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温的控制教案

体温的控制教案

体温的控制教案
体温的控制教案

体温的控制教案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第1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②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③了解脑干对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温调节表明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应热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真诚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和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

②教学难点: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片出示红外线的测温仪,联系当前学校甲流的防控,说明体温控制对人的重要性。(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恒定的体温

【教师活动】展示自己儿子的不同部位的体温,让学生了解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儿子不同部位体温值

【学生活动】让学生回答:1、哪个温度能代表我儿子的体温?

2、他的体温正常吗?

3、你能从中发现怎样的规律?

思考:1、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2、你能想办法使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相关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这些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从中寻找相关的规律。

1、比较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有什么特点。

2、比较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温是否一样?谁更高一些?

3、比较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体温是否一样?谁更高一些?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作答。教师小结相关规律。

【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哪些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属于恒温动物?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可结合发高烧时的情况分析)

2、产热和散热

【教师活动】出示新闻资料2009年7月16日下午,气温高达40摄氏度。杭州一建筑工地,一位建筑工人顶着烈日作业,发现自己头痛,头晕,恶心,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最后昏厥在工地上了。

并让学生想一想建筑工人得了什么病?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前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上来是中暑,后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通过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来解决中暑病因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如果只产生热量而不散发热量会有怎样的结果?”(必定有学生回答,温度将会升高,这样就自然找到了建筑工人中暑的原因是由于散热机制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产热和散热平衡遭受到了破坏.)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要使人体保持正常的恒定的体温,那么应该怎么办?”(学生必定会想到要产热和散热相互平衡.)

【学生活动】最后让学生回归书本找到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充当小医生,提出治疗预防中暑的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提出: “将病人立即搬离闷热环境外,还要脱去衣服,让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或包裹四肢和躯干,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或则用酒精擦拭全身。”等方案.

【教师活动】设问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或则用酒精擦拭全身。是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七年级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由于风扇加速了身体表面的蒸发,从而降低了体温.

【教师活动】自然引出散热的第一种形式——蒸发散热。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蒸发散热的条件——外界温度>体表温度

设问:如果,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人体的散热将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呢?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体散热是多了还是少了?人体又是怎样来控制散热多少的?

【学生活动】回归书本,让学生独立阅读书本图3-36(血管分别在低温、高温和正常温度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据图分析: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是如何调节人体表面温度的?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掌握“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再使学生利用对比记忆法掌握“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

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教师活动】如果你在温度很高的室内往往会热得脸发红,如果这时候你来到室外时,由于气温很低,脸色渐渐由红变白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并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活动】人类何以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温的调节

【教师活动】冒雪奋战的建筑工人和顶着烈日的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分别是如何维持体温的恒定的呢?

【学生活动】请大家结合书中图3-37分成寒冷组和炎热组讨论: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老师在这里可以出示几个提示问题:1、外界环境温度怎么样?

2、人是如何感受到这一变化的?

3、人体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4、人体的这些反应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上述体温调节是一种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

(三)新课小结畅谈收获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是知识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帮助呢?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采用游戏的形式完成相关练习具体见课件)

(五)板书设计:

3.5 体温调节

安静:内脏产热体表温度<外界温度:皮肤直接散热

动态平衡

产热散热

运动:骨骼肌产热体表温度>外界温度:汗液蒸发散热

2019届二轮复习 体温调节 学案(适用全国)

体温调节 (1)相关结构的位置 名称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产热部位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 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原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 (3)散热和产热的过程: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 (4)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5)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考向体温调节图解及曲线分析 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参考答案】C 易错警示 体温调节过程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 (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学科*网 (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1.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与人体体温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B.寒冷环境中体温恒定是因为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不能直接感受体温的变化 2.当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D.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3.如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王进超 知识目标:1、知道体温的常识和意义;2、掌握体温调节的生理调节过程;3、培养学生对人体科学的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生活相关图片联系来引入人体温度的调节现象。 2.生活实践来讨论寒冷时产热与减少散热的变化, 3通过PPT演示产热与散热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生理调节过程。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安排:一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 Ppt展示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然后引入体温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教师活动】(设疑)同学们认为什么是体温学生是身体的温度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 【教师活动】(讲授)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出示学生测的腋温,请同学读出数值。 出示《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提问,从这个表的数据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①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1℃; 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别,年轻者体温高于年长者、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 【教师活动】提示,温度在37 ℃上下浮动。 学生明确:体温的相对恒定。 提问,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明确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教师活动】总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光与热》教学设计

