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岳麓版
- 格式:docx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5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作者:刘鑫耀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14期刘鑫耀(太原市成成中学)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用相关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还不能自觉地从整体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应该将历史观点与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掌握相关理论,同时借助历史理论指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
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例,指导学生将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观点;历史事实;分析能力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的教学内容为“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依据教学情况,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国际环境、对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斯大林模式,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足打下基础。
一、现有教学分析由于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存在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
苏联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
教材介绍了苏联取得的巨大成果,没有介绍苏联使用哪些方法来克服工业化建设中的困难。
由于相关内容的短缺,学生往往认为“苏联独立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似乎仅掌握了“全球史观”的概念,很少有学生把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结果得到“苏联独立完成工业化”的错误结论。
二、教学改革尝试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笔者认为,在讲解本课时,应该使用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补充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全面理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从全球史观出发,探究苏联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经济危机的联系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参考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时及类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能力与方法目标: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板书设计: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忧——国内战争爆发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强制劳动评价:积极:消极:二、新经济政策原因: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内容:评价:(认识及作用)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背景: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教学过程: 导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业分层测评14 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导学号:72040094】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再加上卢布迅速贬值,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B项正确。
A、C、D三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
【答案】 B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表折射出的现象( )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3.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通过租赁制吸纳外国资本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D.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变化。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单纯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相比,新经济政策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这是“打开”的本质含义。
A、C、D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不是本质含义,故都应排除。
【答案】 B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