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传统文化的继承__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5
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使用时间:2013年9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的继承性;(2)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 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能力目标:(1)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步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生自主学习】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
(2)传统习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建筑,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4)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5)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和等。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对今天中国人的、和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是的精神纽带。
(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够,不断,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⑵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⑶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阐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问题,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步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辨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自学指导,结合教材助读通读课本,边理解边搞好教材的勾画标记,初步掌握重点内容。
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课上,通过探究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课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总结考点,熟练掌握知识。
基础梳理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______________中形成并______________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继承性的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建筑被称为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正确态度。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学研读教材至少两遍: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记忆2.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完成预习案,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惑处4.对探究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写出思路要点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记忆)(金榜教程)二.预习自测判断:1. 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 )2. 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所以是一成不变的。
( )三.整理巩固、构建体系四.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探究案探究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眼下许多新人热衷中国传统婚礼:八抬大轿迎娶,新郎新娘要叩拜天地、高堂,还要夫妻对拜,再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新人的床上要撒些吉祥之物,还要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新人在婚礼上要互打同心结等,同时,婚礼还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相声、京剧、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滚灯,热闹非凡。
与时下普遍流行的西式婚礼相比,中国传统婚礼别有一番韵味。
(1)请将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分一下类。
(2)当前,传统婚礼受热捧,传统艺术融入到婚礼中并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探究点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教材包括《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同时还加入了《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的精粹内容,这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4 级政治必修3导学案编制时间 2016年3月2日使用班级:2014级文科学生主备人:冯成喜复备人:王伟、赵霜、李慧审核人签字:冯成喜第 1 页共 4 页第2页共4页(1)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
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因素;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看来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时事的变迁,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如何区别它们,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精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糟粕”。
(2)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屮的精华部分,我们也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将这些有用的部分重新熔铸,使它们升华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
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造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是每一个时代都必须进行的行为。
人们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时代的精神熔铸在文化之中。
四、认识误区误区一: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不仪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误区二: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解析】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保守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桔。
因此,我们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坦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部继承。
正确的态度是在对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步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问题探究】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否举例说明?2、通过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归纳: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二、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有怎样的作用(双重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合作探究】1、《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中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道德?2、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材分析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第四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本框内容主要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一点,教师可以举例点拨,重点理解。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明确,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第二单元《文化与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周次:第周【学习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地位;2、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能够结合实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掌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影响;明确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够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方法】议、讲、练结合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继承性的表现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中形成并保留在中的、具有的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①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和产生持久的影响;②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被称凝固的艺术)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和中国的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
即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③。
传统文化是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能,不断,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克服传统文化的,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应该。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
【课堂探究】1、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异国他乡的华人仍保留着喝乌龙茶,用筷子,说家乡话的习惯,每年清明,无数台胞侨胞纷纷返乡祭祖。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
2.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基础梳理】1、阅读教材,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传统文化的含义:思考:你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历史上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吗?从传统文化含义中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思考:①你知道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这些传统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②中国有哪些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各自有怎样的特点?③中国传统文艺主要以什么为代表?请你举例说明?④中国传统思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请你举例说明。
2、阅读教材,归纳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思考:①“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的“和”、“合”思想是什么关系?体现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谈谈你的想法。
(2)传统文化的作用3、阅读教材,归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合作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
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现在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在形成并保留在,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征:(1)从、、、、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性。
(2)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和传统文化崇尚的“浩然正气”,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性。
这种性既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同时,它的具体内涵能够。
(3)“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性,是一个民族在,具有鲜明的、、和,是维系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不断,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克服,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才能,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应是:。
具体解释为,对于,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主干知识1、传统文化的特征2、传统文化的作用3、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三)合作探究: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四)误区点拨:(重点班学生完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五)目标检测:1.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不变的C.传统文化一直在发挥积极作用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
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
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有所淘汰,有所发扬③批判继承,与时俱进④兼收并蓄,为我所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
这表明传统文化()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当前已没有传播、继承的必要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对其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古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说明()A.为了追求共产主义,文天祥和夏明翰把生死置之度外B.文化具有继承性,但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C.文天祥和夏明翰的共同之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D.文化具有多样性6.下列选项中属于传统文化的是: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7.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这体现了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②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③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④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
”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
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六)学习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1D 2B 3A 4C 5B 6A 7A 8B 9C 10B漫画题(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
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
(评分建议:考生只要辩证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四)误区点拨:(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1D 2B 3A 4C 5B 6A 7A 8B 9C 10B漫画题(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
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
(评分建议:考生只要辩证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四)误区点拨:(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1D 2B 3A 4C 5B 6A 7A 8B 9C 10B漫画题(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
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
(评分建议:考生只要辩证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四)误区点拨:(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