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宋朝历代皇帝陵墓中国哪个朝代最富裕?答:宋朝。
北宋神宗期间,税收最高达1.6亿惯,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税收竟也高达1亿惯。
然而,宋朝虽然富得流油,但皇帝陵墓却相当寒碜。
一个小土堆,几个简陋建筑和石像生,都没有什么贵重的陪葬品。
为什么宋朝的陵墓如此寒碜呢?这大概是因为,宋朝皇帝比较开明,又很体恤民情。
他们不愿意在陵墓上劳民伤财,因而提倡薄葬,这样,盗墓贼都不屑光顾。
当然,就算是薄葬,也还有些规模,只不过,宋陵在“靖康之变”后,遭到金人洗劫,“取其棺为马槽”;元朝时期,更是“尽犁为墟”。
从此,宋朝皇陵就一副破破烂烂的样子至今。
北宋共有9个皇帝,除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人掠走“坐井观天”死在黑龙江依兰外,其余7个皇帝均埋葬在河南巩义,加上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陵墓,统称“七帝八陵”。
南宋也有9个皇帝,其中6位埋葬在浙江绍兴,故称“宋六陵”。
北宋疆域图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
1、永昌陵:埋没在一片麦田里,最破败的开国皇帝陵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北宋王朝的缔造者,河北涿州人,出身官宦之家。
公元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麾下,屡立战功。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
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继位,在位6年病逝,年仅39岁,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
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暴死,享年50岁,在位16年,葬永昌陵(河南巩义芝田乡)宋太祖永昌陵2、永熙陵(河南巩义西村镇泘沱村,距永昌陵2华里)宋太宗赵匡义(公元937~997年),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太祖的三弟,在位22年,享年58岁。
永熙陵在南宋时便开始荒芜,遭到伪齐国和金国人的疯狂盗劫,1984年秋国家考古队对陵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3、永定陵(河南巩义蔡庄北)宋真宗赵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赵德昌,是宋太宗赵匡义的三子,也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公元1004年与辽国在河南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定盟和解,换来北宋百年安宁繁荣。
[键入文字]北宋皇陵在哪?北宋赵匡胤陵墓介绍北宋皇陵始建于乾德元年(公元963 年),营造时间前后长达160 年,北宋王朝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一直到宋钦宗赵恒的“靖康之变”共有9 个皇帝,除宋徽宗赵佶之外,其余8 个皇帝都埋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和宋徽宗的衣冠冢永陵在内,就形成了大家通常说的“八帝十陵”。
除此之外,巩义还葬有皇后陵22 座。
还有高怀德、蔡齐、赵普、寇准、包拯、杨延昭、罗彦环、狄表、曹彬等名将勋臣墓9 座,亲王、公主、皇子皇孙、诸王夫人等皇室宗亲陵墓上千座,在巩义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墓群,占地面大约156 平方公里。
目前,陵园建筑基址和石雕群像保存完好,集中体现了北宋陵寝制度。
在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2 年3 月,国务院将北宋皇陵公布为国家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皇帝的永昭陵宋仁宗就是大家熟悉的民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皇太子,他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 年),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初名受益,公元1018 年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生母是李宸妃,而李宸妃原为真宗刘皇后的一名侍女,因刘皇后无子,又想保持自己的皇后地位不变,就预谋让李侍女侍寝真宗,待怀孕生子后,宫内宫外密封消息,把孩子收为自己所有。
私下委托杨淑妃抚养长大。
赵祯公元1022 年即皇帝位,真到公元1033 年刘太后病死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
宋仁宗公元1063 后驾崩于汴京福宁殿,终年54 岁,在位四十二年,是在北宋王朝历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
在位期间,是北宋的鼎盛时期,他本人可以称得上是北宋历史上的明君圣主。
据说当年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宫廷之后,全国的百姓整天朝着都城汴京的方向恸哭,西京洛阳城焚烧纸币的烟雾遮蔽了整个天空,看不见一丝太阳光。
北宋皇陵的建制和选葬问题非常值得了解。
皇陵的建筑布局大致相同,从地理形势上讲首先是依照赵家山水风脉的迷信堪舆学说,座北面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左1。
名词解释北宋皇陵的特点北宋皇陵是指北宋时期帝王的陵墓,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遗址。
北宋皇陵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宗教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下将分析北宋皇陵的特点。
首先,北宋皇陵的选址十分讲究。
按照古代帝王陵墓的传统观念,选址应遵循“背山面水”的原则,以山作为屏障,而水则象征着帝王的永恒和权威。
同时,选址要考虑地势的高低,以便于修建陵墓和进行仪式活动。
其次,北宋皇陵的陵墓规模庞大。
相比于南宋时期的陵墓,北宋的皇陵规模更为宏大,面积更广,建筑更高大。
这一特点与北宋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有关。
北宋皇陵的建筑包括神道、墓门、祠堂、陵寝等建筑群,它们的设计布局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再次,北宋皇陵的墓道与陪葬品具有独特的特点。
