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精品课件:2-10-27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 格式:pdf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0
目录CONTENTS@《创新设计》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010204自主复习•对接高考•专家史论•代恒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苏联解体的原因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03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自主学习[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至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理论,普遍奉行的政策,美欧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国家干预经济70年代凯恩斯主义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经济计划,国家干预经济。
据此有人认为经济计划就是实行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
()提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于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
×3.1945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
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A .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 .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C .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4.图表史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表答:1973年前数据高于1973年后。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从高速增长出现“黄金时期”到增长缓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国别1950~1973年1973~1978年日本14.1 1.1西德7.60.9法国 6.1 1.3美国 4.3 2.5[问](1)以1973年为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状况?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2)针对这种状况的各国如何调整的?5.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
”[问]结合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撒切尔执政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由实施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变为国家有限干预。
1.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社会福利[问](1)这里“安全网”是指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政策。
(2)设这张“网”的主要目的是()B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D.暂时缓和社会矛盾2.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
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D,不正确的是()A.“扶危济困”,扩大了社会消费B.“削峰填谷”,缩小了贫富差距C.“惩勤助懒”,挫伤了工作积极性D.“劫富济贫”,激化了社会矛盾3.[史料]二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
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问](1)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2)分析英国工党福利政策有何作用?(3)结合所学,你认为“福利国家”建立的实质是什么?答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答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答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矛盾,保障社会稳定,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6.“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
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A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C .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D .提供了良好社会服务B 4.20世纪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益完备。
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是一些国家的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5.“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②推行私有化③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④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六七十财政支出①②③1.有学者说,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当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行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
”[问](1)属于这一阶段“新动向”的是()A .工业生产比例显著降低B .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C .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D .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答案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等。
(2)出现这一“新动向”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2.下列关于第三产业说法正确的是:。
①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的。
②第三产业的繁荣,压缩了传统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
③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④消除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⑤覆盖面很广如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公共事业,也包括教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旅店等服务行业。
①③⑤A 第三产业3.《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
”答案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美国“新经济”是在形势下的一种以为基础,以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新经济”的兴起推动的进程和实现。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全球化可持续发展[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种经济?由材料看出,这种经济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彻底克服通货膨胀,保持美元坚挺地位B .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几乎为零C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出现新经济增长点C自主学习[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实行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A.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B.农业集体化引起粮食短缺C.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斯大林的支持D 2.右图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可能发生在谁主政时期?据此简述其改革的认识。
答案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改革选择农业为突破口,取得一定成效,但违背自然规律,体现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3.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我国可以从中获得的借鉴是()A .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B .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批判勇气C .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D .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C 4.赫鲁晓夫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权力下放: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下放中央企业的管理权,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5.右下侧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反映出()D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6.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反映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结果如何?答案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后失败。
7.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违背科学规律,没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不值得肯定。
()×2.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B .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C .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D .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答: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等。
1.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 .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 .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 .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 .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问]为此,勃列日涅夫做了哪些举措?B C3.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农业,后者侧重于;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集体领导工业4.[史料]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同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与之相关的过程,它借助于类似于半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财富再分配政策,来限制个人所得。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1968年著[问]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有哪些表现?(4分)它是否使民众实现了真正自由?为什么?(4分)答案表现: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或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具体措施);实现:没有;理由:因为这次改革并未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提高,经济上、政治上的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改革最终陷于停滞。
1.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制定经济发展“A加速战略”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A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3.战后的三次苏联经济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