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眼中的_圆形监狱_对_规训与惩罚_中的_全景敞视主义_的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29.09 KB
- 文档页数:4
规训:现代社会的权力技术与策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张景兰【摘要】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通过对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社会对犯罪的惩罚形式的变化轨迹的历史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与存在的政治技术--"规训"的强大而微妙的作用,并揭示出西方现代社会的监狱式组织结构,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理性带来的人类生存困境,从而解构了启蒙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性神话.福柯对知识、真理与权力的共谋与同构关系的揭示,更是道出了现代知识生产机制的隐秘真相.他的微观权力理论则是对马克思的阶级、经济权力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也是对整体革命理论、二元对立思维的质疑.【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8)002【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权力;知识;微观权力【作者】张景兰【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中文系,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3“规训”(discipline)是米歇尔·福柯对西方现代社会结构进行解剖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是其对权力-知识理论建构的中心词。
福柯通过18世纪到19世纪对犯罪的惩罚形式的变化轨迹的历史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与存在的政治技术——规训的强大而微妙的作用。
规训即规范化训练,社会组织通过监视、训练、检查等手段按照规范塑造个人。
这其实是现代社会无处不在、人们习焉不察的现象。
然而,福柯以其独特的历史分析与哲学思考,从监狱的产生过程中、从知识话语与社会机构的相互作用中,发掘了现代社会权力网络中的隐秘策略与技术,揭示出在国家权力、阶级权力之外存在的所谓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并指出知识与权力的同构关系;同时也对西方现代主流话语诸如人道、真理、自由等作了强有力的解构。
一、监狱的诞生福柯的研究受尼采的影响,从主流话语之外即文化边界研究入手,对各种被社会或科学视为变态、反常、异己的现象——疯癫、疾病、犯罪、性等作出了全新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对这些边缘话语认定与实践的内在压迫机制和权力操纵。
全景敞视与“规训社会”作者:罗家枝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6期摘要:由对刑罚变迁的解剖来探究权力运行和变更的轨迹,并以此展示权力实现方式由显性向隐性转变的过程是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的重要创造。
福柯指出全景敞视建筑的发明是权力——技术学的创造,权力运用全景敞视的机制,使惩罚趋于“合理性”,在理想的能见度中使置身其中之人变得灵巧、配合和服从。
当社会建立起一整套规训体系,对权力运行方式的转变开辟了一个“惩罚的自我节制的新时代”,而在福柯看来,这只是权力运作技术的高明之处而非社会性质的实质之变。
关键词:全景敞视主义;规训社会;权力-技术学一、取消酷刑——肉体的解放福柯权力技术学的高明之处在于:认识到刑罚并不是减少犯罪的最佳手段,也不应以追究责任为最终任务,刑罚有其积极层面的内容,即关注罪犯的更好发展。
在18世纪晚期,西方社会存在三种并存的权力形式,“君主时代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启蒙思想家和法律改革家提出的注重法律程序和人性化的惩罚;监狱监禁和教养。
”酷刑作为公共景观淡出民众的视野,在欧洲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标志作用。
在《规训与惩罚》的开篇,达米安——企图谋刺国王者,应“乘坐囚车,身穿囚衣,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燒焦他持着弑君凶器的右手,然后四马分肢,最后焚尸扬灰。
”这是一场类似屠宰的酷刑场面,正是君主至高无上权力的彰显。
人类在19世纪之前,国家法律对囚犯施以酷刑和仪式化的处决,以显示囚犯确有罪行,以此证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性。
但诸如肢解、车裂等血腥的酷刑及其残暴的处决方式,在展示统治者权力神圣的同时,也在参观展示的民众心中煽动了强烈的仇恨和不安情绪,使处决一类的场所演变为“非法活动的中心”,诱使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在这场刽子手、罪犯、民众的博弈中,其实质是君主权力的显露。
公开惩处有其独特的政治作用,但其内里同样潜伏着巨大的不安因子:公开景观式的惩罚,一方面展示了君主权力的不可侵犯性;另一方面,在这种刑罚执行过程中,刽子手复制和再现了犯罪过程,并力图将更多的痛苦施加于犯罪者的肉体。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
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
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
那时候,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
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
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
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
