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功心法解说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8
太极拳内功心法吾本有气自混元,顺应天地始循环,平心融于大自然,静心住在天地间。
本文说是太极拳内功心法,可文中并未提到太极,更未涉及拳,似乎和太极拳没有一点关系,表面看确实如此。
但实质上确实是在说太极拳,“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是王宗岳拳论语句摘录,无不谈到气。
气是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在,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
下面就稍详细的解释一下上面四句话:1.吾本有气自混元:我本来就有气--混元气〔是身体内部五脏之气,是她们的混合,元可以解释为一,也可以解释为开始〕,不是说练功就有,他们本来就圆满,若没有混元之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一天。
说这句话就是给自己加一个良性的心理,或者要用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2.顺应天地始循环:人自身所具有的混元气和天地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气,因为气在人身体的循环,人才有了生存气机,而这种气机的运行无不时时刻刻在顺应天地,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就这样天天循环不止,直至身体衰竭而不能为之而结束。
这句话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和时令,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练功,又何必认为打太极拳是练功,其它时间又不是练功呢?3.平心融于大自然:我们平时时常说“平常心”,“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七情六欲,谁也避免不了这些那些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发生,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不管好的或者坏的,自己心情再激动也阻止不了,或者也一样要过,而过于激动本身对气机的循环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所以要平心,要包容自然界的一切,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让自己融化在自然界里,体会和享受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4.静心住在天地间:人之所见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天和地以及其中的空间,我们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类于行走坐卧,那么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要让我们的心安静,似乎住在其中,总是那么安定。
后面两句话,就是说人的行为上学会包容一切,正确对待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任何环境,山清水秀很美,戈壁沙漠也是很壮观;心态上要安静,静才能定,能定才能知自然之理--智慧。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太极拳走劲与对拉无处不在,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不能没有对拉。
没有走劲的对拉是空洞的,不是完整的。
没有对拉的走劲就会感到无可适从,会失去重心,没目的地,无定向,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劲。
我是以练传统杨氏l03氏太极拳为主,通过多年的演练,对对拉、走劲、腰肾的演练,略悟出点浅薄道道。
传统l03式太极拳,走劲与对拉从预备式劲的何去何从说起。
当两脚与肩同宽站立、两臂下垂腿的两侧,劲应从头的虚领顶劲处下降,由百会、大椎、两膀贯背到腰、尾闾(已通三关),劲再下行到腿足。
这时百会与尾闾、会阴、涌泉已形成对拉。
“走劲与对拉”全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的。
起势劲由足跟引起,两臂两掌由两腿两侧领劲,由脚而腿而腰通背达臂、虚虚上提,当臂提到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时,劲行到两掌并达两手手指尖,与脚趾上下平行对拉,劲可达四梢。
两掌与脊与腰与背成前后对拉,百会与尾骨与脚跟上下对拉。
整体形象高大挺拔。
然后以意领劲。
使两臂两掌坠肘下落。
本人感觉是:两臂两掌虽然下落,劲也在由上而下行,而自我感觉身体并未跟着坠落,而是节节上拔拉长。
好像长高了许多。
充分体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舒服感。
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穴位与穴位之间在松拉、松拔中形成的。
如百会与会阴在松拉:百会与两肩、下落的两臂、两掌、两掌的劳宫穴、两掌手指在松拉:肩井与涌泉也在上下松拉。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穴位的松舒对拉都离不开走脊背,整个脊椎布满了穴位。
如;会阴、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百会等,是督脉必经之路。
所以练拳时能用意注重穴位之间的对拉与脊的充分利用,就会知道练太极拳有多么美、多么好。
接下来是左棚,右棚。
杨氏太极拳的左拥比较特别。
太极拳的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
而杨氏太极拳的左掤,迈出去的左脚伸向正南(面朝南打),脚尖对准正南,面向正西,左臂左手向正西指出,棚向正南。
左手指与左脚趾确没法合。
但要求既要尾间中正,还要左膝与左足尖对齐,还不超出脚尖。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一)内功到底炼的是什么首先,习练者当知道,真宗太极拳练的是人身根本虚灵。
那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虚灵?人的精神称谓谷神及心灵即是虚灵,也称谓先天虚无一炁、圣胎等(何为虚灵:心虚则灵,不虚不灵,灵出於虚,亦名谷神)。
神者,无形无相,灵而不可测度之义。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神也(何为谷神: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
