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新剂型
- 格式:ppt
- 大小:575.50 KB
- 文档页数:12
药物的剂型剂型指按药典或处方配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药目的不同,可将药物制成各种适宜的剂型以便充分发乎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按形态分为: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雾剂等。
新剂型:包括药物载体制剂如微球胶囊、脂质体、微球剂、磁性微球、前体药物制剂、膜剂等。
一、固体剂型1、片剂:将药物加入赋形剂经压制而成的小圆片。
片剂的类型: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用片剂、口腔用片剂、皮下给药片剂、外用片剂等。
口服用片剂1、普通药片剂(素片或片芯):是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未包衣的常释片剂。
2、包衣片:包衣片指压制片(常称片芯)外面包有衣膜的片剂。
按照包衣物料或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等。
3、泡腾片:泡腾片是指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等有机酸成对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二者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片剂迅速崩解。
应用时将片剂放入水杯中迅速崩解后饮用。
4、咀嚼片:是在口中嚼碎后再咽下去的片剂。
常加入蔗糖、薄荷、食用香料等以调整口味,适用于小儿服用,对于崩解困难的药物制成咀嚼片可有利于吸收。
5、分散片:药物难溶遇水可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21℃±1℃下水中3min即可崩解分散,并通过5号筛网)加水中分散后饮用,也可咀嚼或含服。
6、缓释片或控释片: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控制药物释放速速的片剂。
具有血药浓度平稳、服药次数少、治疗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7、多层片:是指由两层或多层构成的片剂,一般由两次货多次加压而制成,每层含有不同的药物或辅料,这样可避免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或者达到缓释、控释的效果。
舌下用片剂1、舌下片:舌下片是指专用于设下或颊腔的片剂,药物通过口腔黏膜的快速吸收而发挥速效作用。
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作用。
如:硝酸甘油。
2、口含片:口含片是指含在口腔缓缓溶解而发挥作用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片剂。
常用于口腔及咽喉疾病的治疗。
如: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
西南军医2013年1月第15卷第1期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V ol.15,No.1,Jan.,2013近年来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2011年我国新发肺癌患者70万人,早已成为我国增长最快[1],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最常见,约占总数的80%。
因此针对其治疗学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热点和难点。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bronchi artery perfusion che-motherapy embolism,BACE )基于原发性肺癌的血供主要来至于支气管动脉的原理[2-3],对载瘤血管进行高浓度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4]。
其中栓塞剂的选用对BACE 的疗效至关重要[5]。
本文就临床BACE 所使用栓塞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综述如下。
1BACE 中栓塞剂的应用现状BACE 治疗中,经导管推注的栓塞剂能迅速而广泛的闭塞肺肿瘤供血动脉,使得肿瘤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达到内科切除的效果。
其次,栓塞剂能延缓动脉灌注药物的代谢,延长药物高浓度滞留时间,明显提高肿瘤化疗效果,故栓塞剂被广泛的应用于NSCLC 治疗中。
理论上,能用于肿瘤栓塞治疗的栓塞剂都可应用于BACE 。
但因支气管动脉常与脊髓动脉、食道动脉及肋间动脉分支沟通,较小颗粒直径及液态栓塞剂可能导致诸如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支气管动脉本身具有纤细、受刺激易痉挛的特性,故对血管刺激较大的栓塞剂不宜选用。
临床上BACE 治疗时,栓塞剂的选用及组合很是考究,但原则上多采用近端主干栓塞和远端毛细血管栓塞相结合的办法[6-8]。
1.1明胶海绵(gelform )明胶海绵作为一中效(闭塞血管时间为15-30天)、固态及主干栓塞剂,最早被用于BACE 栓塞治疗中。
颗粒剂型有不同直径供选,其优点在于栓塞并发症少、无抗原性、廉价以及产生机械栓塞效果迅速。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概述血栓栓塞性疾病室友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外周动脉血栓栓塞。
抗凝治疗是抗栓的基础治疗。
传统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在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已经得到临床证实。
目前新型抗凝药物上市的口服Xa因子和^a 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
一、目前,已经上市的新型抗凝药基本信息二、最新发布的2017国家医保目录中,将三种新型抗凝药纳入了医保目录,但并非所有适应症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内容如下:三、与传统抗凝药比较,新型口服抗凝剂的优、劣势1.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作用机制、、临床用药处方等方面与华法林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劣,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表: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特点对比特征参数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杜沙班华法林抗凝作用机制作用方式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维生素K拮抗剂作用靶点凝血因子II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Xa凝血因子II、X、加、IX其他位点无无无无蛋白C,S,Z(促凝)实验室监测指标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监测INR药物代谢特征 达峰时间 1.25-3h 2-4h3-4h 3-4h 4h 生物利用度 3%-7% 剂量依赖性(66%) 50% 60% 99%-100% 半衰期 12-17h 5-9h12h9-11h 20-60h 清除途径尿液80%尿液66%;粪便28%肾脏27%;粪便 主要经肾脏尿液:92%临床用药处方 常规剂量 150mg/次,2次/d20mg/次,1次/d25%5mg^,2次/d60mg/次,1次/d1-10mg/d,INR:2-3剂量调整依肾脏功能 依肾脏功能 不依肾脏功能 依肾脏功能、体质量 依INR 调整 特异性拮抗剂idarucizumab无无无维生素K起效最快-慢: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华法林半衰期短-长: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清除:肝功不全-使用依度沙班、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肾功不全-使用阿哌沙班2. 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卒中的适应症比较 优势:1):欧洲心脏病学大会(ESC )NOACs 与华法林在预防卒中方面的效果类似,但是在绝对颅内出血风险方面,利伐沙班等NOACs 更加安全,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