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
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
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
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全景监狱名词解释
全景监狱由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其概念来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在这个监狱中,犯人的一举一动都被狱警所观察,没有任何隐私。
福柯将这一监狱折射到现实,认为这样的监视使得犯人拥有了自我监督,即使狱警不在场,也会由于害怕而变得老实,这种狱警单向从顶部监管犯人的情况被其成为“全景监狱”。
“全景监狱”的概念后被引申到大众传播领域,在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监控、大数据等新型监视手段,使得每一个人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景监狱中,这便是“敞式全景监狱”甚至是“共景监狱”,公众的隐私被毫不顾忌的传播,每个人都生在监视之下。
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有了规训与惩罚——浅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出版于1977年的《规训与惩罚》是福柯晚期的代表作。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如何能掌控它的国民。
福柯在书中探讨了中世纪以来权力的发展,虽讨论的范围从酷刑发展至监狱,然而书中却几乎尽是以经济视角切入研究。
由最开始的酷刑部分,对待犯人的身体刑罚要经历重重关卡,甚至还要游街示众、上绞刑架演讲等繁琐的环节,正是这些繁文缛节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因此才有了18世纪对于身体刑罚的改革,改革者们将酷刑推进至惩罚,表面看来这确实在文明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则这群改革者们是对犯人们实行了经济层面的酷刑。
将身体刑的死刑改为“无期的奴隶”,不仅对身体刑的代替能够减少在这些形式上面的经济浪费,而且“无期的奴隶”又将犯人的人权剥夺用以给国家提供免费劳动力,而这种没有人身自由的绝望人生则是在精神层面给群众以警醒作用。
在经济学上大大节省了效率。
再往后发展,改革者们提出了一种很反乌托邦的“惩罚都市”,这可以说是监狱的一个预先设想,虽然最终监狱这一模式被创建,但在“惩罚都市”被预想出的初期并不被重视刑法的经济性的改革者看好和提倡,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与妥协。
发展到了规训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的惩罚相比,规训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出对于犯人来说处理方式的残忍度甚至是痛苦程度都大大减弱。
“规训”一词似乎并非局限在犯人身上,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适用于这个词:新兵的入营训练是部队对新兵的规训,新生入学军训是学校对新生的规训。
规训的特点就是把人类潜在的力量最大程度上的提取出来,同时驯化、控制这种力量。
从规训的特点上不难看出,这其实的惩罚的高级化,将惩罚中的“无期的奴隶”进一步升级成被规训的人,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讲,“无期的奴隶”只是提供最普通、最低级的劳动力,可以看做是一,而规训意味着将这些“奴隶”进行一种能力的激发进而能够提供更高级的劳动力,这样得来的劳动力会是二甚至是三。
监狱、惩罚与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政治技术学陈媛+内容摘要:福柯通过身体展开了刑法改革的谱系学研究,他向我们揭示了酷刑从未消失.只是从肉体转向了非肉体。
鲍德里亚围绕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思想整体构成了对福柯及其权力话语理论的根本否定。
本文通过比较鲍氏与福柯的权力观.发现鲍德里亚没有根本摆脱权力的二元对立思维,他的权力观既缺乏解构力量,也失之于建构性幻想。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福柯权力思想的认识。
在《规训与惩罚》这部著作中,福柯鲜明地揭示了权力与被客体化的或客体关系中的人性的关系.从而塑造出适于统治的人性,与此同时隐匿地探讨了“权力一知识”与主体性的或主体化人性的关系。
这样一个含在整部著作中的一种新的人性思考值得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福柯权力一知识人性政治技术性人体正进入一种权力机构,而这个机构倾入人体内部,毁掉并重构它。
——福柯在1968年五月风暴后,福柯的冒险经历.尤其是他与那些构成监狱信息小组(GIP)[1]成员的日常性的接触,为他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这部极具影响力的权力研究的经典著作奠定了基础。
《规训与惩罚》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相+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1]监狱信息小组(Group d’in foH Il at ion surles蹦sons)是福柯在德菲尔的鼓动下,于1971年1月8日同德勒兹共同组建的一个给被监禁者以充分发言的可能性的组织。
监狱、惩罚与权力337当大的反响。
福柯起初思考的问题是:监狱形成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他觉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解释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据他观察,监禁最根本的目的是打造一套对人的新技术,并将其普遍化。
在这本书中福柯以惩罚和规训(作为体现权力关系的一种个案)为对象,写的不是刑事制度的演变史.而是“从中解读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2]也就是18~19世纪以来人在西方社会的灵魂改造史,即人性变迁的机理。