因其两山高耸,中间一谷,人声喊叫,各中传声,故名谷神),修炼借此以喻人身虚灵之神。
此虚灵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灵知之根,刚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
儒家所谓“太极”,又谓“至善”,“至诚”;释家所谓“圆觉”,又谓“法身”,“舍利”;道家所谓“金丹”,又谓“虚灵”,“谷神”。
其实就是人生本来良知良能,空谷虚灵之神。
这个谷神,落于后天,阴阳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谷神埋藏如死矣。
修炼太极者,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炁,必须委志归于虚无。
达至虚无气之所生,故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而来。
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
古有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
”奈何世人追逐染习七情六欲,业累牵缠,皆落后天之相,对先天之妙有一无所知。
后天一蒙,则先天之心蔽矣。
太极拳之运动,以虚灵为本。
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行拳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就是说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
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
足见,此人身主宰的灵动敏慧,是习拳者克服行拳走架动作滞涩之根本。
人们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运动形式变化,用后天思维辑录变成了有为的模式运动。
多人只是去追求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和技巧,从而,落入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与中国传统内修功夫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虚静之道。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太极者,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同时生活中常常练习的太极拳的心法也有很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心法是什么,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心法: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的心法: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太极内功心法太极内功心法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一动无不动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内功心法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太极拳内功心法功态详解一、“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产生整体力后,要通过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气贯周身,将气力送到手臂,产生抖弹力。
这种抖弹力是从松胯下沉,地面给我们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再从脚底到腿,再由腿到腰,贯通周身,通过丹田,全身发紧,瞬间产生极强的暴发力,再传递到手臂或腿脚,形成强有力的攻击力。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
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入化的功夫,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内功心法虽有奥秘,但并不神秘,要练好内家拳功法,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去探究,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
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
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尚书》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
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太极拳术,门派众多,风格不同,架势各异,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
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
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转]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2021-07-25 10:19:14| 分类:名家太极篇|字号订阅*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
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
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急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安康快乐地生活、工作。
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
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
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程度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
* 太极拳内功本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
太极拳的物质根底是精,气,神。
