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心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
功法如下:一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二转腰松胯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手心劳宫穴。
(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三合气松身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三丰太极拳歌诀及王宗岳歌解太极经论》张三丰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张三丰太极拳全套,张三丰太极拳教学歌诀一顺项灌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歌诀解(王宗岳):顺项灌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特别注意内功训练的。
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
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依据师传的姚馥春先生在乡原传的传统内功训练方法,并参研前人经典论述,及本人体惜和理解,作以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的关系丹道是道家借鉴古代炼丹之术语而进行内修的方法,名之为内丹术,亦称之为内丹功。
道家的丹功修炼分天、地、人三元丹法,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三层境界。
道家称炼内丹为修道,炼内丹者为丹士。
道有修身以悟道,丹家修道以成仙。
丹道有二家之彼家丹法和三家之龙虎丹法,总的可分为三家四派:阴阳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其中,阴阳丹法又分为自身阴阳和彼家阴阳,所以称之为三家四派。
全真道北宗修炼多为修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俗称之为清修派。
清净丹法通于释家禅宗,以静坐炼性人手,凝神聚气,河车运转,近似于气功中的静坐周天功。
全真道南宗多传同类阴阳的丹法,俗称之阴阳派。
同类阴阳中男女双修的称为彼家丹法:用鼎器者,为三家之龙虎丹法。
所谓鼎器者,灵父圣母,乾男坤女也,童男童女又称之为琴剑。
虚无丹法又称天元丹法,由无为人手,是修炼虚空阴阳的丹法,俗称虚无派。
无论哪派丹功都要炼神还虚,最终追求的不过一“虚”而已,炼虚以合道。
由此可见,“虚无”乃是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谓内丹功,重在内气的感悟,抽坎填离,阴阳交媾,循经周天,采药还丹。
而拳术除尽性立命外还要用拳家的修炼以立命为基,而以用为本。
拳最终用的是劲而不是气,所以拳功的感悟主要在劲上。
拳者虽然可以修内丹,亦可融丹于拳,但不能像丹士那样静坐孤修,或者一味地死站桩。
拳不仅要站着练,更要动着练。
因与敌交手,进退不定,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不容半点主观想像,也不给你循经运气的机会,机势断续一瞬间,转瞬即逝,失不复得。
太极拳内功心法功态详解一、“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产生整体力后,要通过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气贯周身,将气力送到手臂,产生抖弹力。
这种抖弹力是从松胯下沉,地面给我们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再从脚底到腿,再由腿到腰,贯通周身,通过丹田,全身发紧,瞬间产生极强的暴发力,再传递到手臂或腿脚,形成强有力的攻击力。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心意混元内功1、降气洗脏: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练习时应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静站片刻后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引大自然混元气从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的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无极站桩时要虚领顶劲、下颌内收,舌抵上鄂,松腰敛臀,松胯圆档、沉肩坠肘、松腕舒指,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形虚静,忘却呼吸。
动作时要舒展放松,节奏要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身形姿势需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伸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连绵不断的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地松气松身,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呼吸应顺其自然,降气时意想大自然之气与体内的混元气合二为一,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的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的沐浴全身,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若某脏腑器官有病,则降气时到达该部位后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涌泉穴排出体外。
2、三丹采气上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材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上丹采气时眼神心意要与两手配合一致、由远至近的边采边收,源源不断地进入上丹田,当采气收降至中丹田后,略停一下,此为气浮丹田,然后放松,再做下一个采收。
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意想天地混元之气由祖窍上丹田进入体内,与先天元神一起收降归入中丹田,与先天混元气混揉相抱,神气相合,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由上丹田降归到中丹田的过程中,要意相气的下行,意视气的下行,意听气的下行,这叫神气有意下降,精气自然上升。
中丹采气中丹采气道理与上丹采气一样,由眼神心意引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然后由肚脐直接归入中丹田,当气收到中丹田后,用意引领至命门,再回中丹田,然后放松,接做下一个采收,此时,应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
意念上,要将天地混元气全部采收归入中丹田内,丹田犹如蓄水池一般,只蓄不泄,这叫蓄丹田。
老前辈传世巨著《内功心法》一、养气篇拳与道同,习拳即参悟道法。
余习拳近二十年,心有所悟,自述作文,为辩真去伪,再图寸进。
合抱之木,起与毫末。
文能得之否。
拳名形意者盖取天地之象尔。
天之形空明广漠,了无一物,其意却有造化不测之能事,孕生万物,瞬间激雷霆万钧。
地之形因时而变,山川勾连,花木葱茏,其意有托栽润化万物之能事。
取天之形运化拳中,首从体态中正平和安舒始,取地之形则拳变化万端不可方物,虽神鬼不能测矣。
人之形随曲就伸,遇力则抗,诚能化天地形意,养气致柔。
孕空明而制刚强则能与天下英雄一决雌雄尔。
天之广漠也无界,人之欲度也无极,故当放骨以极远之所,方可开展筋肉,渐入松柔境地。
草木之根埋于土,人之根本悬于顶,立桩练骨既从上至下,所谓如衣浸水而高悬,若雪覆地而渐下,加以时日,骨正直而挺立,力凝聚而下沉,久则足下生根,稳似山岳。
气在长不在求,贵在养不在努,用在练不在运??,处无所住心处,出无所强求时。
是为人也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是故皆有先天之气,然劳形耗神渐与体内浊物混为一态,难分彼此。
致气养身,是从草木所生能同。
