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4.57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论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论文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多模态教学方法西方国家早期学者Kress和VanLeeuween(2001:183)认为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介来实现;媒介则是指用于符号产品和事件生产的物质资源。
基于此,张德禄(2009:3)认为多模态话语是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并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来进行交际的现象。
多模态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是指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如图片、动作、表情、视频、音频、PPT等),充分调动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实证研究在此次实验中,作者尝试把多模态教学法运用到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借力PPT,把静态资源(如文字、图片等)和动态的资源(动作表情、声音、动作、手势等)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英语词汇的学习,以检验多模态词汇教学的效果。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周口市某大学2017级英语教育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
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使用统一教程---《致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版,所教词汇都选自1-8单元生词表,两班授课教师均为本人。
1班(23人)为实验班,采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2班(23人)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黑板加粉笔)。
2.研究工具。
(1)自做多模态词汇教学课件--PPT。
制作方法主要是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呈现英语单词的意义,其中视觉模态包括视频、图画、文字、颜色,及教师的语言动作等;听觉模态包括音频等。
(2)两份测试卷:词汇能力前测试卷和多模态词汇能力后测试卷。
(3)在实验结束后,作者给实验班的学生发放《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评价问卷调查》。
3.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14周,在实验开始前分别发放相同测试试卷对两个班进行词汇能力的前测,以验证两个班的词汇水平是否处在同一水平上。
模因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摘要:在语言模因论研究的基础中,词汇模因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通过对词汇模因特点及复制周期的分析,借助实例,探讨如何针对不同词汇特点使之成为具有传播力的词汇模因,从而促进英语词汇习得。
关键词:模因论词汇模因模因周期词汇教学一、模因论与词汇模因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概念。
meme 源于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而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即从一个人的头脑传入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
模因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 meme )”。
所谓“语言模因”泛指一切可用来传播、复制和感染的成功复制因子,它借助语言交流实现模因的成功复制,存在形式包括书面用语和口头言语。
(任伟光,2007)语言模因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说话者之间的言语信息交流,阅读,视听等的信息获取都是获得语言模因的形式。
无论何种方式,语言模因的传播都离不开词汇,因此,任伟光(2007)提出了“词汇模因”的概念,它是指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能够被语言教师教授给学习者的一些语言成功复制因子。
二、词汇模因特点与模因周期与其他模因一样,能够被成功的复制的词汇模因应具有以下特点:(1)实用性。
语言信息实用,人们才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
词汇模因也是如此,只有当在恰当合适的场合合理运用某一词汇并且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认可时,词汇模因才能得以成功复制和模仿,从而到达传播的目的。
如当下年青一代中时兴的一种说法“hold住”,这源自前段时间某一娱乐节目中的搞怪表演。
“hold”一词本有“控制,保持”之意,运用到当时那种搞笑娱乐的场景非常恰当,因此也被大家广泛接受,并得以运用。
(2)合理性。
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意义合理,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在网络平台上,信息多种多样,有偏文科的理论知识,也有偏理科的实验结论,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自由挑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2.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课堂内的英语练习大多是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常常是为学语言而学语言,没有语言环境的真实感,不能投入进去。
而在网络上,学生可以直接点播英语电影、卫视英语节目和英语教学参考片等,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甚至可以和教师或外国人用英语交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英语信息和练习实践的好机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3.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
学生能力决定了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每个人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只是依靠传统教学中教师、书本传授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利用网络,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方案,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扩充。
4.学生要学会脱离传统的监督式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方法,独立利用网络学习。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性,学生迫切需要摆脱对教师指导的依赖。
在没有教师监督的压力下,学生应学会独立制订学习计划,并且是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然后一步一步实施学习计划,很多学生缺乏这种主动性、独立性。
六、结语迅猛发展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它的互动性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式学习,而是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然而,在自主学习时,学生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与独立性有待提高,不能总依赖外界的监督。
另一方面,学生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需要学生针对自身情况,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
网络环境能够给予学生环境、知识、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Pergamon:Oxford.1981.[2]Dickin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鄄view[J].System.1995.[3]Paramskas D M.The shap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鄄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Medi鄄a,Design and Applications.1999.[4]陈青松,许罗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6).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3053X)。
借助模因理论优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本文是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模因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立项编号:02012111)的结项成果。
教育部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凸显了写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每次学期考试和四、六级考试都把写作作为必考内容也足以说明写作是英语技能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写作常常被忽视,甚至被忽略。
