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是指针对药物研发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型剂型和新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以提升药学人员对这些新领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定义、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药物新剂型指的是通过新的制剂工艺和药学原理研制出的具有独特给药形式和释放特性的药物制剂。
控释制剂、纳米药物、口腔溶解片等。
药物新技术是指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用于提高药物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高通量筛选、智能药物设计等。
1.介绍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包括新剂型的研发动力、应用领域和优势,以及新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讲解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原理和制备工艺。
通过介绍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科学原理和制剂工艺,培养学员理解和掌握新剂型和新技术的能力。
3.探讨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应用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员了解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4.介绍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评价方法和质量控制。
包括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疗效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稳定性测试等,以及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1.理论讲授。
通过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等方式,向学员传授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让他们对新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实验操作。
组织实验室实践,让学员亲身参与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制备和分析过程,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4.团队项目。
以小组形式组织学员开展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1.适应药物研发的需求。
药物研发领域不断涌现新的剂型和技术,药学人员需要掌握并运用这些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和推动行业发展。
2.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使新药迅速面市。
3.推动药物创新发展。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为药物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能够促进药物研发的创新和多样化。
第一节绪论1.1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药剂学的任务:1)基本理论的研究;2)六个研发:新剂型;新辅料;新设备;中药;生物技术制剂;医药新技术。
1.2剂型、制剂、制剂学等名词的含义剂型: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如:散剂、片剂(某一品种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制剂:根据标准,制备的药物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
如:阿司匹林片、阿昔洛韦片(某一剂型中含有不同的具体品种)制剂学: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
2.1剂型的重要性1) 改变作用性质、作用速度、毒副作用;2) 提高靶向性、影响疗效;2.2药物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分类(胃肠道、非胃肠道)2)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气体分散、微粒分散、固体分散)3)按形态分类(液体、固体、半固体)4)按制备方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
3.1辅料在药剂中的应用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1)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3)提高药物的稳定性4)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4.1药典53637785 一共九版凡例(总说明)正文(主要内容)附录(制剂通则和通用检查方法)第二节液体制剂1.1药物溶剂的种类及性质1)水2)非水溶剂1.2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
溶出速度: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2.1表明活性剂概念和特点表面活性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2.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氯铵)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2.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1)临界胶束浓度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3)增溶作用3.1液体制剂的特点概念:药物分散于适宜介质→液体型制剂(内、外用)特点: (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2)给药途径广,可内服也可外用;(3)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4)能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5)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足:(1)稳定性差;(2)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3)水性液体易霉变;(4)非均匀性液体易分层或沉淀。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二○一二年八月《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药剂学的概念与基本任务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三、药物的剂型四、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五、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六、GMP,GLP、GCP七、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药剂学课程的任务、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剂型、制剂、方剂等名词的意义。
第二章液体制剂教学内容:一、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分类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三、低分子溶液剂四、高分子溶液剂五、溶胶剂六、混悬剂七、乳剂八、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九、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类液体药剂的定义、特点、应用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液体药剂的制备原则、方法。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注射剂三、注射剂的制备四、输液五、注射用无菌粉末六、眼用液体制剂七、其他灭菌与无菌制剂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制备工艺。
教学重点与难点:注射剂的特点及其生产工艺。
第四章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散剂三、颗粒剂四、片剂五、片剂的包衣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及辅料选用原则,熟悉散剂的特点及一般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通则。
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一、胶囊剂1、概念2、特点3、制备工艺二、滴丸剂和膜剂1、概念2、特点3、制备工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的制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胶囊剂、滴丸的制备方法、特点。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教学内容:一、软膏剂二、眼膏剂三、凝胶剂四、栓剂1、基质2、处方组成3、制备及质量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及栓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熟悉栓剂作用的特点和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药物的新剂型和新技术是药学领域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这些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教学也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包括药物剂型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新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
在药物剂型的教学中,需要介绍传统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的特点和制备方法;同时也要介绍新剂型如纳米药物、控释剂型等的特点和应用。
