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360.10 KB
- 文档页数:5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范方,柳武妹,郑裕鸿,崔苗苗(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摘要】目的:考查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 、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及人群特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分层整群取样,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 )、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RS-CA )评估都江堰地区初一至高一学生1925名。
结果: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 、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9%、40.8%和24.4%;女孩(OR=2.03-2.70)、青春后期(OR=1.71-2.12)、地震中有亲人伤亡(OR=1.45-2.41)是PTSD 、焦虑、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非独生子女是焦虑的危险因素(OR =1.72),大量目睹惨烈场景(OR =1.39-2.18)是PTSD 和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观社会支持(OR =0.88-0.95)和对支持的利用度(OR =0.74-0.88)是PTSD 、焦虑、抑郁共同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发现、建构、维护、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对于促进其创伤修复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汶川地震;青少年;心理问题;危险因素;保护因素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1-0056-04Mental H ealth P roblems and C orrelates among A dolescents 6M onthsafter E xposed to the Wenchuan E arthquakeFAN Fang ,LIU Wu-mei ,ZHENG Yu-hong ,CUI Miao-miao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osttra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anxiety and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Dujiangyan -a severely damaged area -6months after 2008Wenchuan earthquake.Methods :1925students from grade 7-10in Dujiangyan district were sampled to fill out the Self -Rating Scale for Posttramatic Stress Disorder,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and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the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 and,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sults :The detectable rates of PTSD,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15.9%,40.8%和24.4%respectively.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female (OR=2.03-2.70),15-18years-old (OR=1.71-2.12),and those with casualties of family members (OR=1.45-2.41)were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additionally,non-only-child was a risk factor for anxiety (OR =1.72)and witnessing the tragedy was also a risk factor for PTSD and depression (OR =1.39-2.18),while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s (OR =0.88-0.95)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s (OR =0.74-0.88)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PTSD,anxiety and depression.Conclusion :Adolescents are risky popu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ter earthquake exposure.It would be effective and meaningful to guide the survival adolescents to construct,maintain,seek and utilize their social supports.【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A dolescents ;M ental health ;R isk factors ;P rotective factor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767);广东省政府第一批应急管理研究课题(粤办函[2008]809号0809)PTSD 、焦虑、抑郁是人们经历重大灾难或创伤后常见的心理问题[1,2],现有的大多数关于地震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关注PTSD [3,4],也有研究报告PTSD 和抑郁二者的流行率[5,6],尚少有文献报告震后青少年PTSD 、焦虑和抑郁三者的流行率及其共病。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灾难后常见的心理病理问题, 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 历时2 年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地区1573名青少年进行3次测查, 考察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同类型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 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损害; 震后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联动效应, 即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汶川地震; 青少年; 追踪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 问题提出1.1 引言经历灾难后, 人们常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等心理问题(Neria, Nandi, & Galea, 2008; Norris, Friedman, &Watson, 2002)。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的延迟的和/ 或延长的反应。
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再现创伤事件, 努力回避创伤的活动和情境, 以及觉醒程度增高等。
大量研究表明地震等灾害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Goenjian et al., 2000; 张本等, 2008)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治疗是灾后心理援助的重要内容。
影响灾害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因素众多, 灾后继发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其中两个重要因素。
灾后负性生活事件有时又称作二次应激源,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危险性因素(Norris, Friedman, & Watson, 2002) 。
La Greca,Silverman, V ernberg 和Prinstein (1996)在安德鲁飓风后对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病理行为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了400名来自灾区的青少年的数据。
结果显示,在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普遍的是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同时,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灾区所在地、家庭支持和个人应对能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enagers after the earthquak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400 teenagers in the disaster are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ield interview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enagers was greatly affected after the earthquake, among which 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s wer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t the same tim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location of the disaster area, family support, and personal coping abilit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eenagers.论文正文1. 引言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天然灾害,在给人类带来身体和财产上的损失之外,还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汶川地震6个月后成都市2所中学学生心理状况了解汶川地震6个月后成都市中学生心理状况,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长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区选取了4561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中学生焦虑、抑郁和PTSD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9.1%、22.6%、10.1%;学生情绪障碍检出情况存在女生焦虑高于男生,男生抑郁、PTSD高于女生,初中生焦虑、抑郁、PTSD均高于高中生的趋势。
