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饮食文化价值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徐州饮食文化范文徐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苏省中北部的淮海平原上。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徐州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徐州历史上曾是魏、晋、北齐、东周、东吴等多个王朝的都城,这些王朝的文化对徐州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许多传统的徐州美食。
首先,徐州有着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
徐州的面食以刀削面、烩面、面疙瘩、炒面等为代表,口感劲道,汤汁浓郁,风味独特。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徐州独特的刀削面。
刀削面的制作非常讲究,在制作过程中,师傅们需要用刀一刀切下去,虽然速度非常快,但是厚薄均匀,面条细长。
烩面是另一种徐州的面食,独特的煮面烩酱的配合,使得烩面的味道十分丰富。
其次,徐州的饺子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徐州的饺子口感鲜美,皮薄馅多,令人回味无穷。
有名的徐州饺子有汤封饺子、蛋炒酸菜饺子等。
汤封饺子是徐州的特色美食之一,它的制作有点独特。
在制作时,需要将饺子煮熟后,再放入碗中,加入热汤,用一层皮汤封住,汤封饺子就成了。
外酥里嫩的皮,鲜美的肉馅与热汤的结合,成为了徐州人一道非常喜爱的食品。
除此之外,徐州的小吃文化同样丰富多样。
徐州的小吃有烧饼、油炸馒头、糖葫芦、豆饼等等。
徐州的烧饼极具特色,外酥里嫩,馅料丰富,有盖子、无盖子、带菜么肉馅的烧饼,每一种都各具风味。
还有徐州的油炸馒头,外脆里软,香甜可口,是市井小吃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食品。
糖葫芦是一道传统的徐州小吃,它是用山楂、草莓、葡萄等水果串在竹签上,然后蘸上糖浆,形成一层糖衣,吃起来酸甜可口。
豆饼以小圆豆腐为主料,加入麻酱、辣椒面等佐料,口感麻辣,味道独特。
另外,徐州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比如徐州蒜蓉肘子、徐州红烧狮子头、龙虾藕羹等。
其中徐州蒜蓉肘子以其鲜美的口感和浓重的蒜香而闻名。
红烧狮子头则是徐州独特的传统菜肴之一,狮子头色泽红亮,外酥里嫩,味道十分鲜美。
羊方藏鱼此菜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以文火同炖而得名,系彭城古典菜,始于彭祖。
据《大彭烹事录》记载,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欢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
一天,夕丁捕到一条鱼,让母烹制,恰巧家中正炖羊肉,其母趁彭祖不在,把羊肉割开将鱼藏入,与羊肉同炖,至鱼熟取出,与夕丁食之。
彭祖回来后吃羊肉时,觉有异香之味,即问其故。
经妻子说明,彭祖如法重制,果然鲜美一个传说一道菜——探访历史悠久的徐州美食文/祝日升 图片来源/网络异常。
有人认为,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
羊方藏鱼,准备鲜羊肉、鳜鱼、熟火腿、香菇,辅料花椒、八角、陈皮、姜。
先将羊肉煮熟后用刀切段,再把姜切末,用纱布把原先的姜汁留下,均匀地涂抹在羊肉上腌制。
鳜鱼刮去鱼鳞取出鱼骨把鱼肉切成片状,用姜汁腌制鱼片放旁备用。
起锅把事先准备好的羊汤倒入锅中,把鱼骨放入,熬制汤成白色状把鱼骨捞出,汤汁放旁。
腌好的鱼片放到羊肉下面,羊肉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羊汤中,放入花椒、八角、陈皮、姜,大火烧开小火炖至熟透。
出锅前放入熟火腿、香菇即可。
易牙五味鸡易牙五味鸡由厨师的祖师爷易牙创制。
易牙是第一个指出要运用“调和”思路处理烹饪的名厨,尤擅调味。
王充《论衡·谴告》有言:“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意思就是徐州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尧封颛顼后裔彭铿(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汉书·地理志》)。
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有国家雏形的氏族部落,历经夏、商,灭于商纣王时期。
徐州的烹饪文化发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麻辣鲜香甜兼有,自成体系,且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食在徐州,除了能令口腹饱享滋味盛宴,还另有一番访古的风雅意趣,令人欲罢不能。
易牙通过水、咸(盐)、火的调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来。
易牙五味鸡的创制背后也有个传说。
徐州市地方美食探索
徐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美食之都。
徐州地方
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工艺吸引着许多食客前来探索。
从传统的徐州菜肴到当地
特色小吃,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徐州人的热情和匠心。
一起来探索徐州市地方美食的
奥秘吧!
