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4
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推荐文章太极拳教学:内功修炼的七层功法热度: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热度: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热度:怎么样掌握和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热度:太极拳内功速成大法热度: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很多习拳者都捉摸不透的,陈氏太极拳的内功技击是陈氏太极拳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内功的两种方式方式一、呼吸气—练陈式太极拳内功的关键马老师常说,陈氏太极拳的拳架是内功的功架,这也正结合了阴阳交合互生的理论,阴阳结合不断地转化增加了太极拳的魅力。
可见,陈氏太极拳中内外功是完全互通交合的。
拳架的要领在无形中锻炼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功,而此拳内功的要求也正是练好拳架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也就是丹田内转功,丹田内转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逆腹式呼吸,只有和谐的呼吸配合才能达到内气鼓荡的境界。
腹式呼吸法,在太极拳运用中是最广泛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逆腹式吸主张吸气时气沉丹田而不飘浮于胸;呼气时要气发于四梢而不滞留于上体,反对呼吸时胸廓有较大的起伏。
所以,逆腹式呼吸对胸部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要求就格外高。
这也有利于对内脏的按摩和下盘的稳固,这与道家内丹功中把呼吸看成是养气功夫,与炼内丹的“火”也是统一的。
太极的真谛也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二字也就在“出肾人肾”之间,这种对于内外呼吸的感受、运用和研究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即使是在以外家著称的少林武术《易筋经》中也格外重视呼吸问题,可见,天下拳理皆是互通的。
我们要将其联系起来看待。
至于如何在打拳时配合以逆腹式呼吸法,笔者认为应视具体拳式而言,既要顺应自然,不可勉强为之,又要符合拳理,领会拳式的技击含义,基本上与“开呼收吸”一致,这也就是最佳的“呼”与“吸”。
如果能在逆腹式呼吸的同时配合以道家小周天内力的运气方法,相辅相成,动静互养则效果更佳。
方式二、腹拳一练陈式太极内功的新思路打腹拳,也就是用意念练拳,在以前武侠小说中也曾出现过,我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太极内功的训练中,自觉效果颇佳。
陈式太极拳秘传四式内功桩法一、滚球桩1、两脚大开立,脚尖外展。
食指放松,左臂屈肘向上后拉:右臂置于体前(裆部前方)。
两掌心均斜向下,左肩高于右肩。
上体微左转。
目视前方。
2、左臂屈肘向右划弧,同时右臂屈肘向上抬,两臂在右胸前相合,指尖相触。
上体微右转。
3、右臂继续上抬,肘部上提,微后拉;同时左臂外旋,下压至腹前,掌心朝上)。
4、接着左臂内旋上抬,肘部上提,微后拉;同时右臂外旋,下压至腹前,掌心朝上,身体微左转。
5、左臂外旋,下压,掌心朝上;右臂内旋上抬,肘部上提,掌心朝下。
上体微右转。
6、左臂微上提,右臂微下压,两臂在体前相合,掌心相对。
上体微左转,正对正前方。
上体在左转、右转过程中,要保持正直。
两掌相对,一手上一手下,犹如拉绳般。
动意:身法的“抽提”和“回转”应融为一体,以外引内,以丹田为源,再由内及外地缠绕,使周身产生或明或暗的立体圆运动,调动丹出内转,内气腾然、潜转,是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及蓄发劲的源头。
这对内脏按摩和调动两肾功能,起促进作用;对疏通及增强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机能有良好之功效。
二、开合桩1、两脚左右开立,身体重心位于两脚之间。
左掌托右拳目视前方。
2、上体左转。
左掌托右拳向左、向上划弧至左前方。
目随视右拳。
3、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转;掌托拳向右划弧至右前方。
目视前方。
4、两臂内旋,右拳变掌,左臂向右,右臂向左,两臂胸前交叠,左臂在下、右臂在上,掌心均朝下。
同时身体微左转)。
5、两臂上下分开,紧接着两臂内旋,向左右划弧撑开,左掌心朝后,右掌心斜朝右。
上体微右转,目视右掌。
6、然后右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左臂外旋,屈肘向上,掌心朝右前方。
上体微左转,目视左前方。
7、上体微右转,面向正前方,同时左脚靠右脚。
右臂向右划弧,收于身体右侧;左臂伸直,向下收回身体左侧。
要点:1、此动作的做法是左右回转的身法。
两臂先内旋,再外旋(即先双逆缠,再双顺缠),两手在体前左右旋绕做开合运动,在空间划太极圆图。