药物新剂型的发展现代药物制剂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是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等。
第二代是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
第三代是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
第四代是由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发展与完善使药物剂型和制剂的研究进入DDS时代。
出现了缓控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智能型释系统与大分子给药系统等新剂型。
1.缓控释药给药系统(1)口服缓控释药给药系统:目前主要有择速,择时,择位控制释药3大类。
新型口服缓控制剂不仅可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而且还能保护药物不被胃肠道酶降解,促进药物胃肠道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缓控释注射剂可分为液态注射系统和微粒注射系统,后者相对前者疗效持续时间更长,可显著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无针注射给药系统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技术具有无痛,无交叉感染,便捷,微量,高效,安全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之一。
2.透皮给药系统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精确给药及给药方式的便捷性,耐受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使透皮给药系统成为新一代药物制剂的研究热点。
通过药剂学手段,化学手段,物理手段及生理学手段等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3.靶向给药系统(1)脂质体:脂质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脂质体靶向制剂,如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pH和热敏感脂质体等。
(2)载药脂肪乳:近年来,将脂肪乳作为载体的研究日趋广泛。
鉴于脂肪乳油相对人体无毒,安全性好,因而是部分难溶性药物的有效载体,载药量较脂质体高,具有缓控释和靶向特征,粒径小,稳定性好,质量可控,易于工业化大生产等优势,脂肪乳作为新型给药载体已得到了广泛认同,该类制剂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抗凝血药治疗血栓的西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会导致血流受阻,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抗凝血药是一类能够延缓或阻止血液凝结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疾病。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西药抗凝血药及其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一、华法林(Warfarin)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可用于治疗以下适应症:1. 静脉血栓栓塞症:华法林可用于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
2. 心房颤动:对于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华法林可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3.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对于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华法林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华法林使用说明:1. 用药剂量: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进行调整。
通常起始剂量为每日10mg,然后根据INR值调整剂量。
2.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皮肤坏死和皮肤瘙痒等。
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期间需密切注意自身情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二、肝素(Heparin)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可用于治疗以下适应症:1. 急性冠脉综合征:肝素可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
2. 血栓性静脉炎:对于患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肝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3. 血液透析和血细胞分离:肝素可用于血液透析和血细胞分离等过程中的抗凝。
肝素使用说明:1. 给药途径:肝素可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
具体给药途径和剂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2. 不良反应: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等。
使用肝素期间,医生会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可用于治疗以下适应症:1. 冠心病: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预防心脏血栓的形成。
2. 脑血栓:阿司匹林也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脑血栓。
3. 心肌梗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
