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胎瘤与错构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75.00 KB
- 文档页数:15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一、头颅疾病A1型题1.下列对CT临床应用的概述中,不正确的是()A.颅脑肿瘤的检查:首选普通X线,次选CT检查B.肝脏肿瘤的检查:首选超声,次选CT检查C.脑梗死的检查:首选CT,次选脑血管造影D.椎间盘突出的检查:首选CT,次选脊髓造影E.骨肿瘤的检查:首选普通X线,次选CT检查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腔隙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表现待征()A.以基底节区和丘脑区为好发部位B.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灶,直径10~15mmC.占位效应明显D.病灶可以多发E.可以出现强化,以第2~3周最明显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急性期脑内血肿的CT 影像学表现特征()A.发病时间在1周内B.平扫为肾形或椭圆形均匀高密度影C.血肿密度高达100Hu以上D.血肿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E.血肿大时占位效应明显4.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急性脑挫裂伤的CT影像表现待征()A.损伤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B.低密度区内的点片状出血C.蛛网膜下腔出血D.脑软化灶形成E.侧脑室受压变小、移位5.颅底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是()A.轴位CTB.三维CT重建C.冠状位CTD.MRIE.X线平片6.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影像表现待征()A.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B.血肿范围较大,经常跨越颅缝C.血肿密度均匀,也可因为混有血清、脑脊液或气体而呈混杂密度D.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变形、移位E.血肿可伴有局部颅骨骨折7.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典型CT影像特征是()A.颅板下方双凸透镜样高密度影,范围局限B.颅板下方双凸透镜样高密度影,范围广泛C.颅板下方新月样高密度影,范围局限D.颅板下方新月样高密度影,范围广泛E.脑沟、脑池内铸型高密度影8.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CT影像征象是()A.脑室扩大B.脑沟、脑池密度增高C.脑内血肿D.基底节区高密度影E.脑水肿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非典型脑胀肿的CT影像表现特征()A.平扫只显示低密度,未显示等密度脓肿壁B.脓肿壁强化不连续C.部分呈环状强化,部分呈片状强化D.多环重叠,或分房状强化E.包膜显示完整、光滑、均匀、薄壁之特点10.室管膜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是()A.位于侧脑室B.平扫肿瘤多呈等或高密度,散在点状钙化C.多数肿瘤增强后无明显强化D.不会发生于脑实质内E.肿瘤内无囊变区1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室管膜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A.脊髓增粗,密度均匀降低B.肿瘤边界模糊,与正常分界欠清C.囊变较常见D.钙化常见E.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轻度或不强化1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脑膜瘤的典型CT影像表现特征()A.平扫大多数为高密度,少数为等或低密度B.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C.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D.全瘤以囊性为主,呈低密度E.周围可有水肿1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脑胶质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A.病灶多位于白质B.多呈低密度C.病灶边界不清D.可为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E.常伴相邻的硬脑膜强化1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影像学征象()A.患侧大脑半球顶枕区表面有弧带状或锯齿状钙化B.钙化周围可见脑梗死灶,偶见脑内出血灶C.伴随脑发育不全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和体积缩小D.增强扫描可显示皮质表面软脑膜的异常血管E.常并发脑膜瘤、神经病及其他先天畸形15.炎性假瘤的CT检查,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四型,哪项不是其分型()A.泪腺型B.泪囊型C.眼外肌型D.弥漫型E.肿块型A2型题1.患者男,36岁,头痛、发热1周,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含量增高。
案例分析一,患者男,48岁。
因乏力、左上腹部饱胀就诊。
查体:贫血貌,胸骨压痛明显,脾肋下4cm,质地坚硬。
实验室检查:Hb95g/L,WBC38.0×109/L,分类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为主,嗜碱性粒细胞8%,血小板200×10/L。
骨髓穿刺检查符合慢性粒细胞白病的骨髓象特征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患者骨髓象检查结果是什么?答:患者骨髓象检查可见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显著増高;显著增生的粒细胞中,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早期增生、晚期受抑制,巨核细胞增多,骨髓可发生轻度纤维化;加速期及急变期时,原始细胞逐渐增多。
2.患者以后骨髓检查时,多次出现“干抽现象”,骨髓活检染色见网状纤维明显增多,可诊断为哪种疾病?并说明诊断依据。
答:患者可诊断为慢粒合并骨髓纤维化。