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
*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那么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那么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那么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
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
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
*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顿。
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那么右边放大;右边缩小,那么左边放大;上身缩小,那么下身放大;下身缩小,那么上身放大;前面缩小,那么后面放大;后面缩小,那么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身体分阴阳。
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
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逢力必棚,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括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
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方宝剑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太极拳,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教学,古武秘籍。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六个方向的圆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
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
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
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
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
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是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
太极秘诀——内功心法展开全文一.太极三体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
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
1.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2.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3.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二.内功心法定义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
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
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1.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2.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
3.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三.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人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四.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无中生有—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武林秘籍太极内功心法(一)太极内功心法太极内功心法张三丰太极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结晶。
张三丰太极功是张三丰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思想、理论、实践而加以总结,从而比较系统地留给我们的道家精粹、中华瑰宝。
张三丰太极功的宗旨是通过内外兼修、凝真养性的途径,而达发人潜能、开人智慧,亦即证悟大道之目的。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一生达其极顶。
但是修炼张三丰太极功,却可以有一分实践就有一份收获,各得其所。
张三丰太极功是由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组成:一是静功,即相对静止的内功修炼;二是动功,就是世人皆知的武当三丰太极拳。
两者的关系,张三丰总结为:“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相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因为太极拳法世上多有著述,中国武当网站也专门开辟了“内家功夫”栏目予以展开,所以,这里就不再涉及,仅就一直在道门秘传、世上少知的内功修炼之法披露一些张三丰的著述,以飨读者。
以期有缘人循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路线,修炼精、气、神。
壮其体魄、充其精神、发其智慧。
达“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之境。
当然,内功修炼,一路景象万千,真修炼者不可不察。
网站祝福你真能放舍身心、不执不着,在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生活实践中充实生活的意义。
1 、太极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吴式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动作应从身体的躯干﹐腹部和背部发起。
