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及超文本理念
- 格式:docx
- 大小:18.84 KB
- 文档页数:13
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通过分析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来研究语言。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一些重要的学者和研究者提出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方法和应用,以及其对语言学和其他领域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具有特定的语法和词汇规则。
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音素、词汇、句法等。
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并试图通过这些结构和规则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结构主义语言学采用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语言。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可以发现语言的普遍规律和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另一个重要的工具是语言符号学。
语言符号学是一种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种描述和分析语言的工具。
通过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可以揭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并推导出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结构主义语言学不仅在语言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它们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揭示文化和社会的结构和规则。
结构主义语言学还对翻译和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和规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转换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在教育领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强调通过分析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来研究语言。
它采用了对比分析和语言符号学等方法和工具,揭示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并对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推动语言学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后结构主义虽然经常被等同起来,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现象。
大多数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 – 1984) 和雅克·德里达(1930 – 2004),都回避与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联系。
只有 Jean-Fran ç ois Lyotard (1924 – 1998) 可以说跨越了这两个运动。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特定的教义,也是一种感性或文化情绪。
它意味着与现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模式的决裂,连贯的意义和叙事的瓦解,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
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视为反映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例如全球资本主义或反映文化差异而非统一的新社会运动。
虽然审美现代主义者经常将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编织成一个统一体,但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将统一性假设作为现代理性的形而上学残余。
后结构主义与整体分享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但它拒绝预示将取代现代的文化、政治或思想体验的新形式。
相当,的自我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现代性的重要概念,例如知识、权利或主体性,但他们将这些概念置于一种批判之下,从而将它们从帝国或原始立场中剔除。
他们试图避免理性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自命不凡,并使它们受到永久的批判。
随着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突出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勒兹(1925 - 1995),罗兰·巴特(1915 - 1980),克里斯蒂娃和让-吕克·南希。
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智力运动而兴起,以应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 1913) 语言学和Claude Lé人类学中的 vi-Strauss 发展了将语言和社会行为分别解释为客观结构的产物的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者承认意义系统本质上是语言差异的任意系统,而不是跨时间或终极意义的反映,但根据批评者的说法,他们仍然犯有理性主义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意义的固定对象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客观化程序。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Post-structuralist Philosophy)是对结构
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和超越。
它主要关注对话、身份、权力、
知识以及现代性等概念的探讨和批判,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一
种新的哲学视角,旨在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释放人类思想的无限可
能性。
结构主义哲学主要强调结构、规律和体系,声称人类行为和语言
有着固定的结构和规律可循,既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文
化中,并且能够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获得知识和见解。
而后结构主义哲
学主张反对这种认为,认为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意义是不断演变和变化的,不存在固定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结构是模糊和流动的,不可能
通过破解其内部结构达到理解的目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前驱之一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语言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可以通过分析其潜意
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来理解,因此人类文化和语言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
和不稳定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法国,代
表人物包括费尔第、德里达、福柯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福柯的“权力知识关系”、德里达的“漂移”和“德夫屯”等,突破了对话、身份、权力、知识以及现代性等问题的传统认识,开启
了哲学新的研究和讨论的领域。