墓道是连接墓门与陵寝的通道,北宋皇陵的墓道多采用坡道式设计,通过斜坡的方式将陵墓与地面相连。
而陪葬品是北宋皇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金、玉、陶瓷、铁器等各种材质的文物和器物。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北宋时代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皇室对文物和宝物的珍视。
此外,北宋皇陵还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北宋时期主要信仰儒学和佛教,在皇陵的设计中也融入了这些宗教信仰。
例如,陵墓的布局中常常见到对称、庄重的建筑风格,这与儒学观念中的和谐、均衡思想相一致。
同时,在陵墓中还可以找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佛教壁画、佛像等,这体现了北宋时期宗教信仰对陵墓艺术的影响。
最后,北宋皇陵的保护意识明显。
北宋时期的皇陵既是帝王陵墓,也是国家重要的历史遗迹,因此受到了特殊的保护和尊重。
当时的政府会组织修建和维护工作,并制定相关规定来保护皇陵。
这种保护意识的表现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可,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宝藏。
综上所述,北宋皇陵作为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它们的选址、规模、建筑、墓道和陪葬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
北宋皇陵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珍惜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陵公园讲解词各位来宾:你们好!欢迎大家光临北宋皇陵——永昭陵参观游览!北宋历经九个皇帝,除了宋徽宗作为亡国之君,被金兵掳走之外,其它八个皇帝均葬在巩县,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和宋徽宗的衣冠冢,统称“八帝十陵”。
另外,除了赵弘殷和杜太后合葬外,还附葬皇后陵21座,亲王、公主、皇子、皇孙、诸王夫人墓144座,高怀德、蔡齐、包拯、杨六郎、赵普、寇准等名将勋臣墓9座,帝系宗亲陵墓总计上千座,在巩义市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陵墓群。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63年便开始营建宋陵,分回郭镇、西村、芝田、孝义四个陵区,占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前后经营160多年,北宋皇陵于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今天所参观的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宋仁宗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皇太子,后来当上皇帝,驾崩之后就葬在永昭陵。
仁宗赵祯,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
生于1010年,1022年即位,1063年驾崩于开封,在位时间42年,在两宋诸帝中,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当时国家治理的非常安定,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处于北宋鼎盛时期。
宋仁宗可以称得上是北宋历史上的明君圣主之一,在朝内外均有非常大的影响。
据说当年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开之后,全城军民乃至妇人孺子朝夕面向汴京方向号哭,焚纸烧香的烟雾遮蔽了天空,看不见一丝太阳光,这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不过充分说明了宋仁宗深得民心。
欧阳修曾有诗为证:“尝时凤辇行游处,今日龙輴恸哭随。
”体现了皇帝灵车在送葬过程中举国百姓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
永昭陵的建筑布局和其它皇帝寝陵基本相同,都是按照迷信的赵家山水风脉,座北面南,南高北低。
鹊台两座。
是上宫的第一道门,东、西间距42米。
两台平面均呈正方形,四壁陡直,台上有华丽的楼阁。
鹊台的鹊,也有喜鹊登枝的含义。
乳台两座。
南距鹊台约134米,是上宫的第二道门。
两台东、西距43米。
4.4 两宋时期河南皇陵发展——北宋皇陵两宋时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属于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而在河南和皇陵建设上则处于全盛阶段,其中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南宋诸陵在浙江绍兴市,本文主要论述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
整体上看,北宋皇陵虽然没有唐的雄伟宏大,也没有明清的成熟完善,但是两宋时期的皇陵建设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4.4.1 北宋历史概况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在东周旧都开封即位,改都名东京。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采取重内轻外,重文轻武的政策,一方面使得宋时社会安定少有内乱,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宋朝武力低弱而遭外族入侵。
与北宋同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不断壮大,与北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1126年,金兵南下,废徽、钦二帝,将其掳往北国城,改东京为汴梁,至此,北宋灭亡。
北宋王朝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和钦宗九朝,共166年,虽外患不断,但仍不可否认,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至”。
北宋皇陵有七帝八陵,除徽宗、钦宗被金掳去外,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也葬在巩义。
