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34.38 MB
- 文档页数:80
四肢黏液性脂肪肉瘤的磁共振表现摘要:脂肪肉瘤(liposacroma)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恶性软组织肉瘤的14%-18%⑴。
常发生在脂肪组织较多的腹部和腹膜后、四肢(尤其是下肢)、臂部等部位。
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是脂肪肉瘤的一个常见亚型,占脂肪肉瘤的30%-55%⑵。
肿瘤主要是由各种分化不同程度的脂肪母细胞和粘液样基质组成,由于肿瘤的病理特征,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本组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黏液性脂肪肉瘤的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关键词:肉瘤;恶性肿瘤;磁共振成像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9月具有完整影像资料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3例,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38-62岁;病程6个月-20年。
均表现为局部肿块,无明显疼痛感。
1.2 检查方法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采用PHILIPS1.5T 超导型MR扫描仪,每例患者均行T1WI、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及脂肪抑制序列(SPAIR)及DWI,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Gd-DTPA,剂量为15-20mL,注射速率2.5-3.0mL/s,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
二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下肢,其中2例位于大腿深部肌肉间隙,1例位于小腿深部肌间隙,病灶边界清晰,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受累,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水肿,肿瘤直径约5.3-12cm,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T2WI呈高信号为主,病变边界清晰,本组3例肿瘤均被分隔成多个囊性包块,其中1例肿瘤内见少许短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三讨论3.1 病理学基础:黏液性脂肪肉瘤主要由3种组织学成分构成:富含黏多糖的黏液基质、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母细胞、纤细的毛细血管丛。
文献报道[3]约57.9%的黏液性脂肪肉瘤不含脂肪成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3期151·医学影像·0 引言腹膜后脂肪肉瘤属于一种较为多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其在全身肿瘤中的比例大约为35%左右[1]。
为进一步改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本次研究特选择在我院医治的2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与CT表现的关联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24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8.6±2.9)岁。
临床特征:腹部疼痛8例,腹胀8例,体重下降4例,腹部包块22例。
1.2 方法采用螺旋CT机进行诊断,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矩阵为512×512;扫描范围:全腹部;扫描方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厚度5-8mm,层间距5-8mm,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经高压注射仪器输注欧苏碘海醇100mL后,延时5s,采取2r/s的速度连续扫描50s。
观察病灶CT情况与周围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
所有患者的CT图像均需由3位及3位以上的主治医生阅片审查。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病理结果:2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中,黏液型4例、去分化型4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2例、分化型6例、混合型6例。
6例分化型中,包含脂肪瘤型4例、硬化型2例;6例混合型中,包含脂肪瘤型合并黏液型2例、合并硬化型2例、合并多形性型2例。
CT表现:肿块形态:类圆形5例,占20.83%;不规则19例,占79.17%。
CT平扫:16例肿块显现脂肪组织,CT值在-80至-15HU之间,病理类型:6例分化型,4例去分化型,6例混合型;8例肿块未显现出清晰的脂肪组织,其中4例以液性密度为主,CT值15-25HU,病理类型均为黏液型;4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CT值30-60HU,病理类型:2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
➢软组织是由胚胎时期中胚层衍化而来,在体内分布广泛,除上皮、内脏及其结缔组织支架、淋巴网状系统、脑膜和脑胶质以及体内骨骼外的所有组织均属于软组织。
外周神经和副神经节在胚胎上虽是来源于外胚层,但因其部位在软组织内且相互交织生长,所发生的肿瘤亦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且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与软组织肿瘤相似,故也将其归于软组织范畴。
➢软组织的病变种类繁多,包括先天性病变、炎症、外伤、肿瘤等。
➢着重阐述软组织肿瘤。
➢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为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可发生于含有脂肪组织的全身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颈、肩、背、臀及肢体的皮下组织和腹膜后,亦可见于肠系膜、肾周、肌肉和筋膜下等。
➢常有薄层纤维包膜,质软,边缘清楚。
➢镜下见成熟的脂肪细胞堆积,其间有不规则纤维组织分隔。
➢内可含有其他的间叶成分,如纤维结缔组织、黏液、软骨和平滑肌组织等,分别称为纤维脂肪瘤、黏液脂肪瘤、软骨脂肪瘤和肌肉脂肪瘤,其中以纤维脂肪瘤最常见。
➢脂肪瘤多为单发,偶多发,称为多发性脂肪瘤。
➢本病好发于50到70岁,多见于肥胖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
➢典型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但可产生压迫症状。
