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步步高》高考历史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9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
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解析:选D。
依据材料,二战后西欧国家纷纷制定经济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D项。
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表明美国(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解析:选D。
据材料肯尼迪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的影响,故选D项。
3.(2020·某某某某一模)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X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产业结构国家类别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33个低收入国家50 56 18 25 32 1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24 15 30 40 46 4519个发6 4 40 34 54 62达国家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解析:选A。
据表格内容19个发达国家中,在1980年第三产业占到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到19%可知,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A 项。
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名师导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现代福利制度、解决“滞胀”问题的策略等。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借鉴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消除当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社会福利政策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线索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线索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
线索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27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①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普遍推广,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
资本家被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也刺激了资本家盲目和无限制生产。
②由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名师点睛“范围广”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也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知识点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背景(1)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接受凯恩斯主义,大力干预经济。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1)国家干预经济①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调整等。
②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企业经营变化①出现“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
②产生“经营者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福利国家的出现①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
②特点: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种类多;覆盖面广。
③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④评价: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知识点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原有体制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农业问题尤为突出赫鲁晓夫改革失败造成混乱局面经济衰退,社会经济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后经济改革陷入困境,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工业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苏联模式,改革失败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北京顺义模拟)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下列内容与黄的评价相吻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 A2.(2017·四川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解析“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广东揭阳模拟)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
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解析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即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可能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故A项错误;根本变化,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不符,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海南海口模拟)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这一法案()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解析这一法案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法案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失业问题严重,故D 项错误。
答案 A2.(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0 7.0% 38.0% 55.0%1980 2.5% 33.4% 64.1%2006 1.0% 20.0% 79.0%上表反映出(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表格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
”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解析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后,英美等国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与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7·广东佛山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福利国家政策包含如下内容: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
这些政策旨在()A.掠夺高收入阶层B.提高下层人民生产积极性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D.提供人们向上进阶的可能解析国家进行福利制度的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并非旨在掠夺高收入阶层,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会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相当于“一张安全网和一个梯子,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此处福利国家即提供了一个梯子,一个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正确。
答案 D5.(2016·四川宜宾模拟)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
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向后撤”可知撒切尔政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源于凯恩斯主义强力调控经济逐渐失效,故A项正确;撒切尔执政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已摆脱70年代石油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政府向后撤”的做法是在撒切尔上台后实施的,故C项错误;私有化的出发点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6.(2017·天津河东模拟)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GNP年增长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年 4.3% 3.2% 4.8%1973~1975年 2.4% 5.3% 9.4%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A.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④解析由图表信息得出,这段时期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上升。
以美国为列,这时期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生产停滞,通货膨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
“混合经济”是指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针对上述情况,使用该政策是对的,如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故①正确;凯恩斯主义失灵,就不能再增加政府的干预,只能减少,故②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凯恩斯主义失灵,就应该减少政府的支出,故③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增加社会福利,既然失灵,就应该减少社会福利,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7.(2017·辽宁实验中学调研)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化”,是指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取代,不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故B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个性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故C 项错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分别采用了煤、石油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高科技为特征,没有使用新能源,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7·东北师大附中调研)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B.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D.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解析苏联自斯大林模式起以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忽视轻工业,逐渐导致工业体系比例失衡,影响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苏联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目的是缓解经济问题,不是材料中工业产量不断下降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主要是在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1964~1975年),与材料中“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9.(2017·山东德州调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 B10.(2016·广东肇庆三模)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不断下降,1975~1980年增速较慢,美国工业产值增长有一定的起伏,从图中得不出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美苏经济此长彼消主要是双方经济政策导致的,故C项错误;美国走出“滞胀”是减少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6·全国高考预测)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
这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 C12.(2016·四川资阳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
这说明()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解析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体现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6·山西四校联考)(25分)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