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分水镇高三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一比较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2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总结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内容要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对自然选择的理解(1)选择的对象:自然选择表面上是对一个个不同生物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进行选择。
从分子水平上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进行选择,从而改变着种群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
(2)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一种或几种起主导选择作用,如在干旱环境中水起主导作用。
(3)选择的手段:选择生存斗争。
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从而完成一次对生物的选择。
(4)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使之得以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朝着特定的方向进化发展,久而久之,便产生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3.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起选择作用,并不影响变异的方向。
通过环境选择将生物个体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
4.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的比较有利变异是指有利于生物在环境中生存的变异,而不利变异是不利于生物在环境中生存的变异。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取得有限条件的能力强,因而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大部分的个体具有不利变异,它们取得有限生活条件的能力差,因而在生存斗争中,被环境淘汰(不适者被淘汰)。
所以,生物具有的变异类型决定着它们在生存斗争中的命运。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建立解释模型解读: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突变和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是新基因的产生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4)基因型频率:在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数的比例。
(5)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种群个体数×2×100%;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2×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100%。
A=p AA=p2(p+q=1)↔ Aa=2pqa=q aa=q21A=AA+1/2Aa;a=aa+1/2Aa(A+a=1)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小结:改变了的环境,是一个选择因素,而不是生物变异的诱变因素。
在环境改变以前,生物就存在变异,环境只起选择作用,并不影响变异的方向,环境选择将生物个体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
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即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定向的。
6、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①概念不同。
②范围不同。
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种群组成的。
综合复习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进化学说: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
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
种群基因库——
基因频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生物可遗传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2)突变和重组是随机、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基本概念:
隔离——
物种——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一、自然选择学说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具体内容“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模型洗染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主要内容(1)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2)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3)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4)自然选择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模型3.模型解读(1)自然选择的对象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两个方向——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定向。
(如下图)4.历史贡献(1)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
(3)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束缚。
5.局限性(1)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三、典例精析:1.《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观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有提出。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复习指导: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将这种适者生存和适者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中所有个体中包含的所有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中包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022高考指南:热门专业院校收费标准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
高考
入场安排
12下一页尾页。
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2)对种群概念的理解①种群概念中的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②种群概念中的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③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特点: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个体彼此之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1)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2)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代表种群的基因库。
(3)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随着繁殖把自身的一部分基因传给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所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可表示为:基因频率=某个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总数×100%(1)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2)自然选择通过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基因型频率某个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可表示为: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计算方法(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100个个体基因型为30个AA、60个Aa、10个aa,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作含2个等位基因,那么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由此可知:A基因的数量是2×30+60=120个;a基因的数量是2×10+60=80个;A的基因频率为120÷200×100%=60%;a基因的频率为80÷200×100%=40%(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某个具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放入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 AA、P Aa、P aa表示。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生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复习一 比较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①隔离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②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判一判]1.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提示 种群。
2. 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 ) 提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两个方面——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 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 )提示 在喷洒农药前,害虫抗药性已经产生,农药仅起选择作用。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提示不是定向改变。
5.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提示隔离,不是地理隔离。
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 提示前半句对,后半句造成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除突变外,还有自然选择等因素。
2023届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生物演化的原理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本文将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的内容,对2023届高考生物考试中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了三个重要的部分:变异、遗传和选择。
关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逐一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变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
变异是指生物个体在生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多样性。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它为后续的遗传和选择提供了基础。
变异有两种基本形式:突变和基因重组。
突变是指由于基因的突变或基因组的改变而产生的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突变是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基础,它提供了生物形态结构和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基因重组是指基因在重组过程中的重新组合,它使得生物的基因组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遗传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通过遗传物质(如DNA)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基因的传递和表达使得生物的性状在群体中传递和积累。
遗传通过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以及基因频率的变化等方面,对生物进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遗传的基本原则是孟德尔遗传规律,即显性和隐性性状遵循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型的表现型受到基因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最后,选择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键。
选择是指生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由于优势性状而存活和繁殖的过程。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之一,它通过适应性和性选择等方面,对生物种群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选择和筛选,从而使得适应性较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繁殖后代。
选择可以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两种形式。
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环境中的选择作用,它使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促进了种群的进化。
人工选择是指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对生物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繁殖,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和要求。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二聚焦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梳理物种的形成过程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二者关系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易错警示物种形成与两种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时期,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3.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答案 B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
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
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
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 B解析地理隔离有利于生殖隔离的形成,但有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c与d 虽然没有地理隔离,却可能因为二者之前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b和d 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可能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若c和d未形成生殖隔离,则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点一 比较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
化理论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①隔离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②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判一判]
1.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 )
提示 种群。
2. 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 )
提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两个方面——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 提示在喷洒农药前,害虫抗药性已经产生,农药仅起选择作用。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
提示不是定向改变。
5.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提示隔离,不是地理隔离。
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 提示前半句对,后半句造成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除突变外,还有自然选择等因素。
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 提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8.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 提示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
9.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 提示还必须产生可育后代。
10.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提示直接选择对象是表现型。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
(1)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易错警示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点误区
(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把抗药个体的形成误认为是农药诱导产生的: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
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
同一
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 D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D 项不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内容。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增大的。
技法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