《光与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本课开始,将研究光与热的关系,这里的“光”主要是指太阳光。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白炽灯、蜡烛、太阳。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冬日,太阳底下暖洋洋的;夏日,树荫底下比阳光下凉快;手靠近点燃的蜡烛,有热的感觉。但是光和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第二部分知道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会聚光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观察、测量阴影下、阳光下、不同面镜子反射光和凸透镜聚光等多种阳光的强度和温度,对比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柱状图。 4、能够对实验结果和假设进行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资源准备 1、每小组两支温度计、实验记录单、一个放大镜、五面小镜子 2、演示用40W、100W白炽灯及灯座、插头两套、温度计、凹面镜和凸透镜 3、自制课件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 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 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与热》,探究这其中的

高中生物:第一节 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一节体温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培养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人体稳态的基础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春夏秋冬,我们的体温都保持37°C左右,这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不断协调表现出的相对平衡。机体是怎样保持这种平衡呢? 实施目标: 二、体温调节 (一)了解“体温” 讲解: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人的体温指身体内部的温度。用直肠温度(36.9-37.9°C),口腔温度 (36.7-37.7°C),腋窝温度(36.0-37.4°C)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二)提出问题 具有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致关重要的。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体死亡。 那么,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的呢? (三)自学讨论,弄清原理 我们知道,人体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着热量,所以人体本身是一个产热体。因此,人体的温度就决定于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地散发出去。体温调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热量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积极思维”部分内容。 请学生就刚才的两个问题作答后教师小结: 1.产热部位:内脏(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精神活动和进食也能影响产热量。 2.散热部位:皮肤(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 3.散热方式: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 在对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作进一步介绍后,强调:环境温度决定散热方式;在特定的环境温度下,采用何种散热方式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对温度调节的控制,教师可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画出下图协助讲解(见板书)。 生完成“分析1” 补充: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 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主要靠汗液蒸发散热。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冷和热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冷的热教学设计 13.冷水和热水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热。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4.能够用曲线图来整理数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温度。 3.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物体的温度介绍给其他同学。 5.能举例说明温度计的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测量水温变化的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难点:水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及分析。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问题: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那么,应该怎样科学的描述冷与热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手指的感觉 1.冷与热的描述 教师准备好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冷水和温水,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分别将左右手的手指浸入冷水和热水中一分钟左右,再同时放入温水中。 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请你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热水里出来的感觉凉,从冷水中出来的感觉热。 讨论: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提问:手指能准确感觉冷与热吗?(不能) 谈话: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与热呢? 2.温度与温度计 ①学生阅读书上51页的“科学在线”。 ②教师强调:

温度: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教师讲温度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试着测一下冷水的温度,教师指导。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1.问题与猜想 提问: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它们的温度会如何变化?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学生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2.分组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进行实验。 (2)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完善。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被热水烫伤)。 3.记录数据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记录两个容器中水的初温度,并且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的变化,填在书上52页的表格中。 绘制曲线图: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导学案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的导学案 【考纲点击】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3、水盐调节、体温调节(Ⅱ)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命题趋势】 1、本专题学科内综合性较强,容易形成学科内综合简答题,有可能以实验题形式出现 2、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 3、注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这是命题的热点 4、吞噬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过敏反应的过程、也是高考的重点 【知识框架构建】 【易混知识辩析】 一、内环境稳态 【重温高考经典】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成分中含有神 经递质、呼吸酶、载体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⑤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⑥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⑦若由图中m表示免疫分子,则m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⑧若由图中n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n的分泌量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回归命题本源】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媒介,主要由、组织液和等组成。2.存在于内环境的、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和含量。 3.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4.血浆中对(H2CO3/NaHCO3等)进入血浆的酸碱物质进行调节,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5.免疫调节清除病原体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6.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种、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体温与水平衡调节 【重温高考经典】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②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a激素分泌量增加 ③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骨骼肌,而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④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时,会引起下丘脑分泌e激素量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致使尿量减少 ⑤调节水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教师活动】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人的体温一定是37℃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自然而然转到对人体体温的测量上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自己的体温。 【教师活动】安排指定学生,分发温度计。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明确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1、什么是体温(体温是指人体的内部温度)。 2、体温测量可在直肠、口腔、腋窝等处进行,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直肠处的体温略高于口腔处的体温略高于腋窝处的体温。所以我们要准确测量人体的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是要测量人体内的温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作到,所以我们一般选舌下作为测量温度的位置。 3、怎样准确读取体温计的读数根据动画的要求(一手拿体温计在手中慢慢转动,我们会看到一条黑色的线,即水银液柱所指示的刻度)。 4、注意实验时的安全,防止损坏体温计。 【学生活动】3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亲身测量一下体温。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学案苏 教版必修3 1、描述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过程。(重点) 2、说出体温恒定的意义。 3、分析体温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机制。(重难点) 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 36、9~ 37、9 ℃)、口腔温度( 36、7~ 37、7 ℃)和腋窝温度( 36、0~ 37、4 ℃)来表示。其中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2)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日变化量一般不超过1℃。体温恒定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①产热②散热 2、体温恒定的调节体温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1)在寒冷环境中,一方面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

节,皮肤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高了细胞的代谢水平,也引起机体增加产热量。(2)在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 3、体温恒定的意义(1)体温过低―→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2)体温过高―→酶的活性也会降低,甚至丧失―→生命活动异常。(3)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探讨: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易中暑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机体散热受阻,从而超出人体体温调节范围,导致机体体温升高。探讨: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面红耳赤”?提示:剧烈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多,为维持体温恒定,机体散热也会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度加快,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探讨:寒冷条件下,人体会不自觉打寒颤,起“鸡皮疙瘩”等现象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提示:寒颤: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起鸡皮疙瘩:立毛肌收缩,以减少散热。 1、人体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2、人体体温调节的特点(1)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2)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上,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的萌芽:自动化技术学科萌芽于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进一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被提到了议程。 特点:简单的单一对象控制。 1. 经典控制理论分类 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 2. 现代控制理论 3. 大系统理论 4. 智能控制理论 发展历程: 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 研究单变量的系统,如: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的速度;调整方向盘改变汽车的运动轨迹等。 ?1945年美国人Bode出版了《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 基础; ?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 ?1948年伊万恩提出了根轨迹法; ?1949年维纳关于经典控制的专著。 特点: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率域法,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而对复杂多变量系统、时变和非线性系统无能为力。 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研究多变量的系统,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性指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并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 ?Kalman的能控性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 ?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 ?贝尔曼的动态规划。 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研究“对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等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控制问题。 3. 大系统控制时期(1970s-) 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如:人体,我们就可以看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体温的控制、情感的控制、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复习学案

第二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复习学案 一、必背知识 1.体液调节是指: _____________ 。 ____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调节 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 ②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的和保持动态平衡。 产热途径:细胞中的氧化放能,尤以、产热为多。 散热途径:的蒸发,皮肤内的散热等。 体温调节中枢:。 5.抗利尿激素是由分泌,由释放。 抗利尿激素作用是。 渗透压感受器在,产生渴觉的部位是 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二、重要问题 1、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过程是: 以上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2、①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产热量A1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A2。 ②正常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产热量B1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B2。 ③发烧过程中体温在升高,则产热量(填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 ④发烧过程中体温一直处于39C0,则产热量(填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 ⑤恒温动物寒冷环境中产热量A1 (填大于、等于、小于)炎热环境中产热量A2,解释原因?⑥若恒温动物的下丘脑被破坏了,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A1 (填大于、等于、小于)炎热环境中产热量A2。 ⑦变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A1 (填大于、等于、小于)炎热环境中产热量A2。 3. 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4.①写出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产热、散热。 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主要是,它们之间表现为作用。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器官主要是。 ②写出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③对上述两种情况总结,体温调节方式是 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广泛分布于 5. 水盐平衡调节 ①写出吃的食物过咸而产生渴感的过程: 该过程属于反射吗?,原因是: 吃的食物过咸而产生渴感,从而主动饮水的过程属于反射吗? ②写出吃的食物过咸而导致尿量减少的过程: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 释放 ______________增加――→ 作用于 ____________――→ 重吸收水 尿量减少。 ③水盐平衡调节的方式是:;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还存在着调节机制 ④若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则细胞外液渗透压,结果尿量; 若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则细胞外液渗透压,结果尿量; 若失水、失盐的比例相当,则细胞外液渗透压,结果尿量;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讲义与习题教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 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 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 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体温的控制》教案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1、引言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2、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这是从我儿子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我儿子的体温呢? 学生明确: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可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等等。 【教师活动】(设疑)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