传统徐州菜肴:徐州菜源自古代的徐州地区,承袭了鲁菜的精髓,同时又融合了
本地的烹饪技艺。
其中著名的徐州煨汤、徐州卤面、徐州狮子头等菜品,口感鲜美,
香气诱人,是徐州人日常餐桌上的必点之选。
这些菜肴不仅味道独特,还反映了徐州
悠久的历史文化。
当地特色小吃:除了传统菜肴,徐州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小吃。
比如徐州香酥肉
夹馍、徐州炒肉饼、徐州锅贴等,这些小吃简单朴实,却别具一格。
每一口都能感受
到徐州人对食物的热爱和用心。
在徐州的街头巷尾,总能找到一些地道的小吃摊点,
让人流连忘返。
美食文化传承:徐州的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从食材的选取
到烹饪的技艺,每一步都蕴含着徐州人对美食的热情和坚守。
徐州市地方美食的探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地方特色的宣传和推广。
在徐州,美食是连接过
去和现在的桥梁,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
魅力。
徐州饮食文化初探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其饮食文化也异常独特。
徐州饮食文化以河海交汇之地的地理特点为基础,充分融合了东南、华北及川鄂等地的烹饪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徐州菜系。
以下将从徐州美食的代表性菜品、烹饪技法以及相关的传统习俗等方面初步探索徐州饮食文化。
首先,徐州的代表性菜品之一是“徐州狮子头”。
狮子头是徐州地区的传统名菜,以其特色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而闻名。
它选用优质猪肉,经过剁、拌等工序,形成球状,再经过油炸或者水煮等方法进行烹制。
狮子头皮脆肉嫩,味道鲜美,被誉为徐州的“领头菜”。
其次,徐州的烹饪技法注重荤素兼备,食材的选用也非常考究。
在食材的选择上,徐州菜以鱼、虾、蟹、海鲜等为主要原料,同时也非常注重绿色蔬菜的应用,保证了菜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在烹饪技法上,徐州菜主要采用炸、煮、烧、炒等方法,注重火候的掌握,使菜品色香味俱佳。
此外,徐州的饮食文化还与一些传统习俗密不可分。
比如,徐州人在春节期间有吃面的习俗。
他们认为“过年见面”是一种吉利的象征,因此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就是面食,象征着团圆和好运。
此外,徐州还有许多与美食有关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比如“蟹宴”、“草鱼宴”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徐州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徐州的饮食文化中,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值得一提。
比如,莲藕糕是徐州的传统小吃之一,选用新鲜藕经过研磨、筛选等工序,加入糯米粉、精白糖等材料制成,再经过蒸制而成。
莲藕糕口感细腻,香甜可口,是徐州人喜爱的美食之一、另外,大豆石膏也是徐州特色小吃之一,它选用优质大豆经过研磨、沉淀、干燥等工序制成,具有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的特点。
总的来说,徐州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独具特色的体系,其代表性菜品、烹饪技法以及相关习俗都透露着徐州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初步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徐州的历史、地理以及民俗特点,拓宽我们对徐州这座城市的认识。
徐州饮食文化任玉树 03091185 越崎09-2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传统习俗、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活和饮食生产方式、过程、功能等综合而成。
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风味则是饮食百花园中一枝十分耀眼的奇葩。
在江苏饮食文化史上,徐州菜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饪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说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一、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谈徐州饮食文化不能不谈彭祖。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
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
《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鲁地“鱼中藏羊”,徽地“鱼咬羊”,苏地“羊方藏鱼”均出于彭祖“版本”。
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当时徐州饮食有霸王别姬、沛县狗肉等著名品种。
徐州五省通衢,居“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重要地理位置,形成了这里自古兵家必争和人流量大的特点,同时带来了徐州饮食发展的辉煌。
烹饪始祖彭祖和汉高祖刘邦对烹饪饮食的影响众所周知,苏东坡任职徐州的一年多时间,对徐州的饮食影响也颇为深远。
苏公好酒嗜食,在饮食上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已经被后世发扬光大,据考证,徐州著名的“把子肉”就起源于苏公的东坡肉。
云龙山下乾隆行宫遗址既是乾隆四次南巡驻足徐州的佐证,也是这位偏好饮食的帝王为徐州饮食添上一枝奇葩的铁证。
乾隆帝下江南所到之处行宫接驾的饮食都是当时珍稀之美味。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菜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饮食烹饪及其文化的整体发展,在中国.饮食文化画卷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愧赵剑时吉光(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徐州221008)摘要:自古,“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
“一餐不吃,饿得慌”、“吃饭三碗,闲事勿管”、“平衡饮食”、“饮食疗法”等诸多的术语和熟语都在表明我国是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水平也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
我国是一个跨多纬度,跨多温度带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加之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我国饮食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徐州历史悠久,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深受秦汉饮食文化的影响,徐州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是我国饮食文化界独树一帜的代表。