在新技术的教学中,需要介绍基因工程技术、脂质体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当前热门的药物传递系统如脂质体传递系统、微针传递系统等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授课和实验教学。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讲述和展示的方式介绍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理解。
还可以采用讨论、研讨和案例教学等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和深入理解。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考试和实践评价。
通过课堂考试,可以对学生对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评价,考核学生对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评价手段,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对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教学是药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对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理论掌握和应用能力,为药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是当前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不断追求,药物制剂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其中,纳米技术是药物制剂新技术的重要方向。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使药物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纳米药物得到了临床应用,如纳米氧化锌制剂、纳米银制剂等。
另外,新型剂型也是药物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例如,口腔黏膜贴片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增加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微针贴剂可以通过微针将药物直接注入皮肤,避免药物在肠胃道被破坏和代谢,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剂型的不断涌现,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评估和监管,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和效果。
- 1 -。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教学目标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是研究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和制备理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科学。
主要介绍药物新制剂的基本理论,各种新剂型的特点,基本制备方法及所运用到的新技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得到协同发展。
在专业知识上,培养学生具备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综合能力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基本素养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主要药物新制剂的基本理论,各种新剂型的特点,基本制备方法及所运用到的新技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药物新剂型的概念、原理、制备过程和质量控制标准,为从事药剂学工作,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打下良好的基础。
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善于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及知识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和制备理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科学,主要介绍药物新制剂的基本理论,各种新剂型的特点,基本制备方法及所运用到的新技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药物新剂型的概念、原理、制备过程和质量控制标准,为从事药剂学工作,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适用制药工程专业。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1、固体分散体与包合物制备技术;2、微粒分散系包括微囊、微球、亚微粒、纳米粒、胶束、纳米乳、亚微乳、复乳、脂质体的制备技术;3、缓控释和靶向制剂包括骨架型制剂、缓释包衣和小丸、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动脉栓塞、磁性导向与主动靶向给药新剂型的制备技术;4、不同给药途径的新剂型如经皮给药新剂型、眼部给药新剂型、口腔、鼻腔、肺部与直肠给药新剂型、子宫、阴道与植入给药新剂型的制备技术;5、生物技术药物新制剂。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设计第九单元透皮给药制剂(4学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制剂的特点;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组成;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能力要求:对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处方设计有一定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设计实践性设计:案例教学列举严达正骨贴、散结消瘤巴布剂,配有药品图片,制备工艺过程,逐一分析剂型特点。
知识体系:系统介绍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研究的技术手段等。
多元性设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纸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原理,制剂的组成、特点;制剂的技术要点和制备的主要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安排:教师活动:课堂讲授,PPT文稿显示重点内容,课堂设问,问题引导,透皮给药制剂常见剂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由透皮给药技术制备的药物在治疗中的意义,进而提出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并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
学生活动:课堂听讲,用核心技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对常见透皮给药技术制备药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透皮给药制剂概述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定义;透皮给药制剂应具备的条件;TDDS的发展与特点;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与吸收途径;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第二节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研制透皮给药系统的步骤;体外透皮渗透的研究;第三节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膜材的加工、改进、复合和成型;制备工艺流程;透皮给药制剂用高分子材料;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三、教学手段动式教学: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有种类,和口服制剂相比,透皮给药制剂的治疗优势。
教学讲授: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辅助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透皮给药制剂的图片。
四、教学分析教学效果预测: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运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动式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积极有效,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反馈: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观察讲授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通过提问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分析、理解、应用等各阶段的学习效果、课外教学环节中通过检查笔记、师生讨论与交流,批阅作业等手段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将课上定性评价与课外定量评价相结合。
分析标准:绥化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理论教学类)绥化学院课外教学环节评估指标《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课程代码】10031012【适应专业】制药工程【授课对象】普通本科【课程简介】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课程重点介绍了固体分散制备技术、包合技术、微乳和纳米乳的制备技术、缓控释制备技术、靶向技术、透皮给药技术。
