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20191211224733)
- 格式:pdf
- 大小:58.79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古
文阅读练习
导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之古文阅读练。
通过完成这些练,学生们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练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古文阅读的练题目:
1. "何者为真子之言,上栗邪?" 这句古文出自于哪个作品?请
简要解释它的含义。
2. "不以山水依傍,而以文如人立。
" 这句古文出自于哪个作品?请解释它的意思,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3. "不恃其君而行,不依人言而说。
" 请简述这句古文的内涵,
并分析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夫子何为焉?曰:忠恕而已矣。
" 请解释这句古文的含义,
并谈谈它对当代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5. "非礼不动,非礼不动。
" 这句古文是用来形容哪个历史人物?请分析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6.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 请解释这句古文的意思,并分析它对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启示。
总结
通过完成上述古文阅读练,学生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培养自己的修养和人文素养。
祝
愿各位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以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文
言文阅读训练
1. 阅读理解题目
1.1 试题一
题目:某文言文中的“兴无灭非道妙,妙之又妙者。
”是指什么意思?
选项:
A. 非常高兴的事情
B. 很难理解的事情
C. 非常复杂的事情
D. 非常神奇的事情
1.2 试题二
题目:下面哪个选项能够正确翻译“饮者无石,无气无味,味毕则已。
”?
选项:
A. 喝水后感觉渐渐无味
B. 喝水后感觉非常有味道
C. 饮水无味,一口尽了
D. 饮水后口中无味
2. 阅读理解解答
2.1 试题一解答
正确答案:D. 非常神奇的事情
解析:此句表示事物的奥妙非常无法消灭,且越是令人觉得奥妙的事物越是多。
2.2 试题二解答
正确答案:C. 饮水无味,一口尽了
解析:此句表示喝水的过程中,没有石头、没有气泡,没有味道,一口喝完就没有了味道。
3. 总结
本文档涵盖了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之文言文阅读训练。
共包含两个阅读理解题目,并提供了相应的选项和解析。
通过解答这两个题目,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篇(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向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多天辞去,此中人语云:“缺少为外人道也 ! 〞⒈ 讲解加点字⑴具答之 (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屋舍俨然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 ⑸乃不知有汉 ( ) ⑹便要还家 ( )⒉以下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样的是 ( )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⒊ 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⒋以下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样的是( )A 、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无论魏晋 D 、设酒杀鸡作食⒌ 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⒍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好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哪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解析。
(二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⒈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的写法。
⒉ 讲解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那么名 ( ) (2) 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 (4) 无案牍之劳形 ( )⒊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以下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策之不以其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⒋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虑7. 入则无法家拂士 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 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 互相轩邈..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8. 军.霸上介胄..之士不拜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九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11.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12.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不闻天子之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2、月色入户.古义:今义: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3、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5.晓雾将歇.古义:今义:6.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8.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10.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9.使人称谢.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
【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秋日夜游(节选)[清]沈复中秋日,余病初愈。
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①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
叠石成山②,林木葱翠。
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
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③,相扶下亭而归。
吴俗④,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注释】①芸:此处指沈复的妻子。
①叠石成山:石头相叠而成为假山。
①七月十五夜之惊:沈复曾与妻子同游时听到不明之物堕水,两人也于此后大病一场,选文开头说的病愈便是此病。
①吴俗:指吴越一带的风俗。
1.有关文章描述中秋节夜游的经历,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文章内容()A.派老仆人守在沧浪亭,不让闲杂人等打扰B.游玩的有我和妻子、小妹、老仆、丫鬟等人C.拿毯子铺在亭中央,一群人围坐着喝茶D.我们驾着一叶扁舟在湖上飘荡,十分舒畅2.“爽然顿释”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是()A.可能因身处水光月色之中,我心情舒畅B.可能陪伴妻子出来游玩,我感觉很满足C.可能因之前受到惊吓,至今仍感到害怕D.可能因风吹进袖底,内心因此清爽舒适3.《记承天寺夜游》和选文的作者在赏月时心境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两文作者的心境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于将.晚时将.以下骑送迎(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B.周望.极目可数里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C.席地环.坐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D.结队而.游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训练本文旨在为八年级学生提供文言文阅读练材料和方法,以帮助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阅读理解以下是两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建议学生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再回答下列问题。
1. 《过秦论》选段> 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并立于中国。
《过秦论》是韩非子所著的一篇文章,是法家代表作之一。
苏秦说:「天下非秦,则欲与齐、楚、燕、赵连和而攻秦,秦弱则击之,秦强则约而共之,攻之则分其地,约之则各得其利。
霸者,攻人之所不守,保己之所不守者也。
今天下之士,皆以利为务,不以忠信为先,以独当一面为美,弃前车之覆而乘后车之轻者众矣。
是以有城池之固而不自守,有敌国之势而时拒其强,有论战之地而先为人虏者。
凡霸之道也,不可数也。
」问题:1. 《过秦论》是哪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2. 苏秦认为天下非秦,则应如何攻打秦?3. 什么是“霸者”?4. 文章中提到的“前车”和“后车”分别指什么?2. 《墨子》选段> 墨子,名翟,字墨子,鲁人也。
传说他为天下第一百家子,前人将墨家与道家、儒家并称为先秦三教之一。
墨子代表了墨家的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
道家曰:“非攻也,实无备也。
”儒家曰:“除暴安良。
”墨家曰:“兼爱无私。
”上与不上,否与不否,合于中庸,故曰通。
问题:1. 墨子代表了哪个思想家族的主张?2. 儒家主张“除暴安良”,墨家主张什么?3. 什么是“中庸”?二、词语解释以下是两个文言文生僻词汇,建议学生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1. 舛讹舛讹是指错误、不符合规范。
在古时候,为了保证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文人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校订,删去或修改其中的舛讹之处,以保证其完整性和可信度。
2. 颐指气使颐指气使是指用眼神、言辞或动作对人施加的强制力量。
在古代,上司或长辈使用颐指气使的方式让下级或晚辈服从自己的意见十分普遍。
三、实战演练下面是一篇文言文材料和相关问题,建议学生在阅读之后回答问题,检验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汇编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维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故山殊.可过(2)憩.感配寺(3)与山僧饭讫.而去(4)北涉.玄灞(5)多思曩昔.(6)倘能从.我游乎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下:近腊月下.与月上下.(2)之: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4.下列能表现冬日清丽的一组句子是()①清月映郭②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③景气和畅④露湿青皋⑤步仄径,临清流也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5.在这封书信中,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试举例说明。
