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53
药物新剂型研发关键技术分析与应用前景分析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药物新剂型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药物新剂型可以改善现有药物的疗效和药物使用的便捷性,并且对于一些治疗难度较高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新剂型研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一、药物新剂型的分类药物新剂型是对传统剂型的改进和升级,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利用纳米技术把药物分散成纳米级别的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2. 控释剂型控释剂型可以把药物按一定的速度释放,从而达到持续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使用次数和副作用。
3. 脂质体药物脂质体药物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制成一种新型药物,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
4. 喷雾剂型喷雾剂型可以快速地把药物带入患者的呼吸道,从而缓解症状,提高药物的使用便捷性。
二、药物新剂型研发的关键技术药物新剂型的研发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以下是药物新剂型研发的关键技术:1.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药物新剂型的重要技术之一,可以通过纳米级别的尺寸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纳米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需要掌握纳米级别的控制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和结构分析技术等。
2. 控释技术控释技术可以使药物按一定的速度、时间释放,从而达到持续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使用次数和副作用。
控释技术的研发需要掌握这样一系列技能:材料学技术、分析技术、系统生物学和数学建模等。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也是药物新剂型研发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改变药物的结构和性质,制成新型药物。
生物技术的主要技术有: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等。
三、药物新剂型的应用前景药物新剂型的出现和研发将会改变药物的治疗效果、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以下是药物新剂型的几个应用前景:1. 应用于抗癌药物纳米药物和控释剂型等新型药物在抗癌药物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纳米技术、控释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可以制作出更有效、更安全、更便于使用的抗癌药物。
药物新剂型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药物新剂型的定义及意义药物新剂型是指基于现有药物分子设计、制备和表征的一系列新的药物制剂形式。
药物新剂型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已有的药物进行改良,以提高其疗效、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稳定性等特性。
这些新剂型可能是药物自身的化学特性改变所导致的,或是与药物分子配对的载体或载体的设计方案改进所导致的。
药物新剂型的发展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焦点,因为它可以提高新药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生物利用效率。
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降低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患者的负担。
二、药物新剂型设计和制备方法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和制备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最终应用的途径、预期的药效和安全性,以及制剂的制备过程和稳定性。
作为药物分子与目标受体之间的桥梁,药物新剂型的载体材料选择十分关键。
目前常用的药物新剂型载体材料包括纳米颗粒、脂质体、聚合物和天然多糖等。
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子直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微粒,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纳米颗粒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运载、靶向和控释等领域。
脂质体是具有磷酸酯的双层脂质结构的自组装系统,能够稳定地包装药物,并在生物膜上靶向释放药物。
脂质体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在药物靶向和口服给药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聚合物是一种高分子物质,具有可控制剂性和高度可调性。
聚合物载体能够与药物形成复合物,并且能够在水溶液中稳定地存在。
常用的聚合物载体包括聚乙二醇、聚乳酸和聚羟酸等。
天然多糖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具有天然的药物载体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天然多糖载体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药物靶向和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三、药物新剂型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 靶向给药药物新剂型的靶向给药是指设计和制备能够特异性地与肿瘤组织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和载体。
