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 格式:docx
- 大小:27.12 KB
- 文档页数:8
大辽祖陵探秘大辽国为契丹人所创建,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王朝。
它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一度占据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和大兴安岭一线,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附近,南达河北高碑店白沟一线的广大地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07年称帝,始建辽朝,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为金国所灭,历时219年。
辽朝与南部中国的五代和北宋时期相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契丹虽然是消亡的民族,但是其所建立的辽朝,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因此,深入研究辽代陵寝制度等为载体的辽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辽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是其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0年法国神甫闵宣化(Joseph.L.Mullie)就对辽庆陵进行了调查;1922年法国传教士凯文(R.P.L.Kervvn)对庆陵的中陵进行挖掘并发现兴宗及其皇后的哀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其后,日本学者对辽庆陵多次进行实测、摄影和壁画临摹,并进行了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工作关注较少,显得较为沉寂。
因此,笔者希望能尽快打破这种局面,推进辽代考古学的进展。
辽朝主要有五处帝陵,即内蒙古巴林左旗祖陵、巴林右旗怀陵和庆陵,以及辽宁北镇(今北宁市)乾陵和显陵。
其中祖陵陵园是辽朝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夫人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年),陵园保存较好。
祖陵陵园地处大兴安岭南端,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其东南约五里处有奉陵邑祖州城。
祖陵陵园地理环境优美,是上好的风水佳地。
遗址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城的东南方向,有一个直线距离约80多米的山口,为祖陵陵园唯一的出入口。
祖陵南侧有一座孤山——漫岐嘎山,形如祖陵陵园的屏风。
漫岐嘎山南侧地势较平,有沙力河由西向东经过。
1960年代初,贾洲杰先生曾对辽祖陵进行过考古踏查,这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祖陵考古资料。
但是文中关于祖陵玄宫位置的推定,明显有误。
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珍贵遗迹朝阳岛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是一个美丽的海岛,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在这个小岛上,隐藏着一处珍贵的遗迹——辽代皇家墓葬。
这些墓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朝阳岛古墓群是辽代皇家墓葬的集中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陵墓。
这座陵墓建于辽太宗在位期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宫殿内有多个殿堂和墓室,布局精密,工艺精湛。
宫殿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辽代的宫廷生活、军事活动、宗教信仰等内容,为研究辽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辽太宗的陵墓,朝阳岛古墓群还包括其他辽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墓。
这些陵墓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展现了辽代皇家墓葬的特点和风貌。
陵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砖块,结构稳固,保存完好。
墓葬内的随葬品也非常丰富,有金银器、玉器、陶器、瓷器等,这些随葬品不仅展示了辽代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风貌。
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辽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辽代皇家墓葬,我们可以了解到辽代的统治者、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对辽代历史的认识。
此外,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保护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古墓葬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墓葬的保存状况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些古墓葬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并为后人研究和欣赏。
总之,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古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古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辽代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与文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间位置,并分析该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地域特征。