骨髓穿刺时出现“千抽现象”是骨髓纤维化的特点。
骨髓活检可見到大量网状纤维组织为诊断骨髓纤维化的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考虑为慢粒合并骨髓纤维化。
二,患儿男,6岁。
跌伤后手掌着地,右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
Ⅹ线片如下图。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请给出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患儿诊断为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诊断依据:①好发年龄在10岁以下,患儿跌倒后手掌着地,右肘关节肿胀、疼痛畸形;②X 线示右侧肱骨髁上骨皮质中断、成角,骨折线较锐利,呈斜形,由后上至前下,骨折向前成角,远端向后移位,肱骨喙突窝和鹰嘴窝组成的“X”形致密影断裂、成角(图A、B)2.请写出鉴别诊断。
答:鉴别诊断:肱骨髁上骨折需与肘关节脱位相鉴别。
肘关节脱位:①肘关节弹性固定;②肘后三角有变化;③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三,患者男,50岁,5年来间断性上腹痛,近来疼痛加重,2日前出现呢血、黑原院治疗。
经询问病史知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不明显原因的上腹胀痛,以餐后1小时明显,将缠1~2小时后自行缓解,近来加重。
颅内畸胎瘤的CT与MRI表现姚丁华;韩福刚【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ith intracranial teratoma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6 cases with intracranial teratomas who confirmed by pathology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6 patients, there were 3 cases of mature ter-atoma, 2 cases of immature teratoma, and 1 case accompanied by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teratoma. Three cases wer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line area, and 3 were not. Four of the six cases of CT and MRI showed cyst-solidary mass, and 2 had special features (one case showed solidary mass on CT and mixed signal mass on MRI;the other of CT and MRI showed cyst-solidary mass associated with wall nudoul, liquid-liquid flat and slight peritumoral edema). The con-trast-enhanced scan of solid part and the wall nodule showed moderate and severe enhancement, and the cystic part was not enhanced. Only one case showed typical features (coexistence of fat and calcification) in 6 cases. All cases show no remarkable occupying effect. Conclusion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the intracranial terotoma are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umors. It is easy to diagnose the typical cases and difficult for atypical ones. CT showed calcification sensitiv-ity, and MRI showed fat sensitivity. CT combined with MRI can improve the location and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intra-cranial terotoma.%目的探讨颅内畸胎瘤的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畸胎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成熟型畸胎瘤3例,未成熟型畸胎瘤2例,伴有恶性转化的畸胎瘤1例;位于中线结构的3例,非中线结构3例.6例中4例CT与MRI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另2例表现特殊;其中1例CT呈实性肿块,MRI呈混杂信号肿块;另1例CT与MRI均表现为囊性肿块伴壁结节,并见液液平,轻度瘤周水肿.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及壁结节呈中重度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6例仅1例表现典型,脂肪与钙化并存.所有病例均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颅内畸胎瘤的影像表现与肿瘤成分相关,典型者可做出明确诊断,不典型者诊断困难.CT显示钙化敏感,MRI显示脂肪敏感,CT联合MRI可以提高颅内畸胎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10【总页数】3页(P1635-1637)【关键词】畸胎瘤;颅内;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作者】姚丁华;韩福刚【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畸胎瘤属于生殖细胞类肿瘤,仅占颅内肿瘤的0.5%,常发生在脑中线部位,以松果体区和鞍区最常见。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l 除生殖细胞瘤(GE)以外的肿瘤总称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其中除良性畸胎瘤外,其他生殖细胞肿瘤均为恶性肿瘤,均可经过脑脊液播散或全身转移,但GE的生存率较NGGCT要高。