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固然重要,然而如果缺乏了写作能力,他的英语技能就不完整,不能说他是个英语水平高的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表达水平难以达到理想程度。
本文在国内外写作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模因论和输入假设理论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以语言模因作为输入元素进行实验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数据和资料,探讨一些改进措施,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本研究对于带动同类院校的写作教学改革,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模因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根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特点把模因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有着积极的意义。
写作是是一个先输入再输出的过程,没有大量有效的输入,输出就不顺利,甚至无法输出。
模因论的精髓就是模仿,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传播是分不开的。
当然,模因复制的过程也不是完全拷贝,而是语言模因的重组。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模仿输入大量的词汇、句子、段落和篇章,然后通过这种输入进行传播,并且有所创新。
本研究把模因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并用它来指导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模因理论,构建基于模因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研究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分析,探索有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
·研究探讨·290英语词汇教学,模因论视角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系 王彦云 宋岳礼【摘要】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支柱,模因论为词汇教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本文依据模因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形成词汇含义的同化,同时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模仿和背诵,促使语言模因形成长期记忆,并且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氛围,让学习者在动态过程中完成基于词汇的语言表达与传输,最终将地道的英语词汇内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词汇 语言输入 周期1、引言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Wil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各种教学模式及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自主性学习以及多模态教学模式等,近年来模因论也渐渐进入了语言研究的领域,引起国内语言学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阐释模因论基础上,将模因论延伸到具体的英语词汇教学,分析语言模因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2、模因论模因论(Memetics)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把模因(meme)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并列出了模因的 3 个特征:保真性、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其他宿主需要经过 4 个生命周期:(1)同化阶段,指模因成功感染宿主进入宿主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的模因需要具备凸显性,使宿主易于理解和接受。
(2)记忆阶段,指模因在宿主的大脑中保留的时长,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
(3)表达阶段,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称作表达。
(4)传输buxin 阶段,主要指模因的传播方式,它需要凭借一些具有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模因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它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以保证表达的传递不会失真或变形。
- 21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基于模因论的仿拟研究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河南科技大学/赵倩【摘要】近几年,基于模因论的仿拟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进行,已形成仿拟策略训练模式,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教学,使其能够对词汇、语句、篇章进行模仿与创造,以全面提升其英语水平。
【关键词】模因论 仿拟 大学英语 仿拟策略 模仿一、模因论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模因论(memetics),自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 的《The Selfish Gene 》发表后“模因”开始在人类语言研究中有所应用。
语言学领域之中,模因理论主要应用在阐释语言本源、语言习得以及相关应用等方面。
语言中各种要素,包括字词句等需要借助模仿、复制与传播就可以称为语言模因。
同时,因为模因本身具有选择性,促使语言在实际传承过程中具有发展与变化能力。
二、基于模因论的仿拟仿拟属于十分典型的语言模因,其中涵盖了不同形式的模仿、变异语言信息等,同时,也能够对这些要素进行传播。
语言产生的词、短语以及句子等均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被模仿,从而更改语序,甚至发生变异。
变异之后产生的形式将仍然可以保留原有的印记。
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体,也就是被模仿的部分,另一部分是仿体,也就是通过模仿本体而创造出来的新产物。
根据模因论,本体即模因,仿体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结果。
三、基于模因论的仿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词汇仿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仿拟策略首选应从词汇仿拟开始,通过仿拟策略应用引导学生掌握词汇本身规律,并对词汇构成规律有效把握,进而促进其词汇量的丰富与扩大。
在长期教学引导下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能力,即运用已掌握词汇进行新词汇创造与组织。
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一)》第2单元“D e e p Concern ”教学中,其关键词汇学习为“generation gap ”,指的是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具有代沟的意思。
教师通过发散思维引导使学生进行类似词汇模仿与创造,为引导学生更有效的进行模拟创造可帮助学生缩小范围,即其他词汇与“gap ”的组合,例如“credit gap ”。
模因论视角下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策略研究作者:王静吉文凯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2期【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理论来解释文化传播的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同时它也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以模因的特点、传播方式与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探讨模因论对教学环节的启示,以期能够提高学生词汇掌握能力,优化词汇教学课堂。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策略项目名称: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翻译模因论视域下的“商务翻译”课程研究,项目编号:14JK1593。
模因模因(meme)起源于社会生物学词汇基因,最初由英国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
模因(meme)在拼写上模仿了基因gene一词,从词源上看,它来自于希腊词语mimeme(模仿)。
这位新达尔文倡导者Dawkins 认为模因即“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
他希望借模因这一词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
心理学家Blackmore认为人类语言,甚至大脑的发展都是由于模因的驱动。
如今,主要的英文词典都收录了模因这个词。
牛津英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美国韦氏词典解释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
对于模因的研究最初始于国外。
1976年,英国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 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在书中,他首次提及“模因”这一概念并用该词来解释不同文化的相似现象。
该书的问世使人们意识到生物学理论可以被引入社会科学中。