靶向给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对非靶向组织的副作用,并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新剂型的特性及制备技术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备、贮藏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药物剂型研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新剂型的制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药物剂型的特性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和制备是药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药物剂型有着不同的特点,更适合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剂型及其特性。
1. 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指通过口腔吞服的药物剂型,常见的有片剂、胶囊、颗粒和口服液体等。
口服剂型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且药物可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但是口服剂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需求不同条件下会影响药效的吸收,如食物影响吸收速度和吸收率。
2. 注射剂型注射剂型是指通过皮下、静脉、肌肉等途径直接给药的剂型。
注射剂型优点在于其药效更快、更强,而且可以绕开口腔和胃肠道,这对于有呕吐或口服困难的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注射剂型也存在使用限制、注射形式、易污染等缺点。
3. 雾化剂型雾化剂型是指通过雾化器将药物制成粒径为1毫米以下的微粒或细胞生成相对稳定的雾状液体。
雾化剂类型可以通过呼吸道雾化吸入到肺部,不会通过肺外部组织的药效几乎立即出现,因此可以快速解决紧急的情况。
同时,雾化剂型也存在剂量控制、使用限制、费用高昂等缺点。
药物新剂型的制备技术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共同支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技术:1.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通过控制微观尺寸制备的一种技术,即将成千上万的药物磨成微粒,粒径小于100纳米,形成纳米级药物剂型。
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可以提供更好的药效效果。
目前,许多纳米药物都被批准用于医疗,例如纳米复合物、纳米胶囊和纳米脂质体等。
2. 成型技术成型技术是制备常见固体药物剂型的基础技术,其中包括混合、压缩、包覆、涂布、烘干等工艺步骤。
随着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成型技术已经在固体药物剂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73·中医学是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具特征和优势的存在,但是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用量大,稳定性差,作用慢等缺点,阻碍了中药制剂的发展,不利于中药走向国际药品市场。
近年来,随着分离和提取草药有效成分的技术的发展,已经鉴定出草药中的许多活性单体,并且正在应用新的药物制剂和新技术来开发更安全,更有效,更可靠和稳定的活性,并且中草药的单体制备将对促进中草药的现代化有更大的帮助。
1药物新剂型的概述应将药物制成特定的制剂并以制剂的形式使用,从而达到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目的。
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应反映药物的水平并确定药物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药物的功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药物引起的疾病,不断提出对药物制剂的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正在迅速发展,曾经第一代药物剂型是用于口服和外用的简单加工的制剂。
随着对临床药物的需求,给药途径的扩大以及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导致了第二代剂型的生产,例如片剂和注射剂。
从那时起,基于治疗效果与体内药物浓度和给药时间无关,同时也不需要频繁给药并且可以保持有效浓度的概念被广泛熟知。
基于此,将药物开发为第三代剂型,该剂型类药物可长期药物,被称为持续释放、控释药物递送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发展成为第四代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以提高药物的功效并减少全身性副作用。
而通过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自动控制释放的药物量,可以将反映时间生物学技术和昼夜节律同步的脉冲药物输送称为第五代。
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药物特性的多样性,适用于特定疾病和特定药物的药物输送系统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疾病和药物,因此需要多种药物输送系统以适应各种疾病。
2药物新剂型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2.1…前体药物技术前药技术是将母体药物放入不同类别的载体中以产生新型化合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后,母体药物被释放,发挥了治疗作用。
水溶性聚合物可用于合成喜树碱前药,据报道,它可以在化学结构改变后有效提高喜树碱的溶解度。
药物新剂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1缓释注射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1、阿倍瑞克混悬型注射液临床上主要用于(E )A、避孕B、精神分裂症C、过敏性疾病D、皮质功能减退E、前列腺癌2、多数缓释注射剂一般不宜采用哪种途径给药(C )A、肌肉注射B、皮下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植入E、静脉滴注3、具有一定靶向作用的缓释注射剂类型是( B)A、混悬型注射剂B、注射用乳剂C、油溶液型注射剂D、微球注射剂E、微囊注射剂4、注射用乳剂除了具有一定缓释作用外,还具有哪种特性(B )A、起效快B、靶向性C、分布广D、缓释长效E、副作用小5、缓释注射剂的特点不包括哪项(B )A、可保持药物药理活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B、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与价格较低C、可提供平稳持久有效血药浓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有效性D、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E、可直接向病变部位给药,降低系统毒性,增加治疗效果6、注射用乳剂的粒径一般应小于( D)A、0.5微米B、2微米C、0.6微米D、1微米缓释注射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二)1、缓释注射剂的局限性和不足不包括(B )A 、体内滞留时间 长,可能会增强毒性B 、制备工艺简单,易实现规模化生产C 、注射部位可能会引起突释效应D 、注射部位残存药物可能存在弥散E 、容易残留有机溶 剂,影响其安全性2、国外最早上市的脂质体注射剂是哪种药物(D )A 、紫杉醇B 、阿糖胞苷C 、多柔比星D 、两性霉素BE 、硫酸吗啡3、已上市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纳米粒制剂临床输注时,应使用的溶媒是( D )A 、5%葡萄糖注射液B 、10%葡萄糖注射液C 、注射用水D 、0.9%氯化钠注射液E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E 、1.5微米4、构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主要成分是(E)A、多糖B、多肽C、蛋白质D、脂肪酸E、磷脂与胆固醇5、作为注射剂的重要载体,脂质体主要适用于下列哪类药物(C )A、心血管药物B、抗菌药物C、抗肿瘤药物D、疫苗E、核酸类药物6、对进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剂外观描述正确的是(A )A、红色混悬液B、粉色混悬液C、无色溶液D、红色溶液E、白色粉末3.口服缓控释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一)1、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D )A、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毒副作用B、减少用药频率,提高用药依从性C、减少服药总剂量D、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简单,价格较低E、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2、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时间一般为(B )A、7-9hB、9-12hC、4-6hD、24hE、2-3h3、口服缓控释片剂最常见的释药机制是( B)A、溶出控释B、骨架控释C、膜控释D、离子交换控释E、渗透压控释4、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局限性不包括(D )A、剂量调节的灵活性下降B、当疾病状态时,药物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整给药方案C、制造过程复杂,易出现质量问题D、剂量调节较方便E、服药体积普遍偏大,价格偏高5、口服控释制剂其体外释放度取样时间点一般不应少于(E )个A、3B、4C、2D、7E、56、口服控释制剂优于口服缓释制剂的主要方面是(C )A、给药次数更少B、用药依从性更好C、血药浓度更平稳D、给药间隔更长E、给药剂量更小4.口服缓控释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二)1、双层缓释片与普通缓释片的体内药动学主要区别是( B)A、双层缓释片起效慢B、双层缓释片起效快C、普通缓释片起效快D、双层缓释片药效持久E、普通缓释片药效持久2、临床上最常见的口服缓释片的类型是(C )A、不溶性骨架片B、溶蚀性骨架片C、亲水凝胶骨架片D、渗透泵片E、膜控缓释片3、氯化钾普通片的规格为0.25g/片,服用方法为:2片/次,4次/日,如设计为2片/次,2次/日的缓释片,其规格一般应为(A )A、0.5gB、0.25gC、0.125gD、0.75gE、0.2g4、评价口服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不包括(D )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B、峰浓度(Cmax)C、达峰时间(Tmax)D、吸收速率常数(Ka)E、相对生物利用度(Fr)5、口服缓控释制剂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不含(E )A、给药间隔必须一致,不要漏服或增加服用次数B、可能有制剂整排的问题C、应保持整片或整粒吞服D、中毒抢救时间比普通制剂延长E、无需关注进食的影响6、评价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质量的主要药动学指标是( E)A、峰浓度(Cmax)B、达峰时间(Tmax)C、半衰期(t1/2)D、吸收速率常数(Ka)E、血药峰/谷浓度比5.透皮给药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1、东莨菪碱透皮贴片的最佳用药部位是(C )A、胸前皮肤B、腹部皮肤C、耳后皮肤D、臀部皮肤E、上臂外侧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通常不含(E )A、皮肤水合作用B、角质层厚度C、皮肤病理生理条件D、皮肤结合和代谢作用E、皮肤面积3、药物哪种性质,不适合透皮给药( D)A、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B、消除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药物C、肝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的药物D、分子量较大、熔点大于200℃的药物E、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4、规格最多的上市国产透皮给药制剂是哪种药(A )A、芬太尼B、可乐定C、睾酮D、硝酸甘油E、高乌甲素5、常见透皮给药制剂产品其结构一般不超过(B )A、3层B、5层C、4层D、2层E、6层6、20世纪(C )年代,透皮给药制剂进入实验和发明时期。
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三、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片剂、胶囊、乳膏、针剂等。
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而且药物剂量准确,方便患者使用,部分药物还可减轻不良反应。
到目前为止,药物剂型已有几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也有二三十种。
现选择最基本、常用的10种介绍如下。
(1)注射剂。
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因其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注射剂一般分为以下5类:①水溶性注射剂,又称水针(如头孢噻吩钠注射剂——先锋Ⅰ号);②油溶性注射剂,又称油针(如黄体酮注射液);③乳状液型注射液,又称乳剂(如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脂维他);④混悬液型注射液(如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⑤注射用无菌粉末,也称粉针(如注射用青霉素G);另外,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又称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俗称“盐水”等)。
(2)片剂。