福柯自己明确表明他著书的目的是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谱系。
隐藏在惩罚背后的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1、酷刑何谓酷刑?首先,酷刑是一种技术,而并非一种无法无天的狂暴表演;其次,酷刑应当成为某种仪式的一部分;最后,公开酷刑是最引人瞩目的,其被设计成一场宣告胜利的凯旋仪式。
作为技术的酷刑满足三项标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某种程度的痛苦,这种痛苦必须能够被精确地度量,至少能被计算、比较和划分等级。
其次,死刑也是一种酷刑,因为它不仅剥夺了人的生存权,而且它也是经过计算的痛苦等级的顶点······最后,极刑是一种延续生命痛苦的艺术,它把人的生命分割成'上千次的死亡’,在生命停止之前,制造'最精细剧烈的痛苦’。
”(37)酷刑属于肉体惩罚的一部分,从功能上讲,其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调查工具的酷刑,二是作为公开处决方式的酷刑。
2、作为调查工具的酷刑(1)在调查工具机制中酷刑的意义纳入酷刑的法律仪式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向一切人宣告事实真相,“确立事实真相是君主及其法官的绝对排他权力”[4](39)。
为此,文艺复兴阶段已经确立了一系列的证据规则,其目的,是使得即使被告不出席(沉默或反抗)均能产生事实真相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供词的重要性是核心的,一则供词几乎无需补充其他证据,二则,“这种程序运用自己全部明确无误的权威真正征服被告的唯一途径,真理充分展示其全部威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罪犯认罪”(41)。
但是,仔细分析,供词本身具有双重歧义性:一,供词既是一种证据,又是调查的对象,因为嫌疑人可能出于各种理由乱说一气,对供词的真实性还有待于考察;二,供词既是强制的结果,又保留了某种交易的特性,因为供词必须是“自愿”的,嫌疑人的供词显然对自己是不利的,但其能够讲出,必定有自己的理由。
这就可以解释古时司法调查的两种仪式,一是宣誓,二就是酷刑。
两者用以保证“真实”与“自愿”。
“人们要求被告在这种程序中扮演一个自愿的合作者,为达到这一目的,必要时采用最激烈的威慑办法。
福柯①的《规训与惩罚》(Surveiller et Punir )②是他1975年出版的重要论著,它标志着福柯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控制研究的发端。
也是在此书中,福柯指出,18世纪由资产阶级创造的规训权力与过去封建专制中帝王君权不同,它不再是威武雄壮的暴力渲染和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外部压迫,看起来,规训权力那种自动的和匿名的规训—治理权力的存在模式和力量实施的程序都微不足道,然而,它们却以自己独特的看不见的微细布展逐渐侵蚀资本主义体制下那些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层面,从而深刻改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本文系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当前意识形态动态及对策研究”(08&ZD058)阶段性成果。
①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主要代表作:《古典时代的疯狂史》(1961);《临床医学的诞生》(1963);《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认知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生命政治的诞生》(1978-1979)等。
②Michel 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 ,Paris,Gallimard,1975.surveiller 一词在法文中有监视、监督、守护和检点之意,但从福柯此书中的构境意义来看,是特指一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厂、学校和社会生存中的“纪律”(法规)的自我认同基础上对自我的约束。
通常在中文中译作规训。
本文从之。
此词是福柯此书重要的核心关键词,他共计172次使用此词及相关不同词性的变形变位词。
此时,福柯的书已经成为学术时尚之物,出一本火一本,在《规训与惩罚》出版的当年(1975),就卖出了8000册,到1987年共计销售70000册。
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张一兵摘要: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认为,资产阶级政治支配的全新策略是由规训所生成的权力控制,规训是全新的匿名治理权力控制下一种产生自动驯服的隐性奴役。
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张海斌【专题名称】法理学、法史学【论文网络来源】【论文期刊期数】2005年02期【论文期刊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沪)2004年06期第69,74页【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上海 200083张海斌,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东政法学院法学博士生。
在后现代主义的诸子百家中,福柯对于社会、知识、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无疑是独树一帜的。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启蒙运动的合法性及其与理性、进步和解放的意义勾连,指出,所谓现代性实际上不外是一种新的控制和统治形式,而理性的主体和客观的知识等等都是现代性的产物,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权力控制的结果。
福柯这种将现代社会中的宏大叙事置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中去研究其被构成的过程、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路径,就是一种为人所熟悉的谱系学方的研究进路从知识考古法。
