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造血与血象特点共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26
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一、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
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肝造血期在胚胎2个月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骨髓造血期6个月之后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记忆窍门:2-6、2-6、6-2(14~15题共用备选答案)(2002)A 骨髓B 胸腺C 脾D 中胚叶E 肝【助理2002】14 胚胎第4周时造血器官是 D【助理2002】15 胚胎第6周后主要造血器官是 E(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 (2005)A 卵黄囊B 胆囊C 淋巴管D 肝脾E 骨髓【助理2005】21 胚胎第5周时主要造血器官是 A 【助理2005】22 胚胎第5月时主要造血器官是 D与往年试题比较:本题与【助理02】试题都是考察胚胎期造血的试题。
题干解析:正确答案分析:由以上分析,胚胎第5周时主要造血器官是卵黄囊,胚胎第5月时主要造血器官是肝脾。
胚胎第4周时造血器官是中胚叶。
胚胎第6周后主要造血器官是中胚叶。
备选答案分析: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二)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考试重点)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儿童期时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
【执业2000-4-56】6.小儿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造血器官主要是A 卵黄囊B 中胚叶C 肝脏D 骨髓E 脾脏【助理2005-2-080】15学龄期儿童造血的红骨髓位于(2005)A 胸骨题干解析:从5~7岁至18岁左右红骨髓仅存在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骨及长骨近端。
儿科必备知识之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造血特点(一)胚胎期造血造血是血细胞形成的过程。
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造血部位发生的先后,可将此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时开始,肝脏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减退。
胎肝造血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在此期间胎盘也是一个造血部位。
约于胚胎第8周脾脏开始造血,以生成红细胞占优势,稍后粒系造血也开始活跃,至12周时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胎儿5个月之后,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至出生时成为终生造血淋巴器官。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胚胎第6~7周已出现胸腺,并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胚胎期胸腺还有短暂的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功能。
胚胎第11周淋巴结开始生成淋巴细胞,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
胎儿期淋巴结亦有短暂的红系造血功能。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时才开始造血活动,并迅速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二)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5~7岁开始,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年长儿和成人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小儿在出生后前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代偿潜力小,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就会出现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
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小儿造血与血象特点造血器官起源于中胚叶,小儿在胚胎期及出生后的不同发育阶段,造血的主要器官并不相同。
一、小儿造血特点(一)胎儿期造血血细胞的生成始自卵黄囊的血岛,然后出现肝、脾等器管髓外造血最后转移至骨髓造血。
胎儿期造血可分为三个阶段:1.中胚叶造血期自胚胎第3~4周就在卵黄囊上形成许多血岛,这些血岛的细胞,分成内外两部份,边缘的细胞形成血管网的原始内皮细胞,中间的细胞从血管游离至管腔,变成原始细胞,染色呈强嗜硷性,不含血红蛋白,分化后开始出现血红蛋而成为原始红细胞,此种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粗糙,与巨幼细胞相似。
从胚胎8周后,血岛开始退化。
巨幼红细胞样的血细胞逐渐减少,至胚胎12-15周消失。
2.肝、脾造血期:脾造血期,以肝脏造血为主。
约自胚胎第8周开始,在肝脏的窦状隙出现造血细胞。
肝脏制造的红细胞与卵黄囊制造的原红细胞不同,它的胞体较小,,胞核的结构与骨髓的原红细胞近似,称为定型的原红细胞,它可分化成无核的红细胞,经血窦壁进入血流。
胚胎2-6月,肝脏造血最为活跃,此时可见少量的血小板和粒细胞,于胎儿3个月左右脾脏可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同时出现破坏血细胞的功能,至胎儿5个月时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活动减少,并逐渐消失,而造淋巴细胞的功能可维持终身。
约自胎儿4个月开始淋巴结和胸腺也参与适淋巴细胞。
3.骨髓造血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骨髓出现造血活动,最初,骨髓制造的血细胞很少,而且主要造粒细胞。
不久,骨髓迅速地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至胎儿30周,骨髓中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等系统增生都很活跃。
初生时所有的骨髓都充满造血组织。
胎儿期造血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互相交错的。
(二)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新生儿及5岁以内的小儿生后造血主要限于骨髓,这个时期全身骨髓腔充满了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5岁以后随着生长发育减慢,长骨干中的红髓开始脂肪化并逐渐形成黄髓,而红髓相应减少,至18-20岁的红髓仅分布于扁骨,短骨及长骨的近心端。
小儿造血和血液的特点……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胚胎期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脏,最后在骨髓,胸腺及淋巴结等处。
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图1)(一)中胚层造血期约于胚胎第4周起即开始出现红细胞造血,在卵黄囊各处及胚体中形成许多血岛,血岛中间的细胞形成原始的血细胞。
在胚胎第6周后,此种中胚层造血开始减退,至胚胎第9周时,这种造血活动巳明显减少,代之以肝脏造血,可见中胚层造血期主要是在胚胎的前两个月。
(二)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5~6周起,肝脏出现造血功能,至第5个月时达顶峰,以后逐渐减退,肝脏造血先是产生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颗粒白细胞。
在肝脏造血开始两个月后的几周内,脾脏也参与造血,但为时较短,至胚胎5个月时巳停止生成上述细胞,偶有延至出生时。
但保留造淋巴细胞的功能。
(三)骨髓造血在胚胎第6周时即出现骨髓,但其造血作用是从胚胎第5个月时开始,并迅速地成为生成红细胞和白细胞主要器官,直至出生2~3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只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才再呈现造血功能。
胸腺从胎儿期一直至出生后为生成淋巴细胞的重要器官。
淋巴结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参与淋巴细胞的生成。
二、生后造血为胚胎造血的继续,可分为骨髓造血与骨髓外造血。
(一)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小儿在出生后头5年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在5~7岁时长骨干中有脂肪细胞出现于造血细胞之间。
随着年龄增长,脂肪细胞组成的黄髓增多,而红髓范围逐渐减少,至成人时红髓仅限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及长骨端。
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由于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少,如果造血需要增加时,就容易出现骨髓外造血。
(二)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淋巴结与脾脏有造淋巴细胞的功能。
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