研究其文化价值,有助于我们提出保护和开发的策略,促进发展和传承。
关键字:徐州两汉饮食文化价值研究1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特点1.1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要谈徐州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不得不提彭祖。
他是厨行祖师: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
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
中国烹饪史略9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徐州的菜点秉承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当时徐州饮食有霸王别姬、沛县狗肉等著名品种。
徐州五省通衢,居“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重要地理位置,形成了这里自古兵家必争和人流量大的特点,同时带来了徐州饮食发展的辉煌。
传说徐州美味“把子肉”正是来源于苏轼任职徐州刺史时由他名字命名的“东坡肉”。
另徐州美食潵(sá)汤传说源于彭祖“雉羹”,乾隆品尝后甚是美味,遂赐名。
“事后不久,乾隆传召:封徐州啥汤为“天下第一羹”。
云龙山下依然保有乾隆行宫,这位爱好饮食,品尝美食的皇帝,所到之处必然奉以珍惜美味,也为这段传说增添了几许真实的色彩。
1.2徐州饮食文化的特点①徐州饮食文化深受秦汉文化影响徐州古称彭城,自古华夏九州之一。
靠近中原,是中原文化的覆盖地。
作为楚汉之争的主要战场,必定深受其文化的影响。
这片孕育了汉高祖刘邦的土地,历史地位自然不容忽视,而在这片土地上汉高祖刘邦挥洒了自己的热血,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全国。
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汉代在文化和饮食方面奠定了我国礼仪的基本雏形。
徐州作为汉代王朝的发源,其汉代历史源远流长,汉代文化底蕴深厚。
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饮食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饮食资源得到了广泛开发,饮食结构更趋合理,烹饪艺术更趋成熟,而所形成的饮食风俗则为整个中国古代饮食风俗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秦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深受秦汉饮食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秦汉饮食的色彩。
沛县狗肉:鼋汁狗肉已有2100多年的制作历史。
沛县狗肉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其美味,更是因为带有浓厚的革命友谊色彩,这是刘邦和樊哙深厚的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是对楚汉争霸历史的一段见证。
鸳鸯鸡:鸳鸯鸡得名于美丽的传说,虞姬为项羽所做鸳鸯鸡,后项羽反秦,定都彭城,鸳鸯鸡便流传了下来。
“鸳鸯鸡”酥香、醇厚、色泽艳丽、造型优美,寓意深长,为人们所喜爱。
②徐州饮食博采众长徐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位于苏鲁豫交界处,五省通衢,交通便利。
是中国古代版图上的重要一块,吸收了古齐鲁文化,古中原文化。
逐步独成一家。
由于地理位置敏感,自古以来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这给徐州带来了丰富的军队文化。
长年征战,又给徐州带来了丰富的人口流动,潜移默化的带来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菜,推动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徐州菜属于江苏菜系的徐海风味,跟大部分清淡、喜甜的江苏菜风格迥异,实际上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徐州位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与鲁、豫、皖三省交界,菜系也受南北地区不同省份、不同风味的影响。
历史上,徐州菜属于鲁菜风味,后来随着时间变迁、南北菜系的融合,现在的徐州菜介于南北风味之间,自成风格,形成了鲜咸醇厚、味道适中、清而不淡、浓而不腻、五味兼备的独特风味。
③徐州饮食自成一家伏羊节,原本是徐州当地的一种民俗。
每逢暑期到来,百姓都会吃羊肉、喝羊汤,以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
因此,民间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
现在,但凡到徐州感受饮食文化的游客,没有不先探寻、品尝徐州地锅菜的,地锅菜已经成为徐州饮食文化的一博闻新闻个组成部分和标志了。
2.徐州饮食文化的价值2.1饮食文化同旅游产业的价值旅游资源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即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因素的总和。
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通常所说的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
而在这6要素中,食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充分说明饮食已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不断吸引着游客。
品尝美食、小吃几乎已经成为旅游的不可或缺的活动,不仅能够得到生理上的享受,而且在品尝过程中能感受到地方特色,了解风土人情,继而又获得了心理上的享受。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者能从中寻求到异质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感受。
2.1.1饮食文化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投入到精神层次的享受。
加之国家经济中心的偏移,国家开始不断解放第三产业的生产力,投入到第三产业的资金不断增加,这使得旅游业和餐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顺应浪潮,地方发展自身饮食文化的特色与旅游业结合,推出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将会大大的符合市场需求,迎来发展的契机。
徐州因为各种原因,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徐州菜系在苏菜中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不能优化配置各类饮食资源。