初级药师相关专业知识药剂学(新剂型)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2. 单项选择题 3. 多项选择题 4. 简答题1.靶向制剂不能减少给药剂量。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2.小于50nm的纳米囊和纳米球可缓慢浓集于( )A.肝脏B.脾脏C.肺D.淋巴系统E.骨髓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3.大于7μm的微粒能够被动靶向( )A.肝脏B.脾脏C.肺D.淋巴系统E.骨髓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4.磁性药物微球中含有( )物质,使其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到达靶位A.单克隆抗体B.白蛋白C.脱氧核糖核酸D.铁磁性物质E.聚丙烯酰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5.用抗体修饰的靶向制剂为( )A.被动靶向制剂B.主动靶向制剂C.物理靶向制剂D.化学靶向制剂E.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6.乳剂的靶向性特点在于其对( )有亲和性A.肝脏B.脾脏C.骨髓D.肺E.淋巴系统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7.同时具有物理化学靶向和主动靶向的双重作用是( ) A.被动靶向制剂B.主动靶向制剂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D.前体药物E.热敏免疫脂质体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8.下列制剂中属于靶向制剂类的有( )A.阿霉素脂质体注射液B.肾上腺素气雾剂C.聚苯乙烯磁性微球D.普萘洛尔黏附片E.芬太尼贴剂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9.下列制剂中不是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为( )A.磁性靶向制剂B.栓塞靶向制剂C.单克隆修饰靶向制剂D.热敏靶向制剂E.pH敏感脂质体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0.下列制剂中不作为靶向给药的是( )A.纳米囊B.脂质体C.β一环糊精包合物D.微球E.前体药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1.下列制剂中属于被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 )A.DNA一柔红霉素结合物B.药物一抗体结合物C.氨苄西林毫微粒D.抗体一药物载体复合物E.磁性微球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2.不是脂质体特点的是( )A.靶向性B.组织相容性C.细胞亲和性D.提高药物释放速度E.提高药物稳定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3.脂质体用聚乙二醇(PEG)修饰,增强其靶向性的原因在于( )A.使脂质体表面柔顺B.使脂质体的亲水性增强C.有利于药物缓释D.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E.被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和吞噬的可能性降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4.下列有关靶向制剂的靶向效率Te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Te值表示药物制剂或药物对所有器官的选择性B.Te值愈小,选择性愈强C.Te值<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的选择性比某非靶器官强D.Te=(AUC)NT/(AUC)TE.Te值>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的选择性比某非靶器官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5.下列制剂中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 )A.动脉栓塞制剂B.微囊制剂C.前体药物D.固体分散体制剂E.环糊精包合物制剂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6.下列制剂中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 )A.丝裂霉素栓塞微球B.阿昔洛韦免疫脂质体C.氟尿嘧啶O/W型乳剂D.甲氨蝶呤热敏脂质体E.5一氨基水杨酸结肠靶向制剂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17.利用肿瘤细胞上过度表达某种蛋白的性质,可设计的靶向制剂为( ) A.免疫脂质体B.长循环脂质体C.PEG修饰脂质体D.糖基修饰脂质体E.磁性微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新剂型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
丁苯酞、尤瑞克林、前列地尔、贝前列素钠、氢溴酸樟柳碱、他汀类药物、扩容药物等改善脑循环药物适应症、药理机制、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侧支循环是在颅内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起代偿作用的内源性吻合通路,可将血液供应重新定向到缺血区,以维持血流灌注并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有效侧支血流供给可改善低灌注、减轻脑组织损伤以及延长缺血半暗带存活时间,进而缩小最终梗死体积,改善功能转归,AIS 促进患者脑侧支循环有效建立,以缩小梗死灶体积和改善功能转归是临床诊断重点。
丁苯酞适应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
药理机制:丁苯酞I类化学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
用法用量:发病后 48 小时内开始给药。
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 mg(100 mL),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50分钟,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不少于6小时,疗程14 d。
口服:空腹服用,一次0.2 g,一日3次,20d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PVC 输液器对丁苯酞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故输注本品时仅允许使用 PE 或聚丙烯弹性体输液器;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的肝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丁苯酞限新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作48小时内开始使用,支付不超过 14 天。
尤瑞克林适应证:轻-中度急性血栓性脑梗死。
药理机制:改善脑动脉循环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增强脑再灌注和促进脑卒中恢复。
用法用量:起病48小时内开始用药。
每次0.15PNA 单位,溶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50分钟,可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溶媒和(或)减慢滴速,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禁用;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慎用;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使用本品前15 min应缓慢滴注并监测血压,一旦出现血压下降明显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因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用可协同降压,可能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故禁止联用。
三、临床应用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建议:低分子肝素已有关于口服吸入给药的研究,【目的:以血浆抗Xa活性及体内抗静脉血栓形成为指标,考察了低分子肝素(LMWH)溶液及乳剂在麻醉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情况。
