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1
理论综述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邓兰兰㊀㊀开放性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一国技术存量的增加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技术创新程度,也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的获得,表明了国际技术扩散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技术扩散的过程研究技术传播的规律.从事这一类研究的主要是M a n s f i e l d㊁R o m eGo㊁R o g e r s等为代表的技术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一般技术扩散模型.此类研究以国内技术活动研究为主要基础,强调技术扩散主要是基于企业间扩散的结果,但对于国际间的技术扩散的特殊性未做出专门研究.第二类是从技术扩散的路径研究国际技术扩散的机制.这类研究从国际间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出发,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扩散.第三类是从技术扩散效率角度研究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问题研究.这类研究分别从技术供方与技术受方㊁政府与企业等不同角度做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选择理论.一㊁商品贸易与技术扩散(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技术扩散的解释对于商品贸易带来的技术扩散,波斯纳(1961)提出的 技术差距论 与弗农(1966)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做出了描述. 技术差距论 认为技术差距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随产品的进口,进口国在技术扩散中逐渐掌握技术并进行模仿生产,最终成为产品的出口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新产品的技术发展经历创新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技术创新国垄断生产与出口;成熟阶段,技术随出口而扩散,产品进口国能较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并进行生产和出口;标准化阶段,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创新国技术本身的优势丧失,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生命周期.这三个阶段描述了随产品的出口带来的技术扩散,实现了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二)商品贸易中的技术扩散实证研究经济学者主要通过进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检验商品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主要的研究结果为进口的技术扩散效应提供了较强的证据.C o e和H e l p m a n(1995)第一个依据最新理论利用溢出回归框架和双边进口份额进行研究,论证了贸易对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他们证明了两个预测:一是低知识含量国家从高知识含量国家进口的背景下,其生产率得到增长;二是对于一个既定的进口构成中,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越高,它的总体进口份额也越高,从而得出国际研发溢出与进口结构相关,且进口的总体标准对于国际技术扩散也很重要.C o e e t a l (1997)从他们对于高度工业化国家向77个欠发达国家的外国技术扩散的分析中,也找到了类似的效应.与此形成差异的研究来自E a t o n和K o r t u m (1996)及K e l l e r(1998).他们在其模型中显示:一旦距离与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控制因素,双边进口对预测双边专利活动并没有多大帮助. K e l l e r(1998)使用随机的反事实进口份额代替实际进口份额,重复了C o e和H e l p m a n(1995)有关进口份额的回归,结果显示没有强劲的效应.K e l l e r 得出结论,C o e和H e l p m a n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一个国家的进口结构没有多大影响.K e l l e r(1998)的研究结果已经指引一些人怀疑贸易对于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二㊁国际直接投资(F D I)与技术扩散(一)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是指跨国公司具有选择通过直接投资形式进行技术内部转移的倾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B u c k l e y和C a s s o n(1976)及R u g m a n(1981)将交易费用理论引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开创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或垄断因素导致企业无法95«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交易或参加市场交易承担的交易费用过高,从而企业以内部市场交易代替外部市场交易.这里的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特别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先进技术㊁信息㊁管理方式及经验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不完全性.对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技术转让做出很大贡献的开创人是T e e c e.T e e c e(1976)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转让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企业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即利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转移. T e e c e研究了许多技术转让的案例,发现国际技术的交易费用并非可以忽略不计.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形或无形㊁现有或潜在的交易费用阻止了市场成为转让无形资产的有效媒介,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扩大自身边界将交易内部化的一种工具.(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理论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内部化倾向,经济学者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主要来源于非自愿形式的技术外溢,即由技术的外部性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早期的学者们(如H y m e r1970,M o r a n1970, L a l l&S t r e e t e n1977)大多数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很弱,而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力所带来的市场扭曲和市场占领会产生不良的反竞争效果,从而不利于东道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后来占据主流地位的观点则从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及国际技术转让的主体这个角度,强调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扩散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具有技术溢出作用.C a v e s(1974)最早对跨国公司外溢效应的形式和渠道进行了归纳,将外溢效应区分为生产率外溢和技术外溢,同时指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外溢效应以三种方式产生.