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4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立意】1.单元大概念:“大中国”2.大单元主题:走向“大中国”的时代3.单元结构:4.课时线索:明线: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暗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程内容要求:认识两宋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教材分析:历史阶段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造就了多元一体乾元气象。
这一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先后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与这一阶段的冲突和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教材内容来看:“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气象、社会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则呈现了多元性和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新景观,包括理学理论体系,宋词、元曲、话本等新文学体裁和科技成就。
总体来看,本课时涉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容量偏大、知识点多,且部分内容与初中重合。
【学情分析】教授对象: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部分内容(两宋经济、宋元科技文化和城市),且具有一定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
但经济和思想板块理解难度大,学生易生畏难情绪,要求教师应深入浅出,将尘封的史料和活跃的学生对接。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2.难点:理解“大中国”的内涵和表现【教法学法】1.教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导学法、情境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计】【设计反思】1.亮点与特色:(1)以恰当的视角,撑起单元教学的厚度与信度;(2)以新颖的史料,整合教学环节的细节与情境;(3)以平实的姿态,体悟民族交融的意义与力量。
2.担忧与困惑:本课涉及的时间跨度长,内容广泛,需要大量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淀,作为年轻教师在把控上尚有难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0、11两课)【复习目标】1、明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期、表现和原因。
2、了解和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
3、学会客观评价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自主复习】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0、11课的内容,找出并掌握以下内容:1、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宋代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
3、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4、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何时开始的?到何时完成的?有何意义?5、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宋代物质生活的状况。
6、列举宋代精神生活的表现。
【教师点拨】1、到网站/v_show/id_XODU2MDczNzI=.html播放《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宋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2、到网站/image.cgi?w=%E5%86%B0%E8%A3%82%E7%BA%B9%E7%93%B7%E5%99%A8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wpic= &tid=&pg=1&ie=utf-8&mc=#cid=6展示冰裂纹瓷器让学生真实地认识宋代南方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3、到下列网站/image.cgi?w=%E5%AE%8B%E4%BB%A3%E8%B4%A7%E9%83%8E%E5%9B%BE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0&wpic =&tid=&pg=1&ie=utf-8&mc=#cid=10展示宋代《货郎图》让学生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提供宋朝时读书人考中科举后特有的社会为何是“捉”?是谁在“捉”?这提示学生关注教材中关于这一时结合教材可知宋朝时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这说明人身依附渐阶层流动百姓横向在元代,读书人需要学习什么才可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程朱理学为什么在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其纪之为人欲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儒家思想形成而且它将对维护统治秩序很有作用的忠孝节义等儒家道德标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推出示高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捉”体现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加完善,更加开放与公平,在放榜之前谁也不知道是谁考中,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的现象。
权贵们在“捉”体现当时的择偶取向以当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重,婚姻不问阀阅。
说明门第观念淡化,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之间的阶层流动性增强。
预设答案:四书五经,以程朱理学解释为准。
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出示地图和材料,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时期,除了两宋发挥了核心和领导作用外,还有各民族之间的的联结和融合。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以下一则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如何体现出交融的趋势。
材料一: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8—946年在位)在得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后,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他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
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辽太祖崇拜孔子,尊孔子为“大圣”; 西夏接受儒学,翻译儒家经典,中后期更加重视汉学,建立大汉太学,尊孔子为文宣帝; 金朝对儒学和儒士也十分重视,拜被俘的汉族官吏和儒士为师,聘为高官,请其授以汉族文化。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导学、阅读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谜语: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点大,都是宝中宝。
(水稻)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棉花)让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学习:[板书]一、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师设问]宋代的经济重心为什么要南移?具体的表现如何?(设计意图: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