方法:LMWH溶液和乳剂给大鼠灌服或十二指肠直接注入给药,颈动脉插管取血、生色底物法测血浆抗Xa活性,并考察对实验性颈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结果:在5000 Anti-Xa IU/kg的剂量下,LMWH溶液灌胃给药时血浆抗Xa活性与空白对照没有显著差别,而与油酸、胆盐制成乳剂后灌服则血浆抗Xa活性明显升高,可达0.508±0.18 Anti-Xa IU/ml的峰值,并有显著抗静脉血栓作用;同样剂量十二指肠给药,两种剂型都有显著吸收,在给药后1h 左右达到血药峰值,分别为 1.12±0.916 Anti-Xa IU/ml(溶液),1.25±0.526 Anti-Xa IU/ml(乳剂),与100 Anti-Xa IU/kg剂量下LMWH注射液静脉给药后0.5h的血药水平相当,并显示明显的抗静脉血栓形成活性。
结论:LMWH在胃液中可能被破坏,在十二指肠能够有所吸收,与油酸、胆盐制成乳剂可保护并促进LMWH的吸收。
】♥制成:肠溶片、低分子肝素与油酸、胆盐制成乳剂于软胶囊中,处方低分子肝素适量主药油酸、胆盐适量乳化剂阿拉伯胶适量乳化剂软胶囊(明胶:增塑剂:水=1:0.5:1)工艺:油酸、胆盐与阿拉伯胶混合成O/W乳化剂,将低分子肝素分散于其中,制成乳剂。
《药学导论作业》我国药物剂型的现状与展望摘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药剂学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种类的新剂型将会相继出现,这将对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折磨,维护身体人类健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药剂学、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一.药剂学基本概念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一门研究药物剂型和药物制剂的设计理论、处方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制剂学和调剂学总称为药剂学。
①药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将药物制备成适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或诊断的药物剂型。
药物(drugs)是指能够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物质。
药物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防治的活性,故在药物研发的上游阶段又称之为活性物质(active ingredients)。
根据来源,可将药物分为三大类: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中药(Chinese herbal drugs)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来源于我国民间经典收载的中药材、中成药和草药等。
化学药物(chemical drugs),即通常所说的西药,是通过化学合成途径而得到了具有治疗或诊断的化合物。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s drugs)系指通过基因重组、发酵、核酸合成等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如细胞因子药物、核酸疫苗、反义核酸等。
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无论哪一种药物,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患者,它们在应用于临床之前,都必须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质的药物剂型,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使用与保存等。
一种药物制成何种剂型主要由药物的性质、医疗需要及应用、保管与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决定。
剂型是药物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是所有基本制剂形式的集合名词,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粉针剂、软膏剂、栓剂等。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概述血栓栓塞性疾病室友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得一大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与外周动脉血栓栓塞。
抗凝治疗就是抗栓得基础治疗。
传统得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在血栓性疾病得治疗研究中已经得到临床证实。
目前新型抗凝药物上市得口服Ⅹa因子与Ⅱa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
一、目前,已经上市得新型抗凝药基本信息二、 最新发布得2017国家医保目录中,将三种新型抗凝药纳入了医保目录,但并非所有适应症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内容如下:三、 与传统抗凝药比较,新型口服抗凝剂得优、劣势1. 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得作用机制、、临床用药处方等方面与华法林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劣,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表: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特点对比特征参数 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杜沙班华法林抗凝作用机制 作用方式 直接抑制凝血因子 直接抑制凝血因子 直接抑制凝血因子 直接抑制凝血因子 维生素K 拮抗剂 作用靶点 凝血因子II 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II 、X 、Ⅶ、Ⅸ 其她位点 无无无无蛋白C,S,Z(促凝) 实验室监测指标 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监测INR药物代谢特征 达峰时间 1、25-3h 2-4h3-4h 3-4h 4h 生物利用度 3%-7% 剂量依赖性(66%) 50% 60% 99%-100% 半衰期 12-17h 5-9h12h9-11h 20-60h 清除途径 尿液80%尿液66%;粪便28%肾脏27%;粪便25%主要经肾脏尿液:92%临床用药处方 常规剂量 150mg/次,2次/d20mg/次,1次/d5mg/次,2次/d60mg/次,1次/d1-10mg/d,INR:2-3剂量调整依肾脏功能依肾脏功能不依肾脏功能依肾脏功能、体质量依INR 调整特异性拮抗剂idarucizumab 无无无维生素K 起效最快-慢: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华法林半衰期短-长: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清除:肝功不全-使用依度沙班、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肾功不全-使用阿哌沙班2、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卒中得适应症比较优势:1):欧洲心脏病学大会(ESC) NOACs与华法林在预防卒中方面得效果类似,但就是在绝对颅内出血风险方面,利伐沙班等NOACs更加安全,颅内出血得风险更低。
新版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修
订版)
引言
本文档是新版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修订版。
动脉
