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时间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0
[键入文字]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的关系陈桥兵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兵变,不但完成了以和平的方式交接政权,更是对后世的政体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桥兵变对北宋统一的影响尤为突出。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主要讲述了周世宗驾崩后,赵匡胤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发动兵变,并完成建立宋朝一统华夏的事情。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赵匡胤年少就有大志,为了建立宋朝完成统一需要发动陈桥兵变。
同样也是因为发动了陈桥兵变才促进了北宋的统一。
所以说它俩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周世宗驾崩后,幼子即位,符太后执政,但是符太后缺少主见,政治上软弱,听到辽兵南下的消息时就慌了分寸。
命赵匡胤出战时,赵匡胤以兵少为由拒绝出征,符太后被迫给他军权。
行到陈桥驿时城里城外都散播着点检为天子的消息,最后趁赵匡胤睡着之时,他的弟弟赵光义和部下为他黄袍加身高呼万岁,其实这本就是他串通好的事情。
回城后石守信等大将皆表示归从。
但是只有少部分人起兵反对赵匡胤,不久之后他们便一一被杀。
此后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指挥部队灭掉其余两处小国后,华夏统一,归于北宋。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为古代中国农业商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通过此次兵变赵匡胤迈向人生的巅峰,但陈桥兵变时间却鲜有人知。
陈桥兵变时间在公元960 年2 月3 号,也就是当时的大年初三。
在这个本是全国庆祝新年的时候,后周王朝却开心不起来。
在大年初一,边境传来辽军大军压境的消息,宰相范质在不明真伪的情况下,派遣赵匡胤领军前去抵御辽军。
但是赵匡胤却推辞了,理由是兵少将寡。
不得已范质把军权交给了赵匡胤,这时赵匡胤才领军出发。
1。
北宋初期历史概况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①解除石守信等禁军主将的兵权,继而又削减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权②分统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
又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使其互相牵制。
③立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措施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一半驻守各边。
集中行政权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依次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宰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②派文官任知州,并在各州设通判加以监督,直接向皇帝报告。
各州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牵制。
①地方赋税留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由各路转运使运送中央。
②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
作用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积贫积弱的祸根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
发展科举制措施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最后录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作用①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土地兼并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原因:“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会危机②结果:阶级对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改革背景冗官冗兵冗费①“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一、知识清单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3.宋朝的治国策略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的影响是(1)利于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2)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宋代商业的繁荣(1)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5、宋代的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丰富,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出现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6、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其原因是:(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2)南方社会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重视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实现了中华各民“再次统一”。
8、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度。
制度的影响是: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
10、“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讲的是岳飞抗金的故事。
11、(1)元朝设立的宣政院,标志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12、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
13、(1)“史学两司马”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2)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15、古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印刷术:利于文化传播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二、知识过关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___5.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__,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诗词
摘要:
1.陈桥兵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陈桥兵变相关的诗词及其作者
3.诗词中反映的陈桥兵变历史事件和情感
正文: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兵变,发生在公元960 年,是北宋建立的重要事件。
当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成功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陈桥兵变在诗词中有广泛的反映,许多诗人都曾以此为题材创作过诗词。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首诗描绘了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军回师京城,迎接他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
诗中写到:“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如草如蓬如梦觉,尽教回首一潸然。
”
除了陆游外,还有许多诗人也创作了关于陈桥兵变的诗词。
如明代诗人吴宽的《陈桥兵变》:“陈桥兵变龙飞跃,赫赫神州从此定。
宋祖英雄真帝业,居然天命非人力。
”这首诗赞扬了赵匡胤的英勇果断,以及陈桥兵变对于结束五代乱世、稳定国家政局的重要意义。
在诗词中,陈桥兵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
他们通过描述陈桥兵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时代更迭的感慨,以及对英明领袖的赞美。
北宋的建立1.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全国北宋建后,宋太祖在巩固原后周境内的统治后,开始统一南北事业,逐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陷北汉,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重归统一。
北宋主要制度1.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在一次酒宴上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交出兵权,此次历史事件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继续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摆脱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经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二、辽金夏辽的建立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步强大起来。
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可汗。
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耶律德光时期改国号为辽。
辽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西夏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银川)。
西夏政权建立后,与北宋多次发生战争。
金女真是我国东北的古老少数民族,过着渔猎生活,契丹建国后,受契丹的剥削和压迫。
l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反抗辽国,建立金政权。
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陈桥兵变的故事简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赵匡胤,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
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
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前夕所进行的一场政变。
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
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赵匡胤即宋太祖(927--976),宋朝的开国皇帝。
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
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
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
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
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
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
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
周世宗死后,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北宋。
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楚、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赵匡胤在位17年,病死,后人又怀疑为其弟赵匡义所害,终年50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庙号太祖。
石守信太祖的好哥们。
后周末,为太祖副手。
资历也较深,后周恭帝时建节,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中第三个建节的,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
“陈桥兵变”时在京城里为内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确保了太祖登基。
建隆元年李筠、李重进反宋,石守信均为主帅,在太祖亲自督战下,迅速平定叛乱。
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1. 北宋的建立:
①时间:公元960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②建立者:赵匡胤,也称为宋太祖。
③都城: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④发展:北宋政权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2. 契丹政权的建立:
①民族:契丹族。
②时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③都城:上京,即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④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⑤发展: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3. 檀渊之盟:
①背景:宋辽并立时期,双方经常进行战争。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进军北宋,辽军前锋直指檀州,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
②事件经过:在寇准的请求下,宋真宗抵达檀州,宋军士气大振,重挫辽军。
③结果:次年,宋辽双方订立合约,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这一和约被称为檀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