所以,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可以增强公众对饮食文化的关注,从而起到宣传效果,从而提升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增加旅游附加值、提升旅游吸引力、促进产品多样化,采用美食以打造旅游形象,用美食文化来吸引游客,在美食制作与品尝中体会美食内涵,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享受,这样可以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1.2饮食文化促进了旅游业就业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扩大,生产力的需求会日益增长,而行业需要的从业人员会出现短缺和紧张。
而在生产力过剩的今天,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据测算,旅游主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人,将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3一5人,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就业和再就业。
做好饮食产业,增加地方餐饮、旅游就业人数,以旅游促经济,己经成为各个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共识。
2.2饮食文化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势必会呈现突飞猛进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旅游资源开发又势必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徐州饮食文化在意识形态上来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徐州乃至整个淮海地区是个宝贵的无可替代的珍宝。
利用好它,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且为它的保护和传承找到新的出路。
重视饮食文化可以传承、保护、挖掘更多的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徐州饮食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徐州地区人文、经济的发展态势,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徐州饮食文化,才能从一定层面上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和人文和谐社会的构建。
2.3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观念的改变,人们从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逐渐转变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而人们对吃住行的质量有了要求。
餐饮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为徐州带来经济收益。
作为第三产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开发徐州饮食文化,大力发展餐饮业,很大程度上能改善徐州市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的形象。
也可以促进徐州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转变为新兴的旅游城市。
3.徐州饮食文化的保护机制①将饮食文化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徐州两汉饮食文化在意识形态上来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徐州乃至整个淮海地区是个宝贵的无可替代的珍宝。
利用好它,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旅游方面,饮食是一重要的方面,利用好徐州两汉饮食文化,会对徐州旅游产生大的推动。
主打饮食为主的徐州特色旅游将会吸引更多旅客的前来。
也可以作为徐州旅游产业从以前物质的单一旅游形态转化为物质和意识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态的重要理论参考。
②打造丰富的旅游圈徐州两汉饮食文化的发掘有助于我们打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徐州旅游圈。
我们可以将饮食打造成产品可以开展两汉饮食文化节,推出旅游美食之旅,参照无锡的三国城,我们可以模仿他们那样建一个类似的古城,里面有诸多两汉时期的食品和小吃。
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③弘扬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建设有徐州特色的食品工业。
深入研究徐州菜的渊源历史内涵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指导徐州菜的制作和徐州菜饮食文化的推广;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使徐州菜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努力扩大技术交流, 不断丰富徐州菜菜品, 提升徐州菜文化品位。
4.结语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传统习俗、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活和饮食生产方式、过程、功能等综合而成。
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风味则是饮食百花园中一枝十分耀眼的奇葩。
在江苏饮食文化史上,徐州菜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饪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说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徐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无穷的发展空间。
要不断提升徐州饮食文化,就要深入研究其特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吸取其他饮食文化资源的精华。
参考文献:[1]李莉.济南地区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及发展前景探讨[D].山东大学.2007.11[2]柴波.秦汉饮食文化. [D]西北大学.2001.5[3]朱浩熙. 名城徐州[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5作者简介:1.吴愧(1994—),男,贵州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赵剑(1992—),男,江苏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3.时吉光(1980—),男,山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饮食文化。
基金项目:2015年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徐州两汉饮食文化的挖掘与价值研究,项目号:15XSM-053;江苏省201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两汉饮食文化的挖掘与价值研究”(省指导项目),项目号:xcx201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