙中主要以CO2形式流动D.能量在甲、乙之间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选D。
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错误;①和②分别代表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碳元素在甲、乙、丙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错误;能量在甲、乙组成的食物链之间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选C。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题型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错误。
3.为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因为()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物质循环具有单向性C.能量流动具有循环性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答案] A[解析]温室气体CO2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题型二碳循环过程4.碳在生物圈中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碳酸盐B.二氧化碳C.有机化合物D.无机盐[答案] B[解析]碳在生物圈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B正确。
5.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碳酸D.碳水化合物[答案] B[解析]光合作用需要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A错误;呼吸作用能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B正确;碳酸、碳水化合物是化合物,不是过程,C、D均错误。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范围:生物群落和________之间。
(2)循环形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特点:________、循环性。
(4)过程(如图所示)(5)①原因:大量________________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②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_______,进而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物质循环(1)概念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循环途径:无机环境⇔________。
③范围:________。
(2)特点①具有________。
②反复利用,________流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1)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是单方向的。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1)二者________,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流程项目案例1 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进行________处理A烧杯中加入30 mL______对照组对土壤不作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__对照组AA1 加碘液________A2加斐林试剂________BB1 加碘液________B2加斐林试剂_______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课前小测】1.判断正误:参与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无机物。
第五章第3节一、选择题1.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
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A1、A2试管,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B1、B2试管,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答案] B[解析] A1、A2试管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能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成还原性糖,所以实验结果A1无蓝色出现,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1、B2试管中无分解淀粉的微生物,所以实验结果是B1中有蓝色出现,B2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A.①B.②C.③D.⑤[答案] D[解析] 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2库;根据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答案] C[解析] 图中A、B、C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其中B(生产者)细胞中不一定含色素,如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①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与松土无关。
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④(光合作用)的量大于③(植物呼吸作用)的量。
化学燃料的快速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答案] D[解析]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析:选A 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植物不能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2.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关系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土壤中有机物量指的是未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的数量,由图可知,a的数量少,分解的落叶量最多;b次之;c数量最多,分解的落叶量最少。
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为a>b>c。
3.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沙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
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
C.只用沙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解析:选A 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微生物应为单一变量,包括农药在内的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4.右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
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则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解析:选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夏季植物正常生长,植物体内碳元素的来源(a)多于去路(b+c+e)。
5.下面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解析:选B 图中A、B、C分别代表大气中的CO2、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不构成食物链;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①;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少部分储存在B体内的有机物中。
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X1过程的生物是具有叶绿体的生物
B.X3过程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Z2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
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3/X2表示
解析:选D 图中X1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蓝藻无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X3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通过Z1传递给分解者;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为X2、X3。
二、非选择题
7.下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
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与物质循环有关的关键成分是______(填图中字母),与①②两个过程有关的主要细胞器(主要考虑其为真核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⑥过程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具体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与⑥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
(3)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图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
解析:(1)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的A和B。
图中①为光合作用,主要与真核细胞中的叶绿体有关,图中②为呼吸作用,主要与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有关。
(2)图中⑥过程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②③④,而⑦则为燃烧释放CO2。
(3)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为图中的⑦。
答案:(1)A、B 叶绿体线粒体
(2)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②③④
(3)⑦
8.[实验探究]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加入等量的淀粉糊。
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加入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并进行50~60 ℃
水浴加热。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
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2)30 mL(等量)蒸馏水(无菌水)
(4)碘液斐林试剂
(5)①A1无蓝色出现,A2出现砖红色沉淀;B1出现蓝色,B2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②A1、B1都出现蓝色,A2、B2都不产生砖红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