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太极拳是一种内家的拳法,而所谓的练习太极拳就是在练内气,就是所谓的丹田内气,很多拳迷都觉得丹田内转是很神秘,你是否也想知道丹田内转是什么感觉吗?由于每个人的主管感受不一样,表达上面也有不同,而对于丹田内转的描述也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今天太极拳小编就是要教大家怎样修炼丹田内转的功夫及一些练习技巧,希望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怎样修炼丹田内转的功夫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丹田内转的功夫,实质上就是在意念导引之下,在塌腰松胯的基础上,以丹田为核心,收腹、吸气,丹田部位先向里收缩,然后再依靠脚蹬地,借大地的反弹力,同时呼气,丹田螺旋膨胀,靠胸腰的立体螺旋,向发力点螺旋式地发放松活弹抖、意气力三结合的整体劲。
为了具体说明丹田内转功法,现举例加以表述。
比如陈式太极拳第一路第二式“金刚捣碓”的动作六:在这一个拳式的一个小动作之中,可以体悟丹田部位细腻的立体螺旋的动作——右手一握拳,胸腰略左转,沉右臀、翻左臀,收腹、吸气、松胯、提肛,然后,上提前冲右拳,掤右肘,胸腰丹田再略右转,沉左臀、翻右臀;胸腰丹田再前转,砸拳、拳掌合击、震脚、发劲,呼气,小腹膨胀;同时丹田带动全身运行一个立体螺旋的升沉劲。
这一个小动作之中,不仅拳掌相击,震脚而发放一种整体松活弹抖的技击劲,而且使人体整个肌体及五脏六腑都感受到了运动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的练习方法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1.抱丹田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
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
随意呼吸,莫令耳闻。
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转)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仅仅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因为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能够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假如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
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十六、两手如一手。
陈氏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且又内、外家分明,无论内、外家高手,历来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拳不站桩,等于瞎晃荡”。
陈氏太极拳位居内家之首,更应注重内功修练。
内功修练又分静功修练和动功修练,静功修练是一种外形静止而内在运动(以意领气)的功法练习。
如打坐,卧功,站桩等。
静功修练多数来讲是意识训练,也有少数夹带体能训练,如无极桩和太极桩。
静功修练是一种程序,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调控,是用意识将“无”演化为“有”的过程。
内在的气与劲是很空洞的,“空洞及无物,无物衍太极”。
人的本气与劲原无定处,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边。
静功修炼就是将气与劲的无形,无边演化为有形有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极生太极”。
当气或劲一但有形的概念,就一定有极的分化,极的分化属对立的载体,如阴极与阳极,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轻与重,虚与实,蓄与发等等,这些由有形而转为极的分化就是由“太极生两仪”的定量。
两仪是对立两面的中极,一但中极再次激化就会再次衍生阴极与阳极。
阴极与阳极的两次分化过程。
“四象”即“四向”之意,有了四象,如果要再次分化就进入了“四象生八卦”。
四象是四正,八卦是四斜,当四正与四斜同时出现时,当中会有一交汇点,即为“中定”。
四向在太极学说中是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与中定即为“五行”,其中缺一不可,多一无可为。
静功修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五行”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和公式进行的,在内功修练的过程中,一环与另一环的相扣点都是以意识为纽带,“意识”在内功修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人将内功修练概括为“意识训练”是有一定道理。
通俗一点讲,静功修练是在“养兵千日”,而动功修练则是在“用兵一时”。
如果说静功修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是以“形引劲”,那么动功修练就是在以“劲催形”,如单式定桩,单式弹拦劲等等。
动功修练讲究“内动而外随之”和“一举动,四肢百骸无有不动”。
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亮点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亮点一是以中医经络知识和古拳谱秘诀揭示出太极内功“大小周天通络法”与“内气运使”之秘。
二是“太极本源”“拳势呼吸法”“缠丝解”和“人身各部位之规矩”四大要论,阐释新奇,别有洞天。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的练习1、掤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