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人类理解、自我认识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醒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开放和探索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世界,增强我们对多样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的认识,促进跨学科和跨
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最终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
”(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
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
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
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
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
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
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
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
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
’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
”(《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
后结构主义解构与认识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它在20世纪后期兴起,并对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后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运作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后结构主义解构对认识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后结构主义解构的基本原理后结构主义解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试图揭示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和符号系统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塑造的。
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主观的,并受到语言和符号系统的限制。
后结构主义解构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语言的多义性: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多义的,同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意义。
这种多义性使得语言无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偏见。
2. 符号系统的权力结构:后结构主义认为,符号系统中存在着权力结构,某些符号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和意义,而其他符号则被边缘化或忽视。
这种权力结构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某些观点和声音被压制或忽视。
3. 解构的批判性:后结构主义解构试图揭示和批判符号系统中的权力结构和偏见。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暴露出符号系统中的隐含意义和偏见,从而实现对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改变。
二、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挑战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权力结构。
后结构主义解构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框架。
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解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是后结构主义解构的一种具体应用。
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从而挑战传统的文学解读框架。
解构主义批评试图打破二元对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2. 反叙事:后结构主义解构对叙事结构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后结构主义》读后感《后结构主义》犹如一阵思想的旋风,冲击着传统结构主义的壁垒,为我们带来了对文本、意义和知识生产全新且深刻的理解。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是其理论起点。
它质疑结构主义所预设的稳定结构,认为结构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充满了差异和变化。
在语言方面,后结构主义者如德里达指出,语言是一个无限延异的过程。
传统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有稳定的结构和意义,但德里达通过对“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重新审视,发现能指在不断地滑动,所指被无限延迟。
例如,当我们解读一个文学文本时,词语的意义不是固定的,“玫瑰”这个词在不同的文本语境、文化背景下可能有爱情、美丽、短暂等多种含义,而且这些含义还会随着新的解读和新的文本关联不断变化,没有一个终极的、确定的意义。
这种观点打破了结构主义对语言意义稳定性的依赖,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在文本解读上,后结构主义提出了新的视角。
它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即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交织。
一部小说可能会引用其他作品的情节、意象,或者与同类型的作品在主题、风格上相互呼应。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文关系,《尤利西斯》以现代都柏林为背景对《奥德赛》的情节进行了重写和变形。
这种互文性使文本的边界变得模糊,读者在解读时不能局限于单一文本的内部结构,而是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文本网络中。
这改变了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从寻找作者意图和文本内在单一结构的解读,转向了对文本与其他文本复杂关系的探索,丰富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的挖掘。
对于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后结构主义也有深刻的见解。
福柯认为知识和权力是相互交织的,权力不是简单地压制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来实现自身的运作。
例如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是中立的,它受到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权力关系,这种权力知识关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什么是超文本超文本特点超文本系统是一种新兴的信息管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CAI、CSCW、WWW等众多领域。
超文本的可用性设计要综合考虑超文本自身的特点和超文本浏览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人的因素问题。
什么是超文本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超文本,欢迎阅读。
什么是超文本“超文本” 是超级文本的中文缩写。
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
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界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
