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的假面——姚永朴从《国文学》到《文学研究法》的转变及其接受
- 格式:pdf
- 大小:371.62 KB
- 文档页数:5
读者接受理论视觉下职业称谓的翻译——以《窓際のトットちゃん》两个中文译本为中心张琪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
因为读者的限定,作品原文乃至译文都很重视读者体验。
一般来说,儿童文学具备以下特点:情节生动、描述形象、文字浅显易懂。
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对词汇的处理应当引起重视,不能简单地从成人读者视觉进行翻译。
本文试图从读者接受角度通过对比不同译本中职业称谓名词的翻译,试图从中找到更合适的翻译方法。
《窓際のトットちゃん》及其译本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者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代表大使。
自1981年出版后,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引起了极大反响。
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首版中文译本出现在1983年,译名为《窗边的小姑娘》,朱濂翻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销量平平,未引起较大反响。
直到200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赵玉皎翻译的《窗边的小豆豆》发行后,这本儿童文学才广为人知。
这本作品现在已成为少年儿童的必读书目之一,小豆豆的故事影响着一代代中国儿童。
读者接受理论读者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文学史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它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强调读者的地位,认为读者的接受对作品意义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使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接受理论认为,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会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对作品进行预先估计和期盼,这种先在的理解和期盼就是所谓“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表现为读者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进而达到“视野融合”。
现在这种理论常被运用到翻译研究,译者应照顾读者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安徽是古文化大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术界有人以区域划分,把安徽省分为三个文化圈,即淮河文化、黄山文化和桐城文化。
从文化内涵上说,淮河文化和黄山文化内容繁富,门类诸多,淮河文化有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哲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华医药文化,以刘伶为代表的魏晋酒文化,还有淮北梆子戏、凤阳花鼓等;黄山文化有以戴震为代表的朴学(皖学),有黄宾虹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有底蕴深厚的徽商文化,还有徽派建筑、雕刻、园林艺术、徽剧等,更有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山水文化。
我们把这两个文化圈称为泛文化。
桐城文化与之相比,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其代表者为桐城派。
桐城派是统称,它包含有桐城文派、桐城学派、桐城诗派和桐城书画派,还有丰厚的桐城民间文学。
我们把桐城文化称之为精致文化或精品文化。
今天我就桐城文派谈一点个人浅见。
一.与桐城学派、诗派相比,从时间上来说,桐城文派兴起稍晚,但声誉最高,影响最大。
桐城文派起于清康熙,衰微于清末民初,延续二百三十余年。
其流行地域之广,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部分地区,北至京畿,南达岭外,东抵江左,西至云贵,都有桐城派作家的身影,其作家人数多达1200余人,著述二千余种,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桐城文派在海外也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不论从绵延的久远,还是从影响的深广来看,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个文学流派能与之比肩的。
曾国藩誉桐城派为清代文坛盟主不无道理。
桐城文派对中国古典散文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我想从桐城派文论思想和创作实践两方面来谈。
首先,桐城派作家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创立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散文创作理论。
著名学者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
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派发生关系。
在桐城派未立以前的古文家,大都可视为‘桐城派’的前驱;在‘桐城派’方立或既立的时候,一般不入宗派或别立宗派的古文家,又都是桐城派之羽翼与支流。
文理导航论文选题参考汇总含文学理论、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1. 文学活动论2. 文学构成要素论3. 选取本人熟悉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学” 、“文学导论” 、“文学引论” 、“文学原理”等)教材进行比较研究,谈得失、特点及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等问题。
4. 文艺的功能作用新探5. 现代主义文学和批评研究6. 文学观念史研究(可以是文学整体观念或某一文体或类型演变研究)7. 文学活动的发生学研究8. 试论文学活动的地位9. 试论文学活动的交往对话属性10. 试论形式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批评方法11. 试论英美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批评方法12. 试论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批评方法13. 试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4. 恩格斯文学理论体系研究15. 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16. 论艺术积累与生活积累的关系17. 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18. 有意积累与无意积累及其意义——艺术积累两面观19. 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创造问题研究20. 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21. 国内叙事研究述评22. 消费时代的叙事策略23. 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以具体作品为例)24. 叙事理论研究25.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研究26. 论审美距离27. 论审美移情28. 形式美研究29. 自然美研究30. “有意味的形式”研究31. 论审美知觉的特点32. 审美共鸣研究33.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发展34. 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35. 中西文艺批评方法的比较研究36. 文化批评研究37. 文艺批评标准研究38. 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39. 论创作者的艺术欣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结合具体作家的欣赏实际)40. 对艺术欣赏者的再创造问题的研究41. 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结合具体作家和作品)42. 论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具体作家和作品)43. 论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结合具体作家和作品)44. 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研究——以巴尔扎克、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4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研究言意46. 论日常生活与审美的关系47. 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 48. 论抒情文学中意象及其意义49. 文学生产特征论50.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51. 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52. 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53. 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流变54. 文学隐喻研究55. 文学象征研究56. 大众文化(文学)与民间文化(文学)的比较 57. 大众传媒与审美方式的转变58. 审美文化研究59. 文化市场与文艺发展研究60. 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61. 艺术消费研究62. 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研究63. 文化市场研究64. 大众文化理论研究65.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研究66.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征比较67. 中国内地文学现象研究68. 某一文学期刊(如《当代》 、《钟山》、《芙蓉》等)研究 69. 新时期以来美学教材研究70. 审美文化研究71. 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72. 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73. 中国古代风格论(或创作论、欣赏论)研究74. 论“无言之美”或“大音希声” 、或“大象无形” 75.