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教案 沪粤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3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平面镜成像的概念,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
3. 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能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白纸、直尺、铅笔。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平板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的成像,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原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成像位置: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像大小:物像等大成像方向: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位置在平面镜的另一侧,物像等大,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线从物体上的点射向平面镜,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形成像。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3.3节,主要讲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等;3.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板、蜡烛、直尺、粉笔;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穿衣镜、化妆镜等,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讲解:详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透明板、蜡烛等教具,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3. 应用实例: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七、作业设计答案:因为在平面镜中,像与物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自己总是颠倒的;答案:因为在平面镜中,像与物的大小相同,但我们通常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感觉镜子中的物体比实际物体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类型的镜子,如凸面镜、凹面镜等,探究它们的成像特点和应用。
沪粤版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第一篇:沪粤版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沪粤版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授课人:张慧【教学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3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谈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的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器材的选用。
本节的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5min)师:上课前,老师有一个事情想请大家帮忙解决,我想看看我今师: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件展示)器材:蜡烛两根、白纸一张、刻度尺、平面镜、玻璃板等。
A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
)B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师: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生: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题的物理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课程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能够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幻灯片,让他们观察平面镜中的成像,引导他们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操作实践: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块平面镜、蜡烛、木板和直尺。
他们在木板上放置蜡烛,然后通过调整蜡烛的位置,观察平面镜中的成像,并尝试描述成像的特点。
3. 分享交流:每组将他们的观察和发现与其他组分享,大家共同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够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在操作实践中,深入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够观察并描述成像的特点。
同时,我也思考了如何将这次活动的经验应用到其他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总的来说,我对我设计的这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到满意。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主要涉及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教材内容具体包括: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直尺、铅笔、橡皮擦。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镜子,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实际问题。
6.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科技和艺术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成像基本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3.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中或教室内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并绘制出成像图。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操作、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如自制平面镜成像装置,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3 平面镜成像特点◁设计意图◁本节教学设计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从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本节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和评估等过程,以及学生间相互合作、交流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使他们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本节的探究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本实验的设计,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且在实际生活中容易获得的玻璃板、蜡烛、纸杯(支架)等器材做实验,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并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利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完成的,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本节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主要内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人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教案【实验课题】【目的和要求】(一)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二)实验过程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仪器和器材】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
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
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
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
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
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4.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要实事求是。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物理课时,我的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了解成像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成像特点的理解,重点是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蜡烛、白纸等教具和学具。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题,例如用一个平面镜将点燃的蜡烛的像反射到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到蜡烛的像。
然后,我会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自己尝试用平面镜、蜡烛和白纸搭建一个成像系统,并观察蜡烛的像。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的像与实物的大小、位置关系,以及像的性质。
在活动的我会进行课堂小结,再次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并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理现象。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会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镜子,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镜子里的人或物是如何成像的。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我选择了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蜡烛和白纸等简单的材料,让学生自己搭建一个成像系统,并观察蜡烛的像。
这个实验的设计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操作中,我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如何正确地放置蜡烛和镜子,如何观察和记录像的大小和位置等。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方法。
我将以我设计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课程为例,详细介绍我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程时,我以《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兴趣,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成像特点。
难点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从而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平面镜;2. 等身高的玩具人;3. 蜡烛;4. 纸张;5. 直尺;6. 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给幼儿讲一个关于平面镜的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展示一个平面镜,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平面镜的看法。
2. 讲解与演示:我会给幼儿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演示平面镜成像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成像现象。
3. 实践操作:让幼儿亲自操作平面镜,观察和记录成像特点,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成像原理。
5. 课后拓展延伸:我会给幼儿布置一个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家庭实验,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难点是让幼儿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成像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是否掌握了成像原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教案
【实验课题】
【目的和要求】
(一)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二)实验过程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
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
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
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
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
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
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4.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