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及富文本格式。
历史1963年,德特·纳尔逊(Ted Nelson)创造了术语“超文本”。
1981年,德特在他的著作中使用术语“超文本”描述了这一想法: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
通过激活称为链接的超文本项目,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书目,就可以跳转到引用的论文。
超文本定义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
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
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结都属于超文本。
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超文本技术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织。
概括的说,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储和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现信息之间关联的一门网络技术。
超文本是由若干信息结点和表示信息节点之间相关性的链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和语义关系的非线性网络。
后结构主义及超文本理念摘要:后结构主义与电子超文本技术相互应和,推动了20世纪下半叶文本形态与文本观念的变革。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兰?巴特关于“引人写作之文”的论述,福柯关于知识考古学、权力网络和全景敞视主义等观点,都和超文本理论息息相通。
深入考察后结构主义和超文本理念的关系,有助于认清社会思潮和信息科技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超文本;信息科技;社会思潮由于电子出版物和万维网的普及,超文本的应用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超文本开发者在各个文本单位之间加以明确的链接。
这些链接开辟了新的文本空间,并深化了人们对语言符号相互关系的认识。
超文本与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批评家何为:超文本时代的批评理论》一文中,著名的超文本理论家兰道指出:超文本与晚近文本及批评理论颇多共同之处。
例如,正像巴特和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最近的著作那样,超文本重新设想了关于作者、读者及他们所阅读的文本的早已有之的假设;为超文本提供了标志性特点之一的电子链接,也将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关于互文性、巴赫金对多声部的强调、福柯关于权力网络、吉尔?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达里关于根茎的“游牧民思想”的观念具体化了。
超文本的观念成型与后现代主义发展几乎同时,但它们的会聚并非仅属偶然,因为二者都源于对印刷书籍和层系思想这类相关现象的不满。
[1]正如波斯特所指出的,“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价值在于,它非常适合于分析被电子媒介的独特语言特质所浸透的文化。
”[2]本文着重论述德里达、巴特和福柯的思想与超文本理念的相通之处。
一雅克?德里达是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于1966年所发表的演讲《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奠基石。
199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讨论是否授予他荣誉学位时,巴里?斯密斯等一些教授致信伦敦《时报》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德里达先生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哲学家,而他的写作也的确带有这个学科的某些写作标记。
2024届大G4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从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活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
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非必需任务,也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阐释力。
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
斯蒂芬森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网络,传播中的游戏行为主要基于想象,而现在人们可以充分互动、操作,更有参与、行动的游戏感。
这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消费时,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
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
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
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
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摘要】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是当代文化和哲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思想,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本文首先介绍了后结构主义和超文本的概念及特点,探讨了后结构主义对超文本的影响和在超文本中的应用。
分析了超文本理念的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了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的关联性,认为超文本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和知识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在当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和知识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超文本、理论基础、概念、特点、影响、应用、未来发展、关联性、信息传播、知识构建、重要意义1. 引言1.1 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介绍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是当代文化理论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代表着对传统结构主义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的怀疑和拆解,主张对多元和复杂性的接纳,超文本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非线性文本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线性阅读的模式,提倡读者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
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的结合,不仅在理论层面展现了对旧有观念的挑战,同时在实践中为文本的呈现和解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系统阐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超文本的概念特点,探讨后结构主义对超文本的影响及其在超文本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超文本理念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深入探讨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超文本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和知识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分析方法和对语言的解构。
后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矛盾,强调了对于结构内部的辩证关系和不确定性的关注。