松土壤、给阳光、常灌溉,使其若草木萌芽,日渐有形,遂可参天。
是为丹田者气之动者也,动一发而牵全身,行毫厘则顺百穴,诚如气囊风箱,呼吸间气离浊物,自现形状,勾连成象,充沛有江河姿态。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气分阴阳,同声相应。
如孤男不偶,寡女难和。
是为气者,也复如是,孤阳不长,独阴不消。
当先剥离阴阳,而后方可鼓荡气息,使阳长而阴消,或阴生而阳渺。
此所以无极分太极之象尔。
体内热则觉外寒,体内寒则感外燥。
本与夏日抱冰,冬天拥炉同。
所以冷热寒燥,俱非气感。
唯涨与刺疼为真。
练拳当明疼加酸减麻不练。
疼者气之所示,坚持即是。
酸者求之过促,当知过犹不及,稍减是佳。
麻者筋脉扭曲,即刻知止。
此数百年血泪所书,不可不慎尔。
夫为气者行搬运之能事尔。
胡能使心与意合、意与形合者,专气而使然也。
专气而致柔,非专气而致气,何也,盖因气之为用,而非拳与道之根本者也。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内功心法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内功心法2012-08-15 07:46匿名|分类:武术搏击|浏览7751次分享到: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
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
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
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
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吴式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动作应从身体的躯干﹐腹部和背部发起。
外部肢干的动作仅是随应躯干的动作而已。
以内形的运转来支配外形的动作是太极内功的基础。
例子﹕右手前推。
用手臂伸缩及肩膀的动作向前推是外家的动作。
内家的前推动作是应该只用腹部和背部发动右边躯干上部份包括胸部﹐手和肩膀去完成。
手和肩膀应自然放松随着右上躯干行动。
身体其它部份稳健如盘﹐全力支持右上躯干的动作。
这是“发劲”另一个同类的例子是右手下按的例子﹕脚不动而转动上半身。
这个动作通常是用腿的力量来转动﹐形成两腿交叉。
这是外家的动作﹐毫无劲力而且难以保持平衡和稳定的。
内家的动作应先将盘骨和腿部稳定﹐然后利用腹劲力例子﹕腿部动作。
将腹部和背部的力量通过盘骨传送到腿部。
我们可以想象盘骨是腿部的一部分。
走一步路的动作如下﹕先用腹部和背部提起盘骨﹐腿随着盘骨提起。
脚向前伸出﹐然后盘骨向下伸展直到前脚站稳为止。
然后﹐前脚会带动整个身体向前去完成这个动作。
所有这些动作都是由内劲驱使太极拳每一方面都运用了易经的阴阳原理。
每一个动作﹐身体会分成阴(静)和阳(动)两个部份。
阴体虽然没有明显的动作﹐它稳定全身﹐劲力通地。
阳体发动的劲力先集合于阴阳“交接界”后发出。
如果“交接界”是在躯干内﹐这动作是内家动作﹐如在躯干外﹐就会变成外家动作。
以刚纔右手臂向前推的例子看﹐这个“交接界”应该在右胸及腰部交界的地方。
而在扭转动作的例子中﹐这个“交接界”是在腰部。
而在最后的向前走例子里﹐阴和阳的“交接界”是在盘骨上面的腰部。
如果把手臂伸缩向前推动﹐“交接界”应该在肩膀。
如果扭转身体的动作是在交叉双脚的情况下完成的话﹐“交接界”应该在腿部。
如果向前走的动作是由腿部完成的话﹐“交接界”应该在臀关节部。
所以﹐前三个例子是内家动作﹐而后三个例子是外家动作。
做内家动作时﹐在“交接界”处会有很强的感觉﹐那就是感觉到内劲的冲流及胫肌的牵动。
当太极拳套路招式每一动作都是内家动作时﹐内劲随着动作的变化﹐周转循环。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
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
“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逢力必棚,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括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
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方宝剑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太极拳,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教学,古武秘籍。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六个方向的圆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
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
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
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
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
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是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
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入化的功夫,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内功心法虽有奥秘,但并不神秘,要练好内家拳功法,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去探究,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
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
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尚书》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
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太极拳术,门派众多,风格不同,架势各异,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
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
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内功心法内功心法身心调整的几个方面:一,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
但是,什么是无极,太极?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
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
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
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一-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
这就是无中生有。
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一一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二,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韌点。
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
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
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韧点做主人、发指令。
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
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
