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1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530.63 KB
- 文档页数:10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案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案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案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案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案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案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案目标18一、设置教案目标的意义18二、教案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案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案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案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案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案19第三节设置教案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案组织19三、教案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案因素教案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案中起关键作用(教案过程的主导)* 教案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案大纲、教材、课程* 教案媒体—教案内容的载体、教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项和D项不是新的问题。
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A.定势B.功能固着C.缺乏生活经验D.粗心大意【答案】B【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3.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答案】D【解析】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的储备。
专家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是一种再认的过程;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尾到头地解决问题。
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是根据象棋专家的特点发明的,而不是新象棋手的特点。
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
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答案】A【解析】脑激励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加工策略【答案】B2.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学习策略是()。
A.谐音法B.抄写法C.过度学习D.概括【答案】D3.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答案】B4.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堂管理影响了教学B.教学影响了课堂管理C.二者相互发生影响D.二者基本上不发生相互作用【答案】D5.在儿童的学习策略训练中,使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是()。
A.使儿童能陈述策略学习的重要性B.开展学习竞赛C.使得儿童知道策略应用的适当条件D.使得儿童亲身体验到应用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答案】B6.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的时间是()。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答案】C7.记忆圆周率“3.14159……”时采用口诀“山顶一寺一壶酒……”,这种加工策略是()。
A.位置记忆法B.首字联词法C.限定词法D.关键词法【答案】C8.加涅智慧技能层次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
A.阐明了智慧技能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B.把认知策略看成是智慧技能的最高形式C.提出了智慧技能的发展观D.阐明了不同智慧技能形成的条件【答案】D二、概念题1.学习策略答:学习策略是指一种操作对策系统。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具体地说,学习策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艺术性、主动性和对策性。
学习策略既可以是一般性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发现,一般性学习策略主要有四种:①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②承认局部目标的策略;③灵活探索策略;④将局部整合为整体的策略。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0.2课后思老题详解一、选处聽1.卜死对技能描述止硝的是()°A.技能就是活动程存B・找能就是潜能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岛的D・技施一、•子就能学公[??«] C【解方订技能固R经过练习而获彻的合乎池則的认知涵动或射休活动的动仆方式-它足在片尺的学习过耳中.2.慄作技能按照慄作的违续性的不同分为(>.A.時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连贲技能和不连贡技能C.封丙技能和开放件技能D.器城世技能用开成羽技能【拎知»tm】连赏技能是描以止续.不何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不逐穴技能是指对特定的忙帑刺激做出的将定的运动’这是粮据慄作的连续性的不同而划分的。
3.卜死風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A.驾枝汽车B.洗衣眼C.解两步应用功D・听鹑声咅【轩案】C【昭】心钞技施忌一件凋节和左別心智沼功先形成的舍?法则的心削沾功方式.阅汝技能、写作技能、运□技施、解理技能咎那足常见的心咎技能,4・下列不屈「右特技能的待点的是()•A.内潜性B.客观性C.倚堀性D.观念性【林】B【解折】心出技能与樣作技黴HI匕具有以个特点:①动作対皱的卫念性;②动作执行的内濟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5.卜列"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络习说法不正備的是<>.A.练习包拈有意义的虫寂和&锻B.练习緩足不断的皿奴C.练刃中存在禹贩底乂I).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右快.快慢变化不犬二种形式【答知Btm】体刃是描以电成某种技能为p的的学刃加J・杲以京押一宜的幼作方式为u标血进行的反7槪作过理・练另包拈虫父和反35・不足单•纯的反取操作或机城虫口・而足以滋提・定的活动力式为II标的反父.学生的动件技能的练习戌绩谨步捉為上婴R现E动什速喪机快和砒规性捉尚i..其&现形弍冇•种:①练习进步先快片慢.②练习遊少先慢月快・③纵习迓少先圻比较徴.庄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淀阶段往IE出现进步曾呵停顿境娥・称之为BilSfM・一、处存題1 •番込技能和习旳的区别和联系.存:煦缄的技確和习愷两丹之间是3K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O护如2(1>联系习悄和熟练的技能都差门动化r的动件系统.任何习惯我开了门动化的汕幼动忙系统恋无法龙瓦(2>区别①习很足实现导町功的需蚊已成为一种实现英种IT动化动仆系绞的心埋倾向.当人适时地将於种另燈实现时.该人號获紂了满足.产生裔快的心佈:反Z,就却;I起不愉快的俗绪.血魁练技曉则仅仅足•种白动化的动作方式.不•定与人的需要联纟在•起.②豹嫁技能是4有日的、有计划的纷习屮形成的.向习熾却可以在无帝中.通过简e的尬咫养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
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视频讲解]人类的文明史,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加涅(Gagne,1977)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定义(1)美国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Simon)认为问题(problem)是指: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事实上,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就有了问题。
(2)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含三种成分:①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②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③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亟待解决的因素。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到香港,最好的路线应该怎么走?”;“求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都是结构良好问题,因为学生可以根据给定信息和目标,选择明确的解决方案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例如,“修电脑”,其初始状态不明确,要先检查电脑的故障出在哪儿;“用Photoshop做一朵漂亮的玫瑰花”,其目标状态不明确,什么样的玫瑰花才算“漂亮”;让学生考查当地城市的污染状况并写出一篇论文,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甚至问题解决方案都不明确。
