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内功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娱乐功能、教育价值等于一身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武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内功。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内功修养小架太极拳只有前后丹田充实,才能出劲,养生才能走周天。
小架拳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太极内功有一个东西就是呼吸,吸至及出就是阴极。
呼尽松开为止为阳极。
此为一个开合,即是一个呼吸。
小架太极入门的8个字,这里就占一半。
阴阳转换,开合呼吸。
内功的修炼,就是在于呼吸方法的掌握,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才有助于我们提高内功修养。
太极内功就是追求‘内动’达到“内壮”而不随肌能动,筋膜,气脉的强壮,柔韧通达,这是内家上乘功夫的要求。
内劲也是因此而产生。
初学外形引内气,从外到内,慢慢从内到外。
所以小架对初学者外的规矩很严格,所谓的形正才能气顺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内劲外放,内劲外施,产生超常功力。
形正气顺后,腰裆的转换,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意气引动,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内劲的运用,在于腰裆的转换,这是学习太极拳内劲的基本要领。
最后都达到丹田内转,一是把丹田活开,使之能纳气,此气属混元之气,还是后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炼先天一气的资本,具有一般根器的练拳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到先天虚灵状态,因此先练出混元之气是必经的基础。
就是盘架,二是培养以丹田运转肢体的习惯,松合的修炼,丹田纳气有了根本。
下丹田是内家拳的中枢,有人说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脑,密宗修证出脐下四指有明点,能自赋思维。
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应物自然,而离形丹田则万万不能。
以内动而外显形成拳架。
所以太极终其一生,无法达到最高境界。
太极不但是技击,还是养生,修道之途径。
光会技击,发人于丈外。
不懂得养,也是不得其法。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学陈式太极拳内功教程一、太极拳教程之混元桩时间为30分钟。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
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
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
3、练太极拳内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
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
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
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
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
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
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
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
然后两手搓热,轻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参考辅助内容里的按摩法。
太极拳内功说明: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
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
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
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
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
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但略成外八字也可以。
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下垂拉开。
二、太极拳内功教程之混元开合式时间10分钟1、起式如前述,两手放在脐部高度,掌心相对、指尖向前,两手距离约20──30厘米,掌根距离腹部约5──10厘米。
此谓“丹元桩”。
2、静站1、2分钟,观想两手间抱一个无形的、有质感弹性的光球一般可观为金**似太阳状,体会两手的感觉。
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推荐文章太极拳教学:内功修炼的七层功法热度: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热度: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热度:怎么样掌握和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热度:太极拳内功速成大法热度: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很多习拳者都捉摸不透的,陈氏太极拳的内功技击是陈氏太极拳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内功的两种方式方式一、呼吸气—练陈式太极拳内功的关键马老师常说,陈氏太极拳的拳架是内功的功架,这也正结合了阴阳交合互生的理论,阴阳结合不断地转化增加了太极拳的魅力。
可见,陈氏太极拳中内外功是完全互通交合的。
拳架的要领在无形中锻炼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功,而此拳内功的要求也正是练好拳架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也就是丹田内转功,丹田内转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逆腹式呼吸,只有和谐的呼吸配合才能达到内气鼓荡的境界。
腹式呼吸法,在太极拳运用中是最广泛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逆腹式吸主张吸气时气沉丹田而不飘浮于胸;呼气时要气发于四梢而不滞留于上体,反对呼吸时胸廓有较大的起伏。
所以,逆腹式呼吸对胸部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要求就格外高。
这也有利于对内脏的按摩和下盘的稳固,这与道家内丹功中把呼吸看成是养气功夫,与炼内丹的“火”也是统一的。
太极的真谛也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二字也就在“出肾人肾”之间,这种对于内外呼吸的感受、运用和研究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即使是在以外家著称的少林武术《易筋经》中也格外重视呼吸问题,可见,天下拳理皆是互通的。
我们要将其联系起来看待。
至于如何在打拳时配合以逆腹式呼吸法,笔者认为应视具体拳式而言,既要顺应自然,不可勉强为之,又要符合拳理,领会拳式的技击含义,基本上与“开呼收吸”一致,这也就是最佳的“呼”与“吸”。
如果能在逆腹式呼吸的同时配合以道家小周天内力的运气方法,相辅相成,动静互养则效果更佳。
方式二、腹拳一练陈式太极内功的新思路打腹拳,也就是用意念练拳,在以前武侠小说中也曾出现过,我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太极内功的训练中,自觉效果颇佳。