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
“掤”也有化解按劲。
“掤”不代表只有向前,“掤”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掤”劲。
2、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随波逐流。
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
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
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
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3、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4、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
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
就如水下瀑布一样。
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5、采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
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
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6、挒有带一点缠劲。
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
牵动时以腰发力。
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7、肘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挤,撞,点,压等法。
讲究要有爆发力,寸劲。
力道充沛饱满。
太极拳练习的技巧要领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转]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2021-07-25 10:19:14| 分类:名家太极篇|字号订阅*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
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
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急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安康快乐地生活、工作。
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
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
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程度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
* 太极拳内功本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
太极拳的物质根底是精,气,神。
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
*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那么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那么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那么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
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
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
*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顿。
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那么右边放大;右边缩小,那么左边放大;上身缩小,那么下身放大;下身缩小,那么上身放大;前面缩小,那么后面放大;后面缩小,那么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身体分阴阳。
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
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
陈氏太极拳内功一、揉中法1、仰卧,全身放松。
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男子相反,或者用单手也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圆圈抚摩,先转小圈,圆圈逐渐向外扩大,直至扩大到整个腹部,共36圈。
完成顺时针方向的抚摩后,以逆时针方向顺前路线转圈,圆圈逐渐缩小,直至回到肚脐的中心点上,共36圈。
转动手掌时不要过于用力,慢慢抚摩,只需轻轻加一点压力。
这样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抚摩动作,可以随意多次重复。