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提高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指南对相关内容进行
了修订和更新。
诊断
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
临床表
现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相关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血液检测等。
治疗
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进行。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对动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和纤溶酶等。
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进行选择和调整。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搭桥术。
血管成形术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血管搭桥术通过移植血管替代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结论
本文档对新版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和更新。
诊断方面,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治疗方面,可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然而,在制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时,还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这些指南旨在提高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药剂学新剂型配伍变化1.(2.08分)【单选题】不属于影响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的是A、皮肤的水合作用B、透皮促进剂的种类和用量(正确答案)C、皮肤条件D、皮肤的厚度E、角质层厚度答案解析:无2.(2.04分)【单选题】经皮吸收制剂供给释药能量的是A、背衬层B、控释膜C、药物储库(正确答案)D、粘附层E、保护膜答案解析:无3.(2.04分)【单选题】有关靶向制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提高药效B、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C、乳剂、微球等可作为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D、热敏靶向制剂属于主动靶向制剂(正确答案)E、磁性靶向制剂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答案解析:无4.(2.04分)【单选题】下列哪种药物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A、半衰期大于24H的药物B、半衰期小于1h的药物C、药效剧烈的药物D、吸收很差的药物E、降压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5.(2.04分)【单选题】对经皮给药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小B、释放药物持续平稳C、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D、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作用(正确答案)E、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答案解析:无6.(2.04分)【单选题】有关靶向制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提高药效B、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C、脂质体、微球等微粒可作为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D、磁性靶向制剂属于主动靶向制剂(正确答案)E、所有选项均不对答案解析:无7.(2.04分)【单选题】影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中,不属于理化因素的是A、油水分配系数B、剂量大小C、溶解度D、pKaE、药物的代谢(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8.(2.04分)【单选题】活性药物通过化学结构改造衍生而成的体外药理惰性物质,在体内经化学反应和酶反应,再生为活性的母体药物而发挥药效,这种药物被称为A、热敏靶向制剂B、前体药物(正确答案)C、pH敏感的靶向制剂D、栓塞靶向制剂E、磁性靶向制剂答案解析:无9.(2.04分)【单选题】关于注射剂药物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应重视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并了解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B、高浓度的电解质、氨基酸、脂肪乳注射液一般不与其他药物的注射剂混合C、混合注射或混合输液的药物种类越多,给药越方便,患者的顺应性越好(正确答案)D、除明显的外观配伍禁忌之外,还应注意药物化学降解等外观无明显变化的配伍禁忌E、避免引起注射药物作用减弱、消失、甚至引起毒性反应的配伍变化答案解析:无10.(2.04分)【单选题】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A、溶解度改变B、分散状态改变C、粒径变化D、颜色变化(正确答案)E、潮解答案解析:无11.(2.04分)【单选题】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中,不属于化学方法的是A、表面活性剂的加入B、二甲基亚砜的加入C、氮酮类化合物的加入D、醇类化合物的加入E、离子导入法(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12.(2.04分)【单选题】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有A、免疫脂质体B、长循环脂质体C、pH敏感脂质体D、热敏免疫脂质体E、脂质体(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13.(2.04分)【单选题】靶向制剂特点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指向性及滞留性B、提高药效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C、提高药物组织选择性、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D、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E、靶向制剂用药剂量较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14.(2.04分)【单选题】关于注射剂药物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叙述错误的是A、凡注射剂混合后会析出结晶、沉淀、产气和变色的,应分别注射B、根据注射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载体溶剂C、两种不同浓度的注射剂在同一输液中配伍时,应先加浓度较高者,后加浓度较低者D、有色的注射用药应最先加入输液中(正确答案)E、注射剂配伍后应尽快使用,以缩短药物间的反应时间答案解析:无15.