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一:虚灵顶劲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陈氏太极拳秘传心法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宁低不高行平线。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是打太极拳不可须臾离开的要点。
“行拳十指连”是因为打拳时最容易忽略“十指如一手”,每一动作应该注意通背劲的运用。
“转关背丝扣”,是强调太极拳的转关“要在对拉拔长中进行”,要注意阴阳对称,阴阳转换,着着混圆劲。
说说容易,操作时,尤其是一面对拉拔长,一面转关则有一定难度。
需要常常练习。
论腰胯练拳就如修水渠,水渠修通以后,一开闸水就通了。
腰胯就如闸,腰胯没练通,浑身永远不会一气贯通。
论内气前后上下十字管,莫忘逢中一条线,内敛入骨缠丝劲,虚实开合哼哈间。
要练明白拳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而高深,一生学之不尽,太极拳的技术以人体为载体、通过合理而协调的运动来表现,可谓具体而严密,越练越纯,浑然一体。
所以,一个真正明白和学习太极拳的人应该是懂得与太极拳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人体结构、懂得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懂得生命的内修与外练。
“懂得与太极拳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接受的是现代汉语教育,传统文化经典不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太极拳理论方面困惑而茫然。
“懂得人体结构”,这是医学专科和体育学院运动解剖的课程,学太极拳的人不一定学过,学过的人不一定在学练太极拳。
而在从前“武医结合”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武术家是医家,是正骨推拿的高手,许多中医学家又是武术家,懂得内修与外练,武功高深。
“懂得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有了上面的基础,自然能知道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当今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们多以模仿老师的动作,不明运动的道理,其不知运动有身体的机械性运动,其中包含着运动力学的道理,也有“易理”的变、通、活运动。
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亮点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亮点一是以中医经络知识和古拳谱秘诀揭示出太极内功“大小周天通络法”与“内气运使”之秘。
二是“太极本源”“拳势呼吸法”“缠丝解”和“人身各部位之规矩”四大要论,阐释新奇,别有洞天。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的练习1、掤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
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
“掤”也有化解按劲。
“掤”不代表只有向前,“掤”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掤”劲。
2、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随波逐流。
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
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
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
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3、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4、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
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
就如水下瀑布一样。
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5、采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
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
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6、挒有带一点缠劲。
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
牵动时以腰发力。
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7、肘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挤,撞,点,压等法。
讲究要有爆发力,寸劲。
力道充沛饱满。
太极拳练习的技巧要领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转]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2021-07-25 10:19:14| 分类:名家太极篇|字号订阅*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
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
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急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安康快乐地生活、工作。
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
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
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程度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
* 太极拳内功本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
太极拳的物质根底是精,气,神。
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
*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那么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那么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那么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
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
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
*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顿。
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那么右边放大;右边缩小,那么左边放大;上身缩小,那么下身放大;下身缩小,那么上身放大;前面缩小,那么后面放大;后面缩小,那么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身体分阴阳。
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
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
陈家沟太极拳内功修炼秘诀1、打坐(禅功)排除杂念,心平气和,两脚自然盘坐于地或床上,两手掌心朝上自然垂放于两膝,双肩放松,虚领顶劲,舌顶上腭,腹式呼吸,两眼虚视双掌心。
以意识动丹田顺时而转,从大圈而小圈层层叠叠。
由小圈而无圈《成为一点》定于“关元”,沿“气海”经“脐中”升于“膻中”。
过“天突”到“廉泉”再行“人中”,上“印堂”定“百会”又下“风府”。
经“亚门”走“定喘”再下“至阳”,沿“命门”过“阳关”落于“长强”,走“会阴”升“中极”再归“关元”。
想“气海”运“丹田”再次顺转,往复来三、六、九活象神仙。