2016年WHO生殖细胞肿瘤分类发病机制l起源倾向于胚芽移行异常学说:在胚胎迁移折叠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遍布整个胚胎,当这些迁移的全能干细胞未完成正常演化而停留时,很可能变成肿瘤。
生殖细胞瘤是一组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未分化肿瘤。
l原始生殖细胞大部分停留在中线附近,颅内发病率按部位依次为松果体区、鞍上区等,少部分由于第三脑室发育而移动至丘脑、基底节区。
l 其他学说包括:胚胎细胞剩余学说、发育不良学说、错构瘤学说。
病理特征l镜下:细胞均匀呈层状排列或分叶状排列,细胞密集,核大,胞质透明,富含糖原;特征是沿纤维血管间隔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l大体:肿瘤大小不一,虽可见边界,但呈浸润性生长,灰红色,质软,易碎,可见有出血、囊变和钙化。
概述l GE占原发颅内肿瘤的0.5%-2%,是GCT最多见的类型,占65%。
l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是10-14岁。
l性别:男女比约2.24:1;鞍上区以女性多见,丘脑-基底节区几乎均为男孩。
l部位:几乎均发生于间脑,主要是松果体区及下丘脑-漏斗轴;依次为松果体区、鞍上区、丘脑和基底节区,也可松果体区和鞍上同时受累。
l组织学:属恶性肿瘤,可沿室管膜和脑脊液播散。
l实验室检查:AFP;β-HCG;PLAP;CEA。
l 治疗:对放疗、化疗敏感,预后好,种植播散影响预后。
临床表现l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部位有一定相关性。
l松果体区GE: 压迫中脑导水管或阻塞其开口➢颅高压症状(松果体区GE最常见症状)。
l鞍上区GE: 影响下视丘—神经垂体系统➢中枢性尿崩症(常为鞍上区GE首发症状,90%) ;压迫视神经、视交叉➢视力和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内分泌症状 。
l 丘脑-基底节区GE: 进行性肢体活动障碍、偏瘫(与肿瘤侵犯内囊有关),进展缓慢;智力障碍(与肿瘤累及双侧基底神经节区或早期皮质萎缩有关)。
2020年级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二)》试卷(A)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骨膜增生:2、关节破坏:3、RP:4、“灯泡”征:5、充盈缺损: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脊柱结核和肿瘤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可以引起相邻椎间隙变窄。
()2、压缩骨折行CT检查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观察骨折本身,而是观察骨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影响。
()3、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好发部位是骨端,属于良性骨肿瘤,且其骨质破坏以纵向膨胀为主。
()4、前列腺癌最易发生溶骨性骨转移。
()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在病变骨质的周围往往可见骨膜反应,且骨膜反应的范围与病变范围相一致。
()6、双侧肾上腺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有不同程度的均匀强化,最可能的诊断是肾上腺转移瘤。
()7、腹膜后间隙肿瘤位置深邃者,早期一般无临床表现。
()8、肝硬化再生结节多表现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早期可强化。
( )9、弹簧圈征象是肠套叠的套头部形成的X线征象。
()10、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病理状态下X线平片上才能见到的影像是:( )A.骨皮质B.骨膜C.骨松质D.关节间隙2、下列哪项不是佝偻病的X线表现:( )A.临时钙化带不规则、模糊、变薄B.干骺端远端杯口状改变C.骨质普遍疏松D.骨骺和干骺端距离加大3、硬化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可见干骺端圆形的骨质破坏区B.又称Garre骨髓炎C.骨质增生硬化为其特点D.骨髓腔可变窄4、脊椎骨折可出现:( )A.椎间隙变窄B.椎间隙变宽C.脊椎后突畸形D.周围软组织肿块5、佝偻病愈合的X线表现( )A.临时钙化带的重新出现B.骨骺与干骺端的距离进一步增宽C.骨骺模糊D.出现假骨折线6、泌尿系检查,临床上最常用的是:()A.静脉尿路造影B.逆行肾盂造影C.膀胱造影D.腹膜后充气造影7、关于肾脏位置变化的错误说法是:()A.立、卧位变换体位上下移动1--5cmB.深呼吸时上下移动1--5cmC.左、右侧卧位变换体位时左右移动1--5cmD.女性肾脏比男性低半个椎体8、逆行性尿路造影时,如注射压力过高会造成对比剂的肾脏回流,常见的回流类型为:()A.集合管回流、肾窦回流、血管周围回流、淋巴管回流B.肾小管回流、肾窦回流、血管周围回流、淋巴管回流C.肾小管回流、肾窦回流、肾动脉周围回流、淋巴管回流D.肾小管回流、肾小盏回流、肾动脉周围回流、淋巴管回流9、关于肾癌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A.肾癌内常有出血和坏死B.肾癌可有假包膜C.5-10%的肾癌内含有钙化D.IVP不能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破坏情况10、移行细胞癌最好发的部位是:()A.肾实质B.肾小盏C.肾孟D.输尿管11、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胆管不规则变窄,管壁偏心增厚,提示:( )A.胆道结石B.胆道炎症C.恶性肿瘤D.良性肿瘤12、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 )A.早出晚归B.快进快出C.延迟强化D.不强化13、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强化程度:( )A.无明显强化B.比脾脏密度高C.比肾脏高D.比主动脉高1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导致球变形的病理基础是:( )A.水肿B.疤痕C.痉挛D.以上都是15、下列哪种急腹症一般无腹腔游离积气:( )A、腹部外伤B、胃穿孔C、胰腺炎D、结肠穿孔四.问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女,21岁,右上腹腹胀、腹痛3个月。
病史:患者年轻女性,21岁,右上腹腹胀、腹痛3个月,无放射痛,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
查体:右上腹部膨隆,饱满。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图1-2为CT平扫,图3-4为CT增强扫描。