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意境、韵味、滋味、虚静、性灵、妙格、趣味,童心、妙悟等76.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 “象外之象” 、“神与物游” 、“形神兼备” 、“虚实相生” 、 辨”、“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等 77. 韦勒克《文学理论》比较分析78. 对某种具体的文艺(化)现象的分析研究79. 网络文学审美特征论80. 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 8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 82. 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研究探讨 83. 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 ——网络文学作品生成论 84. 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研究 85. 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86.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87.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88.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89.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90.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91.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92.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93.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94.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95.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6.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97.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98.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99.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100. 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101. 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102.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103. 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04. 论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5.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研究106. 巴赫金文艺思想研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考点四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突破高考第4题(原卷版)✬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9月调研考)材料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现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
比如,很多人都说,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
恩格斯也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上学时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文学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
其实,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
中国过去一直否认小说的地位,把小说视为小道、小技,显然是一个文学错误。
那些现实中的材料、物证,都是速朽的,经由虚构所达到的心理、精神的真实,却可以持续地影响后世。
曹雪芹生活的痕迹早已经不在了,但他创造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因此,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还要有小说家所书写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
如果没有这些血肉,所谓的历史,可能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
历史是人事,小说却是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呢,写的更多的是小民的生活史——这种生活,还多是俗世生活。
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
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霸王别姬”时项羽唱歌的情景,“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本纪》里很著名的一段。
202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详解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广东省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11.3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
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
•第十一讲•旧学新知:近代学术转型• •本讲推荐阅读:•1、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3、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4、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体系之创建》•5、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本讲涉及三个问题:•1、中国传统学术的嬗变轨迹•2、近代“国学”运动与传统学术•3、传统学术地位的失落与重建•近代中国传统学术面临的尴尬:• 西学东渐的冲击• 学科地位的丧失。
• 如何重建“中国学术”? •一、中国传统学术的嬗变•先秦:• 六艺、诸子•汉代:•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魏晋以后:• 经、史、子、集•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学、国学、祖学•20世纪:• 史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未来:• 中国学術?(全球化时代话语权)•1、从“六艺”、“诸子”到“四部”之学•周秦时期:六艺、诸子之学•六艺之学:•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贵族身份的象征,小学,技艺)•《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士与儒,大学,道术)•诸子之学•诸子学兴起的条件:• A、礼坏乐崩• B、士阶层形成• C、私学教育兴起。
•儒家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
•孔子创学派(以诗书礼乐教,开办私学)•弟子传学术(诠释发展,广儒术于天下)•(子贡、子游、子夏、曾子、子张)•儒家的分化与异化产生了诸子百家。
•分化: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异化:商鞅、墨子、吴起、庄周、韩非•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下)导读:下篇1896年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中奏请朝廷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并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随后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规定了京师大学堂宗旨:“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
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
”13并认为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而此处所指称的“文学”只不过是各国语言文字,虽然在宗旨中似乎赋予了“文学”一种“中学为体”的文化使命,而实质上此十科都是指西学,“中学”的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在他看来已经是一种至上且十分成熟的学问。
李端棻和孙家鼐的奏请直到1898年在百日维新中才得到确认,并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议定之下成为具体章程。
1898年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呈上《奏议京师大学堂折》,章程随此折子呈上御览并得到认可。
《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力矫流弊,标举两义:一曰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曰以西文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文为学堂之全体,以西文为西学发凡,不以西文为西学究竟。
”14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新变法、经世致用和增强国力以图复兴,在这种形势之下,被称为“无用之用”的文学自然得不到重视,正如陈国球先生指出的“处于当时情势,传统学术追求‘经世致用’,有需要借用西学来开展;传统学问需要经历整编选汰,重新排列一个足以配合‘西学’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所谓‘文学’,或者梁启超早年所以自矜的‘词章’,就要外放边陲了”15。
梁启超所谈的“词章”应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文学”,但他又认为“词章不能谓之学也。
虽然,‘言之无文,行之而不远’;说理论事,务求通达,亦当厝意。
若夫骈俪之章,歌曲之作,以娱魂性,偶一为之,毋令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