以上功法,在意识形态的定位上是“找劲”,属“以意行气”或“以意领劲”之范畴。
整个过程是将“丹田”中已有的但是又很朦胧,很缥缈的“元气”,用意识支配,将其调控为一点,然后通过人体的中极线,从下往上到头顶<面前>然后从头往下到会阴<后面>,最后再升于丹田进行升华 <再次从大圈而小圈层层叠叠,由小圈而无圈定于,关元>。
每次练习,反复三次,六次即可,能练九次为最妙。
一般一个星期即有气感,练的时间越长越多就越充盈。
由于练功时要求以意识调动丹田层层运转,腹内各脏器都会随之相互摩擦并且会亢奋起来增加内分泌。
所以,经常“打坐”除了能增加内功外,也对泌尿系统和肠胃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改善。
2、卧功卧功,亦称躺功,与打坐一样,同属陈氏太极拳静功修练中的关键部分。
其练习方法如下:选比较安静的`环境,平躺于床或地<晚上睡觉前最佳>,两手掌朝下放在胯外侧,两胯外侧,两腿伸直。
全身肌体放松,舌顶上腭,牙齿微拢,双目微闭,腹式呼吸。
意调丹田顺时旋,“中极”引劲到“关元”一圈更比一圈小,“气海”充盈劲聚焦。
聚焦本非我真气,再次散去方为妙。
往复来之百余次,才知“鼓荡”个中巧。
卧功:主要用来通过自我“调息”来实现丹田鼓荡,“丹田鼓荡”是太极拳特有的内功表现,“发劲”<亦称爆发力>就是“丹田鼓荡”的“量变”,就好像气球被吹爆一样,内压越大爆得就越脆。
陈氏太极拳内功一、揉中法1、仰卧,全身放松。
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男子相反,或者用单手也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圆圈抚摩,先转小圈,圆圈逐渐向外扩大,直至扩大到整个腹部,共36圈。
完成顺时针方向的抚摩后,以逆时针方向顺前路线转圈,圆圈逐渐缩小,直至回到肚脐的中心点上,共36圈。
转动手掌时不要过于用力,慢慢抚摩,只需轻轻加一点压力。
这样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抚摩动作,可以随意多次重复。
2、第二种揉中法:仰卧,全身放松。
以右手平放在中脘穴处(两乳连线中点为膻中穴,肚脐为神阙穴,此两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道家也称黄庭),顺时针方向揉动,注意不是手在皮肤上画圈式的揉动(上一种方法是画圈式的揉动),而是手带着皮肉一起轻轻揉动,手与皮肤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揉的时候,要做到轻浅,徐徐均匀用力。
掌不离皮,也不乱动游离不定,意识轻附于掌下,勿离勿疾。
一只手揉累了,再换手揉。
如果练功者守中功法纯熟,推揉均匀得法,在揉的过程中可渐入睡眠状态,这是最佳火候,大大超过醒守中的效果。
时间在十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此法出自著名的《易筋经》。
二、休息式——补元桩1、此式可以做为混元桩手臂举累了时的休息姿势,也可以单独练习,是补充肾气、元气的特效功法。
2、基本站立姿势同混元桩,两手放在后腰的腰眼处(肾俞穴),可以用手心贴住此处(称为正手补元桩),也可以用手背贴住此处(称为反手补元桩)。
意念两肾有两团柔和的*球在**,温热微烫的,很舒服。
3、卧式补元桩:此法是某派密传,其实密传的东西都不复杂,但效果好。
仰卧,手势同“反手补元桩”,手压在身下。
意念手心与大地之地气相接(不论睡在多高的地方,如此想像即可),并不断吸入地气,再传入肾脏,只想一下即不再管它。
睡前练习15分钟,大补**元气。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
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
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
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
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
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
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
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
学发劲也由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
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
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
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
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
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
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
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
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
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
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
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
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内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桩。
对于调理内气,更加深刻的理解陈氏太极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瑜先生传授给我的打坐内功共有六个动作,每个至少要做五分钟,我从今年正月初三开始练习,目前一周多的时间里,感到手掌发涨,好象手掌过敏似的,非常涨,师父讲这是刚练的正常现象。
今天早晨,我问师父如何结合周天开合,来加意念使气在身体中循行。
师父讲,现在阶段还不到时候,因为你还控制不了气的运行轨道,而且,把气调起来,却下不去,气总在胸中横着,对身体和以后进步反而不利。
只要强调气沉丹田就可以了。
下面,我来转述一下本套打坐内功修炼法。
预备式: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
上领下沉。
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
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
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
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
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
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
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
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
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
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
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秘传太极拳内功(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
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
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
”《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
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
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
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