图1图2图3图4CT影像表现:CT平扫肝右叶可见一巨大的肿块影,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其内可见钙化或骨骼、脂肪及液化坏死影;周围组织受压移位。
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
讨论:普遍认为,肝畸胎瘤来源于原始性腺中的生殖细胞,故多数发生于性腺器官,如卵巢、睾丸等。
而原发于肝脏的畸胎瘤则非常罕见,其组织发生与迷离残留于肝内的多能性原始胚胎细胞有关,这些迷离细胞越是原始性,形成肿瘤能力就越大。
亦可能为生殖细胞异位而发生畸胎瘤。
绝大多数见于婴幼儿,分化成熟者为良性,分化不好者可变为恶性。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有的包块生长巨大,但对正常肝组织无侵犯。
肝畸胎瘤由于含有各个胚叶的组织成分,如牙齿、毛发、骨骼等,故X线平片和CT常见钙化、牙齿和骨骼等结构。
鉴别诊断:1、肝细胞腺瘤:是一种女性多发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于15-45岁的育龄妇女,其中尤以20-39岁最常见,男性及儿童亦可发病。
该病与避孕药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
该肿瘤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瘤内出血时可有急性腹痛。
外伤导致瘤体破裂可出现大出血,严重者甚至可出现休克。
患者AFP一般为阴性,肝功能通常正常。
CT检查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有包膜。
若青年女性有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历史,结合有瘤内出血者,要高度怀疑肝细胞腺瘤的可能性。
2、肝脏脂肪瘤:临床上少见,可见于各个年龄,以成年女性多见,临床上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右上腹不适。
B超及CT检查有特征性表现,B超一般呈极强回声,CT则呈极低密度。
3、肝错构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肝脏发育畸形所形成的瘤样肿块。
这种肿瘤含有正常肝实质组织的各种细胞成分,细胞发育分化良好,但结构排列极为紊乱,故称错构瘤。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 表现长 T1 长 T2 信号(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AVM (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T1 长T2 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 呈高信号。
MRA :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I、U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I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H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I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H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i、n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川、W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 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 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I级)、占位征象重(n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 )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 、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 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 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 长T2 信号区(囊变)。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放射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021年(160)(总分138.15,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对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叙述哪项错误A. 是胸膜的原发性肿瘤B. 可分为良性或恶性C. 有多个胸膜结节或肿块D. 有大量胸腔积液E. 不规则胸膜肥厚,呈波浪状2. 女,23岁,右乳肿块1年余,1.5cm×1.5cm大小,位于外上象限,表面光滑,质韧易于推动,腋窝未触及肿块,应考虑的诊断是A. 乳腺癌B. 乳腺囊性增生病C. 炎性乳腺癌D. 急性乳腺炎E. 乳腺纤维腺瘤3. 女,22岁。
发现左乳下方肿块,活动,光滑,与皮肤无粘连,2个月来,肿块无明显增大,腋窝淋巴结阴性,有乳癌家族史。
较可能的诊断是A. 乳腺囊性增生症B. 纤维腺瘤C. 叶状囊肉瘤D. 乳腺癌E. 浆细胞性乳腺癌4. 肺尖部病变进行X线平片检查时最好应摄A. 胸部后前位B. 胸部前后位C. 肺尖前弓位D. 肺尖后弓位E. 肺尖放大摄影5. 肺内错构瘤的典型X线征象是A. 孤立圆形阴影B. 肿块边界清楚C. 肿块边缘可分叶D. 肿块内可见爆米花样钙化E. 肿块内可形成空洞6. 两肺血减少,肺动脉段凸出,两肺门动脉不对称,左侧大于右侧,属于下述哪种疾病改变A. 房间隔缺损B. 动脉导管未闭C. 肺动脉瓣狭窄D. 高位室间隔缺损E. 以上都不是7. 间质性肺水肿的典型X线征象是A. 印戒征B. 残根征C. 克氏B线D. 蝶翼征E. 空气支气管征8. 有关肺癌CT增强扫描特点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般认为肺癌强化后CT值高于良性结节,低于活动性炎性病灶B. 增强幅度大,约为20~60HUC. 时间一密度曲线上升速度慢,峰值持续时间短D. 血流灌注高E. 85%患者最终为均匀强化9. 肺结核病灶是否属开放性的主要依据是A. 胸部X线摄片见于酪样病灶及空洞B. 肺结核空洞伴反复咯血C. 痰中找到结核菌D. 结核菌素试验为强阳性E. 肺结核已有血行播散10. 