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基因分离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55.54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内容: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分离定律的表述和适用条件;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分离定律的概念和表述;2. 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和意义;2. 掌握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概念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以及他提出的基本法则;2. 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解释分离定律对孟德尔实验结果的解释。
二、分离定律的表述(10分钟)1. 介绍分离定律的基本表述:“在杂种后代中,每对纯合子基因组合的等位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再结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组合。
”2. 解释分离定律的含义和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具体的遗传交配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进行分析和解答;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自行解答几个与分离定律相关的遗传问题,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2.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离定律推断家族成员的基因型。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帮助他们建立对遗传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巩固和拓展,使学生对分离定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专题03 基因分离定律【名师预测】从高考命题角度看,一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考查孟德尔遗传学实验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考查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推理、归因、论证、评价的思辨能力;遗传部分的考题考查方式极其灵活,考生需重走孟德尔发现之路,深刻理解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且能运用已有知识对新情境进行分析。
理清遗传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相关计算方法,归纳总结亲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的判断方法,并熟练应用。
【知识精讲】一、基础梳理1.性状类概念辨析(1)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
(2)相对性状的理解要点:“两个同”: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一个不同”:不同表现型。
(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基因类概念辨析(1)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如图中A、B、C和D。
(2)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c和d。
(3)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如图中A和A。
(4)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b、C和c、D和d。
(5)非等位基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D;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B。
3.个体类概念辨析(1)基因型与表现型①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②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二者的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合子与杂合子①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dd、AABB、AAbb)。
《分离定律》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生物教案-分离定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掌握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能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2.能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引入(10分钟):介绍遗传学中的概念:基因、等位基因等;提问:如何解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2.讲解(25分钟):1)分离定律的概念: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它们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分别地传递给子代,分离定律是指在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过程中,它们独立地分离并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2)实验方法:通过自交和回交实验,观察和分析代际间和亲代间基因型的转移和分离过程;3)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3.实验操作(30分钟):1)分组: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操作:实验组通过自交和回交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性状在后代中的分离状况,对照组通过没有回交和自交的普通群体观察和记录性状的分离情况;3)数据收集: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并进行结果分析。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2)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解释为什么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后代中会按照一定比例分离;3)总结:即使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亲代中是杂合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也会按照一定比例分离,每个性状的分离是独立的。
5.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提问:如果红豆的花色由红色基因(R)和白色基因(r)控制,红豆食品厂选取一批红豆种子繁殖,种子表皮颜色呈现红色和白色的比例为3:1,试推断这批种子是如何产生的?六、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2.了解学生的实验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3.评价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篇一: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专题5.1 基因的分离定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比例 3 ∶ 1归纳总结:①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遗传图解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①真核(原核、真核)生物有性(无性、有性)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6.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知识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分离定律的应用(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正推型)(2)由子代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逆推型)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典例1】(2019全国卷III·32)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
第1课时分离定律课标要求 1.说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图中①为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隔离: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图中②为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除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袋隔离: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所结出的源于必修2P20“知识链接”: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思考分析(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都进行了哪些交配类型?提示杂交、正反交、自交、测交。
(2)上述过程中包含哪些判断显隐性性状的方法?提示①一对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根据F1性状判断;②个体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中新出现的为隐性性状。
(3)请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总结自交法有什么作用?提示通过自交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F1是否为杂合子。
(4)测交法有什么作用?提示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②测定F1的基因型。
③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根本目的)。
(5)性状分离发生在什么过程中?提示只发生在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
(6)F1在形成配子时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雌(或雄)配子,F1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总数之比也是1∶1吗?提示不是,一般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
(7)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的条件有①②③④⑤。
①F1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F2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当。