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制备,研究技术,药物制剂最新的研究进展的一门学科,是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中的章节内容均按不同的药物制剂类型进行分类,介绍药物制剂制备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手段,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实际制剂制备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参考学时】36学时【参考书目】1.陆彬主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梁秉文,黄胜炎,叶祖光主编,《新型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梁文权主编,《药剂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绪论●§1 概述§2 剂型的发展历史§3 制剂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要求:1..掌握剂型的分类以及分类的特点;2.理解制剂制备的基础理论;3.了解不同制剂类型在人体内的作用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药物、药物剂型及药物制剂的概念,药物最新机型的研究进展。
难点:药物剂型分类,药物剂型生产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二单元固体分散制备技术●§1 固体分散技术概述§2 固体分散剂载体材料§3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4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5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6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基本要求:1..掌握分散剂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的类型;2.理解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3.了解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重点、难点:重点:常用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和缓释原理;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难点:独立完成一般固体分散体药物的剂型设计,处方的设计,包括辅料的选择以及制备工艺流程的设计。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三单元包合制备技术●§1 包合技术概述§2 包合材料§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4 包合物的验证●基本要求:1..掌握包合制剂制备方法;2.理解包合物的验证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包合技术的简介;形成包合物的条件;包合物的分类;包合物材料;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包合物的验证方法。
难点: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四单元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1 微囊概述理§2 微囊制备§3 影响微囊质量的因素●基本要求:1..掌握烃微囊化的方法:物理化学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液中干燥法;物理机械法;化学法。
●重点、难点:重点:药物微囊化后的特点;适合制备成微囊药物的种类;微囊药物的质量检测方法;囊材的要求条件;影响微囊质量的因素。
难点:微囊化制备技术。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五单元纳米粒与亚微粒制备技术●§1 纳米粒与亚微粒概述§2 乳化剂、助乳化剂与乳化设备§3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4 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5 醇、酚和醚的卤置换反应●基本要求:1..掌握纳米粒特殊医疗价值;纳米药物特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方法;固体脂质纳米球的制备;磁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2.理解掌握纳米和亚微粒的制备方法和技术。
●重点、难点:重点:纳米药物特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方法;固体脂质纳米球的制备;磁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难点:纳米球与亚微粒的修饰;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六单元纳米乳、亚微乳与复乳的制备技术●§1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2 复乳的制备●基本要求:1..掌握纳米乳的定义;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原理;纳米乳制备成注射剂;纳米乳存在的应用缺陷;复乳的制备;2.理解纳米乳和亚微乳和复乳的制备技术。
●重点、难点:重点:纳米乳的定义;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原理;纳米乳制备成注射剂;纳米乳存在的应用缺陷析。
难点:纳米乳与亚微乳质量评价、纳米乳的制备。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2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第七单元靶向制剂●§1 靶向制剂概述§2 被动和主动靶向制剂§3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基本要求:1..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和特点;靶向制剂的制备技术;经过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系统;理解前体药物;药物大分子复合物等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重点、难点:重点:靶向制剂的制备技术;经过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系统;前体药物;药物大分子复合物等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
难点: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和作用机理。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2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第八单元缓释、控释制剂●§1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2 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和评价●基本要求: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概念和特点;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的特点;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材料分类。
●重点、难点:重点: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材料分类。
少部分学生掌握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
难点:在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系;迟释制剂;缓释、控释制剂特点;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和体内外评价方法;缓(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九单元透皮给药制剂●§1 透皮给药制剂概述§2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3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基本要求:1.掌握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制剂的特点;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组成;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2.掌握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原理,制剂的组成、特点;制剂的技术要点和制备的主要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制剂的特点;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组成;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难点: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原理,制剂的组成、特点;制剂的技术要点和制备的主要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第十单元生物技术制剂●§1 生物技术制剂概述§2 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技术药物概念、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特点;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生物制剂制备的方法;2.理解生物制剂的概念、影响生物制剂稳定性的原因、生物制剂制备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蛋白质类药物的一般处方组成;液体剂型中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
难点:固体状态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与工艺。
●教学方法提示:讲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考学时: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考核要求】掌握:固体分散制备技术、包合技术、微乳和纳米乳的制备技术、缓控释制备技术、靶向技术、透皮给药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熟悉:制备工艺流程,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是应用;了解:第六代药物制剂给药系统以及定时给药系统、定位给药系统。
【成绩记载】●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编写人】苏适【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