1975年问世的《规训与惩罚》,正是标志着福柯学转向谱系学的重要作品,这导致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具有极大理论意蕴和阐释空间。
按照福柯自己的看法,《规训与惩罚》旨在从谱系学的立场论述现代灵魂与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由此证成惩罚权力在现行科学—法律综合体中是如何获得自身的基础、证明与规则的。
[1](P24)因此,《规训与惩罚》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关于刑事机构与话语机制的研究作品,是一部关于刑罚的制度变迁、话语变迁及其权力机制之间关系的研究作品。
最终的趣旨乃是在于证成:灵魂进入刑事司法舞台以及“知识”进入法律实践,乃是权力干预肉体的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
一、肉刑的隐匿与规训的兴起正如许多读者已经知道的,《规训与惩罚》是以一部血腥的惨不忍睹的酷刑场景揭开序幕的。
福柯不厌其烦甚至有些津津乐道地描述了1757年3月2日达米安公开受刑的场面。
他详尽描述了刑具如何在肉体上体现权力的具体细节,“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烧焦他持着弑君凶器的右手,再将熔化的铅汁,沸滚的松香、蜡和硫磺浇入撕裂的伤口。
“知识—权力”与规训社会—对福柯《规训与惩罚》的解析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一本关于现代监狱和刑罚制度的著作,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关于“权力”和“知识”的理论框架,其中“知识—权力”的概念成为了福柯以及现代社会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阐述,探讨“知识—权力”如何成为规训社会的核心,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
福柯认为,监狱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知识—权力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知识作为权力的生产力,以及知识作为权力的执行者。
在这个知识—权力体系中,“规训”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和策略,它通过不断的惩罚和奖励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权力”不仅是一种控制和支配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建设的推动力量。
福柯指出,“规训”作为现代监狱的核心策略,是通过不断的奖惩机制来控制个体行为的一种技术。
而这种技术是建立在“正常”和“异常”的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即只有被视为“正常”者才有资格享受社会赋予的奖励,而被视为“异常”者则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制定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知识—权力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在福柯的理论中,“知识—权力”不仅是一种单向支配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不仅是支配和驱使,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关系。
因此,在这个知识—权力体系中,权力不是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而是被广泛地分散在各个领域中,并通过一种复杂的交汇关系来相互支撑和制约。
这个过程中,知识不断推进着权力的运作和发展,同时也被权力所制约和影响。
然而,福柯的这种理论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同,一些人认为福柯过于强调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忽视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福柯没有考虑到知识本身可能存在误导和偏见,因而导致其产生的权力不是完全合理和公正的。
此外,福柯关注的主要是权力的实践和运作,而对于权力的起源和根源缺乏深入的探讨,这也是一些学者反对福柯的理由之一。
社会中权⼒与监狱的思考—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其实,最开始看这本书是,我真的感觉晦涩难懂,甚⾄有⼀点都不下去的感觉,但是后来,读着读着,便觉得很有道理,回想我⾃⼰所处的环境,⽣活的这个⼤社会环境,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权⼒和监狱”两个词语⼀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能消散。
规训权⼒,采⽤⼀种监狱式的形式。
我不禁思考,规训权⼒使社会成为了⼀个监狱呢?还是因为我们需要建⽴⼀个“监狱式”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要对权⼒进⾏规训。
福柯在书中写道:“权⼒⽆处不在。
”我⾮常认同这句话。
反观⼀想,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什么呢?不就是权⼒和⾦钱吗?没有了权和钱,即便你有很多完美绝伦的想法,但是,或许你什么也做不了。
权⼒就⽆时⽆刻不在⽀配着我们的⽣活。
福柯阐述权⼒⽆处不在,将权⼒与知识紧紧联系起来。
他认为,知识与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互勾连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多数⼈都持这样的观点即知识与权⼒是没有关系的,知识与权⼒⾃成⼀体,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在福柯看来,学术与权⼒,也就是知识与权⼒,是不可以分离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福柯的⽼师提出了这样⼀个问题——什么是真理?⽽福柯在他的⽼师的基础上进⼀步提出了“为什么要关⼼真理这个问题?”福柯说,⼈们关⼼真理实际上是要获取真实的话语,从⽽获得⼀种特定的权⼒。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当双⽅在⼀起争辩某⼀个问题时,争辩赢了的那⼀⽅就会被看作获得了真理的那⼀⽅,⽽在实质上就是他们获得了某种特定的权⼒。