结论汶川地震6个月过后,地震给成都市区中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较震后1个月时有所好转,但是仍然有必要对成都市区中学生开展心理干预。
汶川地震不仅破坏了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受灾人群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
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广泛性、毁灭性及应激强度大等特点,使遭遇到的个体处于紧急状态中,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心理应激改变。
成都作为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城市,震感强烈。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成都市中学生而言经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在应对身体的各种变化和问题的同时,又要应对地震造成的心理应激,由此引起的心理变化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对该群体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成年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1]。
本研究旨在了解经历地震6个月后,成都市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目前成都市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长期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选取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区的2所中学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调查4561人。
回收有效问卷4546份,问卷有效率为99.7%。
年龄范围为11~18岁,平均年龄为14.2岁。
1.2抽样方法本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区随机抽取2所中学,对2所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3 调查工具本调查采用了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相关心理学和公共卫生专家共同编制的“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区受影响中学生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背景信息、针对中国青少年的相关心理量表、地震前后态度和行为、对媒体报道等的反应等内容。
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弹性变化分析李雨辰;杨帆;刘巧兰【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年(卷),期】2013(030)012【摘要】目的: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变化趋势,分析相关因素,为提高灾区学生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量表及自制结构式调查问卷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和轻灾区两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两年四次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调查分析了1054名学生,重灾区四次心理弹性得分分别为(40.60±6.14)分、(41.50±6.01)分、(40.63±6.05)和分(40.44±6.10)分.轻灾区心理弹性四次得分分别为(43.40±6.25)分、(44.19±6.94)分、(44.36±6.02)分和(43.09 ±7.09)分;轻、重灾区心理弹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总体上,轻重灾区初中生心理弹性均未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自尊、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其中自尊对心理弹性影响最大.结论:灾区初中生心理弹性恢复缓慢,可能与重要的保护因素如自尊、积极应对等未明显改善有关.【总页数】3页(P944-946)【作者】李雨辰;杨帆;刘巧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刘军;李雨辰;张希;何芙蓉;刘巧兰2.地震灾区汶川下岗职工翘盼爱心"牵手"——关于汶川县原交通旅馆下岗职工姚友全现阶段情况介绍 [J], 周秋蓓3.本刊记者重返汶川地震灾区,与当地群众一起过年——地震灾区的新春守望与希望 [J], 繁易4.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的汶川地震灾区河岸带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以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为例 [J], 许积层;唐斌;卢涛5.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为例 [J], 韩用顺;李龙伟;朱颖彦;孔亚平;李志强;黄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SH052)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重庆400047 作者简介:刘斌志(1980-),男,江西贵溪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青少年以及医务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1-0580(2008)10-1153-02 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志码:A=专题报道之一>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刘斌志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极易导致当事人特别是儿童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亟需开展心理救助与照顾112。
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初步分析地震后儿童创伤引起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并希望通过个案管理以及小组辅导对地震后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促进儿童受创伤心理的恢复,为灾区心理救助提供思路。
1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表现111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身心表现 主要表现为持续紧张状况甚至失眠;经常恐惧,对外界情况做出不适当的反映;对刺激过分反应;神经质和无法安稳,或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并有生理症状,如口吃、失禁、遗尿症、头晕以及胃痛等122。
从地震后立即或短暂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可能表现为头痛、心跳加速、声音模糊不清、恶心想呕吐、抽筋绞痛、大量流汗、头昏眼花以及出现一些被惊吓的反应等;而从地震后持续或长期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总是觉得很累、经常生病等。
112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精神表现 经历过重大地震灾难后,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现实的脱离,无法和目前情境连系,经常感到害怕,余震、火灾、瓦斯味或烟雾等都极容易唤起其害怕的感觉。
儿童会不断重复受创伤经历,并显得兴奋和极端的不稳定及焦躁;有时又会突然变得非常沉默寡言;会突然诉说不真实的经历;不断做噩梦;重复诉说和灾害有关的事情132。
从地震后的立即或短暂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可能表现为害怕恐惧、容易暴躁、焦虑不安、挫折沮丧以及生气愤怒等;而从地震后持续或长期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难过、生气怨恨、愧疚自责、恐惧地震再度发生、过度敏感、担心身体有毛病等。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发表时间:2012-08-23T10:03:10.5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雷蕾1 黄宣银2 [导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雷蕾1 黄宣银2(1.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8-0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了提供宝贵经验。
为全面了解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作者在阅读2008年—2011年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文献(不包括综述)366篇的基础上,将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被研究对象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状况的被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研究文献数量如表一所示。
大致分为可为以下几类:①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包括灾区群众、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而且这些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受灾群众暂住帐篷的那段时期,分别是来自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的受灾群众。
对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住院者,而对那些受轻伤而没有住院治疗的受灾群众研究则几无报告。
②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医疗卫生人员、现场指挥、武警官兵、新闻报告者等。
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显示,对志愿者、新闻传播者的关注明显少于救援官兵。
③特殊人群:教师、学生、儿童、孤儿和老年人被作为特殊人群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
表1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统计2研究方法与工具2.1方法各异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各路学者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研究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对照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