一是跨国公司打破进入壁垒,使资源配置的垄断性扭曲得到纠正,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跨国公司带来外部压力和示范效应,使本国企业加强技术与研发投资,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是由于竞争㊁模仿或其他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加快技术扩散和转移的速度.(三)实证研究的结果新近不少研究的结论显示F D I没有实际的溢出效应(A i t k e na n d H a r r i s o n1999,G o r d o n H a nGs o n2001,H o l g e r G o r g a n d D a v i d G r e e n a w a y 2002).但K e l l e r(2004)认为这些主要基于微观层面的生产率研究的结论过于悲观,因为同样一些微观层面的研究却相反地显示了F D I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H a s k e t,P e r e i r a a n dS l a u g h t e r2001,G r i fGf i t h,R e d d i n g a n d S i m p s o n2003,K e l l e r a n d Y e a p l e2003),同时一些行业层面分析的文献也支持了F D I的正溢出效应(B a l d w i ne ta l1999,X u 2000).三㊁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扩散(一)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企业通过市场将技术向外部转让的方式.D u n n i n g(1978)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指出,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选择将技术许可授权转让给国外企业使用.该理论将国际技术贸易看成是企业对内外条件加以权衡而做出的权宜选择.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为基础的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本身内含国际技术贸易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方式.即当交易费用下降时,市场交易可能成为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但真正将国际技术贸易解释为技术产生后发展的必然结果的理论是斋藤优提出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的生产收益随技术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技术持有人根据收益的变化调节产品出口㊁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三种形式.最初,企业运用新技术生产产品出口,随市场扩大收益率提高;当该产品运用当地生产要素也能生产时,出口的收益率下降,企业由出口商品转向直接投资,使收益率回升;随着当地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并能仿制产品投入市场,收益率的下降又促使企业由直接投资转向技术转让,以提高技术收益率.该理论揭示出新技术产生后随生命周期变化,技术贸易将成为必然的向外扩散方式.(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扩散研究P e d r o M e n d i(2001)通过分析O E C D国家间1995年至1998年间的技术贸易,说明了技术市场在技术扩散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随着技术市场的逐步完善,比如知识产权的良好保护,企业将更愿意向外部转让技术,国际技术贸易将会越来越重要. P e d r oM e n d i的研究还利用非物化技术的贸易数据,发现技术贸易对生产率具有统计分析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结果确认了技术贸易是重要的技术扩散机制.中国学者李平(2005)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机制研究中认为,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最直接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实现技术扩散.首先,国际技术贸易直接提高了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存量;其06次,在新技术引进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过程及技术应用的示范效应将提高技术能力.四㊁国际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政策研究㊀㊀(一)技术供方因素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技术类型与技术扩散方式的选择问题,主要从技术供方如何选择技术转让方式的角度,分析决定国际技术扩散方式的主要因素.B a r a n s o n(1970)和S t o b u a g h(1984)等发现供方企业面临的竞争状况影响技术的转让方式.当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竞争性技术时,企业多数选择向完全自有的子公司转让技术;当许多企业拥有相似的技术时,企业多数采用合作或许可等方式向外转让技术.技术所处的阶段及技术性质对技术扩散方式有重要影响.M a n s f i e l d和R o m e o(1980)分析了美国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类型,发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平均年限高于向发达国家转让的技术.另外,在转让方式上,许可等向外转让的方式主要与相对陈旧的技术转让相关,而内部化的方式则与新技术的转让相关.B r a d a (1980)和V i c k e r y(1986)认为高新技术更可能是在企业内部转让而不是在企业间转让.另外,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影响企业转让技术的行为.D a v i d s o n,e t a l(1985)的研究发现技术供方对基本的核心技术倾向于内部转让.B u c k l e y 和P e a r c e(1979)的研究显示:在高研发的产业,因技术资产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直接投资成为企业更常见的国际化策略.(二)技术接受方因素研究如果说技术供方行为和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技术扩散的方式,那么技术扩散的成功却主要取决于技术接受方的条件.后来的学者们更加关注技术接受方因素对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特别是对欠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及获得技术扩散成功的问题的研究.首先在技术选择上提出了适用技术的概念.虽然对适用技术有许多的定义,但总体上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效率㊁不过时而且适应东道国特定条件的技术.M e n s c h(1975)认为适用技术最重要的标准是成本㊁当地资源的利用㊁就业的创造及技术操作的复杂程度.R o b i n s o n(1979)的定义是指能以不超过当前世界价格提供产品的技术.选择适用技术的观点是明确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适用技术并非易事.S t e w a r t(1981)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适用技术上的几个障碍:当地技术人才的缺乏;交流的障碍;技术供方不愿意投入开发特定国家的使用设备等.相应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造条件及解决技术转移的障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 o n g(1979)提出了欠发达国家政府促进技术转移的八个措施:控制跨国企业活动;放开先进技术;改进公共和私人机构;建立这些机构与发达国家机构的联系;完善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市场;为生产力部门提供提高技术的激励和管理;发展地区合作计划;依据生产和市场的需要有效改进获取的外国技术.以上研究主要立足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层面,后来的学者们更多是从实证的国别案例中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培训(L a s s e r r e,1982);吸收能力(K e l l e r,1996);人力资本门槛(B i n X u,2000);社会文化因素(P a r ka n dY o o n,2005);知识产权保护(P h i l l i p M c c a l m a n,2005);等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研究显示有两个显著的因素:人力资本与R&D投入.K e l l e r(1996)指出,这两个都是与吸收能力概念相关的因素,一个企业或国家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成功吸收国外的技术.