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3课时 让家更美好
- 格式:ppt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23
《让家更美好》优质课教案两篇第三课时让家更美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现代家庭沟通和交流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观念难点: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现代家庭的变化(特点)。
2、怎样创建和谐家庭?新课导入名言导入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人的温床,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卢梭师:中国有句老话说,家和万事兴,你们家是和谐家庭吗?怎样创建和谐家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现代家庭面面观1、结构、规模、观念等的变化【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83运用你的经验,思考问题【问题思考】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
在空白框中列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结构、规模、观念等方面。
【教师点拨】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交流、沟通方式发生变化【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84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1)结合以下场景,说一说你唱呀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你的感受如何?【教师点拨】(1)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平等。
知识点二和谐家庭我出力1、家庭和谐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努力【活动设计】完成教材P85探究与分享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
其内容包括:a.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水平。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了解相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理解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点。
上述规定为本课“准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协助学生理解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相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因为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仅仅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所以,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协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协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准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通过情景和讨论,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家庭美德是可以传递的,要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通过情境讨论,得出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与经验分享,以及拓展提升环节,意识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增强传递家庭美德的主动性,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现代家庭沟通和交流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观念。
难点: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一方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大致家庭情况,另一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制作“家庭美德传递卡”的卡纸,学生准备装饰用的颜料画笔。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邹德胜[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包容和体谅,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2.能力目标(1)认识自己对家庭和谐美满应该负的责任。
(2)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结构的演化和现代家庭的特点。
(2)懂得调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难点:掌握创立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七课亲情之爱的最后一框内容,是本课内容的落脚点。
通过图文并茂、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即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气氛越来越平等、民主,进而通过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并掌握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和技巧,在共享、共振、共鸣中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共创和谐美德之家。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加上青春叛逆思维,难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与父母产生分歧。
本节课正是结合学生这一特点,贴合生活实际,精心选择素材,使学生在感性的生活中,获得理性的认识,并而能够指导践行。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交流讨论、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是和谐家庭教育,知识点的认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转变“灌输〞的教学方式,坚持“学生立场〞,引导学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争取获得学生共鸣,从而指导学生践行是本课的核心观念所在。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和谐家庭的话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如图片情境体验、主题案例活动等,通过经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
同时,选取接地线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提高家庭主人翁意识。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课时让家更美好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2)把家庭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德修养: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
法治观念: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冲突。
责任意识: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难点:知道现代家庭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
家庭教育则不然,它不仅使人在未成年时获益匪浅,而且在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依然在发生作用,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性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二)、讲授新课:运用你的经验:结合下面的图示,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
在空白框中列出你观察到的现一、现代家庭面面观:1、家庭结构的变化:思考:从上述图片中,你看出了什么?家庭趋向小型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过去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到今天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从前些年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到今后一段时间内二孩家庭逐渐增多,中国的家庭结构在持续发生着变化。
相关链接:家庭结构不断演化。
过去的家庭常常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现在一般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核心家庭:有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
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让家更美好》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家庭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可能对家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同时,他们可能在与家人相处中遇到一些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对家庭关系的认识,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家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和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家庭问题,培养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教学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析家庭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家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认同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文化观念。
(2)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2.能力目标(1)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与技能,促进代际的交流与互动。
(2)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结构的演化和现代家庭的特点。
(2)了解家庭成员在交流和沟通方式上逐渐发生的变化。
(3)懂得调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感受现代家庭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让家更美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通过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即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共创学习型家庭。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共创和谐美德之家。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展示,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意在把学生提前带入氛围。
2.一段关于family公益广告的展示。
教师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是谁给我们的家带来了温暖?自己又应该为家里做些什么呢?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感受家中每个成员的作用,让大家初步感受家的温暖。
【讲授】(二)结合实际,讲授新课—我看我家1.每人用一种水果来比喻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正如每一种水果,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样,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每一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场所,让大家理解家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