2.历史解释:通过探讨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及文化成就,学生能够解释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结构及后世的影响。
3.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史料,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的能力。
4.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在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多元发展与融合,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组反映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图片或短视频,如繁华的市集、精美的瓷器、活字印刷术的应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社会风貌?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有哪些显著特点?”1.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察点。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2.1 经济部分•教师行为:•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特别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等。
•展示相关史料,如《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宋代瓷器的实物图片或复制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史料背后的经济意义。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纸币的出现对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过程点评:•经济部分的讲解结合了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展示,使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加深了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
2.2 社会部分•教师行为:•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包括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阶层的分化等。
辽代陵墓一、解放前辽陵的发现与调查1913年,林西县知事王士仁发现林东白塔子的庆陵碑石,知为辽代圣宗皇陵,遂于1914年盗掘。
在巴林旗传教的法国神父闵宣化(Jos.Mullie,或音译为牟里)在调查辽上京、中京、庆州、怀州等城址时,于1920年调查了庆陵,并探寻怀陵,1922年在《通报》上发表了《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论证了庆陵和怀陵的地理位置,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对庆陵所在,论证是正确的;但他所定的怀陵是错的。
另一个法国传教士凯文(R.P.L.Kervyn)于1922年挖掘庆陵的中陵,发现哀册。
他在北京出版的《天主教会公报》第118期上发表的《蒙古巴林旗的大辽帝国故都》中予以刊布。
陪力欧(P.Pelliot)在《通报》上对此作了介绍。
契丹文字的哀册发现引起国际上东方学者们的“震惊”。
1930年夏,当时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之子汤佐荣令一团士兵对庆陵的东陵和西陵进行大规模盗掘。
东陵内发现了圣宗、仁德皇后、钦哀皇后的汉文哀册和契丹文哀册。
汤佐荣用牛车把这些珍贵的哀册和其他随葬品偷运到承德。
中陵因地下水深没有挖掘成功。
同年10月,日人鸟居龙藏到庆陵调查。
由于汤佐荣盗掘后并未回填墓口,鸟居龙藏得以进入墓内,虽然随葬品已被劫空,但东陵内的精美壁画仍在,人物图象上有契丹文榜题,鸟居拍摄了这些壁画,并在1931年的《国华》杂志上发表了部分照片,还介绍了庆陵出土的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碑石。
从而引起日本学术界的“异常关心”和其他各国学者的重视。
冯家升在《燕京学报》第19期上发表的《日本人在东北的考古》中评论道:“辽之国书传于今世的已经很少,而他却从陵壁上发现了几个辽人的真笔字。
这比汤佐荣运走的契丹文石刻还要宝贵,可惜他是不懂得!契丹人画像向来没法子知道,只有明代人的《三才图考》里有黑契丹牧羊的一个像,而鸟居氏却从陵壁上发现了许多,这更是可贵!”1931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派遣的内蒙古调查团也到达庆陵,因很快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仅对庆陵的东陵作了简单测量和勘查。
专题04宋元: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基础过关】1.(2023·湖北武昌5月检测·4)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
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2.(2023·四川大数据联盟第二次统测·26)《宋史》记载的60位外戚中,任禁军管理机构三衙长官或地区性统兵官的占41.7%;43位宦臣中,担任军职的占90%,领兵打仗的占41.8%。
但后来一些历史论著在研究宋代“祖宗之法”时,却揭示出防止外戚、宗室、宦官等干政取得了突出成效。
据此判断()A.祖宗之法不为正史采信B.宋朝变革的风气浓厚C.两类叙述必有一方失据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6)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
这一现象反映出()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2023·山东淄博三模·4)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