4.4.2建陵背景4.4.2.1 选址北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梁,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陵区南有嵩岳,北有黄河,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1)交通北宋皇陵位于巩义市西南部,东北距都城东京(即现开封)122公里,西距西京(即现洛阳)55公里,是宋代东西两京来往的必经之地。
将皇陵建于巩义,方便皇帝在东西京往来时拜谒先帝。
(2)地势巩义地势复杂,山峦起伏,北有邙山横贯,南有嵩山绵延,伊洛水蜿蜒其间,正如诗中描述:“前有嵩高后北邙,伊洛纵横盘中央”(清刘青藜,宋陵行)。
为什么宋陵没有考古价值?如果把考古价值放在文物上,宋朝的皇陵当然没价值,不管是巩义的北宋皇陵,还是绍兴的南宋六陵,早就被刨光了,就一些破石头和烂石碑,照这个标准中国有价值的皇陵还有几座?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宋皇陵有着上千件的石像生,俨然一个石雕博物馆;宋陵有着许多石碑,比如中原第一碑之称的会圣宫碑,燕王赵颢墓志碑,文字均有3000多字等等,这些都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北宋皇陵于1982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也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宋陵是有考古价值的。
图为北宋皇陵内的石像生。
北宋皇陵在巩义,当年赵匡胤建国时就已看出开封做为都城的弊端,想着迁都洛阳,洛阳也是赵匡胤的出生地,由于北宋建立之初有大量后周遗臣,都反对迁居,所以迁都几次都没成功,后来赵匡胤念念不忘洛阳,赵姓对应的风水为东,于是将皇陵定在了洛阳东边的巩义,共有七帝八陵,也可以称为八帝十陵,还有宗室、大臣等,共25平方公里。
图为北宋皇陵的会圣宫碑,高9.2米,有中原第一碑之称,由参知政事石中立撰文,碑文洋洋洒洒3000多字。
南宋六陵在绍兴,当年赵构南渡后,延续宋的国祚,南宋由始至终并未定都,只是改杭州为临安府,就是临时安置的意思,所以皇陵也属于临时安置在绍兴境内,共葬有南宋的6帝,还有几个太后陵,占地才2平方公里,相对于历代皇陵,规模要袖珍很多。
图为宋六陵遗址的皇堂石,作村里修路用。
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暴露在铁骑之下的北宋皇陵被金人大肆破坏,尤其以金人扶植的伪齐政权的刘豫最猖狂,北宋皇陵均被他所盗,虽然岳飞一度打过江,修葺了北宋皇陵,但后来又被金人践踏、民间盗墓团伙洗劫,北宋皇陵仅剩下残碑断石。
而南宋六陵也随着蒙古人南下时,被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洗劫一空,然后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现在只剩下一点基台遗址。
尽管宋陵破坏严重,至今所剩无几,但宋陵的价值不是它的本身,而是中华文明遗址和两宋时代信息,拯救与保护宋陵就是在开发其价值。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巩义市区、西村、芝田、回郭镇四个地区,占地约180平方公里。
皇陵始建于公元693年,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宋的九个皇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帝都葬在这里。
现存帝陵有: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炅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和哲宗赵煦永泰陵,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在内,统称“七帝八陵”。
在帝陵旁还袝葬有后妃、皇亲、皇族、未成年子孙和功臣墓约三百多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群。
北宋皇陵按照“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坐北向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
陵园都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
陵园种植松柏,横竖成行,四季常青,陵区四周种植枳橘。
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每个帝陵石刻内容都有望柱、象及象奴、瑞禽、羊、虎、狮子、文臣武将等58件,每个后陵有石刻34件,其他亲王、皇子皇孙和大臣的石刻数量、规格因等级而有差别。
宋陵石刻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存941件,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也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宋陵石刻在继承汉唐陵墓石雕的传统技法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形成了宋代石雕注重写实的艺术风格,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巩义北宋皇陵——宋宋英宗赵曙
永厚陵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宋宋英宗赵曙永厚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城区西南侧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东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
永厚陵,陵台残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边长55米,陵前石刻尚残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别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
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
宋朝第五位皇帝。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
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
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
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
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北宋陵墓特点_北宋陵墓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习用土葬。