这些技能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形式,许多的研究为人力资本在技术扩散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据(E a t o n a n d K o r t u m1996,T S E i c h e r1999,B i n X u 2000,F r a n s c e s c o C a s e l l ia n d W i l b u r C o l e m a nᶄs 2001).吸收能力的另一种形式是R&D投入,G r i fGf i t h㊁R e d d i n g和R e n e e n(2000)用12个O E C D国家的行业数据所做的研究发现,R&D与人力资本一样在技术吸收能力中有重要作用.(三)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启示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成功地利用国际技术扩散获得技术进步?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现有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至少有下面几方面的启示:(1)发达国家技术扩散的行为既来自内在利益的驱动,也受外在竞争压力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竞争机制及提高竞争能力来促使发达国家向其转让新技术,加速技术扩散.(2)人力资本及R&D对国际技术扩散效率的显著影响,从新的角度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对教育及R&D投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国外技术扩散的条件.(3)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方式和效率,16«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如何利用可控因素选择有效的国际技术扩散途径是企业及政府策略的关键.五㊁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有关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研究很多,但国别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传统理论与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国际技术交易环境的变化,新的问题也有待研究.具体来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中值得关注:(1)拓宽国别研究㊁进行国别比较以及对现存的实证研究差异做出理论解释是商品贸易及F D I两种技术扩散机制深入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关键是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对不同的技术扩散方式的机理做出恰当描述,比如行业内及行业间的技术扩散机理就是不同的.恰当的机理解释有益于实证研究框架的一致,也可以让实证研究更接近事实.同时,在技术扩散的机理研究中,还应注意国际技术扩散的动因与其影响因素的区别和联系.特别要研究发达国家为保持技术领先,总是不愿意将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造成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效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国际间的技术转移障碍.(2)在经济全球化㊁技术更新加速化㊁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的条件下,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的技术扩散将越来越重要.国际技术贸易的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待完善.(3)国际技术贸易制度环境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哈回合已将技术转让议题纳入谈判,这意味着技术扩散将受到技术供方与受方以外的第三方因素影响.研究贸易制度安排对技术创造㊁应用㊁转让和扩散带来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参考文献:江小涓等,2004:«全球化中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2003:«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汤敏茅于轼主编,1989:«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李平,2005:«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当代亚太»第5期.C o e,D T,H e l p m a n,E ,1995,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DS p i l l oGv e r s ,E u 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39:859-887C o e,D T,H e l p m a n,E ,H o f f m a i s t e r,A ,1997, N o r t h -s o u t hS p i l l o v e r s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107:134-149 E a t o n,J ,K o r t u m,S ,1996, T r a d ei ni d e a:P a t e n t i n g a n d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t h eO E C D ,J o u r n a l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40:251-278K e l l e rW ,2000, D oT r a d eP a t t e r n s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F l o w s A f f e c tP r o d u c t i v i t y G r o w t h? ,W o r l dB a n kE c o n o m i cR eGv i e w14:17-47G o n g,G ,K e l l e r,W ,2003, C o n v e r g e n c ea n dP o l a r i z aGt i o n i nG l o b a l I n c o m eL e v e l s:AR e v i e wo fR e c e n tR e s u l t s o nt h eR o l e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D i f f u s i o n ,R eGs e a r c hP o l i c y32:1055-1079X uB.,W a n g J.,1999, C a p i t a l G o o d s T r a d ea n d R&D S p i l l o v e r s i n t h eO E C D ,C a n a d i a n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 32:1258-1274.B e r n a r d A.,J e n s e n B.,1999, E x c e p t i o n a lE x p o r t e r P e rGf o r m a n c e:C a u s e,E f f e c t o r B o t h?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47:1-25.C l e r i d e sS.,L a c hS.,T y b o u t J.,1998 I sL e a r n i n g b y E x p o rGt i n g I m p o r t a n t?M i c r o-d y n a m i cE v i d e n c e f r o m C o l o m b iGa,M e x i c o,a n d M o r o c c o ,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Gi c s113:903-948.T e e c eD.J.,1977, 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n s f e rb y 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F i r m s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87:242-261.J a e h w aL e e,2002, E s s a y so n T r a d e,F o r e i g n D i r e c tI nGv e s t m e n t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f f u s i o n ,D u k eU n i v e r s i t y, UM IN u m b e r:304157.M e n d i.P e d r o,2001, T h r e eE s s a y so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Go g y T r a n s f e r ,N o r t h w e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UM IN u m b e r:3033536.(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责任编辑:狄雷)26。