(2.04分)【单选题】关于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错误叙述为A、配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变化B、药理学方面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配伍变化C、药物配伍后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不利于治疗的变化,属于疗效配伍禁忌D、物理配伍变化往往导致制剂出现产气现象(正确答案)E、易产生物理配伍变化的药物制剂若改变制备条件可减少配伍变化的发生答案解析:无16.(2.04分)【单选题】属于影响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的是A、透皮促进剂的种类和用量B、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C、分子大小及脂溶性D、pH和pKaE、皮肤的水合作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17.(2.04分)【单选题】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A、可减少给药次数B、可提高病人的服药顺应性C、血药浓度平稳,可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D、有利于降低肝脏的首过效应(正确答案)E、减少用药总剂量,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答案解析:无18.(2.04分)【单选题】下列关于缓释、控释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减少服药的次数B、可减少普通制剂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C、可缩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正确答案)D、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E、可提高病人的服药顺应性答案解析:无19.(2.04分)【单选题】溴丙胺太林可延缓与其同服的药物的吸收,是因为A、胃肠道pH值的改变B、螯合作用C、离子交换树脂的影响D、药物间的化学反应E、胃肠道排空速度的改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20.(2.04分)【单选题】下列关于靶向制剂的概念正确的描述是A、靶向制剂是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而实现靶向的给药系统B、靶向制剂是通过适当的载体或再用配体、抗体修饰后,将药物通过循环系统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正确答案)C、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给药系统D、靶向制剂是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和靶器官的给药系统E、靶向制剂是利用药物载体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给药系统答案解析:无21.(2.04分)【单选题】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主动靶向制剂A、修饰的脂质体B、修饰的微乳C、修饰的纳米粒D、前体药物E、磁性靶向制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22.(2.04分)【单选题】地西泮(安定)注射液与5%葡萄糖输液配伍时,析出沉淀的原因是A、pH改变B、溶剂组成改变(正确答案)C、离子作用D、直接反应E、盐析作用答案解析:无23.(2.04分)【单选题】药物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B、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C、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进入皮肤深层D、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E、药物通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24.(2.04分)【单选题】有关缓释、控释制剂特点的错误表述是A、释药徐缓,使血药浓度平稳B、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C、减少耐药性的发生D、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灵活性较高(正确答案)E、能减少药物的总剂量答案解析:无25.(2.04分)【单选题】适于制备成经皮给药制剂的药物是A、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B、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的药物C、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正确答案)D、油/水分配系数小的药物E、熔点高的药物答案解析:无26.(2.04分)【单选题】适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是A、半衰期较短的药物(2~8h)(正确答案)B、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的药物C、剂量很大的药物D、吸收很差的药物E、药效很剧烈的药物答案解析:无27.(2.04分)【单选题】物理化学配伍禁忌的处理方法,不包括A、改变贮存条件B、改变调配次序调整溶液的pHC、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D、改变剂型E、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28.(2.04分)【单选题】不宜制备成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是A、药理作用强、剂量小(每日剂量不超过5mg)的药物B、药物分子量低、熔点低的药物C、水中和矿物油中有适宜的溶解度的药D、半衰期长、需要起效快药物(正确答案)E、普通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靠的药物答案解析:无29.(2.04分)【单选题】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化学配伍变化A、溴化铵与利尿药物配伍产生氨气B、麝香草酚与薄荷脑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正确答案)C、异烟肼与乳糖粉末混合,变成黄色D、生物碱盐溶液与鞣酸产生沉淀E、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制成溶液,维生素B12效价下降答案解析:无30.(2.04分)【单选题】下列关于缓释、控释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减少服药的次数B、渗透泵型片剂属于缓释制剂(正确答案)C、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较差D、可减少普通制剂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E、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不一定高于普通制剂答案解析:无31.(2.04分)【单选题】当酚类化合物或含酚基的药物与铁盐配伍时,会发生什么配伍变化A、变色(正确答案)B、浑浊和沉淀C、产气D、分解、效价下降E、发生爆炸答案解析:无32.(2.04分)【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变色B、分解破坏疗效下降C、发生爆炸D、乳滴变大(正确答案)E、产生降解物答案解析:无33.