2、第二种揉中法:仰卧,全身放松。
以右手平放在中脘穴处(两乳连线中点为膻中穴,肚脐为神阙穴,此两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道家也称黄庭),顺时针方向揉动,注意不是手在皮肤上画圈式的揉动(上一种方法是画圈式的揉动),而是手带着皮肉一起轻轻揉动,手与皮肤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揉的时候,要做到轻浅,徐徐均匀用力。
掌不离皮,也不乱动游离不定,意识轻附于掌下,勿离勿疾。
一只手揉累了,再换手揉。
如果练功者守中功法纯熟,推揉均匀得法,在揉的过程中可渐入睡眠状态,这是最佳火候,大大超过醒守中的效果。
时间在十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此法出自著名的《易筋经》。
二、休息式——补元桩1、此式可以做为混元桩手臂举累了时的休息姿势,也可以单独练习,是补充肾气、元气的特效功法。
2、基本站立姿势同混元桩,两手放在后腰的腰眼处(肾俞穴),可以用手心贴住此处(称为正手补元桩),也可以用手背贴住此处(称为反手补元桩)。
意念两肾有两团柔和的*球在**,温热微烫的,很舒服。
3、卧式补元桩:此法是某派密传,其实密传的东西都不复杂,但效果好。
仰卧,手势同“反手补元桩”,手压在身下。
意念手心与大地之地气相接(不论睡在多高的地方,如此想像即可),并不断吸入地气,再传入肾脏,只想一下即不再管它。
睡前练习15分钟,大补**元气。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及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要点提示)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要点提示一、无极起式无极式站立时,要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和. 顶劲要虚虚领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气息移动时,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 心意上堋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式,要求圆活流畅.所画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要掌握阴阳的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由下向上堋,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二、金刚捣碓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 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使劲跺它,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 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腹归太极元相,心内一片太和.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水平圈实,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 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步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右脚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脚震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右腿,胯,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三、揽扎衣做揽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腹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迎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欲开先合,合之再合的续合式. 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应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本式的提腿,开手和缠腿合手,上肢与下肢运动,应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定势时手不能出圈,即手不能开过右腿,并保持周身的圆浑.四.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两手环形旋绕时,要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圆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息更流畅.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意到拳到,一气呵成.本式的大捋圈,要有高山流水的意境. 左手引带右托手,两手配合,与捋手变化,既横捋手变捋掠手. 收步斜按左上右下45度斜线流畅下按,松沉下按,虚实分清.五. 