外部肢干的动作仅是随应躯干的动作而已。
以内形的运转来支配外形的动作是太极内功的基础。
例子﹕右手前推。
用手臂伸缩及肩膀的动作向前推是外家的动作。
内家的前推动作是应该只用腹部和背部发动右边躯干上部份包括胸部﹐手和肩膀去完成。
手和肩膀应自然放松随着右上躯干行动。
身体其它部份稳健如盘﹐全力支持右上躯干的动作。
这是“发劲”另一个同类的例子是右手下按的例子﹕脚不动而转动上半身。
这个动作通常是用腿的力量来转动﹐形成两腿交叉。
这是外家的动作﹐毫无劲力而且难以保持平衡和稳定的。
内家的动作应先将盘骨和腿部稳定﹐然后利用腹劲力例子﹕腿部动作。
将腹部和背部的力量通过盘骨传送到腿部。
我们可以想象盘骨是腿部的一部分。
走一步路的动作如下﹕先用腹部和背部提起盘骨﹐腿随着盘骨提起。
脚向前伸出﹐然后盘骨向下伸展直到前脚站稳为止。
然后﹐前脚会带动整个身体向前去完成这个动作。
所有这些动作都是由内劲驱使太极拳每一方面都运用了易经的阴阳原理。
每一个动作﹐身体会分成阴(静)和阳(动)两个部份。
阴体虽然没有明显的动作﹐它稳定全身﹐劲力通地。
阳体发动的劲力先集合于阴阳“交接界”后发出。
如果“交接界”是在躯干内﹐这动作是内家动作﹐如在躯干外﹐就会变成外家动作。
以刚纔右手臂向前推的例子看﹐这个“交接界”应该在右胸及腰部交界的地方。
而在扭转动作的例子中﹐这个“交接界”是在腰部。
而在最后的向前走例子里﹐阴和阳的“交接界”是在盘骨上面的腰部。
如果把手臂伸缩向前推动﹐“交接界”应该在肩膀。
如果扭转身体的动作是在交叉双脚的情况下完成的话﹐“交接界”应该在腿部。
如果向前走的动作是由腿部完成的话﹐“交接界”应该在臀关节部。
所以﹐前三个例子是内家动作﹐而后三个例子是外家动作。
做内家动作时﹐在“交接界”处会有很强的感觉﹐那就是感觉到内劲的冲流及胫肌的牵动。
当太极拳套路招式每一动作都是内家动作时﹐内劲随着动作的变化﹐周转循环。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
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
“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心意混元内功1、降气洗脏: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练习时应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静站片刻后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引大自然混元气从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的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无极站桩时要虚领顶劲、下颌内收,舌抵上鄂,松腰敛臀,松胯圆档、沉肩坠肘、松腕舒指,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形虚静,忘却呼吸。
动作时要舒展放松,节奏要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身形姿势需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伸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连绵不断的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地松气松身,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呼吸应顺其自然,降气时意想大自然之气与体内的混元气合二为一,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的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的沐浴全身,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若某脏腑器官有病,则降气时到达该部位后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涌泉穴排出体外。
2、三丹采气上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材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上丹采气时眼神心意要与两手配合一致、由远至近的边采边收,源源不断地进入上丹田,当采气收降至中丹田后,略停一下,此为气浮丹田,然后放松,再做下一个采收。
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意想天地混元之气由祖窍上丹田进入体内,与先天元神一起收降归入中丹田,与先天混元气混揉相抱,神气相合,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由上丹田降归到中丹田的过程中,要意相气的下行,意视气的下行,意听气的下行,这叫神气有意下降,精气自然上升。
中丹采气中丹采气道理与上丹采气一样,由眼神心意引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然后由肚脐直接归入中丹田,当气收到中丹田后,用意引领至命门,再回中丹田,然后放松,接做下一个采收,此时,应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
意念上,要将天地混元气全部采收归入中丹田内,丹田犹如蓄水池一般,只蓄不泄,这叫蓄丹田。
丹田混元气和天地混元气混揉相抱,浑然一体。
下丹采气:下丹采气要两手向前下方俯身下采,松气松身,眼神心意引领两手采气上提,至会阴下丹田,再由会阴提过尾闾,转气命门,向前灌至中丹田。
女子用意采气由子宫口进入体内,再转气至命门,再转至中丹田。
采气提收时,会阴内吸,提肛,提尾闾,三丹采气功的内境是,由上丹田采气至中丹田,由下丹田采气至中丹田,由中丹田前后采气而归一,结束后要回到中丹田意守,将采收的天地混元气与丹田混元气相合成一气,天地人三材合一,最后静守片刻后,收功。
3、三丹开合也叫双手开合功,三丹开合功是动中求静,修炼三焦、舒通经络调合阴阳的功法。
双手开合功分为上开合、中开合、下开合。
而依次修炼。
分别与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相联系。
上开合、中开合的动作外形均相同。
区别的只是双手开合的位置不同。
上开合两手合于脸前,中开合两手合于腹前,下开合两手合于档前,手心相对,上、中、下开合之前,都要意守劳宫片刻,待劳宫产生气场热感之后,再作开合动作。
两手由眼神心意引领,先向两侧徐徐拉开,然后再缓缓相合,做到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即眼神心意先天混元气,以及和两手相对应的丹田也同时开合,开则俱开,合则俱合,要注意以丹田为中心,开始由丹田向外开,合时由丹田向外合,择其中和之道,运其开合。
开合动静全凭心意用功,心有所感,意必至动,意行气随,行随意动,以心意支配开合,以开合贯穿心意,意气神行浑然一体,开时大而无外,合时小而无内,不知手之为手,手知为我。