(2.04分)【单选题】关于药物制剂配伍的错误叙述为A、药物配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药理性质相互影响产生的变化均称为配伍变化B、能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毒副作用的增强的配伍称为配伍禁忌C、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可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D、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又称为配伍禁忌(正确答案)E、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答案解析:无34.(2.04分)【单选题】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A、15小时B、24小时C、48小时D、<1小时E、2~8小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35.(2.04分)【单选题】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药物制剂的物理配伍变化A、溶解度改变有药物析出B、生成低共熔混合物产生液化C、两种药物混合后产生吸湿现象D、乳剂与其他制剂混用时乳粒变粗E、维生素C与烟酰胺的干燥粉末混合产生橙红色(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36.(2.04分)【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物理化学配伍变化研究具体方法的是A、测定产生配伍变化溶液的pHB、测定配伍过程中有无新物质产生C、通过药效学试验了解药效变化(正确答案)D、测定配伍后制剂的粒度变化E、测定配伍后药物的含量变化答案解析:无37.(2.04分)【单选题】不属于药物制剂化学性配伍变化的是A、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产生大量气泡B、头孢菌素遇氯化钙溶液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沉淀C、两性霉素B加人复方氯化钠输液中,药物发生凝聚(正确答案)D、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变成粉红至紫色E、维生素C与烟酰胺混合变成橙红色答案解析:无38.(2.04分)【单选题】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为A、固体分散体制剂B、微型胶囊制剂C、前体靶向药物(正确答案)D、动脉栓塞制剂E、环糊精包合物制剂答案解析:无39.(2.04分)【单选题】下列哪一个属于被动靶向制剂A、脂质体(正确答案)B、修饰的微乳C、pH敏感的靶向制剂D、栓塞靶向制剂E、磁性靶向制剂答案解析:无40.(2.04分)【单选题】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A、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正确答案)B、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C、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同系药物D、皮肤破损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贮库答案解析:无41.(2.04分)【单选题】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正确答案)C、控释膜D、黏附层E、保护层答案解析:无42.(2.04分)【单选题】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A、热敏靶向制剂B、修饰的微乳(正确答案)C、pH敏感的靶向制剂D、栓塞靶向制剂E、磁性靶向制剂答案解析:无43.(2.04分)【单选题】有关经皮吸收制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C、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D、不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正确答案)E、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答案解析:无44.(2.04分)【单选题】当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如干浸膏、颗粒剂、乳酶生、干酵母等配伍时,可能会发生什么配伍变化A、溶解度的改变B、潮解(正确答案)C、变色D、分散状态发生变化E、粒径大小发生变化答案解析:无45.(2.04分)【单选题】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防止物理化学配伍禁忌的处理方法A、改变贮存条件B、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C、改变药物的调配次序D、调整溶液的pH值E、用螺内酯可消除安定剂与杀虫剂药物的毒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无46.(2.04分)【单选题】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为A、释放、穿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正确答案)B、溶解、释放、穿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四个阶段C、穿透、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D、穿透、溶解、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四个阶段E、穿透和吸收两个阶段答案解析:无47.(2.04分)【单选题】下列药物适合于制备缓释、控释制剂的是A、剂量很大的药物B、半衰期很短的药物C、半衰期很长的药物D、半衰期为2~8小时的药物(正确答案)E、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答案解析:无48.(2.04分)【单选题】同属于物理与化学配伍变化现象的是A、潮解、液化与结块B、产生沉淀(正确答案)C、变色D、产气E、溶解度变大答案解析:无49.(2.04分)【单选题】关于配伍变化的错误表述是A、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该避免一切配伍变化(正确答案)B、配伍禁忌系指可能引起治疗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导致不良反应增强的配伍变化C、配伍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3方面配伍变化D、药理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E、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答案解析:无。
血栓治疗的最新技术进展近年来,血栓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介绍血栓治疗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包括机械取栓、药物溶栓和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机械取栓技术机械取栓技术是一种通过物理方式直接清除血栓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的进步和改进,机械取栓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常用的机械取栓器械包括导丝、导管和取栓器等。
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取栓器械是可伸缩式的可控导丝和导管。
通过经皮穿刺将导丝和导管引入血管内,将导管导入到近端血栓处,然后通过旋转或摇晃导管,借助其特殊设计的结构,将血栓固定或夹取,最后将其整块地取出。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机械取栓技术更加安全、快速、有效。
二、药物溶栓治疗药物溶栓治疗是利用药物的溶栓作用将血栓溶解的一种方法。
目前,常用的药物溶栓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K)、热牛磺酸链激酶(rt-PA)等。