④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8)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否能否定融合遗传?提示能,因为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3.分离定律(1)分离定律的实质、发生时间及适用范围(2)基因类概念辨析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b、C和c、D和d。
②非等位基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D;另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B。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验结果;
3. 了解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
2.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2. 理解细胞分裂和生殖细胞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软件;
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验材料;
3. 实验室用品。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2. 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介绍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3. 展示孟德尔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4. 教师以绘图、实验等形式,展示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5. 练习和讨论:学生进行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目的练习,讨论解题方法和策略。
6. 总结与提高: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遗传规律的理解。
六、作业
1. 完成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目的练习;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历程和发展。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掌握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提高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和综合训练,加深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培养其对生物遗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材地位】《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本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该节内容是前面第二章中减数分裂及生物的生殖等内容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内容时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也为后面学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甚至是选修课本的有关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整个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1.分析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的原因;2.说出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3.阐明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4.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5.确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说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理解测交实验。
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学法引导】1.概念较多,学习上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理解。
2.体验孟德尔的科学探索过程,领悟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苏教版教材本节内容的编排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六小部分:豌豆适宜用作遗传试验材料的原因、豌豆杂交的方法、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教学上,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第一是本节课的新概念特别多,而教材上的甚至都不齐全,因此在编写的学案中第一部分整理了系统的概念,方便学生接受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是本节课容量较大,所以不仅自己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且特别要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进行预习;第三是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的解释”进行教学时,尊重事实,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没有滥用讨论法或是探究式教学,因为天才的孟德尔提出的完美无瑕的解释不是几十个学生讨论一会就能得出的;第四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以及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教学过程】导课在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的是生物的生殖,我们知道生物生殖的子代在性状表现上总是与亲代个体相同或相似,这就是遗传。
(1)条带1代表_____ 基因。
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是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Array ______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
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
10 3 4
3、花粉鉴别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
让待测个体长大开花后,取出花粉粒放在载玻片上,
加一滴碘酒,结果分析:a一半呈蓝色,一半呈红褐色,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b全为红褐色,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能力提升
1-10 CCDAD CDCDD
11.(1)A Aa AA AA aa (2)10 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
(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生出aa的个体。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的: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2.概念的了解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三、板书设计:一、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二、研究过程:1、发现问题2、设计假说,解释问题3、设计试验,验证假说4、得出结论四、教学过程: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一、基本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二、区分概念: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父本、母本三、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子一代;F2—杂种第二代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阅读课本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相关内容,回答: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2.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3.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为什么选用它?一、基因的分离规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研究特点:①试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③使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2)试验结果①无论正交反交,F1只表现显性性状;②F1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于3:1(高茎:矮茎)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思考:①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②显性基因用什么字母表示?③什么是等位基因?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分布有何特点?④生殖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存有的,受精卵中呢?原因?习题反馈:1.性状分离是指()。
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基因的分离C.等位基因的分离D.杂种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2.研究基因传递规律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的遗传来推知的?()A.染色体;B.DNA;C.基因;D.性状3.很多纯种高茎豌豆自花传粉而生成的后代很可能有A.100%高茎;B.25%高茎;C.50%高茎;D.25%矮茎4.在正常情况下,T和t这个对基因会成对存有于()A.合子;B.配子;C.次级精母细胞;D.卵细胞5.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A.DNA复制时;B.有丝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离3.测交——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思考:①为什么要实行测交试验?②测交是怎样实行的?③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子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④测交的遗传图解该怎样写?通过测交,如果预期的结果和实践结果一致,则假说能够上升为真理,由此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与假说推论结果一致→假说上升为真理,若二者不一致时,否定假说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思考:①什么是等位基因?它包括哪两个要点?②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③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染色体同处于平行关系,在杂合子(F1)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实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课时1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一、知识整理1、课本主干知识: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选豌豆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P F1 F2。