生物:1.2.4《体温调节》教案(1)(中图版必修3)

体温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 (2)体温的调节(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通过阿蒙森(Roald Amundsen l872—1928)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3.能力方面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模式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仪(将所用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放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以不断地设疑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问题与学生的答案写在纸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刺激。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记录,一方面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中枢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设疑,由学生经讨论后解疑。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 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教学设计 文档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第一节《酶的特性》中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性实验,即“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呈蓝色。适宜条件下a-淀粉酶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左右)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液不显色,但二者都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后在55~60℃水浴加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教学目标是学会设置对照;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概述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体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实验结论为: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真正的实验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在认真阅读了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和分析之后,我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思路。 [新课引入]让学生思考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注明的适用温度范 围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温度对酶的活性是有影响的”的含义。那么,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 [分组情况]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每组确定一个主发言人。 [实验材料]教师参照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探究报告册》第38页提供的实验材料、器具提供多种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 探究一:探究实验所用的酶材料。]探究过程[

教师:展示a-淀粉酶,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哪种酶? 学生:过氧化氢酶。 教师: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合适吗?学生:不合适。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高温会加速H2O2的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对,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率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建议用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探究二:探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师:控制变量对于设计一个严谨的、可行性高的实验来说尤为重要。请大家思考大屏幕上所列出的问题。 (1)你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怎么控制自变量? (2)因变量是什么?衡量因变量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检测该指标? (3)该实验有哪些无关变量?怎么控制?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完成上述题后,选择实验试剂、用具,根据所选材料对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步骤。 教师:设计思考题,列出实验中控制的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指导学生按照探究实验量指标以及控制无关变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基本步骤设计好实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 1.2.4《体温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2.4《体温调节》学案中图版必修 3 产热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热量获得的主要途径:①②③④主要散热器官:散热直接散热、、热量散失途径间接散热:方式:神经-体液调节温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冷觉感受器结构调节中枢:下丘脑→减少散热体温的调节寒冷刺激 →→→→增加产热过程→增加散热炎热刺激→→→结果: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体温恒定的意义:[复习指要]本节课复习要注重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统一联系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正确理解产热与散热的关系,体温与酶的关系;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状况下的产热和散热情况;运用归纳法,归纳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的作用:①参与血糖的调节。血糖含量的变化会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域兴奋。产生兴奋沿相关神经传导到胰岛、肾上腺分泌相应的激素。②参与渗透压的调节。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外侧还具有饮水中枢,饮水中枢兴奋,可使人产生渴觉。③参与体温的调节: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④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来调节、管理其他内分

泌腺的活动。下丘脑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下丘脑又被称为“内分泌之王”。[典题解析] 1、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室温中移至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需氧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两种动的耗氧量都增加 C、青蛙耗氧量减少,小白鼠耗氧量增加 D、青蛙耗氧量增加,小白鼠耗氧量减少 【解析】 青蛙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青蛙从25℃移到5℃的环境中时,体温也随之降低,体内呼吸酶的活性减弱,有氧呼吸减弱,耗氧量减少。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它从25℃移至5℃的环境中时,机体散热增加,为保证体温恒定,产热必然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以产生更多热量,耗氧量增加。[答案] C 2、下图表示X、Y、Z3种哺乳动物由于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发生的代谢速度的变化,据下图回答:(1)体温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动物,判断的依据是。(2)3种动物在低于某一温度时,都可加快代谢速度,其调节的方式是,参与调节的激素有和,它们均可促进,写出该生理过程的总反应式。(3)就动物Y而言,它处在-20℃比处在10℃时的散热量将,产热量将