结构良好与不良问题的比较(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常规性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例如“有人买来5根2米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真实性问题(authentic problem):例如与上面的常规问题相对应的真实性问题为“有人买来4根2米5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研究者发现学生能很好地答出常规的问题,但是对于真实性问题却只有17%的人给出正确的答案。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1.1复习笔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问题是指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①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良好问题。
②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把问题分为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①常规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②真实性问题是指生活实际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传统观点对于问题解决的模式,传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桑代克提出的试误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②评价:试误说看到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系列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尝试错误的阶段,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系列操作,但是,它认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过程是盲目的,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2)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顿悟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
②评价:顿悟说注意到了重组情境的认知成分,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人们所强调的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但是把这种认知成分看成是先验的,并且还片面强调顿悟,取消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
B.系鞋带
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打电话
【答案】C
【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项和D项不是新的问题。
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A.定势
B.功能固着
C.缺乏生活经验
D.粗心大意
【答案】B
【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3.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
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
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
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
【答案】D
【解析】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的储备。
专家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是一种再认的过程;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尾到头地解决问题。
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是根据象棋专家的特点发明的,而不是新象棋手的特点。
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
A.脑激励法
B.分合法
C.自由联想技术
D.创造性思维法
【答案】A
【解析】脑激励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答案】C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
这些问题可以分为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
(1)问题因素
①问题的刺激特点。
当解决某一个问题时,这个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在个体面前。
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问题的刺激特点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②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③反应定势。
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有时也会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④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是指搁置问题对问题解决所起的作用。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
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的现象。
(2)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
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
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
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
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
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
此外,个体的好奇心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用一种模式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
答:(1)基克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
基克等人根据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认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助于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模式,见图11-1。
图11-1 基克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
(2)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代认知派模式基本上都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诸成分,从记忆中激活旧有的信息,或寻找新的信息。
如果失败了,就可能退回到最初的问题,另找方法,或重新定义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问题解决不是线性的,问题解决者可能跳来跳去,跨步或联合一些步骤。
3.举例说明几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答: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地、系统地检查问题、依据的证据以及解决方案来对结论进行评估。
尼德勒认为,批判性思维包含12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分为定义和明确问题、判断相关信息以及解决问题或做出结论等三个方面。
(1)定义和明确问题
①识别中心论题。
识别一篇文字、一个评论、一个政治讽刺画的中心大意或包含爱评论中的理由和结论。
②比较异同点。
能比较各种人物、观点、同一时刻或不同时刻的情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确定哪些信息是相关的。
能识别可证实的和不可证实的、相关和不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别。
④形成适当的疑问。
这个疑问能引导人们对某个问题或情境进行更深刻、更清楚的理解。
(2)判断相关信息
①区别事实、观点和合理的判断。
能运用某个标准去判断某个观察和推理的质量。
②核查一致性。
能确定某种论述或符号在上下文中是否彼此一致。
③识别原型和套话。
能识别对某个人、团体或观点的陈词滥调或习惯用语,这些套话的含义一般都是恒定的。
④识别偏见、情感因素、宣传以及语义倾向性。
能识别包含在一篇文字或图表中的偏见,确定来源的可靠性。
⑤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
能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异同。
(3)解决问题或做出结论
①识别材料的适当性。
能决定所提供的信息在质和量上是否足以证明一个结论、决定、概括性的命题或似乎合理的假设。
②预测可能的后果。
能预测某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可能的后果。
4.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识别有效信息。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
这意味首先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
②理解信息含义。
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
这就要求其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
要成功地表征问题就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是语言理解,理解问题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