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
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5.(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6.(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十·4)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取消汉唐以来辞赋取士之法,于是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学为主。
《辽墓出土木构小帐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辽墓的发掘工作逐渐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辽墓的发掘过程中,木构小帐作为墓葬中常见的构件,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工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本文将围绕辽墓出土木构小帐的考古发现、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二、辽墓出土木构小帐的考古发现辽墓中出土的木构小帐,主要分布在辽代都城及其周边地区。
这些小帐多以木材为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小帐多放置于墓室的四角或中央,有的还伴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
通过对这些木构小帐的形态、结构和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
三、木构小帐的制作工艺辽墓出土木构小帐的制作工艺主要涉及选材、设计、加工和组装等环节。
首先,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其次,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包括切割、雕刻、打磨等工序;最后,将加工好的构件进行组装,形成完整的小帐。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运用了榫卯结构,使得小帐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使得小帐更加精美。
四、木构小帐的文化内涵辽墓出土木构小帐作为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小帐的形态和结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丧葬观念;其次,小帐上的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最后,小帐的出土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五、木构小帐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辽墓出土木构小帐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通过对小帐的形态、结构和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其次,小帐的出土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建筑技术和工艺的重要资料;最后,通过对辽墓出土木构小帐的研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六、结论总之,辽墓出土木构小帐作为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 )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战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解析:选B。
材料信息“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说明当时民族文化的交融。
2.“(金)章宗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兴建太学,儒风盛行。
”这表明金朝( )A.推行猛安谋克制B.学习辽的政治制度C.学习汉族的文化D.废除原先本族的旧俗解析:选C。
“儒术”“太学”都是汉族文化,故C项正确。
3.“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
”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建立元朝B.统一蒙古C.修筑长城D.开发江南解析:选B。
材料中的“恩德”是指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割据混战的状态,使人们有了安定的生活。
4.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 A.推行重农政策B.下令合并州县C.重用汉族官吏D.设立驻藏大臣解析:选C。
根据材料“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重用大批汉族人士为谋士,推行汉制,故C项正确。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解析:选D。
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选D项。
6.《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现河北省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腹里”B.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C.行省之下,分别设路、府、州、县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解析:选B。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这一时期的陵墓,规模、气势都不如前代;各种类型的墓葬,等级制度比较松弛,随葬品较少,但墓室结构比较复杂,更多地模仿了当时的地而建筑。