随后,诸多学者如Susan Blackmore、Richard Brodie、Aaron Lynch、Daniel Dennet等围绕模因展开研究,尝试建立基于文化传播的模因理论。
文教Culture and education
摘要:模因论的理论依据是达尔文主义,这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的理论。
学者将模因论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有效地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模因论的记忆、模仿、和传播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在模因论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模因的含义是在文化领域,人们相互模仿,将产生的新思想一直流传下去。
我国学者对模因论在语言、翻译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这篇文章就是探讨模因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阐述模因论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的全新方向。
二、模因与语言模因
模因论被首次提出时,是指“被模仿的东西”,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变成模因。
语言模因是指语言的字、词、句、段,甚至是整篇文章都可以通过模仿形成模因,进而达到传播的效果。
模因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的核心,人们倾向于模仿那些流行的的词汇,越是流行、新潮的词汇,人们越喜欢模仿。
复制性是语言模因传播的前提条件,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复制达到传播的效果,复制的过程其实是对模因记忆与同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让语言模因的传播更加具有动力。
通过人们的交流,模因被不断地复制,形成一个个新的模因,这些新的模因,又不断地被人们传递下去。
三、模因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的生命周期存在四个阶段,分别是: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同化的含义是指模因在传播过程中被人们所关注,从而人们可以理解与接受。
人们对每天都接触的模因都会形成一定的记忆,这些模因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存在一段时间,这个持续的时间是很短的。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模因会从人们的脑海中突显出来,通过对模因的表达,达到传播的效果。
模因的表达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手语的表达,除了手语,还有文字、行为等表达方式。
模因的传播需要媒介,通过不同的媒介,形成各种各样的新型模因,起到传播的作用。
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英语词汇教学存在于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但是词汇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学生在使用词汇的过程中对大学所学的词汇使用的很少,基本都是使用高中学过的词汇,这样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心态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这样就减少了他们对词汇学习的欲望和学习效果。
老师在讲解词汇时,采用传统的翻译方法,这样不能让学生明白词汇的构成,也不能让他们理解词汇的真正用法。
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还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教材单词表的阶段,这种方法不仅枯燥乏味,不利于记忆,还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这种机械记忆不能让他们理解词汇运用的实际语境和语气,导致学生无法使用所学的词汇进行正常的交流。
五、模因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模因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只有少部分的模因能够不被淘汰,因此现存的模因数量少之又少。
有些模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让人们很容易就能记住,从而能够被广泛的传递,这种模因就是强势模因。
而那些不能引起人们注意,达不到传播效果的弱势模因只能很快的被淘汰。
在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模因的存活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应当选择那些实用性较强的词汇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将词汇放在一定的语境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掌握词汇的用法与含义。
学生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要频繁的使用这些词汇,让他们学习的词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样就能不断的复制、传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敢于用英语交流,提高英语水平。
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不是一个简单地记忆过程,不能只记住词汇的含义、拼写和读音。
这些只是模因生命周期中的同化阶段和记忆阶段。
整个模因论的生命周期是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的。
所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设计词汇应用的实际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使用过程对词汇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学会英语词汇的正确使用方法。
加强词汇的交流应用就达到了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传播阶段。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
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在实践中掌握词汇的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启发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词汇的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不断复制、传播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用法。
六、结束语
将模因论与语言学结合起来,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有效地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不是一个简单地记忆过程,不能只记住词汇的含义、拼写和读音。
要不断的对所学的词汇进行“复制、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应用,掌握词汇的真正用法。
这样才能体现整个模因论生命周期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特点。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词汇的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启发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词汇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用法。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还要设计词汇应用的实际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使用过程对词汇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学会英语词汇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不断模仿、复制、传播,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英语词汇知识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语言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提升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强词汇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
作者简介:毛反骄(1971~),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
周红(1981~),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何自然.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13,(2).
[2]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14,(3).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13,(6).
[4]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15,(1).
[5]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教学,2014,(3).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
◎ 毛反骄 周红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