单鞭做丹田内转的做单鞭式动作时,胸部常兼有堋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 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 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是在丹田内转的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贯指梢. 整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本式的勾手左转圈,是右勾手与左转腰相向运动圈,似盘旋抽丝一般. 勾手时,拇,食,中三指撮拢,谓心,肝,脾相合;也可五指撮拢,谓五脏相合.松开左手,是左手与右勾手,与右脚之间的放松对开,闭合要又由衷而开,又有混元博大之意.六、白鹤亮翅白鹤亮翅上合下开时,左手护手护脸,右手护腹护裆,上下护住中线,左右两肘护两肋,这是对挤掩.左手暗藏催心掌. 配合右脚上步擦地,前肩靠,肩靠,肘靠,撩阴掌,前弓后蹬并身到,这是对比掩.本式的两个斜开合圈,根据胸朝东北方位而称斜开合. 前者为上合下开,右肩靠,作运气准备;后者为白鹤亮翅作运气准备. 前者又称欲合先开,后者又称欲开先合,又都寓闪展腾挪和化引之用法.七、斜行拗步做斜行拗步时要注意,两手交替斜线运行,皆不过中线,左右轮换而又护着中线. 左手运左半身右手运右半身而不失中定. 以腰带手以手领腰,腰腹,臀胯折叠旋绕,胸腹同时开合折叠.本式的左脚开步与右手斜伸,是沿东北和西南两个隅角成一斜线,跟步斜行和上步斜行,都沿这一斜线运行. 方位是斜的,所行之圈是斜的. 右手为主,斜行,转圈;左手为辅,斜行,转圈,两圈交替斜行. 右脚跟步是右手向前斜行牵引所致.八、提收提收中的两手上提,为提收上式的接应劲,接住对方来势,引臂入圈贵在精神贯注,神形相合而不留痕迹. 收捋时,周身沉稳地蓄住劲,而达到引劲落空的目的. 虽未发而意在先. 两手按挤,提膝上顶须同时完成. 左膝堋顶,暗藏靠封里合腿,腰微暗转,尽由己发.提收圈中寓捋,引,化,拿,蓄等变化. 要与丹田内转,腰身内转相配合,提膝和推掌须同时完成. 右腿沉好,左腿提好.九、前趟拗步前趟拗步里面有一个以闪身法引转来势的动作,一退,一转,一引,一缠而引劲落空. 右腿屈膝上提时,塌腰敛臀合裆,周身拧裹相合,上下一起到.落步进逼屈身劲,上劲下屈膝堋顶.上劲在两手,左手为采手,合手,擒拿手; 右手为扑面催心掌,下屈在膝顶,胸腹中膛行,审时夺势里合腿,心意如游龙回旋,身形似弹簧缠绕而连绵不断.上步挤手须上下相随,意到,拳到,渐发于足,前弓后蹬,节节贯通. 双开水平圈时,两臂,肩,肘,手与两腿,胯,膝,足,由内而外依次伸展,对称相开,开中有合,气势博大.十、掩手肱捶掩手肱捶右脚震落时,不可努气用拙力,拳在松气震落,在最后出拳之前,左手食指的方向和右拳蓄势的方向,以及眼神,心意所注之处,要三点成一线,才能有的放矢. 左手前掩为接劲,右拳屈屈为蓄劲,随屈就伸,阴阳互变,拳到,肘到,意到,气到,劲到. 出拳时要积柔成刚,切不可努气用力,也不可以力代气. 梢虚中髓根节摧,拧腰转胯起于足.右手要反转平圈,左手是正转平圈,转体是廻旋折叠圈,要绕丹田垂直轴转,转体扣拳,扣脚,提腿,合手须同时完成,一转而成,重心不升起,沉住气,右腿提好,顶劲领好,左右平准,中正独立. 以后独立腿步都需如此.十一、披身捶披身捶为大转身法,右手先松落,为承接来势引劲落空,右转旋绕一大圈时,应圆活,无凸凹,并有肩靠,肘靠,臂靠之意,暗藏采手和切掌,辅以右脚里合腿法,腿手并用,而令对方,此手法之巧,全仗身法的上下配合,转关在腰,周身上下左右,需一起松沉裹合,蓄住劲. 两手节节抓臂握拳,而有抓筋拿脉之意.披身捶的环形开合圈,需圆浑饱满. 胸,腹,腰,背,臀,胯同时开合折叠,全身充满弹性,上开下合,下开上合须对称协调,同时完成. 磨盘转圈要合周身之气运转,气运带脉,转丹田. 连环炮应匀速对称,前后对立,两抽换,劲由足发. 披身摆拳要合着腰裆劲,顶住周身气,围绕中轴线左右回旋披转饱满,圆浑,虚实互换,落气到脚,两脚心有折转,下转之意.十二、背折靠背折靠一是折背靠,而是折肘靠,一是折背靠.十三、青龙出水青龙出水要求左摆拳时右挂肘,右反背拳时左挂肘,左抑扬指时右挂肘,右阴俯拳时左挂肘,且左右对称,屈身相配,由中而运.十四、双推手转身上步时,两手领住周身之气,自右向左转,转体转圈转重心,与右脚上步要同时完成.十五、三换掌三换掌是重心定在右腿上,通过两腰左右抽换来达到换掌,达到换虚实,既四次转腰三次换掌.十六、倒卷肱倒卷肱右拳沿后上前下的立圆轨迹绕转时,右手用意节节抓臂而成拳,暗含抓筋拿脉之意;左手立掌护于体前,与腹前的右拳上下照应,上紧下徐,右拳随时弹击对手裆腹部. 后撤时,后撤之脚如履薄冰. 定势时,前手臂弯如弓,身虽后移而意在前,自然中定平准. 卷肱时,以意旋腕转膀,逆旋开展,顺缠卷收,总要松活,柔顺,圆转,连贯.撤步时需贴地走斜弧线,有如履薄冰之意.重心后移身后坐,转腰与两手前后对开需同时完成,匀速对称,协调一致, 到拳到.十七. 退步压肘退步压肘做单双臂磨盘缠丝圈时,臂以肘为轴,身体以腰为轴,两腿以膝为轴,上,中,下同时磨盘旋绕,并与胸腹开合折叠相配合,三轴同旋而形成周身一家的磨盘缠丝圈. 做右压肘式时,要注意两臂抱肩合肘,两腿开胯圆裆,腰背裹圆,周身相和. 右脚弧形后撤时,脚掌贴地,如履薄冰. 要细心体会脚下的感觉. 身体右转,后移,下坐,要沉稳凝重,安如磐石.退步压肘不是局部的单一肘部下压,而是整体的抱肩合肘身下沉的自然压肘. 右脚退步与倒卷肱退步相同,先收步,再贴地弧线撤步.十八. 中盘做上合下开式时,右脚震落应松气,松腿,震脚不可努气用力跺它. 左脚开步应顺遂自然,好像是被右脚震弹出去似的,左腿同样要放松,无拙力,形成左转側斜双逆双开缠丝圈后,两手上下斜开,和右脚收拉,皆要随身腰而动,身到手到,手到脚到;右脚似乎是被左手领带而左移的. 右脚要松胯,松膝,松脚,胯,膝,脚三节若断若连.中盘要斜开,也以左手为主,右手为辅,领住周身之气,由内向外的斜开分行. ,两手开,两腿也开,上下同时对开,开而不出圈. 左手与左腿相合,右手与右腿相合,开而不散.十九. 闪通背闪通背做两手交错,相反运行的上下掠劲时,两手左切,左腿右扫,要腿手并用,相反相成,手到脚到,刻不容缓. 做倒转身法时,转身应圆活无滞,浑然一体. 两手回旋与扣步,转身密切配合,也要注意手到,脚到,身到. 最后闪身撤步通背时,两手的翻转与转身撤步要密切配合,一气呵成. 