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五节体温的控制导学单
- 格式:doc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4
《体温的控制》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体温的控制”,属于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体温的生理机制、体温调节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体温异常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学会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体温生理机制的理解程度。
2. 过程参与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 作品呈现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如何保持健康体温”的小论文,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关于体温的话题,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讲解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体温变化,并记录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方法。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拓展延伸:介绍体温异常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体温生理机制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健康体温”的小论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有逻辑性、条理性。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课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反馈如何等。
2.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情况等,并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与不足。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1. 教学资源:本课需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视频资料等。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体温的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体温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3. 学会正确测量体温并分析体温异常的原因。
4. 提高对体温控制的重视和应对能力。
二、进修重点1. 体温的定义和作用。
2. 体温的调节机制。
3. 体温异常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三、进修难点1. 理解体温调节机制的复杂性。
2. 分析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和对策。
四、进修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体温异常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体温控制的思考和讨论。
2. 进修:介绍体温的定义、作用和正常范围,引导学生了解体温的重要性。
3. 深入:讲解体温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温升高和降低时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方式。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实验,让他们亲自体验体温的变化和测量方法。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体温异常的原因和常见疾病的体温特征,强调正确的体温控制方法和应对策略。
6. 拓展:鼓励学生了解体温调节与气候、季节、运动等因素的干系,拓展对体温控制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体温异常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
2. 练习应用不同的体温计测量体温,熟练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思考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如何保持适宜的体温,制定个人的体温控制计划。
六、评判标准1. 能够准确描述体温的定义和作用。
2. 能够说明体温调节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正确测量体温并分析异常情况。
4. 能够提出有效的体温控制方法和应对策略。
七、教学反思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体温的观点、调节机制和异常情况,培养他们对体温控制的重视和应对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提高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体温控制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健康认识和自我珍爱能力。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体温的控制》。
体温是人体内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控制体温的能力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将在本节课中进修如何正确地控制体温,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目标1. 了解体温的重要性以及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平衡的。
2. 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和正常体温范围。
3. 理解体温过高或过低的风险,并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知识点1. 体温的重要性- 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身体的代谢和功能。
正常体温有助于维持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作。
2. 体温的维持机制- 人体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持体温平衡,包括代谢、皮肤血流调节、出汗和颤抖等。
这些机制帮助我们在不同环境下保持适宜的体温。
3.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窝、肛门、额头或耳朵等部位来测量。
不同部位的测量方法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 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1摄氏度至37.2摄氏度之间。
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
5.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风险- 体温过高可能导致中暑、脑毁伤等严重后果,而体温过低则可能引发低体温症、冻伤等疾病。
6. 应对措施- 当体温异常时,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如,当体温过高时,可以及时降温、补充水分;当体温过低时,可以增加衣物、提高室温等。
四、实践1. 观察体温计的应用方法,并尝试测量自己的体温。
2. 分组讨论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调节体温,提出应对措施。
3. 观察体温过高或过低时人体的反应,讨论应该如何应对。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体温的重要性以及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平衡的。
掌握了体温的测量方法和正常体温范围,同时也学会了体温过高或过低时应该如何应对。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自己的体温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
感谢大家的参与,本节课到此结束。
体温的控制
班级姓名学号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 . 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习内容】
思考:1、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
3、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直接向外散热?
