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798.00 KB
- 文档页数:38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构成。
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②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且具有单向性。
2、食物网:食物网是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①输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光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热能(如蚯蚓、蜣螂、秃鹰等)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必要)④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形式:热能2、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学习目标】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
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
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
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
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要点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1、含义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3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特例: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 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 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
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b、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像、阅读文本,能够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会判断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3.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能够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学习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学习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知识要点梳理1.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将难以恢复平衡。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1)概念: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2)正、负反馈调节的比较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图示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生物高二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梳理
生物高二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梳
理
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高二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生物网一直陪伴您。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
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极冻原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生物高二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什么是生物圈?2、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试用结构模型来表示。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哪些?5、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什么?生产者的作用是什么?6、硝化细菌是分解者吗?7、消费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的生物?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8、分解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的生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9、什么叫食物链?什么叫食物网?10、什么是养分级?各种动物所处的养分级在不同食物链中相同吗??1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什么渠道流淌的?12、食物网的简单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有关系吗?假如有,是一种什么关系?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2、怎样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3、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是怎样的?试用模型表示。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为什么?5、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6、地球上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极少数特别空间,如光线照耀不到的深海热泉四周的生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7、生态系统第一养分级的能量是如何获得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有什么特点?能量传递率一般是多少?9、什么是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否有倒置的状况?10、讨论能量流淌有什么实践意义?11、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运用了什么生态学原理?12、素食和肉食哪一种更能充分利用能量?为什么?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相比有什么特点?2、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3、碳是如何分别进诞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请以碳循环为例进行模型描述。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P48)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P22)3.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P48)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前者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后者包括食物链、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组成:物质:如水、空气、无机盐等;能量:如阳光、热能。
(P50)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者的主要组成:自养(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如蓝细菌)、化能合成菌(如硝化细菌)。
4.生产者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P50)5.生产者的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必备成分)。
(P50)6.消费者的主要组成:异养(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还包括其他寄生生物(如菟丝子、胞内寄生菌);7.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P50)8.消费者的地位: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非必备成分)9.分解者的主要组成: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等)。
10.分解者的作用: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高中生物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知识点总结生态平衡与稳定性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在生物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中与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来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而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为创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生态系统,如人工湿地、人工森林等。
二、生态位生态位指的是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处的具体地位和角色。
每个生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其角色和功能也不同。
生态位可以分为基本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基本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生存和繁殖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潜在生态位则是物种在理想条件下可能发展起来的生态位。
三、相互关系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关系。
这些相互关系可以分为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
1. 捕食关系: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食物关系的简化和线性表示,由食物的传递关系构成。
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关系。
2. 共生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和维持共生。
互利共生指的是两个物种之间相互受益的关系,如蜜蜂与花朵之间的传粉关系;维持共生则是指一个物种为了维持生存而依赖于另一个物种,如昆虫繁殖在特定植物上的关系。
3. 竞争关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取有限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竞争关系可以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种内竞争是指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四、稳定性与扰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后能回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可以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
静态稳定是指系统维持某种状态不变的能力,动态稳定则是指系统回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和物种相对丰度等。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环境条件的变化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物种相对丰度的分布越均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导语】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共3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能加快物质循环的速度;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误区分析:①细菌不全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②动物不全是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植物不全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④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三、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不占营养级。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3.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4.物种.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的越强。
5.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补偿输入量;2、能量传递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呼吸作用,能量散失主要形式是热能。
3、能量流动的过程(2)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小于摄入的能量是因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而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理解课本P95页图5-8,注意算能量传递效率是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1. 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一个来源(上一营养级),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营养剂不超过4—5个)。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 物质循环:6.1 这里讲的物质是指C、H、O、N、P、S等基本元素的循环6.2 循环是指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循环6.3 特点:全球性和反复循环6.4 炭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6.5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中6.6 碳在生物间的传递途径:食物链6.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基础知识1.生态系统是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生物,主要是。
生态系统: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的结构: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腐生生物):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来自,去路有三条;主要是以的形式散失,其次是,最后给分解者。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
设计生态农业目的:。
6.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和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7.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解者的产生CO2。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8.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光、声音等)、(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1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个体: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②种群:,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③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1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维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1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人工生态系统)提升训练1.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 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