定势时应沉着稳健,上下相合,前后相照.闪通背,又称运气通背. 通背就是通三关,通周天. 本式中的竖圆圈就是通背圈,周天圈. 要求圆转通顺,而又在意,不在气.意为气头,气随意行. 只要练好先天混元气,熟练混圆圈,就能自然通背,通周天. 转身扣步是倒转身法,要圆润自如,一气呵成,一转而就,无滞缓.二十. 击地捶击地捶的近身跟步,左架,右冲拳,要求身,拳,脚一起到,劲整式稳,左臂上架形如拨云见日,右拳前冲恰似开弓放箭. 两拳抡臂,左右挂绕,肩护着体前中线而交替运行,并与左,右进步配合好,形成上引下劲的击地捶定式.左右摆拳是连环进击法,也是腿手并用法. 定势时两肩要平准,脊,背,腰,臀不歪不扭,不凸凹二十一.平心捶平心捶前的合后开的双卷肱续合式,要做到两肩边卷合,边沉塌,两肘相合,两拳相合. 此动与后面的前开后合,双翻卷的弹抖式,皆要随胸腹开合折叠而卷续翻转,不要单纯追求两臂的弹抖劲. 发平心捶时,两脚开胯,裆圆活,两膝拧转式相合,两脚踩蹬向下钻,全凭腰胯松活转. 左臂螺旋挂肘,为急缠急引,右臂螺旋冲拳,为急缠急劲.回身反转圈要圆转自如,气势宏大,如车轮倒转. 右肘与左拳,要对称相开,一线穿成. 肘平肩沉,上开下开,即两腿左蹬右弓相开,右肘与右膝,右脚三尖相对,右臂右腿屈,左臂左腿伸.二十二.煞腰压肘煞腰压肘定势时,腰松开堋圆,脊背伸拔裹圆,臀部微翻,两脚有向下拧钻之意,使下盘稳固,落地生根,顶劲领好,裆劲下好,上虚下实,中正不偏.煞腰压肘撤步左松,右拳似被身部拉回去一般,即以步拉身,以身拉拳,依次传递.二十三.当头炮做当头炮右翻身式时,两拳抡臂翻转,即身体翻转及右脚的提落,需整体协调,同时完成. 两拳前冲时,左膝前弓,不过脚尖;右拳伸而不直,拳到脚到身齐到,左弓右蹬身前拥,双拳齐发如放箭,目视前方,照顾四旁.收腿收拳时,眼神,心意由前往回收,而有摄神收合作用.二十四.收势降气收功,一般做三次. 一趟拳练完,在身体四周会产生一定的气场,应收回到丹田来,以达到养气养身的目的. 习练者若能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进行收功的练习,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返身中气自回, 周身混元无极归,练而不收枉费劲,动而复静见天真.收功很重要,若只练不收,枉费功夫. 全套结束,静归无极,即始于无极,归于无极.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心法简介: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
陈氏太极拳秘籍
(陈献忠2010年7月29日整理)
1.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2. 由松入柔,柔中寓刚
3. 弧形螺旋,中正圆转
4. 源动腰脊,劲贯四指
5. 三尖六合,上下一线
6.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7. 含胸拔背,落胯塌腰8. 垂肩压肘,坐腕舒指
9. 屈膝圆裆,骶骨有力10. 眼随手转,步随身换
11. 速度均匀,轻沉兼备12. 内劲外发,呼吸协调
13. 意动形随,势完意连14. 自然开合,虚实分明
15. 阴阳循环,动静互生16. 变化在心,功到自成
陈氏太极拳式名称
(小架一路)
1金刚捣碓2揽擦衣3六封四闭4单鞭5铺地鸡
6金刚捣碓7白鹅亮翅8斜行9初收10拗步
11斜行12再收13前堂拗步14掩手锤15金刚捣碓16撇身捶17青龙出水18肘底看拳19倒卷肱20白鹅亮翅21斜行22闪通背23掩手锤24揽擦衣25六封四闭26单鞭27云手28高探马29右擦脚30左擦脚31回头蹬跟32上步击地捶33踢二踢脚34搂膝35双护心拳36左踢37右蹬38震脚掩手锤39小擒拿40抱头推山41六封四闭42单鞭43前招44后招45野马分鬃46六封四闭47单鞭48玉女穿梭49揽擦衣50六封四闭51单鞭52云手53摆脚54跌岔55金鸡独立56倒卷肱57退步压肘58白鹅亮翅59斜行60闪通背61掩手锤62揽擦衣63六封四闭64单鞭65云手
66高探马67十字脚68指裆捶69白猿献果70单鞭
71上步七星72下步跨虎73转身双摆脚74当头炮75金刚捣碓要求:松、静、正,天人合一。
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的功法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的功法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部分,它的流派众多,每个派系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那么你了解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的功法吗?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如何练习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的功法一、太极拳内功技击法功法原型它是根据古传陈式太极拳拳法,结合古代太极图及河图、洛书、太极阴阳学说等,将太极混元气以阴阳缠丝劲分化,结合方圆相生、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分别用阴阳缠丝劲来化劲击敌的。
二、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四步功1·深入细致地学习陈式太极拳秘传功夫架。
陈式太极拳秘传功夫架是在原有陈式拳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总结,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秘传功夫架套路。
2·学习秘传功夫架的变劲、变打法。