似在空气中游泳一般,形神连绵似水流,使天机自然开合,气机自然流动,意气开合练意,容易增长内劲。
由丹田开至两手,由两手合至丹田,反复传运,反复开合,内气越练越足,内劲越练越大,太极虚灵捧劲自然而生,随意所致。
4、转太极转太极也叫转劳宫,劳宫旋转功是修炼指稍,调和阴阳的功法。
练习时意守劳宫,待劳宫间生出一团气球感应后,再进行旋转操作。
眼神心意先引领两手正转18次,再反转18次,用眼神心意转气、旋气,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手合,尤其心静,心静才能意合,转掌旋气揉球的同时,眼神心意引领两手暗暗与丹田混元气连通起来。
意想手中气与丹田气浑然一体,内外合一的同时旋转,气贯指稍,气通冲巾。
5、日月旋转日月旋转功是修炼胸腹开合折叠,转磨心肺两脏的功法。
所谓日月,是借天之日月,比喻人的心肺两脏,心为三阳之太阳,肺为三阴之太阴,心肺主明则阳盛,气化正常。
时而功康,主不明则阳衰,气化不足,时而功微,日月旋转功可以改善和增强心肺两脏的生理功能,提高心肌和血管的弹性,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载氧能力,并具有泰和元气冲天八脉的功能。
使任脉更能平顺,督脉更为健顺,使上体更为虚灵,下体更沉实,(通过搓手,用手把心脏的浊气带出来)6、收气归丹收气归丹功是左右收气归入丹窍的功法。
左搂右抱,两手轮换。
练习时无极站立,先由左手由内而外的搂抱合于肚脐,然后换右手左搂右抱的合于肚脐,如此两手轮换,左搂右抱,三十六次后,静守丹田片刻后收功。
左右收气全凭心意用功,静心想着收气,静心看着收气,静心听着收气,左右手交替收气,如同左右手在空气中游泳一样,气随两手臂的移动而孱孱流淌,不断地向旋涡的中心,中丹田流动。
7、磨盘功带脉磨盘。
磨盘功是带脉磨盘功的简称。
是修炼气通带脉转丹田的功法。
带脉磨盘功分小磨盘和大磨盘两种功法。
练功时要先用三性归一法意守中丹田片刻,然后以中丹田为中心以带脉为内圈,以两手为外圈,眼神心意引气领手催腰左转九次,再反过来眼神心意引气领手催腰右转九次,小磨盘和大磨盘只是气圈行圈大小的区别。
先练小磨盘再练大磨盘,大磨盘的行圈要达到360度的圆圈,运气在腰,转气在手,两腰的转换要与重心虚实的变换,重心的变换协调一致,配合默契,反复盘旋运气,逐渐形成带脉的气圈与两手的气圈相合,然后使这两个气圈与中丹田这个圆心合二为一,混为一圈,既而,混元气圈逐渐扩展到腿、胯、胸、腹,脊、背、肩、肘。
形成一个以身体中部为枢纽的整体的混元气圈,达到混元一体的效果。
8、单臂伸缩左脚前迈一步,成左虚步,右手剑指沿顺力圈路线自后向前上方缓缓旋肩探臂。
身体随之前拥后靠,重心随之前弓后坐,如此反复旋肩探臂九次,然后反过来,沿逆力圈路线自前向后上方缓缓探臂,身体随之转体,重心随之前后转换。
如此反复旋肩探臂九次,然后换步再行探臂,结束收功,要注意眼神心意引气顺转通臂贯指的同时,沿任督两脉后上前下顺转循环一周,并落气到前脚涌泉,眼神心意引气逆转通臂贯指的同时,沿任督两脉前上后下顺逆循环一周并落气到后脚涌泉,探臂时要伸肩拔骨,意念放长,气贯指梢,前弓后坐时,要落气到脚,意圈、气圈、行圈,三圈合一,混为一圈,有意化无意,有心化无心,有形化无形,四肢荡然无存,只有一气混元,似天体在旋转,指天划地包罗宇宙,又似在空气中游泳,单臂伸缩功是修炼通背混元气,气贯指稍的功法,按力圈的顺逆路线,分左右弓马步两种练法,披波掀浪,信仰进退,忽前忽后,法轮自转,又似车轮在滚动,9、单腿阴阳也叫单腿升降功,是修炼单腿轮换提气,气通经络的功法,眼神心意引气由中丹田出发,先顺左腿外侧阳面足三阳经向下缓缓降气降至左脚心涌泉后,再沿左腿内侧阴面足三阴经,缓缓提气上行,经会阴经下丹田到上丹田,稍定定,再由中丹田出发,转顺右腿外侧阳面,足三阳经向下缓缓降气,降至右脚心涌泉后,再沿右腿内阴面足三阴经缓缓提气上行,经会阴经下丹田到上丹田,稍定定,再反复降气提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腿,下丹田主练步法,提气时由会阴下丹田进入中丹田,会阴微微内吸,提肛提尾闾,到中丹田后,要稍定一定,以便气服丹田,降气到脚心涌泉时,应气贯足底,转腰松胯,细心体会脚指自然吸地,抓地,落地生根的内境,细心体会三节松断的感觉,上提时,精心体察大地的反作用力,与劲取于足的相互关系,静心体察腰虚实转换的气机。
十、双腿阴阳也叫双腿升降功,是修炼双腿同时提气降气,通经络的功法,和单腿阴阳功一样,可以舒通足三阴足三阳,平和阴阳健脾胃,平肝气,舒胆壮肾,增强脏腑机能,还可防止或推迟人老在腿的提早发生,眼神心意引气由中丹田出发,同时顺两腿外侧阳面,足三阳经缓缓向下降气,至两脚心涌泉,再同时沿两脚内侧阴面,足三阴经缓缓向上提气,至人才会阴下丹田,再回到中丹田,稍定一定,再做下一次降气提气。
十一、乾坤伸缩功也叫环形伸缩功,是修炼周天浑元圈的功法,眼神心意引气领手沿任督二脉后上前下顺转循环九圈,沿任督二脉前上后下,逆转循环九圈,要做到手到脚到身到意到。
气到劲到,意气神形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浑然一体,身形尤如龙身,前后环形伸缩展须,如在大海波涛之中隐现起伏,任督二脉不做导引,而周天自然循环,不施搬运而水火自然升降,要体察以中丹田为中心的先天混元气,经上下丹田循环运行及通达手足,而形成的周天混元气圈的内景。
十二、乾坤开合功也叫环形开合功,(天开、地合)是修炼丹田开合,五心归元的功法,乾坤开合功分上开下合,和上合下开两种练法,以中丹田为中心引气由内而外的向四周散发,意气合一的引领两手同时开天,这叫开丹田,意气不停,由内而外的向中丹田聚合,意气合一的引两手同时合地,这叫合丹田,环形开合时,胸腑自然开合折叠,身形自然微微起伏,上下相随,周周身一家,开合运气,全凭心意用功,意开内外全开,意合内外全合,内外合一,浑然一体,(气回丹田)以中丹田为中心,开时由内向外开,合时以中丹田为中心从外向内合,将先天混元气归入到中丹田,如此反复的开合出入,散发聚集,越练内气越足,越练内劲越大,开时意想两手开天,合时意想两手合地,这叫开天合地,逐渐形成上天下地,人居其间,天、地、人,三才之气合一的浑圆气圈,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练开合,有助于行拳走架,拳功合一,体用一致。
十三、保健按摩功太阳穴、风池穴、后脑、(单手)、洗头、耳朵按摩、搓耳、按耳、洗头洗脸、洗胸、合谷按摩、内关穴、手三里、脾经穴、麻穴、肩井、肾枢穴、尾闾穴、环跳、风巿穴、血海穴、阳陵穴、足三里、尾中穴、承山穴、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手三阳、腿放松、肩放松、练眼、金鸡抖翎、旋睛、(每个动作6、9、100)十四、转腹收功也叫转气还原功,是修炼丹田转气的功法,又称转气收功法,三性归一静守中丹田片刻,同时意想两手劳功之气与丹田混元气相联通,随后以中丹田为中心,眼神心意内外合一的围绕中丹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逆时针螺旋式转气36圈,这叫逆转散气,然后换方向,眼神心意引气由外而内,由大到小,顺时针螺旋式转气24圈,周身之气逐渐向中丹田聚集,收归窍内,这叫顺转收气,注意,女子转气与男子相反。
这个功法是将练功时所获得的集中于丹窍内的先天混元气先行散开,以免淤积不适,然后再把散开的先天混元气与在练功中所获得的五脏精华之气一起收归到丹窍内,贮存起来,混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