辽金墓葬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另一方而反映了英接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的过程。
“十国”、宋代帝王陵“十国”帝王陵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帝王陵中前蜀王建的永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南汉刘晟的昭陵和南厲李昇、李璟的钦陵、顺陵等,以及吴越文穆王钱元璀墓等,都经发掘淸理。
孟知祥夫妇合葬的墓室构造颇为别致,为三个并列穹窿顶圆形墓室,中间主室较大,两侧耳室较小,全部用青石叠砌,棺座上有精美的浮雕,墓门旁有彩绘人像,已脱落残缺①。
钱元璀墓的石刻星图,其二十八宿星图绘制的正确性,是对世界天文史的杰出贡献②。
北宋帝陵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位于今河南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
陵区以荥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北宋皇陵按地望可分作4区,依次为:(1)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 (2)真宗永定陵:(3)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4)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结构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齐备。
20世纪60年代初曾进行过全面调查③。
宋陵而嵩山而背洛水,地势南髙北低,苣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勘舆术的要求,而与前代帝陵有很大的不同。
8座皇陵所在地位并无长幼次序,依同一制度营造, 布局基本一致,沿袭了唐代积上为陵的制度,只是陵园的规模较小。
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
兆域四周植棘枳为标记。
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樹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
上宫即陵丘四而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丘居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边长约230米。
陵垣四而各设一门,四隅有角阙。
东、」匕、西3门之外,各宜石雕蹲狮一对。
南门系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冬一对。
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冬一对。
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至北依次为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武臣、文臣等60件。
陵丘前南神门内为南殿,即所谓“上宫”。
"下宫”乃日常奉飨之所,建于皇陵西北,后陵之前,与唐陵下宫在帝陵之四南的方位不同。
后陵在帝陵之北,布局与帝陵相同,但规模缩小一倍,地而建筑已荡然无存。
永泄、永昭、永厚、永裕诸后陵北面,永熙后陵南而皆有面南蹲狮一对,是仅存的下宫遗迹。
宋陵地而石刻仅列于帝后陵前者,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者,总数可达千件以上。
其布置均仿照虜陵的格局,仅内容、类别、数量稍有变化。
从形态和装饰上比较可分作三期:前期相当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永安、永昌、永熙、永左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遗风。
中期约当11世纪前半叶的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型由粗壮渐趋于修长,文臣静雅、武士也有“儒将”风度。
晚期约当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的永裕、永泰二陵,人物皆作修长体态,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设了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
有七座帝陵前巻右刻客使和驭象人,含义已与唐陵不同,不含有征服、鄙视的意味,而是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的象征。
①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扎②浙江省文管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
③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査》,《考古》1964年第11期°永熙陵三处后陵之最南一陵,为元徳后李氏陵,早年被盗。
1984—1985年间发掘,是第一座经科学发掘的宋代帝后陵墓①。
地而存有灵台、石象生和部分阙台,砖砌地宫为近圆形的多边形,南向、有券门、穹窿顶。
室内影作出角柱、斗棋、昂、耍头以及桁、椽、望板、檐瓦等,棋眼壁墨线勾勒盆花图案,室顶涂青灰色苍穹,其上以白粉绘岀银河及星辰。
周壁用平砖砌筑,雕有桌、椅、衣架和门窗等装饰。
倚柱上置仿木构单昂四铺作斗棋,上承屋檐。
墓室内绘有建筑、云朵等彩画,可辨认的具体建筑形式有版门、直根窗、挟屋、四注屋顶和鸥尾等,是已发掘的北宋纪年墓中饰有仿木构砖雕和壁画年代最早的一例(时为宋咸平三年, 1000)。
开采皇陵用石的遗迹位于今河南偃师南部前罗山前的山沟里,长约数里,沟壁满是采石留下的凹坑和鑒凿痕迹,沟底散布着厚厚的一层废石料。
石壁上保存着元符三年(1100)为永泰陵采石工程中导泉的题记,山崖上找到一处埋葬死难工匠的石龛,这是一项过去尚未发现过的古代遗址。
采石场宋人题记,记载了北宋禁军参与采石工程的史实,证实了北宋帝、后陵墓采石碑记所列使用工匠、兵士的数字。
南宋六陵攒宫在今浙江绍兴,为南宋六帝的临时安曆地。
元火南宋后被破坏,现地而已无痕迹。
从文献记载看也有“上宫”、“下宫”,大体上是沿袭北宋的陵制,但没有乳台、象生,也没有陵垣及四门。
辽、夏、金帝陵辽陵辽代十帝的陵墓,分为五个区域:(1)太祖祖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