诊断动脉导管未闭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为A. X线胸片B. CTC. X线心血管造影D. MRIE. 彩色多普勒超声11. 肺淤血最早出现的可靠征象是A. 肺纹理增加、模糊B. 肺水肿C. 上肺静脉扩张,与下肺野血管比例改变D. 胸腔积液E. 以上都不是12. 目前诊断支气管扩张较好的方法是A. 支气管造影B. 胸部平片C. HRCTD. MRIE. 胸部体层摄影13. 右上叶肺不张可出现A. 薄饼征B. 右上三角征C. 平腰征D. 心后三角征E. 左上肺索条影14. 纵隔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是A. 中纵隔B. 前纵隔C. 前纵隔和中纵隔D. 后纵隔E. 后纵隔和中纵隔15. 法洛四联症中决定血流动力学的关键是A. 室间隔缺损B. 肺动脉狭窄C. 主动脉骑跨D. 右心室肥厚E. 以上都是16. 大叶性肺炎病后2~3天为红色肝样变期,肺泡内充满黏稠渗出物,其中有纤维素及多量红细胞,病后4~6天为灰色肝样变期,肺泡内红细胞减少,白细胞明显增加,其X线表现是A. 实变阴影密度不均,病变呈散在、大小不一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以后有条索状阴影,最后恢复正常B. 病区呈一片密度均匀增深的阴影,形态与肺叶轮廓相符,其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C. 病区局限性肺纹理增强、增深,肺透亮度稍降低,病变位于下叶时,则同侧膈肌轻度升高,运动受限D. 病变区呈大片实影,其中有透亮区及液平区E. 病变区呈团块状致密阴影,边缘清楚,不规则17.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A. 外伤B.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C. 动脉囊性中层坏死D. 风湿性心脏病E. 医源性损伤18.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 良性肺肿瘤,发生在肺外围者其X线表现多为圆形、椭圆形阴影,轮廓清楚,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少数可有钙化灶B. 各种组织类型的良性肿瘤,大多无特征性X线表现,故不易区分C. 良性肿瘤远较恶性肿瘤发病率高D. 肺错构瘤在组织学上是正常肺部原有的组织呈异常的组合,多发生于肺外围部分E. 支气管腺瘤多数发生于大支气管19. 患者,女,35岁。
医学影像诊断学1.肺血减少: 右心排血受阻而引起的肺内血容量减少2.冠心病定义: 指冠状动脉硬化及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变3.胸部X线片上的反“S”征象: 发生在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 其肺门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而成, 他们的下缘呈反S状S状。
4.支气管气象: 在X线胸片及CT片上, 实变的肺组织中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和小肺癌中。
5.窗宽: 指监视器中最亮灰阶所代表的CT值与最暗灰阶所代表CT 值的跨度。
6.窗位: 指窗宽上限所代表CT值与下限所代表CT值的中心值。
7、空气支气管征: 指由于实变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托, 其内有时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
8、空洞与空腔: 空洞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 经引流支气管排除后形成的透亮区。
空腔是指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9、肺门角: 两肺门均可分为上下两部, 右肺门上下两部之间相交形成钝的夹角。
10、戒指征: 扩张支气管与CT层面垂直时, 由扩大的支气管腔与周围正常的血管断面构成。
11.卫星病灶: 指结核球有时出现环形或较大的钙化, 有时可见空洞, 在其周围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 纤维性或钙化样病灶。
12.结核球: 指干酪性病变被纤维组织所包裹而形成的球形病灶。
好发于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的背段, 多为单发, 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楚, 大小多在2-3厘米, 密度较高。
填空题1. X线是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2. X线特性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3. CT图像测量中用于表现组织密度的统一计量单位, 称为(亨氏单位Hu,CT值在0Hu左右多为水样组织, -1000Hu左右为气体、)4.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方位重组、表面遮蔽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演示、CT仿真内镜)5. 肺门是指肺门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在X线上的总合投影。
6. 肺部基本病变包括(渗出与实变、增殖性病变、纤维化、钙化、结节和肿块、空洞与空腔、肺间质改变)7、大叶性肺炎X线表现分期(充血期、实变期、消散期)8、肺结核病分类有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9、原发综合征包括(原发病灶、淋巴结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10、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较典型的“三均匀”即(肺野分部均匀、大小抑制、密度均匀)11.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的肺癌, 组织学上主要为(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12.前纵膈肿瘤中多见胸骨后甲状腺、胸腺瘤、畸胎瘤、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支气管囊多见, 后纵隔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13.局限性胸腔积液包括(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肺底积液)1.正常心影约大部分位于胸骨中线左侧, 少部分位于右侧, 心尖指向左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