➢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肿瘤形态有关。
平片➢显示病变不敏感。
➢边缘规整、清楚的低密度区,圆或卵圆形,随肌肉收缩其形态可发生改变。
➢大小不等,肿瘤越大,透光度相对越强。
CT➢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整的极低密度区,ct值-120~ -80 hu,密度均匀。
➢多呈分叶状,有包膜,内部可有分隔。
➢周围组织受压,肿瘤的密度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难以区分。
➢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
MRI➢脂肪瘤信号具有特征性➢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边缘清楚。
➢在所有序列中均与皮下脂肪信号相同,可含等信号的纤维间隔。
➢在脂肪抑制序列上,T1WI的高信号、T2WI的中高信号可被抑制。
➢增强扫描无强化。
❖前臂可见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
❖T1WI高信号。
❖T2 WI高信号,内部可见纤维分隔。
脂肪瘤彩超的报告单
报告单。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45岁日期,2022年5月15日。
临床诊断,脂肪瘤。
检查部位,左大腿。
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
检查结果: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大腿软组织内见一囊实性异常回声,大小约3.5cm×
2.0cm×1.8cm,边界清晰,内部呈均匀低回声,部分区域可见点状高回声,血流信号分布欠均匀。
2. 未见明显血管包绕和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所示脂肪瘤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症状,符合脂肪瘤的诊断。
结论,左大腿软组织内脂肪瘤一枚,建议结合临床,予以手术治疗。
医生签名,XXX 日期,2022年5月16日。
解读:
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大腿软组织内出现一囊实性异常回声,结合临床症状,符合脂肪瘤的特征。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通常生长缓慢,边界清晰,质地较软,触之呈滑腻感。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脂肪瘤的形态、大小、血流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脂肪瘤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
手术切除脂肪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不会复发。
术前应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检查、术前禁食等。
手术后,患者需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脂肪瘤彩超的报告单显示患者左大腿软组织内出现脂肪瘤,建议结合临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便早日康复。
以上为彩超报告单解读,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脂肪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脂肪肉瘤是一种恶性的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脂肪组织。
它通常生长缓慢,但有时会出现恶变,并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潜力。
对于发现可疑的脂肪肉瘤病例,医生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以确立诊断并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脂肪肉瘤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肿块的大小、位置、疼痛或不适的感觉等。
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肿块的外观,包括大小、形状、质地等,并检查周围淋巴结是否有肿大。
2. 影像学检查:对于可疑的脂肪肉瘤病例,通常会进行一系列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展情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X射线检查:通过X射线技术对肿瘤进行成像,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并了解是否有骨质破坏等情况。
-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对肿瘤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状、质地等特征,并帮助医生指导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计划。
- CT扫描: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肿瘤进行三维成像,可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并了解是否有淋巴结肿大或转移情况。
- MRI扫描: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肿瘤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的详细结构,并了解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 活检检查:活检是确诊脂肪肉瘤的关键步骤。
医生需要通过手术或穿刺方式取得病变组织用于检查。
常用的活检方式有:- 针吸活检:通过穿刺肿瘤使用针吸取少量病变组织进行检查。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较小的肿瘤,能够提供足够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 切片活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检查。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较大的肿瘤,能够提供更多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
- 冰冻切片活检: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即时切取病变组织进行冷冻处理,并通过显微镜快速检查,以确定组织是否为恶性,并指导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4.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全血细胞计数等指标,并帮助医生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