药物溶栓治疗通过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通过溶解血栓结构中的纤维蛋白,使血栓逐渐溶解。
与机械取栓相比,药物溶栓治疗有着无创、便利等优势。
同时,药物溶栓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血栓复发,并能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血栓的预防措施除了血栓的治疗,预防血栓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血栓预防措施:1.运动:长期久坐或卧床会增加血栓的风险,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2.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手术后患者或长期卧床患者,可以通过服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3.压力缓解:合理调整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有助于降低血栓的发生。
4.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增加血栓的风险,戒烟限酒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血栓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机械取栓技术和药物溶栓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血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合理的血栓预防措施也能够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血栓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血栓治疗的新进展和创新疗法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栓治疗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和创新疗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成果和疗法,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血栓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新进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用于溶解血栓的药物。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tPA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使其在血栓治疗中的应用更加安全和有效。
tPA能够选择性地降解血栓,同时对正常血管几乎没有作用。
因此,tPA成为了治疗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重要药物。
2. 静脉滤器静脉滤器是一种可以防止血栓栓塞的设备。
传统的静脉滤器将血栓截留在静脉内,阻止其进入肺动脉,从而减少肺栓塞的风险。
然而,新型的静脉滤器则更加先进和可靠。
这些新型滤器具有更好的存留力和导向性,可以更好地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血栓抑制剂除了溶解血栓,抑制血栓的形成也是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血栓抑制剂,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
二、创新疗法介绍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替代人体内缺失或异常的基因,来治疗疾病。
在血栓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使患者体内产生更多的血栓溶解酶和抗血栓蛋白,从而加速血栓的溶解和预防血栓的再形成。
2. 微创手术传统的血栓治疗方法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而微创手术则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微小的切口和先进的仪器,可以更加精准地治疗血栓,同时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3. 血栓切除术血栓切除术是一种通过手术或介入方式切除血栓的疗法。
传统的血栓切除术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手术或直接插管,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而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血栓切除术方法,如超声切割、激光切割等,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加轻便和高效地切除血栓。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静脉给药和经介入栓塞给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宫颈癌时应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静脉给药和经介入栓塞给药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4例。
参照组在治疗时接受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静脉给药,实验组在治疗时接受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介入栓塞给药,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近期疾病缓解率、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给予宫颈癌患者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介入栓塞给药治疗比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静脉给药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也更有利于疾病的缓解与控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白蛋白紫杉醇;洛铂;静脉给药;介入栓塞给药;宫颈癌宫颈癌属于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对于女性健康与生命安全会带来严重影响,该疾病早期并不会表现出典型性症状,所以在就诊时大多数都已经发展为中晚期,特别是晚期患者居多,此时患者病灶已经发生转移,难以采用手术治疗方式。
因此临床治疗宫颈癌往往采用化疗方式,以更好的进行病情控制,使得肿瘤控制时间延长。
白蛋白紫杉醇、洛铂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药物,而经静脉给药治疗与经介入栓塞给药治疗则是主要给药方式、本次实验主要分析在治疗宫颈癌时应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洛铂经静脉给药和经介入栓塞给药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4例。
其中参照组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7.13±2.35)岁;肿瘤直径2.2~6.5cm,平均直径(4.81±0.66)cm;病理类型:14例鳞癌,12例腺癌,8例腺鳞癌;实验组年龄28~87岁,平均(47.86±2.95)岁;肿瘤直径2.1~6.5cm,平均直径(4.92±0.71)cm;病理类型:15例鳞癌,10例腺癌,9例腺鳞癌;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