动态均衡与经济发展模型
动态均衡模型的基本概念是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是通过各个参与者在
市场中进行的买卖行为达成的。
这些参与者可以是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等。
在均衡状态下,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达到动态平衡,即供给与需求数量
相等,并且价格也达到了均衡水平。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经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投资、消费、创
新等行为实现的。
这些行为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通过时间的推移,
会导致经济系统中的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化。
为了使经济系统保持动态均衡,参与者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
比如,当市场需求增加时,生产者需要增加产量或者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
需求,从而达到均衡状态。
相反,当市场需求下降时,生产者需要减少产
量或者停产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
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系统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增长。
政府
的干预可以使经济系统更快地调整到动态均衡状态,加速经济发展。
此外,创新也是动态均衡模型中的重要要素。
创新的引入可以改变市
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创新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新产
品的推出等形式表现,从而为经济系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综上所述,动态均衡与经济发展模型是一种描述经济系统中资源配置
和经济增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均衡条件和动态调整机制,描述了经济系
统中不同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系统的运
行规律,并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特征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该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模型,能够捕捉经济系统中的各种关联和相互作用。
它通过考虑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来描述经济运行的动态演化过程。
在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特征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外部冲击,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变化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等。
这些因素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导致经济波动的数量变化。
其次,内部冲击也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数量的重要因素。
内部冲击包括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政府政策调整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与外部冲击密切相关。
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时,中国经济的波动数量也会增加。
其次,内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调整政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能引发经济波动的增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不仅受外部和内部冲击的影响,还与中国经济结构本身的特点有关。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等。
因此,在分析中国经济波动数量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波动数量的特征。
外部冲击和内部冲击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数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需要考虑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领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研究经济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概念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研究经济体内部多个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数学模型。
它的核心思想是,经济体中的各个部门和个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决策会对整个经济体产生影响。
通过建立这种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应用1. 经济增长研究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研究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探讨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预测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等要素的比例,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 资源配置与福利分析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还可以用于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福利的分析。
通过模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政策对福利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来分析其对个体福利的影响,并找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的最优配置方式。
3. 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提供一个分析这一过程的框架。
通过模拟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政策干预手段,我们可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这种模型,我们可以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体内部各要素的影响,进而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例如,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就业。