(2)太宗怀陵在今巴林右旗境内,穆宗刑葬于怀陵。
(3)显陵在今辽宁北镇医巫闾山中,为世宗父东丹人皇王陵,世宗也葬显陵西山。
(4)景宗乾陵在今北镇西南,天祚帝于金皇统五年(1145)祸葬于乾陵旁。
(5)圣宗永庆陵、兴宗永兴陵和道宗永福陵,合称庆陵,在今巴林右旗白塔子北而的大兴安岭中。
辽代帝陵多依山为陵,陵前建献殿。
各区帝陵皆置奉陵邑和守陵户。
祖陵的祖州、怀陵的怀州、显陵的显州、乾陵的乾州、庆陵的庆州等都是奉陵邑,其中祖、怀、庆三州的城址至今尚存。
诸陵中庆陵的考古工作较为全而系统,辽太祖的祖陵位置也得到考定①。
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仁徳皇后、钦爱皇后的永庆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和仁懿皇后的永兴陵以及辽道宗耶律弘基和宣懿皇后的永福陵的总称。
依山南麓东西排列,间距约2公里,统称为东陵、中陵和四陵,有陵门、享殿和神道,而朝东南,遗迹多残毁。
中陵享殿西南方残存石刻陀罗尼经幢1座。
地宫均有前、中、后室及4个侧室,用沟纹砖和石灰浆砌筑,四壁用砖三层,顶用二层。
内壁抹石灰,再彩绘壁画。
东陵保存较好,前室平而方形,其余并室呈圆形,各室间有长甬道相连。
地宫全长21.2米,最宽15.5米,最高约6.5米,曾出丄有梢、椽、斗棋等小木作结构,但原有结构情况不明。
中陵和四陵均已遭毁,地宫多为八角形,前室呈十字通道状。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宋太宗元徳李后陵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①洲杰:《内蒙古昭盟辽太祖陵调査散记》,《考古》1966年第5期。
三陵均有壁画,现仅东陵保存了墓本和照片资料,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
墓门及墓内砖砌仿木结构上饰红、绿彩,墓门上鸦吻饰黄褐彩。
仿木结构细部及墓壁上方工笔彩绘龙凤、花乌、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图案,是已发现的辽墓中等级最髙的。
在墓道、前室及英东四侧室、中室和各甬道壁而上,彩绘与真人等髙的人物70余个:墓道两壁为15个戴圆帽、穿圆领窄袖长衫、执计朵的仪卫和1匹备有鞍辔的马。
前室南甬道与中室南甬道绘有同样的仪卫。
前室前半部分两壁各绘6人乐队,均戴有脚帙头、穿黑袍。
其余40个人物大多是男像,多数髡发,少数戴圆帽,均着圆窄袖衫,腰国革带,拱手或叉手侍立。
人像上方都墨书契丹小字榜题。
最有特色的壁画,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四季风光山水画,构图严谨, 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皇室四时捺钵之所的景色。
从墓室的形制和壁画的内容看,辽代的帝陵应是象征当时以牙帐为居处的捺钵行宫。
庆陵早年遭盗掘,出丄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有汉文哀册5合,契丹小字哀册2合和榜题,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它首次证实了契丹文的存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①。
西夏陵在今宁夏银川市西2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整个陵区东四约4公里,南北约10公里。
李继迁的裕陵和李徳明的嘉陵为元昊称帝后追尊的陵名。
见于《宋史•夏国传》的有元昊的泰陵、谅祚的安陵、秉常的献陵、乾顺的显陵、仁孝的寿陵、纯祐的庄陵、安全的康陵,遵顼以后陵名为史所不载。
陵园占地面积有的达10万平方米以上,按陵区地形可分为三区:南区二陵,中区四陵,北区三陵。
帝陵多居于近山地势较髙的一侧,陪葬墓大都是在地势较低的东侧,南北两区诸陵靠得很紧,陪葬墓较少:中区诸陵相距较远,陪养墓较多。
陵区北部偏东,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很可能是陵区管理机构所在地。
从1972年开始,重点调查并发掘了第8号陵,并淸理了两处帝陵碑亭。
第8号陵在陵园正南立双阙、阙间辟神道。
双阙以北神道两侧各立一座碑亭,碑亭北为外神墙、月城和内城。
月城内沿神道两侧立石象生。
内城平而长方形,东西长183米,南北宽134米,四角建角楼,四而正中各•开1门。
南门有3门洞,门内为献殿。
地宫在内城西北隅,地而上有平面为八角形的塔式灵台,从残留的7级夯土台基来推测,原应是一座八角形塔式建筑。
在陵园最外一周的四角各建一角台。
西夏帝陵与巩县宋陵的平而布局颇不相同,特别是内城呈长方形,内城前加月城以及地宫偏处内城四北隅、地上建塔式建筑等, 皆为北宋诸陵所不见。
①刘凤爲:《建国三十年來我国契丹文字的岀土和研尤》,《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西夏陵园的地而建筑都已成为废墟,文物遗存尚见大虽:建筑材料、石象生、碑亭等。
第8号陵园北端的建筑“李王庙”遗址已经发掘,面积约6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建筑遗迹10余处,外围为一周夯筑上垣,南四两面各开一门,四门外筑有瓮城。
围墙内建筑可分三部分:南部为东四对称的两个四合院;中部为3个四合院组成的凸字形建筑群:北部为一座殿堂基址。
发掘部分属于中部建筑群的东南部,清理岀过殿一座、挟屋两座、厢房一座以及墙基、踏道、柱础等,出上大虽:陶质或琉璃质建筑材料以及瓷器、泥塑等。
发掘者认为这组建筑为四夏祖庙遗址,它在继承中原汉式建筑传统的同时,又具有一泄的民族风格。
第8号陵的地宫也已经发掘,地宫基本形制与汉族地区汉唐时期流行的上洞墓大体相同,主室呈扁长方形,南北5.6米、东西6.S-7.8米。
前有甬道,甬道壁上画有武七等壁画,主室两侧各有一配室。
由于早年遭破坏性的发掘,地宫的结构已不淸楚,在残存的底部仅发现了一些残缺的金银饰件、铜甲片、铁器和陶瓷片等。
根据碑石残块所记的材料推测,此陵可能是西夏第八代皇帝遵顼陵,葬于西夏乾泄四年(1226)。
该陵斜坡墓道底铺设横木, 甬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有护墙板。
多层宝塔式灵台位于墓室后部地上,实际不同于封土堆等等,显示了西夏独特的葬制①。
另外还淸理了第2号陵的碑亭,出上汉文残碑石511块、西夏文残碑石1265块。
复原岀一块篆体西夏文“大白上国护城圣徳至懿皇帝寿陵志文”碑额,证实是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寿的寿陵②。
金陵位于今北京房山区,是金代帝王和诸王的兆域,方圆约60公里,因其在明代即遭破坏, 布局不淸。
考古勘査工作始自1986年,周口店睿宗景陵石碑的发现,为探索陵位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