③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④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验证。
⑤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⑥基本概念:基因型和表现型;显性的相对性。
⑦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杂交育种医学实践⑧基因分离定律的事例分析。
2、重点知识整理:试验:纯高茎×纯矮茎F1;F1 F2(正、反交)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题=3:1①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②亲本基因型为DDdd,分别产生含D和d的配子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③F1基因型为Dd,产生配子时基因D和基因d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最终产生了含D、d基因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且结合机会均等。
④F2出现三种基因型:DD:Dd:dd=1:2:1,性状分离之比:高茎:矮茎=3:1×隐性纯合子①F1基因型为杂合子测交:F分离现象解释的产生两种验证高矮F3 : 1 相等的配子。
结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杂合子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课时1跟踪训练一、选择题(单选1~6题,多选7~8题。
)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文理综合),19A和a为控制果蝇体色的一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该等位基因分离的细胞是()A.初级精母细胞B.精原细胞C.初级卵母细胞D.卵原细胞2.杭州联考1以基因型为Aa的水蜜桃为接穗,嫁接到相同基因型的水蜜桃砧木上,所结的水蜜桃果肉基因型是杂合体的几率为( )A.0B.25%C.50%D.100%3.杭州联考8人类的多指(A)对正常指(a)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个多指患者的下列各个细胞中不含或可能不含显性基因A的是( )①神经细胞②成熟的红细胞③初级性母细胞④次级性母细胞⑤肌细胞⑥成熟的性细胞A. ①②⑥B. ④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4.2004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26孟德尔揭示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①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②科学地设计试验程序③进行人工杂交试验④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⑤选用了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⑥先选择豌豆再选择紫茉莉、草莓等植物作实验材料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5.盐城市2003-2004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5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A.12.5%B.25%C.50%D.75%6.徐州市2004-2005年高三生物第二次质量检测19已知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用纯合的红果品种与黄果品种杂交,所得F1基因型都为Aa,F1自交,共收获1200个成熟的番茄。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教案
教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
教学内容:基因分离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分离的概念和原理,掌握遗传交配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基因分离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基因分离原理的遗传交配
教具准备:黑体白线果蝇、实验器材、实验仪器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等方式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遗传基础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分离。
二、讲解基因分离的概念和原理(15分钟)
1. 基因分离的概念:指在杂交后代中,两对等位基因相互分离,使各种性状在后代中重新组合和排列的现象。
2. 基因分离的原理:孟德尔定律(随机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独立分配定律)。
三、实验演示基因分离过程(20分钟)
1. 实验操作:通过黑体白线果蝇交配实验,观察后代果蝇的性状分布情况。
2. 分析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基因分离的规律和原理。
四、总结讨论(10分钟)
1. 总结基因分离的规律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基因分离与遗传进化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因分离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结束(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要点,提醒学生复习掌握的内容。
【教学注意事项】
1.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
2. 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意识。
3. 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14讲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基因的分离定律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稳定遗传且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操作:花大、易去雄蕊和人工授粉。
(2)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操作要点2.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交配类型、含义及其应用交配类型含义应用举例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①将不同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②用于显隐性的判断自交一般指植物的自花(或同株异花)传粉,基因型相同的动物个体间的交配①连续自交并筛选,提高纯合子比例②用于显隐性的判断测交待测个体(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于测定待测个体(F1)的基因型正交和反交正交中父方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3.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1)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实验过程实验过程说明P(亲本)高茎×矮茎F1(子一代)高茎P具有相对性状;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在亲本的正、反交实验中,子代的表现型相同F2(子二代)性状高茎∶矮茎比例3∶1(2)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图解假说②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
(3)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4)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
分离定律的实质由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5。
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①选育纯种a.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利用杂合子选育显性纯合子时,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看书)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看书)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看书)
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8)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
注1:逆推类型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 同中生异:同是显性,异是隐性.
◆ 异中生其一,其一是显性,另一是隐性.(条件:后代数量足够多)
注2:逆推类型中遗传病显、隐性的判断
◆ 无中生有为隐性
◆ 有中生无为显性
五、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 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
➢ 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注:AA=aa)
2、指导医学实践: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共同思路:“先分开、再组合”
●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例:
附:杂交育种
方法:杂交
原理:基因重组
优缺点: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
2、指导医学实践:
四、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XX
● 性比:一般1 : 1
●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2、伴性遗传基因型的写法
先写出性染色体,男性XY,女性XX,再在X染色体的右上角写上基因(Y上不写)3、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4、家族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快速判断
无中生有为隐性→病女父或子正常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病男母或女正常为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