这一步功是在秘传功夫架套路练到势势熟练无误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劲、变打法;就是将混元阴阳缠丝劲变出,一势一势进行学习,直至势势都有阴阳缠丝劲,势势鄱能变劲,变打,达到松、柔、弹、抖的技击劲别。
3·学习陈式太极拳秘传推手法。
在阴阳缠丝劲变出来的基础上,练习双人推手法,运用阴阳缠丝劲,双人推手,熟悉套路上的各种劲别、打法。
做到听劲、辨劲准确无误,达到将对方不知不觉地跌倒的境界。
4·学习陈式太极拳散手法。
在以上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行双人拆招对打,熟悉各种攻防技巧,运用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抓、拿、摔、滑等进行实战演习,达到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
以上四步功法,砬循序渐迸,--层一层,层层深人,逐步进人佳境,切不可操之过急。
三、陈式大极拳秘传内功技击法功法特点l·顶劲虚虚领起,气沉丹田,周身放松。
顶劲领起则精神百倍,气沉丹田,周身放松,避免横气填胸,使身躯放长产生弹性成为棚劲。
整套拳掤劲不能失,失则犯偏。
2·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
古语讲:“人正不怕鬼敲门。
”身正则不致身体偏斜,已经为人所识,若偏斜即无法运用粘连随的技击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学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的健身运动,现代有好多人都喜欢练太极,不过太极拳的内功练习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陈式太极拳内功教程一、太极拳教程之混元桩(时间为30分钟)。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
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
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
3、练太极拳内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
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
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
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
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
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
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
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
然后两手搓热,轻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参考辅助内容里的按摩法)。
太极拳内功说明: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
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
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
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
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
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但略成外八字也可以。
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下垂拉开。
二、太极拳内功教程之混元开合式(时间10分钟)1、起式如前述,两手放在脐部高度,掌心相对、指尖向前,两手距离约20──30厘米,掌根距离腹部约5──10厘米。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起式:起式:出腿后,精神领起来,身体放松,沉在两脚,塌腰,即象把布袋放下一样,腰胯都要外涨。
起式,胯膝垂直。
起式,出腿后,右胯松,右膝与小腹合(支撑),松肩,双手方位右前,不能一推就倒。
左腿送劲到腰,腰脊转带双手向右后转划弧下来,右膝支住。
新架起式为:朋捋按挤,老架为朋挤(腰胯后沉),意在手心为捋,起式要先将手与脚合,以膝盖顶起来.手腕要松,不能紧.起式,松,把自己变成木桩,即只剩脊背这根桩.膝部上顶.起式,意念从头顶到会阴,从腿两侧下沉,从脚部自腿内侧上升,膝部顶起双手.起式,A松,尾骨与鼻子合,手与脚合,并将意念深入地下三尺.B以脚跟的蹬劲和腰胯松沉劲的反作用力从膝盖将双手领起,C按挤(按为腰胯沉,手分,分后右手低,右脚跟蹬上去.)以脚跟蹬劲将手指伸平.D沉腰沉胯,肘与膝合,双手下捋.E双手将气球左上举,用右脚跟蹬,到位后重心在右脚跟与左脚掌。
F先向左转将重心移到左脚跟踏实,转腰,掌要立起来。
G上步三掌,一是下捋,起锅底弧,上步。
二是滚左手,左肩与左胯合,三是下翻掌上步。
揽扎衣:揽扎衣最后是横劲变前后劲(弓箭步),手与脚合,手劲与脚劲向前交汇到目光所及最远处,往外撵。
手是意劲,不重外形。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时,先把胯往里裹,意念往右脚下沉。
单鞭单鞭合手,通过腰胯与右脚合,意在左手心,用右脚蹬出左手。
右膝盖支撑好。
手脚开合都要通过腰胯。
单鞭定式时,A右手中指下沉突出,向外展,左手劳宫外展,双臂下沉外展。