我的理解就是,他们争辩赢了,那么他们就可以获得知识的解释权,传播权等等。
我⼜忽然由此想到了现在的知识产权,这其实就是知识与权⼒的紧密结合。
有的学者指出,这⾥的权⼒就是指政治权⼒。
但是,如果只是将权⼒单纯理解为政治权⼒的话,那或许有⼀些太狭隘了。
我认为这⾥的权⼒包括了政治权,但同时也包含了政治以外的权⼒。
⽐如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如果某个⼈有了⼀项新发现或者新发明,那他可以去申请专利,他有权⼒去⽀配⾃⼰的成果,有解释权,出版权,售卖权等等。
福柯眼中的知识与权力作者:郭蕊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规训与惩罚》副标题为监狱的诞生,介绍了从君主专制社会所采用的公开酷刑到现代规训社会所实施的规训化训练和监督,乃至最后监狱作为刑罚机构被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整个惩罚手段的演变。
他通过对1757年达米安被公开处决的情景的描述以及对80年后列昂?福歇制定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作息时间表的分析得出:惩罚方式上的这种演变似乎体现了理性的胜利一一更少的残忍和痛苦、更多的人道和自由,但实际上是惩罚对象的置换一一从对罪犯身体的公开酷刑到对他们灵魂的控制。
在福柯看来,监狱不仅是“权力践行的众多表现方式之一种”,而且是“权力最赤裸裸地、最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的地方”。
《规训与惩罚》中的“圆形监狱”只是一个隐喻,它实际上代表的是西方现代制度对人们行动和思想的禁锢。
于是,他以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作为权力关系的载体,将监狱作为西方整个现代社会制度的缩影,通过对“全景敞视主义”所蕴涵的“经济”而“人道”的理念的分析,使我们清晰的明辨出“理性”、“自由”、“人道”等现代精神往往听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常常是统治者驯服被统治者的工具。
在本书开始的第一章,福柯论述了一种“权力——知识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实际上是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全书始末,并从中反映出福柯的哲学思想。
福柯说,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构建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这里的权力不仅具有社会学上的所指,而且具有哲学上的意味。
福柯的思想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尼采将权力等同于意志的表现。
而尼采的思想又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世界由意志构成,关于世界的认识是意志的表象。
福柯所言的知识其实也就是关于世界的认识,其所言的权力也就是一种意志,权力——知识关系其实就是意志——认识关系。
总之,我们可以推论,在福柯哲学中,权力、意志、肉体、物质是连成一片的,它们作为世界共同本质的体现而存在。
知识权力与规训社会对福柯《规训与惩罚》解析肉体论文论文摘要:规训与惩罚》是福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该书中,他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福柯认为,权力的运作不仅与知识紧密相关,而且就是知识的实践活动。
全景敞视监狱的出现和普及促使了规训社会的形成。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规训社会。
规训社会的运作借助“知识——权力”这种连带关系来进行。
论文关键词:肉体,知识,权力,全景敞视监狱,规训社会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XX-19XX)对现代性的解剖,以及他对权力、知识和主体的分析都独树一帜,颠覆了传统的见解,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他集中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考察了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监狱、惩罚和规训社会的形成历史,并从历史的角度对监狱的诞生进行了阐述。
书中关于监狱的分析,最终旨在阐明现代社会中作为权力对象和工具的主体的形成及处境,试图从权力、知识、身体的关系中来分析现代社会和现代人。
在这样一部有关监狱、惩罚和规训社会的形成历史的著作中,福柯既没有从法学的角度把这一历史过程描述为单纯的刑事程序的人道化演变过程,也没有简单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它理解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创造性地发展出自己的独特理解:第一,惩罚制度不单纯地意味着镇压和惩罚罪犯,而有着一种积极的社会功能,即被驯服的个体的社会再生产功能,也即,使惩罚对象变得更加驯服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有用。
第二,惩罚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一种积极的技术策略,它在更普遍的行使权力的领域内运作:不只在监狱里运作,而且在医院、学校、工厂、军营里普遍运用。
这种技术手段是一种对个体的规训技术。
第三,他发展出一种权力技术学统合权力与知识,认为权力与知识具有互相生产与建构的作用。
正如福柯所言:“把权力技术学变成刑罚体系人道化和对人的认识这二者的共同原则。
”第四,从权力技术学的角度研究惩罚方式,从而考察权力如何生产出知识,如何塑造出规训化的现代人以及由他们所组成的规训社会。