而如果政府希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提高教育投资等来实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还需要考虑到众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111 1 12008年度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立项一览表重大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应急机制研究郝康理四川省统计局2 民生问题统计评价研究孙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3 中国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统计研究凌亢南京人口学院4 中国统计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李纲国家统计局研究所5 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应用体系研究张永光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6 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能源消费统计研究孟庆欣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7 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李飞跃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重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及政策效应的统计评价钟春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 住户调查样本采集及抽样框设计研究王雁南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3 信息化对企业绩效与行为影响的测评方法研究刘敏西安财经学院4 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夏明会广州大学商学院5 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王卫重庆市统计局科研所6 中国劳动力流动中的城乡分割统计研究钱雪亚浙江大学7 基于统计的组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李卫东北京交通大学8 政风行风民主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武军定天津市统计局9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江苏为例冯缨江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所10 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研究钱海婷西安财经学院11 人口迁移对人口出生率影响的测度杨益民南京财经大学12 煤炭企业节能减排体系研究刘中文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3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财政支出统计与绩效评李社宁西安财经学院价问题研究14 统计数据管理方法研究胡帆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15 企业统计会计核算系统整合研究刘焕峰桂林工学院16 政府统计组织模式改革与统计流程再造史代敏西南财经大学17 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应研究马成文安徽财经大学18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结构式凯恩斯乘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武康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 我国煤炭成本统计与计量问题研究刘传哲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评价陈正西安财经学院21 统计数据质量的协商智能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樊相宇西安邮电学院22 中国人口、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门可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统计系23 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胡西厚滨州医学院24 住户部门非SNA生产核算方法研究徐蔼婷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25 服务业统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研究杨灿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26 基于羊群效应的商业银行信贷范式研究邹新月广东商学院27 中国金属期货价格指数编制研究徐国祥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28 社会调查中样本容量的确定耿修林南京大学商学院29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张建刚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 县级统计工作运行机制及其完善徐晓海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与评价研究曾学文北京师范大学32 中国社会救助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刘凤芹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3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评估王亚菲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34 收入分配统计核算体系研究叶青湖北省统计局35 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潜力与趋势研究王桂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6 服务业核算方法制度研究与实证孙秋碧福州大学37 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王桂新复旦大学一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中国能源消费及能源进口需求:能源平衡模型的冯蕾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应用2 中国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李伟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3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施凤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4 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江苏为例徐瑾南京审计学院5 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崔琳琳盐城工学院6 长三角地区家族企业发展与绩效评价的统计研究吴梦云江苏大学7 百货业服务水平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张泳暨南大学8 住户调查样本采集误差与修正方法研究彭现美安徽财经大学9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马有才山东科技大学10 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组织沿革研究章国荣国家统计局11 空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基于投入产出地区间分析框架的实证与对策研究张宝军中央财经大学12 中国金融发展宏微观效应实证研究黄炳艺厦门大学13 基于房地产市场结构的调控体系研究刘树枫西安财经学院14 代际贫困的统计监测陈年红安徽财经大学15 我国政府R&D预算拨款或支出(GBAORD)调查方案研究钟卫中国人民大学16 重点税源监控与评估的统计研究张伦俊南京审计学院17 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顾建平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18 国家能源使用安全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邹艳芬江西财经大学19 金融开放的统计测度及国际比较研究刘颖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 辽宁省社会核算矩阵编制研究陈瑾玫辽宁大学21 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质量的测评方法与控制体系研究张杰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2 