B左肩与左胯垂直,齐。
C右膝与小腹相连,合D右脚蹬劲,右胯松开E上身后坐,中正,劲沉入两脚。
定式定式:放松,从肩到手,手心合脚心。
本来也无定式,只是为了打好、校好拳才突出定式,定式是为了便于学习。
定式是先找中线,然后松沉放长;先求中展,再求紧凑。
定式时中指与大脚趾垂直。
定式时八面支撑,尾骨下如吊一块砖,两臂伸远,肘下沉,方向上能形成一个圆的交汇,但身体不能趴,手腕要松。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
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
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
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
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
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
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
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
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
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
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
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
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
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
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
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
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
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
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
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
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内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桩。
对于调理内气,更加深刻的理解陈氏太极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瑜先生传授给我的打坐内功共有六个动作,每个至少要做五分钟,我从今年正月初三开始练习,目前一周多的时间里,感到手掌发涨,好象手掌过敏似的,非常涨,师父讲这是刚练的正常现象。
今天早晨,我问师父如何结合周天开合,来加意念使气在身体中循行。
师父讲,现在阶段还不到时候,因为你还控制不了气的运行轨道,而且,把气调起来,却下不去,气总在胸中横着,对身体和以后进步反而不利。
只要强调气沉丹田就可以了。
下面,我来转述一下本套打坐内功修炼法。
预备式: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
上领下沉。
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
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
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
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
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
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
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
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
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
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
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秘传太极拳内功(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
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
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
”《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
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
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
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