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34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李一冰;王佳【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引产尸检结果或随访产后新生儿头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产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80例经产前超声准确诊断为单纯脑室轻度扩张60例,单侧脑积水13例,脉络丛囊肿33例,单纯后窝池增宽17例,Dandy-Walker综合征4例,脑穿通囊肿1例,室管膜下囊肿19例,蛛网膜囊肿16例,透明隔囊肿9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6%.结论: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但对大脑中线部位的囊性病变有一定受限.【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10【总页数】3页(P1508-1510)【关键词】产前超声;胎儿;颅内囊性病变【作者】李一冰;王佳【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胎儿颅内囊性病变包括颅内各部位的特发性囊肿及各腔室系统的扩张,不同部位、性质的囊性病变预后不同[1],产前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对胎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
目前超声是检查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胎儿颅内解剖结构复杂,致使产前超声在诊断鉴别病灶的来源和性质上有一定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180例经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孕妇的临床资料,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孕妇年龄20~37岁,平均(27.4±5.1)岁,孕周15~40周,平均(27.4±4.2)周。
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一、引言脑室囊性病变是指一种在脑室内形成的囊性结构的疾病。
这些囊性病变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发生的可能。
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脑室囊性病变对于合理治疗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详细描述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提供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脑室囊性病变的分类根据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和发生部位,可将脑室囊性病变分为以下几类:1.基底节囊性病变:位于基底节区域的囊性病变,包括颅内肿瘤、囊性留置囊肿等。
2.侧脑室囊性病变:位于侧脑室内的囊性病变,如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囊肿等。
3.第三脑室囊性病变:位于第三脑室内的囊性病变,如胶质囊肿、胚胎性囊肿等。
4.第四脑室囊性病变:位于第四脑室内的囊性病变,如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囊肿等。
三、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1.CT表现:a.低密度影:囊性病变在CT影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比较明显。
b.边缘清晰度:囊性病变的边缘清晰度可以提示病变性质,清晰度高的病变常见于囊性肿瘤,边缘模糊的病变常见于炎症性囊肿等。
c.均质性与异质性:囊性病变的均质性与异质性可以提供病变的判断依据,均质性高的病变常见于囊性肿瘤,异质性高的病变常见于感染性囊肿等。
2.MRI表现:a.T1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囊性病变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明显。
b.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囊性病变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明显。
c.强化程度:囊性病变的强化程度可以提示病变的性质,强化程度高的病变多见于囊性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的病变多见于感染性囊肿等。
四、脑室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根据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可以进行以下疾病的鉴别诊断:1.囊性肿瘤:囊性肿瘤通常具有边缘清晰、均质性高以及轻度强化的特点。
2.感染性囊肿:感染性囊肿的边缘模糊、异质性高,并可显示周围炎症改变。
病史:患者,男,58,因“间断咳嗽1年,加重3个月”入院。
如图1-10(1为T2WI轴位,2为FLAIR轴位,3为T1WI轴位,4为T1WI矢状位,5为T1WI冠状位,6为T1WI增强轴位,7为T1WI 增强矢状位,8为T1WI增强冠状位,9为DWI,10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基础解剖影像: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1-15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11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2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3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4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5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影像描述:右侧颞枕叶、左侧丘脑可见多个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为3x4x5cm,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带状信号影。
增强呈环形中等强化,内壁毛糙,外壁光滑。
DWI病灶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双侧脑内多发囊性占位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可能。
颅内环形强化:环形强化是一类以增强后呈现环形高信号为主要表现的异常病变,其形态包括花环状(图16)、圆环状(图17),子母环(图18),开环(图19)。
花环状强化壁薄厚不均,无张力,内壁不光滑、外壁光滑多见。
囊性脑膜瘤的CT、MRI诊断作者:张春华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2期[摘要] 囊性脑膜瘤较为少见,随着CT及MRI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囊性脑膜瘤被发现。
囊性脑膜瘤在影像学上极易和胶质瘤及转移癌相混淆,手术对于是否切除囊壁有争议。
因此,有必要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
[关键词] 囊性脑膜瘤;CT;MRI[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085-02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囊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例病人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9~68岁,平均44.5岁;病程3个月~10年。
1.2临床表现17例有头痛、头昏,13例有恶心、呕吐,12例有对侧肢体肌力下降,5例有视力障碍,3例表现为癫痫,3例有嗅觉障碍,2例有偏身感觉障碍,听力下降1例,3例有精神及人格改变,1例失语。
1.3方法本组20例患者中行CT检查者11例,其中增强扫描者5例;行MRI检查者17例,其中增强扫描者7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者7例。
CT扫描使用GE Hispeed CT/i扫描机,横断面扫描,层厚5~10 mm,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00 mA。
增强扫描时使用碘海醇(300 mg I/ml)100 ml静脉团注。
MRI检查使用日立 AIRIS mate 0.2T 永磁型磁共振扫描机,行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必要时加冠状面扫描,层厚6~8 mm,采用SE序列,行T1WI (TR 600~800 ms,TE 11.4~30.0 ms)、T2WI (TR 2 000~3 000 ms,TE 60.0~100.9 ms)扫描,17例均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 version recovery,FLAIR)扫描TR 9 002 ms, TE 133 ms,TI 2 200 ms,增强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15 ml行T1WI增强扫描。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