收稿日期:2011-02-26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3批特别资助项目“早期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2010032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 典(1970-),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西方文艺理论、西方美学和西方哲学。
第28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5月Vol.28No.3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May 2011福柯与尼采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规训与惩罚》与《论道德的谱系》的主题分析张 典1,2(1.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福柯和尼采批判了现代工具理性对人的规训这种异化现象。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可以看做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的第2章整体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尼采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基督教的良知的心理学,福柯以尼采的分析为基础,将尼采的思考运用到欧洲现代社会的分析,福柯指出:欧洲古典时期的社会是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社会,现代监狱是对全景敞视主义规训机制的深化,规训社会不断生产出受规训的个体。
关键词:福柯;尼采;社会异化现象批判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1)03-0087-04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面对的问题是启蒙现代性中工具理性造成的物化、异化问题,其基本历史观可以看做是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整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主要分析了道德的不同谱系在文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理性精神与代表非理性精神的本能的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文明离不开作为文明赖以生长的土壤的酒神精神。
尼采区分了作为文明尺度的两种不同理性:代表高贵的理性精神的日神精神与代表物化精神的工具理性精神;现代欧洲的虚无主义主要是工具理性成为文明创造的主流形态,教士道德是工具理性盛行的直接原因之一。
尼采分析中有两点对福柯的启发是关键的:不同的道德谱系支配着文明的不同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教士道德对本能的规训与惩罚的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现代工具理性对人的规训的异化、物化问题。
第22卷第11期河北法学Vol .22,No .112004年11月Hebei Law S cience Nov .,2004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张 艳1,张 帅2收稿日期:2004-08-09作者简介:张 艳(1972-),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张 帅(1976-),男,湖南长沙人,就职于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1.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2;2.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南长沙410007)摘 要:现代法律既关涉人的身体问题———追求安全与幸福,又关涉人的精神问题———实现自由和权利,福柯因此而特别注重对现代法律和法学的检讨与批判。
《规训与惩罚》是集中体现福柯法哲学思想的杰出著作。
作为当代思想家的福柯不只是描述式地讨论“监狱的诞生”,其思想意蕴远远超出一般监狱学的范围。
监狱及其实践提供了一个检验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监狱内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关键词:福柯;圆形监狱;规训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04)11-0130-04Panopticon in Foucault 'eyesight———The interpretation of Panopticism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ZHANG Yan 1,ZHANG Shuai2(1.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 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Changsha 410072;2.Intermediate People 's Cou rt of Changsha ,C hangsha 410007China )Abs tract :M odern law concern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human 's body -security and happiness ,but also human 's mental problem -freedomand right ,s o M ichel e Foucault concentrate his eyesi ght on modern law and jurisprudence .Dis cipline and Punis hment is his noted book ,becaus e everything happened in pris on is n 't a simple thing ,it infl uences the whole s oci ety .K ey words :Foucault ;panopticon ;discipline 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第22卷第11期河北法学Vol .22,No .112004年11月Hebei Law S cience Nov .,2004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张 艳1,张 帅2收稿日期:2004-08-09作者简介:张 艳(1972-),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张 帅(1976-),男,湖南长沙人,就职于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1.