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潘晓凤西安财经学院23 非线性经济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马薇天津财经大学24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为对象阮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5 我国能源结构、消费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高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26 能源消费与节能空间的统计研究马立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7 我国农民工受职业病危害等级划分及预警体系研究杨振光鲁东大学28 科研团队R&D绩效统计评价研究何娣江苏大学工商学院29 中国家庭等值尺度研究—以上海为例陆康强复旦大学30 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夏万军安徽财经大学31 粮食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王广深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2 基于S(森)指数的贫困度量研究洪名勇贵州大学33 汇率变化与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魏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任英华湖南大学统计学院35 我国粮食产量的省级风险区划及其保险定价研究梁来存湘潭大学商学院36 统计数据汇总视角下政府统计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袁淑清白城市行政学院37 典型地区农民工收入状况的统计研究彭建平徐州师范大学38 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监测评价方法及软件系统安文山东工商学院39 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赵峰山东科技大学40 能源及节能统计问题研究李林梅西安财经学院41 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王培勋西安财经学院42 居民“财产性收入”统计的国际比较—方法、现状与启示王志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43 信息技术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张红历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44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中的货币政策实证研究毛剑峰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45 人口迁移对新疆绿洲的影响分析方敏石河子大学商学院46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金融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杨振宁安徽财经大学47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及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分析尹伟华安徽财经大学48 Copula的理论及其拟合优度检验研究张孔生安徽财经大学49 “有指导”的电话调查技术—基于数据挖掘的理念马景义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50 新货币政策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统计分析—以珠三角为例胡竹枝华南理工大学51 产业转移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周文良华南农业大学52 中国海洋的经济贡献度研究伍业锋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53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意愿与选择研究李立清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54 县乡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及供给标准研究李燕凌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55 城乡差距程度与趋势研究史修松淮阴工学院56 产业内贸易统计指标研究及中国贸易状况实证喻志军中国人民大学分析57 企业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研究宋永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58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演化分析与实证研究石岿然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9 统计工作成本问题研究王爱华山东科技大学60 我国投入产出消耗系数预测及修订实证研究耿显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1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贾晓峰南京审计学院62 当前人口态势下劳动力供求预测与公共政策选择卢继宏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63 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问题的研究杨殿学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64 进口废五金循环再利用的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与评价宁自军嘉兴学院65 中国IPO市场效率的统计研究贺炎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6 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影响的统计调查与实证分析韩兆洲暨南大学统计学系67 我国政府统计工作成本问题研究苏永明山东工商学院68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颜卫忠西安财经学院69 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公平性的统计研究亢大麟西安财经学院70 区域人口迁移矩阵及其应用研究李新运山东经济学院71 统计工作中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研究陈爱玲西安财经学院72 我国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刘玉玲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73 天津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李红继天津财经大学74 关于生产率增长内生化问题的研究金剑河北大学75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李林杰河北大学76 基于IT治理的政府统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孙晓琳西安财经学院77 经济时间序列数据结构转折点的诊断研究与应用崔畅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78 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溢出效应吴江西南财经大学79 我国不动产价格与通货膨胀联系研究黄树青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0 中国民生指数评价体系研究陈钰芬浙江工商大学81 教育数据中的非参数统计推断陈希镇浙江省温州大学数学学院82 中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结构优化与绩效提高研究韩东林安徽大学83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安徽的统计研究黄永兴安徽工业大学8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效果研究张桂香首都医科大学8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空间统计理论与实证分析闵素芹中国传媒大学86 放权与经济增长:对我国计划单列城市的实证研究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7 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袁建文广东商学院88 