在后结构主义的视野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后结构主义关注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和多样性,强调了对于复杂性和开放性的重视。
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对语言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并通过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来揭示语言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相关研究领域。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它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则,并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规律。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结构决定功能”,即语言的结构决定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观点1. 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通过组合和排列形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符号包括语音、文字和图像等形式,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2. 结构分析: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则。
它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不是语言的含义和功能。
3. 语言规则: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这些规则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语言规则,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领域1. 语音学:语音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通过分析语音的结构和规律,可以揭示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 词汇学:词汇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词汇的构成、分类和意义。
通过分析词汇的结构和关系,可以揭示词汇的内在规律和语义关系。
3. 句法学:句法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它研究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通过分析句法规则,可以揭示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关系。
4. 语义学:语义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通过分析语义规则,可以揭示语言的意义结构和语义关联。
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和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后结构主义及超文本理念
摘要:后结构主义与电子超文本技术相互应和,推动了20世纪下半叶文本形态与文本观念的变革。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兰?巴特关于“引人写作之文”的论述,福柯关于知识考古学、权力网络和全景敞视主义等观点,都和超文本理论息息相通。
深入考察后结构主义和超文本理念的关系,有助于认清社会思潮和信息科技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超文本;信息科技;社会思潮
由于电子出版物和万维网的普及,超文本的应用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超文本开发者在各个文本单位之间加以明确
的链接。
这些链接开辟了新的文本空间,并深化了人们对语言符号相互关系的认识。
超文本与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批评家何为:超文本时代的批评理论》一文中,著名的超文本理论家兰道指出:超文
本与晚近文本及批评理论颇多共同之处。
例
如,正像巴特和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最近
的著作那样,超文本重新设想了关于作者、
读者及他们所阅读的文本的早已有之的假设;为超文本提供了标志性特点之一的电子
链接,也将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关于互文性、巴赫金对多声部的强调、福柯关于权力网络、吉尔?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达里关于根茎
的“游牧民思想”的观念具体化了。
超文本的观念成型与后现代主义发展几乎同时,但
它们的会聚并非仅属偶然,因为二者都源于
对印刷书籍和层系思想这类相关现象的不满。
[1]正如波斯特所指出的,“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价值在于,它非常适合于分析被电子
媒介的独特语言特质所浸透的文化。
”[2]
本文着重论述德里达、巴特和福柯的思想与超文本理念的相通之处。
一
雅克?德里达是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于1966年所发表的演
讲《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奠基石。
199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讨论是否授予他荣誉学位时,巴
里?斯密斯等一些教授致信伦敦《时报》表
示反对。
他们认为:“德里达先生把自己描
绘成一个哲学家,而他的写作也的确带有这
个学科的某些写作标记。
然而其作品的影响,在一个令人惊讶的程度上,几乎完全在哲学
之外的领域里,例如,在电影研究、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等系科里。
……德里达先生的学术生涯在我们看来就是把类似于达达主义者
或具体派诗人的恶作剧和鬼把戏翻译到学
术领域中来。
”[3]这些人的非议是事出有
因的。
德里达颠覆文学从属于哲学的观念,
难怪其作品在文学界的影响超过哲学;他所
热衷的解构,带有鲜明的文字游戏性质,难
怪学术界视之为某种“恶作剧”或“鬼把戏”。
尽管如此,德里达在20世纪下半叶所曾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超文本理念的先驱之一。
德里达以对西方从柏拉图以来重语音
轻文字传统的批判,树起了迥异于索绪尔所
代表的结构主义的旗帜。
他不仅着力避免在赋予“所谓时间上的语音实体”以特权的
同时排斥“空间上的书写实体”,而且将赋
意过程看成一种差异的形式游戏。
他
说:“差异游戏必须先假定综合和参照,它们在任何时刻或任何意义上,都禁止这样一种单一的要素。
无论在口头话语还是在文字话语的体系中,每个要素作为符号起作用,就必须具备指涉另一个自身并非简单在场的要素。
这一交织的结果就导致了每一个‘要素’,都建立在符号链上或系统的其他要素的踪迹上。
这一交织和织品仅仅是在另一个文本的变化中产生出来的‘文本’。
在要素之中或系统中,不存在任何简单在场或不在场的东西。
只有差异和踪迹、踪迹之踪迹遍布四处。
”[3]德里达作为前提加以肯定的综合和参照,并非发生于文本内部,而是发生在文本之间。
作为阅读对象的特定文本是在场的,但它的意义不能由自身指涉获得,而只能在与不在场的其它要素的联系中赋予。
如果不是着眼于单一的文本,而是瞩目于多个作为要素的文本或者由这些要素组成的系统,那么,在场与不在场的划分便失去了严格的界限。
德里达发明了“延异”一词来概括文
字以在场和不在场这一对立为基础的运动。
在法语里,它的发音和“差异”一词相同,
只是写法上第七个字母有a和e之分。
这个新词是听不到的,只有在书写中才能辨认,
因此恰好可用来概括文本的特点。
根据德里达的解说,延异是差异、差异之踪迹的系统
游戏,也是“间隔”的系统游戏,正是通过“间隔”,要素之间才相互联系起来。
这一
解释完全可以移用来说明超文本的特性。
超文本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个的文本单位,这些
文本单位因为彼此之间存在间隔,才得以组
成超文本,就此而言,间隔是积极的,是联想
生成的空间。
当然,间隔使得这些文本单位
彼此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意义”
的在场与否成为一种悬念,当我们点击链接、在经历了需要耐心的等待之后迎来的是浏
览器上“此页不存在”的提示之后,完全可
以体验到间隔本身的消极性。
构成文本单位之联系的链接因为这些单位之间的差异而
得以延续;反过来,链接本身又因为上述延
续而产生变异。
这种因异而延、因延而异的运动正是超文本所固有的。
诚如德里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