6.试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答案】1.(1)很(2)在……休息(3)完(4)渡(5)从前(6)跟从2.(1)末尾由高处到低处(2)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3.(1)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2)多次想起从前你我手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果你不是天性与众不同的话,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4.C5.从视觉方面写,如“清月”“寒山远火”,写出景物的色彩;从听觉方面写,如“吹声”“夜春”“钟声”,写出景物的声响;从感受方面写,如“独坐”“静默”,写出对往昔同游的回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文
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训练
1. 《曾国藩》
- 作者:杨绛
- 内容概要: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他为人的品质和学识修养。
- 核心要点:
-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曾国藩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学识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2. 《岳飞传》
- 作者:鲁迅
- 内容概要: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岳飞的英勇事迹和他为国家
民族的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 核心要点:
-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他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表
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 岳飞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人们,他成为了一代英雄。
3. 《论语》
-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 内容概要:本篇文章选取了《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介绍了
孔子的思想和他对待学生的教育方法。
- 核心要点: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孔子注重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
培养。
二、总结反思
通过阅读文言文的训练,我们了解了曾国藩和岳飞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贡献和精神。
同时,通过阅读《论语》的经典篇章,我们也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这些历史文献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向这些伟大的人物学习,以他们的精神为榜样,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努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古
代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古代文言文概述
- 古代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严谨精练、蕴含深意的特点。
- 阅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对文
化背景的了解。
二、古代文言文阅读练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言文阅读练题,通过练可以提高阅读理解和
语言运用能力。
1. 《论语》中有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请简要解释这
句话的意思。
2. 请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出自于哪位文学家
的作品?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3. 请阅读古代诗词,理解其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并写下你的感受。
4. 选择一篇古代文言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
三、研究方法和建议
-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 关注古代文化背景,了解古代历史和人物,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内涵。
- 阅读古代文言文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释,帮助理解其中的生词和语法结构。
通过以上的古代文言文阅读练习,相信你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加油!。
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虑7. 入则无法家拂士 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 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 互相轩邈..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8. 军.霸上介胄..之士不拜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九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11.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12.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不闻天子之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2、月色入户.古义:今义: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3、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5.晓雾将歇.古义:今义:6.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8.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10.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9.使人称谢.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
【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5分)(1)至于夏水襄陵襄:(2)沿溯阻绝溯:(3)虽乘奔御风奔:(4)属引凄异属引:(5)空谷传响响: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通过,“回清倒影”写出了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
B.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该句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该句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所呈现的画面。
(3分)【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天山共色共色:(2)从流飘荡从:(3)蝉则千转不穷转:(4)经纶世务者经纶:(5)窥谷忘反反:3.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文章在总写时,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在分写“异水”时,用“”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
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的特点。
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议论,表现了作者思想。
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一句相照应。
【三】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怕,安居而天下熄灭。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3)父命之命:(4)富贵不能淫淫:(5)威武不能屈屈:3.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怕,安居而天下熄灭。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四】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指通豫南指:(2)杂然相许杂然:(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4)始龀,跳往助之龀:(5)年且九十且: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的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五】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军细柳军:(2)军士吏被甲被:(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4)使人称谢谢:(5)上自劳军劳:2.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这几句话从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4.选文表现了周亚夫的什么品质?【六】【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歇:(2)夕日欲颓颓:(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2.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按要求答题。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
《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
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当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分)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6分)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空乏..其身()苦.其心志()人恒.过()4、翻译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2分)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分)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3分)1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