【巩固与提高】
1.人们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汗,面部通红。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皮肤具有()
A.排泄和分泌功能 B.保护和调节体温功能
C.排泄和调节体温功能 D.感受外界刺激和排泄功能
2.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
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D.皮肤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主题:体温的控制一、导入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体温的控制。
你们知道人体为什么会有体温吗?体温是如何被调节的呢?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控制体温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人体体温的重要性;2. 掌握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3. 学会在平时生活中合理控制体温。
三、知识点梳理1. 什么是体温?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表示。
正常人体的体温范围在36.5℃-37.2℃之间。
2. 为什么要控制体温?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不同的体温下能够正常运行,但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3. 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1)中枢体温调节:由脑下丘调节,当体温过高时,脑下丘会发出指令降低体温;当体温过低时,脑下丘会发出指令升高体温。
(2)周围体温调节:通过皮肤的血管调节和出汗等方式,使体温得以调节。
四、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体体温的重要性和调节机制;2. 观察身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体会体温的变化;3.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合理控制体温,做到保暖防寒。
五、知识拓展1. 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杀死病原体。
2. 什么是体温过低?体温过低也称为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严重低体温会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休克甚至死亡。
六、实践应用1. 在寒冷天气中,如何合理增加体温?2. 在高温天气中,如何合理降低体温?3. 如果发现身体体温异常,应该如何及时处理?七、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人体体温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掌握了在平时生活中合理控制体温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注意珍爱自己的体温,保持身体健康。
让我们一起尽力,掌握更多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为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体温的控制学习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学习设计[科学探究]一、恒定的体温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因此称为。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称为。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4.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具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和这两个生理过程的结果。
2.产热(1)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寒冷时,,能使热量。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3.散热(1)散热有和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流量减少,减少;温度高时,,血流量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
4.中暑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而,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
三、体温受脑控制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典型例题解析][例题]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同步训练1.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靠进行;在冷得“发抖’’时,骨骼肌产生的。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控制体温的呢?在寒冷的冬天,我们的身体如何保持恒定的体温?本节课将带领你探索体温的控制机制。
二、目标1. 了解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是多少;2. 掌握人体如何调节体温的机制;3. 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三、导学1. 什么是体温?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指的是腋下、口腔或直肠的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1℃~37.2℃。
2. 体温的控制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控制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我们会出汗、呼吸加快,帮助散热;当体温过低时,我们会打冷颤、血管收缩,帮助保温。
3. 体温调节的重要性保持体温的恒定是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体温的控制机制以及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体温的控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1. 调查一下不同季节人体体温的变化规律;2. 思考一下,如果遇到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六、拓展1. 了解一下其他动物是如何控制体温的;2. 研究一下体温异常可能导致的疾病和后果。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体温的控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的一种重要生理参数,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体温的范围是36.1℃-37.2℃,一旦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掌握体温的控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体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
3. 了解体温异常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4. 学会正确控制体温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
三、学习内容1. 体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
3. 体温异常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4. 正确控制体温的方法。
四、学习过程1. 体温的概念和重要性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运转的重要参数之一。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体温的调节机制、体温异常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控制体温。
一、导入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什么是体温?体温的正常范围是多少?2. 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因为体温过高或过低而导致的不适感?请举例说明。
二、新知讲解1. 体温的调节机制- 人体的体温是由大脑中的下丘脑调节的,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来散热;当体温过低时,身体会通过颤抖等方式来产生热量。
- 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完成,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2. 体温异常的原因- 体温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发热、炎症等原因导致的。
- 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的。
3. 如何有效控制体温- 当感觉体温过高时,可以选择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多喝水,让身体自然散热。
- 当感觉体温过低时,可以选择穿着保暖的衣物,多运动增加体温,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三、拓展练习1. 请同砚们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一下在不同季节如何合理调节体温?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如果出现体温异常应该怎么处理?请列出你们的应对措施。
四、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体温的调节机制、体温异常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控制体温。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保持体温的平衡,保持健康的状态。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体温异常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
2. 思考一下,你认为在不同季节应该如何合理调节体温?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掌握相关知识。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祝大家进修愉快!。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2.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和正常体温范围;3.了解不同情况下体温异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二、预习问题1.什么是体温?为什么人体需要保持恒定的体温?2.体温是如何调节的?有哪些影响体温的因素?3.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是多少?如何测量体温?4.体温异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体温异常?三、课前预习1.了解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是指腋下的温度。