体温的控制教案

体温的控制教案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第1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②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③了解脑干对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温调节表明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应热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真诚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和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 ②教学难点: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片出示红外线的测温仪,联系当前学校甲流的防控,说明体温控制对人的重要性。(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恒定的体温 【教师活动】展示自己儿子的不同部位的体温,让学生了解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儿子不同部位体温值 【学生活动】让学生回答:1、哪个温度能代表我儿子的体温? 2、他的体温正常吗? 3、你能从中发现怎样的规律? 思考:1、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2、你能想办法使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相关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这些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从中寻找相关的规律。 1、比较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有什么特点。 2、比较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温是否一样?谁更高一些? 3、比较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体温是否一样?谁更高一些?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作答。教师小结相关规律。 【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哪些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属于恒温动物?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可结合发高烧时的情况分析) 2、产热和散热 【教师活动】出示新闻资料2009年7月16日下午,气温高达40摄氏度。杭州一建筑工地,一位建筑工人顶着烈日作业,发现自己头痛,头晕,恶心,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最后昏厥在工地上了。 并让学生想一想建筑工人得了什么病?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前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上来是中暑,后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通过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来解决中暑病因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如果只产生热量而不散发热量会有怎样的结果?”(必定有学生回答,温度将会升高,这样就自然找到了建筑工人中暑的原因是由于散热机制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产热和散热平衡遭受到了破坏.)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要使人体保持正常的恒定的体温,那么应该怎么办?”(学生必定会想到要产热和散热相互平衡.) 【学生活动】最后让学生回归书本找到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充当小医生,提出治疗预防中暑的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提出: “将病人立即搬离闷热环境外,还要脱去衣服,让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或包裹四肢和躯干,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或则用酒精擦拭全身。”等方案. 【教师活动】设问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或则用酒精擦拭全身。是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七年级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由于风扇加速了身体表面的蒸发,从而降低了体温. 【教师活动】自然引出散热的第一种形式——蒸发散热。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蒸发散热的条件——外界温度>体表温度 设问:如果,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人体的散热将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呢?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体散热是多了还是少了?人体又是怎样来控制散热多少的? 【学生活动】回归书本,让学生独立阅读书本图3-36(血管分别在低温、高温和正常温度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据图分析: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是如何调节人体表面温度的?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掌握“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再使学生利用对比记忆法掌握“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和燃烧》,是继《热起来了》、《哪杯水温度高》这两课之后的一课。本课通过“热是怎样传递的”、“哪个导热快”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物体是可以传导热的,并不断地从比较热的物体传向比较冷的物体,不同的物体传递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辐射、对流三种,本课着重研究热传导的特点。在学习了五年级《各种材料的“锅”》的基础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已经有了些认识。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因此,这节课用实验验证这些“想法”即“假设”是否合理,便是本课的意义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阅读资料的方式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经历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并验证热是怎样传递的活动过程; 经历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活动过程,获得不同物质导热性能不同的认识。 3、能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与同伴交流,能理解各种不同导热性能的物质在生 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理解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传导的特点 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用:不锈钢勺(三把)、水槽、木勺、塑料勺,课件。 小组用:三脚架、铁丝、凡士林、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师举起一把勺子问: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着什么? 生:勺子。 教师出示一盆热水和两只不锈钢勺。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盆热水,我把这把勺子完全浸入热水中,勺子会怎么样? 生1:会变热。 教师用夹子把热水中的勺子夹出来。 师:你来摸摸看,它有没有变热? 请学生1上来摸。 师:勺子变热了,为什么会这样子? 生2:勺子导热非常快。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谁让它受热了? 生3:热水使整个勺子变热了。 师:很好,你认为是这样的。我这里还有一把勺子,现在我不完全浸入水中,我把这个勺部放入热水中,勺柄留在上面。(教师演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