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2;2.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南长沙410007)摘 要:现代法律既关涉人的身体问题———追求安全与幸福,又关涉人的精神问题———实现自由和权利,福柯因此而特别注重对现代法律和法学的检讨与批判。
《规训与惩罚》是集中体现福柯法哲学思想的杰出著作。
作为当代思想家的福柯不只是描述式地讨论“监狱的诞生”,其思想意蕴远远超出一般监狱学的范围。
监狱及其实践提供了一个检验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监狱内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关键词:福柯;圆形监狱;规训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04)11-0130-04Panopticon in Foucault 'eyesight———The interpretation of Panopticism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ZHANG Yan 1,ZHANG Shuai2(1.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 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Changsha 410072;2.Intermediate People 's Cou rt of Changsha ,C hangsha 410007China )Abs tract :M odern law concern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human 's body -security and happiness ,but also human 's mental problem -freedomand right ,s o M ichel e Foucault concentrate his eyesi ght on modern law and jurisprudence .Dis cipline and Punis hment is his noted book ,becaus e everything happened in pris on is n 't a simple thing ,it infl uences the whole s oci ety .K ey words :Foucault ;panopticon ;discipline 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
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
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
那时侯,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
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
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 ),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
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
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
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130—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
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
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此外,一个囚犯一间牢房,牢房之间是封闭和隔离的。
这样可以保证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身体上的接触,不会轻易发生暴力事件。
边沁设计圆形监狱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即(一)尽量减少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效能,使被监督者持续不断地处于监督者的睽睽目光之下,以减弱犯人做坏事的力量,甚至摆脱做坏事的想法;(二)尽量减少监管人员与罪犯的接触,以抑制体罚与酷刑。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济”与“人道”的目的。
边沁的圆形监狱计划明确废除了苦役与肉体的折磨,主张采取感化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将流氓磨练成正直的汉子,将懒汉磨练成勤俭者,以为社会造福[1]。
边沁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透明可见的圆形监狱?那是因为他认为“在法律力图达致的目标中,安全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目标”[2]。
边沁对他所亲历的席卷欧洲大陆和美洲的革命毕生都深怀恐惧。
良好秩序和安全是他压倒一切的关怀,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存条件与环境,如何阻止已犯罪的人不再犯罪以及阻止潜在的未犯罪人不犯罪,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功利主义虽然也认为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但同时更加强调其自由意志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而控制的。