人体需要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为了保持身体各种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2.体温的调节主要依靠自主神经系统和体液平衡来实现,外界温度、运动、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体温的调节。
3.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1℃~37.2℃之间,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有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等。
4.体温异常的原因包括感染、疾病、药物作用等,体温异常时应及时进行退热或降温处理。
四、课堂探究1.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通过神经反射、内分泌调节和周围温度变化来实现体温的平衡;2.体验不同情况下体温的变化,如在寒冷环境下会出现体温升高,而在炎热环境下会出现体温下降;3.学习体温的测量方法,体验不同部位测量体温的准确性和便捷性;4.讨论体温异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发热和降温的常用药物及其适应症。
五、课后拓展1.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体温的变化,思考不同情况下如何调节体温;2.了解常见的感冒、发热等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3.研究人体其他生理参数的变化如何影响体温的调节;4.了解体温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体温异常。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提高对体温异常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从而保障自身健康。
第二课时导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帮助学生了解体温的控制机制,学会正确的调节体温,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健康。
一、体温的测量方法1. 腋下测量法:将体温计放入腋下,保持几分钟后读数。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体温的控制》。
体温是人体内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知道人体是如何控制体温的吗?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目标1. 了解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变化规律;2. 掌握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3. 知晓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性。
三、进修过程1. 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的呢?人体的体温通常在36.1°C至37.2°C之间波动,这个范围被认为是健康的体温范围。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的稳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皮肤的散热:当体温升高时,皮肤的血管会扩张,使热量散发到外界;- 出汗: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 食物的燃烧:食物在人体内燃烧产生热量,帮助维持体温;- 呼吸:呼吸时也会产生热量,帮助维持体温。
2. 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人体体温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和体温感受器来完成。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体温感受器会向下丘脑发送信号,下丘脑再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调整体温。
比如,当体温升高时,下丘脑会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和增进出汗等方式来降低体温;反之,当体温降低时,下丘脑会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和增进肌肉颤抖来升高体温。
3. 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性保持体温稳定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体温过高会导致中暑、脱水等症状,体温过低则会引起体温失调、冻伤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适当的体温,避免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和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体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五、作业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2. 人体是如何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体温的?3. 为什么要保持体温稳定?给出至少两个理由。
以上就是今天的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加深对体温控制的理解。
第三章第五节体温的控制导学单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初二科学组
班级:姓名:
【探索目标】
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和方法。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自主学习】
1、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
环境温度的,因此称为。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称为。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和
这两个生理过程的结果。
3、散热有和两种方式
4、测量体温并分析数据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测量部位_______________)成员上午6点上午9点中午12点下午3点傍晚6点晚上9点爸爸
妈妈
自己
(1).比较自己在不同时段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自己和同学的体温可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一个家庭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合作探究】
脊椎动物根据体温变化情况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一、恒定的体温
某小孩在同一时间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
二、产热和散热
1、比较在安静和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分别是什么?
作图:如何能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各器官的产热情况?
2、讨论:冬天和夏天手背上的皮肤血管有什么不同么?
腋窝温度 口腔 温度 直肠温度 36.7 ℃
37.2 ℃
37.4 ℃
三、体温受脑的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来调节和控制的。
思考:1、还有哪些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2、寒冷或炎热时,如果体温调节不及时,人体会有什么表现?
【当堂检测】
1、下列对体温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并且保持不变
B、人体口腔中测出的温度最接近人体体内的温度
C、人的体温昼夜会有波动,一般清晨略低,傍晚略高
D、体温升高一定是病理性的发热
2、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
A、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
B、骨骼肌产热和内脏产热保持平衡
C、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保持平衡
D、以上说法都对
3、人体在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时,常常会汗流浃背,这主要是()
A、排出多余的水分
B、排出多余的无机盐
C、保持人体正常体温
D、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
4、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靠进行;在冷得“发
抖”时,骨骼肌产生的热量会。
5、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和。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
自,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
散热的方式有两种:和。
6、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人体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人在寒
冷环境中皮肤血管,血流量,散热。
【适度拓展】
1、人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A、内脏蠕动
B、骨骼肌收缩
C、平滑肌收缩
D、血液流动
2、人体排出汗液的生理作用是( )
A、皮肤分泌汗液是人体排出代谢终产物的一个途径
B、汗液蒸发是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方式
C、汗液蒸发是人体在35℃以上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
D、以上三项都是
3、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________,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
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由皮肤散
发的热量________。
(2)B图是在外界气温_________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分泌________,从而使人体散热
量_________,这样可使人的__________
保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