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
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
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三,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一重心所在为实。
主要从两个方面调节:1.从形体上调整虚实。
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一)内功到底炼的是什么首先,习练者当知道,真宗太极拳练的是人身根本虚灵。
那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虚灵?人的精神称谓谷神及心灵即是虚灵,也称谓先天虚无一炁、圣胎等(何为虚灵:心虚则灵,不虚不灵,灵出於虚,亦名谷神)。
神者,无形无相,灵而不可测度之义。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神也(何为谷神: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
因其两山高耸,中间一谷,人声喊叫,各中传声,故名谷神),修炼借此以喻人身虚灵之神。
此虚灵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灵知之根,刚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
儒家所谓“太极”,又谓“至善”,“至诚”;释家所谓“圆觉”,又谓“法身”,“舍利”;道家所谓“金丹”,又谓“虚灵”,“谷神”。
其实就是人生本来良知良能,空谷虚灵之神。
这个谷神,落于后天,阴阳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谷神埋藏如死矣。
修炼太极者,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炁,必须委志归于虚无。
达至虚无气之所生,故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而来。
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
古有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
”奈何世人追逐染习七情六欲,业累牵缠,皆落后天之相,对先天之妙有一无所知。
后天一蒙,则先天之心蔽矣。
太极拳之运动,以虚灵为本。
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行拳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就是说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
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
足见,此人身主宰的灵动敏慧,是习拳者克服行拳走架动作滞涩之根本。
人们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运动形式变化,用后天思维辑录变成了有为的模式运动。
多人只是去追求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和技巧,从而,落入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与中国传统内修功夫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虚静之道。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太极者,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同时生活中常常练习的太极拳的心法也有很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心法是什么,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心法: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的心法: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太极拳内功心法推荐文章太极内功心法修炼的四大方法是什么热度:太极内功心法是什么怎么练热度: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热度:修炼太极拳必知的内功心法热度:修炼太极拳的内功心法热度: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太极拳的好处是增强体质,但是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掌握太极内功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太极拳内功心法
吾本有气自混元,
顺应天地始循环,
平心融于大自然,
静心住在天地间。
本文说是太极拳内功心法,可文中并未提到太极,更未涉及拳,似乎和太极拳没有一点关系,表面看确实如此。
但实质上确实是在说太极拳,“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是王宗岳拳论语句摘录,无不谈到气。
气是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在,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
下面就稍详细的解释一下上面四句话:
1.吾本有气自混元:我本来就有气--混元气〔是身体内部五脏之气,是她们的混合,元可以解释为一,也可以解释为开始〕,不是说练功就有,他们本来就圆满,若没有混元之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一天。
说这句话就是给自己加一个良性的心理,或者要用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2.顺应天地始循环:人自身所具有的混元气和天地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气,因为气在人身体的循环,人才有了生存气机,而这种气机的运行无不时时刻刻在顺应天地,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就这样天天循环不止,直至身体衰竭而不能为之而结束。
这句话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和时令,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练功,又何必认为打太极拳是练功,其它时间又不是练功呢?
3.平心融于大自然:我们平时时常说“平常心”,“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七情六欲,谁也避免不了这些那些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发生,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不管好的或者坏的,自己心情再激动也阻止不了,或者也一样要过,而过于激动本身对气机的循环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所以要平心,要包容自然界的一切,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让自己融化在自然界里,体会和享受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4.静心住在天地间:人之所见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天和地以及其中的空间,我们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类于行走坐卧,那么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要让我们的心安静,似乎住在其中,总是那么安定。
后面两句话,就是说人的行为上学会包容一切,正确对待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任何环境,山清水秀很美,戈壁沙漠也是很壮观;心态上要安静,静才能定,能定才能知自然之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