是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剂型之一。
片剂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其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但存在婴儿和昏迷患者不能吞服等缺点。
随着药物新辅料和制剂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片剂也由最初单一的普通片(素片)逐渐发展到包衣片(分为糖衣片和薄膜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多层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和缓释片等不同类型的新片剂。
比如利胆化瘀糖衣片、对乙酰氨基酚薄膜衣片(百服宁)、阿司匹林肠溶片(博尔心)、维生素C泡腾片、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爱森)、胃仙U双层片、头孢克洛分散片(恒运)、硝酸甘油舌下片、健民咽喉片、复方硼砂漱口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如美息伪麻片(白加黑)、复合维生素片(金施尔康、善存)、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1.中药滴丸1.1.定义中药滴丸是在传统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是中药提取物与适宜的固体基质加热融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
1.2.特点(1)根据处方设计可达到速效、长效、高效;(2)可控制药物释放部位及多途径给药(口服、舌下、腔道等);(3)设备简单,无粉尘飞扬。
1.3.中药滴丸剂的制备方法药物+基质→混悬或熔融→滴制→冷却→洗丸→干燥→选丸→质检→分装1.4.中药滴丸剂的种类及应用滴丸制剂包括速效高效滴丸、缓释控释滴丸、溶液滴丸、栓剂滴丸、硬胶囊滴丸、包皮滴丸、脂质体滴丸、肠溶衣滴丸和干压包衣滴丸等。
目前复方丹参滴丸是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个的典型应用。
在天津天士力药业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有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
它是复方丹参片的改良换代产品。
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的其他口服剂型比较,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滴丸是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微小的晶粒存在,故舌下含服经口腔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3min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举例复方丹参滴丸[处方] 丹参三七冰片[制备] 1、丹参、三七加水煎煮,煎液过滤,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静置使沉淀;2、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备用;3、冰片研细;4、取聚乙二醇适量,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和冰片细粉,混匀,滴入冷却的液状石蜡中,制成滴丸,洗蜡,干燥即得。
2.缓释与控释制剂2.1.定义控释制剂是指通过特殊的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药物按照恒定或基本恒定的速度,定量从药物剂型中释放出来,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一个有效的治疗水平,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缓释制剂是指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药物制剂。
2.2. 缓释、控释制剂的优点(1)减少给药次数,方便给药,提高病患用药的顺应性;(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加工处理、分散制剂、控释制剂、微胶囊制剂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中,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剂型是指与传统剂型不同且具有一定独特性的药物制剂形式。
新剂型的出现,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方便患者用药等方面。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剂型。
1. 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药物制剂是指药物以纳米级别的尺寸进行制备和输送的药物制剂。
由于纳米尺度的特殊性,纳米药物具有比传统药物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分布等优点。
同时,纳米药物还可以用于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对病灶的选择性,减少对健康器官的毒副作用。
因此,纳米药物制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感染药物等领域。
2. 难溶药物的固体分散制剂难溶药物是指溶解度极低的药物,传统的制剂技术无法很好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而固体分散制剂是将难溶药物制备成微米级别的胶体颗粒,使药物在消化液中快速溶解,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粉碎法、溶剂法、凝胶方法等。
固体分散制剂主要应用于难溶药物的制剂领域,如黄体酮、罗非嗪等药物的制备。
3.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指通过药物制剂技术,将药物以控制释放的方式给予患者。
这种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保持平稳的血浓度,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控释制剂有缓释剂、吸附剂、膜剂、颗粒剂等。
控释制剂的制备主要有直接制剂法、间接制剂法、骨架制剂法等,其原理多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或化学反应控制。
控释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4. 微胶囊制剂微胶囊制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别的胶囊中,形成微胶囊制剂。
微胶囊制剂具有保护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油包水法、乳胶法、复乳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