电子商务统计研究曾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89 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中的伪回归问题研究李松臣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90 R&D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王孟欣河北大学91 创新型企业评估研究-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张琳南京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9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刘凤娥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93 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以烟台威海地区为例白日荣山东工商学院94 畜牧业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及样本估计雷怀英山西财经大学95 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张伟济南大学96 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度与税收政策体系研究刘明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97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博弈分析和制度改进熊祖辕四川省统计局98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路维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99 四川旅游产业监测方法制度研究郭凡春四川省统计局100 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关系实证研究吴诣民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宏观审慎分析模型与工具一、宏观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评估模型(一)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方程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假设单个经济体具有理性预期最优行为;二是假定存在稳定的均衡,且模型的风险因素是完全外生的冲击,这些外生的冲击促使经济暂时偏离稳态(steady state),并随着不同个体的最优化行为最终动态收敛于稳态;三是典型DSGE方法不能涵盖非理性、无效率市场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在实体经济向一个新的均衡点调整时,运用DSGE模型可以(1)分析并理解外生性冲击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DSGE模型可解释:宏观变量对累积冲击(aggregate shocks),包括实体冲击(如生产率、外生需求等)或货币冲击的反应;(2)不同经济政策的传导渠道;(3)实际或名义刚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系统性风险可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示,实体经济冲击或外生金融冲击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并通过经济繁荣时期信贷过度投放和GDP超速增长进行传播和扩散。
工作组将放贷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金融摩擦(financial frictions)因素纳入模型,从而更好地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问题,如金融部门冲击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货币政策及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作用等。
例如,工作组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存在金融摩擦,需要采取积极的降息政策以抵消负面金融冲击的影响。
另一项研究通过运用改进的DSGE模型来评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设计最优政策组合。
工作组运用DSGE模型得到的研究结论仅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这些研究倾向于关注每一次孤立的金融冲击。
不同类型的金融冲击其影响结果和传导机制都有较大差异。
其次,运用DSGE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须在简洁性和透明度之间、真实性和完备性之间寻求平衡。
(二)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包含一系列模型与工具,可以评估各种外部冲击情景下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宏观压力测试已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中。
举例说明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用途一、数学模型的定义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或具体问题的抽象和描述,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它是通过建立数学关系式、方程或不等式来描述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达式。
二、数学模型的用途1. 自然科学领域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数学模型常用于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
例如,用微分方程模型来描述物理过程中的连续变化,如弹簧振动、流体流动等。
2. 工程技术领域在工程技术领域,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优化工程问题。
例如,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资源配置和生产计划问题,用回归模型来预测和优化产品性能。
3. 经济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研究和预测经济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例如,用供求模型来分析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宏观经济波动。
4. 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例如,用博弈论模型来研究决策者之间的策略选择和结果,用网络模型来分析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影响。
5. 生态学领域在生态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研究和预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用捕食者-食饵模型来描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用种群动力学模型来研究物种种群的变化。
6. 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优化疾病的传播和治疗策略。
例如,用传染病模型来研究疫情的扩散和控制措施,用药物动力学模型来预测药物的剂量和疗效。
7. 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数学模型用于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
例如,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期权的价格和风险,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模型来优化资产配置和风险收益。
8. 计算机科学领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算法设计和性能分析。
例如,用图论模型来表示和解决网络优化和路径规划问题,用随机过程模型来分析和优化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9. 市场营销领域在市场营销领域,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和优化市场营销策略。
例如,用市场细分模型来识别目标客户群体和制定定位策略,用市场响应模型来评估广告和促销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