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研究荟萃)
- 格式:ppt
- 大小:760.00 KB
- 文档页数:6
头皮针疗法[FS:CONTENT_START]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是用针刺头皮的某些特定区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运用祖国医学的针灸学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定位理论的一种新型疗法。
具有进针快、捻针快、起针快的「三快」特点。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脉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中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阳跷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哑门、风府,复入风池」,亦通脑。
此外,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中,分布于头部者亦多,如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足少阳之筋……上额角,交巅上」,「手太阳之筋……上颌,结于角」;「手少阳之筋……上乘颌,结于角」;「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颌」;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
这些分布于头的经别、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惫矣」,亦即髓脑的内在变化,通过经络气血反映于头部。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
」这就是说,诸脉皆上系于目,会于脑。
头脑是脏腑、经络之气血汇聚的部位,它们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也密切相关。
针刺头部*** 区,不仅能疏通气血,调理阴阳,且可系统调节各脏腑的功能,从而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操作方法】一、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头针施术部位是按区定穴,联穴划线,以线归经。
标准线分为4个区,共14条。
1.额区(1)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
属督脉经。
主治神志病及头、鼻、舌、咽喉病等。
(2)额旁1线: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o.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精髓目录一. 朱氏头皮针的特色二. 头皮组织的认知三. 手法1、针具2、角度、深度、方向、针数3、补泻①补泻②行针③行意4、针感、留针、出针四. 朱氏治疗带的名称、定位、主治、经络等关系五. 配带原则六. 禁忌七. 适应症八. 附件1、附件图2、病名与治区朱明清朱氏头皮针一. 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的特色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
依据中国传统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一同发挥。
在头部用浅刺、透穴刺治疗全身的病。
采独创的抽气法、进气法为运针手法。
(各式头皮针法皆不采提插法)配合吐吶、导引、引气至病所。
不受体位影响,患者可自由动活患部,减少心理障碍,增进疗效。
治疗危、急、重、瘫、痛诸症更见卓效。
二. 头皮组织的认知1 西医:外有头发,中有头皮,内有颅骨。
头皮又分皮肤、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1.1 头皮约分三层皮肤第一层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第二层结缔组织(头皮针刺位置)第三层颅骨外膜①皮肤有发囊、汗腺、皮质腺、血管、淋巴管、末稍神经等。
②皮下组织为坚韧的浅筋膜组织层,神经、血管、都行于此层,故出血多,要压迫才能止血。
③肌纤维组织为浅筋膜的深层处,有帽状腱膜及额枕肌。
额枕肌由前向后则较厚,两颞侧处较薄。
④结缔组织在腱膜下疏松的一层,是连接头皮外三层与颅骨外膜的,为海绵状软组织,含有连接至颅内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即头皮针刺位置。
故针具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⑤颅骨外膜此层薄而致密连着于颅骨。
1.2 颞部软组织①皮肤与浅筋膜前薄后厚,有血管及神经。
②颞浅筋膜为帽状筋膜的延续,向下渐消失于面部。
③颞深筋膜其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订阅话题阅读精华头皮针刺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PART头皮针刺激部位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1-1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
属督脉。
2.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
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头皮针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头皮针疗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头皮针简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头皮针疗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返回]头针的适应症[返回]头针的禁忌症[返回]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定位依据定位线刺激区定位和主治[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行区。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
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①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②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晕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答非所问。
)[运用区]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事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能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钮扣,拾硬币等。
)[视区]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胃区]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选穴方法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主要治疗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目录1关节松动术2基本方法3手法分级4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5操作程序6手法应用1关节松动术基本概念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神经衰弱:陈永泉用头针取情感区(相当于运动区向前平移4.5厘米)治疗本病22例,结果基本治愈19例,占85%;好转3例,占15%;总有效率为100%。
此外,朱明等取额中线、顶中线治疗癔病急性发作取得满意的即时效果。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头皮针治疗多有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报道较多。
如人取血管舒缩区、感觉区、情感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263例,结果痊愈186例,显效40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为100%。
刘淑兰用电头针,取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为主穴,前头痛加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治疗头痛401例,结果痊愈336例,好转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图文结合,揭秘神奇的方氏头皮针(干货)本头针穴名体系是陕西省方云鹏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所创立的。
该体系以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为主,又有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的相应头穴名称。
其头针穴名主要是根据神经系统原理制定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点。
在穴区定位之前,首先必须掌握颅骨解剖标志和生理功能,同时要掌握基本定位的2条标定线。
眉顶枕线:由眉间中点(印堂穴)经头顶矢状缝至枕骨外粗隆(脑户穴)的连线。
是大脑两半球分界线。
成人一般平均为33厘米,按同身寸计算为1尺2寸(33厘米可理解为33等分,在临床上宜根据人的头形和大小,灵活掌握)。
眉耳枕线:由眉间中点经耳至枕骨外粗隆的连线。
成人一般平均为26.4厘米,按同身寸为9寸6分。
大脑位于此线之上,小脑位于此线后1/3的下面。
翼点: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蝶顶缝相交之处。
星点:在顶骨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
【穴区】方氏头针疗法的穴区,主要由四个中枢刺激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和十一个皮层功能刺激穴(思维、记忆、说话、书写、运平、信号、听觉、嗅觉、视觉、平衡、呼循)所组成。
其中伏象和思维为单穴区,余均为双穴区。
一、伏象又名总运动中枢,简称总运。
该区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
连接这些刺激点,则形成一个伏着的人体缩影,故而命名为“伏象”。
【定位】伏象穴区其形状恰如四肢张开之人体缩影,位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之间。
穴区按人体部位命名而分为头颈部、上肢部、躯干部和下肢部四个分区,具体定位如下。
1、头颈部:在冠矢点前,总长3厘米。
其中头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颈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1厘米。
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有1厘米左、右的相互重叠。
2、上肢部:分肩、肘、腕、指四点。
部位为从冠矢点沿冠状缝向下,至翼点,总长11厘米。
其中,肩点至冠矢点长为2厘米,肘点至肩点长3.5厘米,腕点至肘点长为3.5厘米,指点至腕点长为2厘米(以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相同,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