而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北宋陵墓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北宋陵墓特点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筑结构每座大体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组成。
上宫是关键区域,下宫在上宫的下方30米处,是地面建筑。
动土时,在“甲”字型的地面开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块是斜坡,即一竖,便是墓道,后面就是“皇堂”。
相比于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节约多了,但相比南宋诸陵,则显得相当豪华。
宋陵尽管没有汉唐帝陵奢侈,但花费也巨大。
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动用民工46700人,耗银达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了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宫,也称玄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为陵墓核心部位。
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宝顶,民民俗称坟头。
陵台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状;分为三层,最上层广植松柏。
挖深地宫,其实是反盗墓的最常手法,当年秦始皇将自己的地宫挖到得不能再深,“达三泉”,便有这个意思。
南宋诸陵永安陵地宫可能最浅,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
”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宫很漂亮,确实是“皇堂”。
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
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
从盗墓者的描述来看,北宋皇陵在营建时,显然也考虑到了反盗墓因素。
事实也这样,如宋陵在地宫封堵上便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实》一书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宫当时封闭过程。
该书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条是这样介绍的,进入地宫与宋英宗最后告别的皇室人员、臣僚全部退出后,开始点燃上地宫内的长明灯。
北宋皇陵
在洛阳至开封的高速公路上,途径巩义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北方平原上留有一个个硕大的土丘,这些土丘其实是北宋皇室所遗留下来的大型墓葬集合群。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奇怪,为什么北宋皇室会将皇家陵寝集中埋葬在这片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的地方?其实这段历史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的。
宋代建国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乱,始终作为中原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中心地位的洛阳在这一时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全国所需物资大多靠江南供应,而当时的开封地处漕运中心,本身经济也因此逐渐的趋于发达和稳固,并在这一时期逐渐地成为全国水运和路陆经济贸易的中心。
五代的梁、晋、汉、周都在开封建都,特别是后周的世宗对京都的城郭、宫殿都进行了整修,基本上奠定了开封作为全国大都会的基础。
但开封因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所以赵匡胤准备迁都洛阳,他不愿意在无山川之险“以兵为营卫”的开封建都。
于是在朝臣面前说道:“吾欲西迁洛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为长治久安之本,岂不一劳永逸乎!”可在这时辅臣赵光义则说:“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何必定要迁都?”听了这番话赵匡胤叹息道:“尔未免迂执乎,今若依尔,恐未果百年,天下民力殆矣”。
当时由于辅佐赵匡胤登基大宝的王公贵戚都定居在开封,置有大批的田地、庄园,迁都一事是要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就这样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太祖只好暂时收起了迁都的念头,但是这一主张并没有就这样轻易的被赵匡胤放弃,宋代皇室相信“山水风脉”,又受唐朝“风水地形堪舆、五音利姓”思想的影响,据赵姓归音为“角”,“角”音利于丙壬方向,这称之为吉方,吉方则要求有“山高水来”的山水条件,而巩义的山水条件利于角音吉方,巩义之地系黄土高原,水位极深便于深挖厚葬和建筑巨大的地下宫殿,这又符合了皇家厚葬的原则,而在此选建皇家陵寝也成为了赵匡胤迁都洛阳所迈出的第一步。
翻开地理版图可以发现巩义距洛阳城不过遥遥几十公里,假如当时的北宋皇朝迁都洛阳,据其险固,在边防不宁时可以退守,陕西的粮食有节余,可通过黄河东下,东路粮食有节余,可通过黄河、洛河运到洛阳,要不了几年,国家的物资就会很雄厚,太平时可住东京开封,急难时可以住洛阳,凭借洛阳的河山四塞之险固,便可以守住中原。
可正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皇室关系,直至仁宗年间也未能将宋代的国都迁往洛阳,而开封至天宝末年“京师屯兵”达“百万”之多,历史虽然没有让一代枭雄如愿以偿,可是却为我们留下了北宋皇陵丰厚的墓葬群落。
自宋太祖乾德元年,赵匡胤将其父赵弘殷由开封东南隅迁葬巩义后,北宋8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钦宗)10陵(8帝加上太祖之父弘殷的永安陵和徽宗的永佑陵计10陵)另外,后妃、宗室、亲王、王子、王孙,以及高怀德、赵普、曹彬、蔡齐、寇准、包拯、狄青、杨六郎等功臣名勋都葬在巩义,分布在嵩山北麓、黄河南岸的约30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在地面尚存有石刻造像941件左右。
这段历史不单单被这一个个土丘所回顾,更在这河南历史中展示着两河文化深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