边沁认为一种新的法律科学和制度改革将为现代的有序社会创造条件。
因此,他认为可以通过监狱建筑的精心设计使犯人感到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要求。
只要设计出好的监狱,人们便能自然而然地将窃贼或其他的罪犯改造为诚实、有益的人。
边沁身处的时代正是启蒙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
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各国。
所谓“启蒙”,其实质就是反对基督教会的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传播科学和理性精神,倡导民主和法治的政治理念。
正是因为17、18世纪理性精神的发展,才孕育了用理性来观察、沉思人类社会及其政治制度,以及自觉自为的政治历史运动。
当时的人们所提出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正是理性地思考人性、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的思想及实践的产物。
而边沁圆形监狱设计的想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轫的。
二、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完美的规训机构18世纪,以边沁为首的功利主义者以“人性、人道、经济”的名义反对酷刑,主张刑法改革。
但是,福柯①揭示出酷刑的废除其实与人道主义理想无涉。
尽管改革者们因惩罚的过分严酷而攻击了封建的司法制度,但是这种“过分的”观念与反对惩罚权力的滥用无关,而与对封建惩罚制度的无规则或无效率所产生的厌恶有关。
以人道主义为旗帜的改革者们对惩罚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人道,二是有效。
福柯勘察出,在这种刑罚人道化的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
福柯指出,改革者们批评王权,固然出于对君主专制的抗议,表达了社会精英因为未能分享权力而产生的不满,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对一种效率低下的“糟糕的权力体制”。
权力分布杂乱无章,各种权力相互冲突。
按照福柯的观点,推动刑罚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启蒙理性,而是来自于确保一种更具效率和合理化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
惩罚要有效率,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必须熟悉同犯罪有关的各种现象。
社会科学和约束技术也随之而发展起来了。
实际上,“惩罚”和“约束”都只是控制人的方式,都是作用于身体之上的政治技术。
从惩罚到规训的转变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计算原则,需要加以调节和计算的是施加于被惩罚者身上的惩罚权力的反馈效果。
这种经济理性从防止重犯的角度必定要计算刑罚的轻重与规定适当的方法。
监狱改革“使用了启蒙思想家已经建构的话语,`人道'是给予这种经济学和锱铢必较的一个体面名称”[3],从“惩罚”到“约束”的转变谈不上“人道”。
当改革家们从节省权力的角度发现监督比惩罚更有效也更经济时,改革时代就来临了。
那么,福柯又是怎样解构圆形监狱的呢?在福柯的眼中,圆形监狱首先是一所皇家动物园。
福柯认为监狱是权力实施的工具,而边沁所设计的圆形监狱正是他所阐释的规训机制的微缩模型。
圆形监狱按照空间隔离与封闭、不间断的监督与检查、以及对犯人区别登记等原则,实现了对个体的全面监视和类别区划的目的。
这就让福柯想起了勒沃(LeV aux)所设计的与众不同的凡尔赛动物园②。
福柯之所以把圆形监狱与皇家动物园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它将监视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当然,这个“动物园”里圈养的不是什么老虎、狮子、熊猫等一类的动物,而是人。
纪律和规训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和场所。
按照边沁的设想,每一个囚室里的犯人在透明光线中恰好处于可被监视状态,没有了白天与黑夜的更替,全天24小时囚犯在囚室里接受光线的考验,监视者可以观看到被监视者的全部表现。
囚犯在失去黑夜保护的情况下,无论是愤怒、狂躁、狡诈、懦弱、龌龊还是悔改等,都无一能够逃过监视者的眼睛。
由于这个建筑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被人观赏,也不是为了观看外面的空间,而是为了便于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使建筑物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彰明较著,所以,福柯指出它比一般的动物园更具有窥探力。
囚室之间以及囚室与中心控制塔之间结构的安排,实现了横向的不可见性与纵向的可见性的双重功能。
这样,被监视者之间相互隔绝、音讯不通的状况有利于秩序的维持。
而监视者则可以实施完全彻底地监督,记录下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要么鼓励服从、要么纠正错误。
被监视者就如同关在牢笼中的猛兽一般。
只不过,人是不可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那样,低贱地被当作实验品。
在福柯看来,圆形监狱的设计结构及理念不仅适用于监狱,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
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131—狱”,重在监视,而不在惩罚。
福柯因此而视之为现代约束技术的典型,它体现了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监视机制:不仅牢房里的犯人被监视,而且看守们以及可以暗中监视所有下属雇员的总管也同时被监视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