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八年级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44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北师
大版
第11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通过思考“为什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
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展现老电影《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程杨集中学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的史实;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木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2.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的史实;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木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复习检测】说出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主要表现。
【自主探究】一、阅读54—55页“照相与电影”的出现,A、B、C三组同学回答1一3题:1.简单说一说照相技术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2.照相摄影技术的传入与运用,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3.列举中国近代电影的两个“第一二、阅读教材55—56页“剪发辫,该称呼” 一目,A、B、C三组同学回答4-54.图中事件发生于什么时间以后?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成为革命的标志?被剪辫的人有的高兴很好理解,为什么有许多人不愿意剪辫子?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
5.民国政府为什么要更改前清官场称呼?体现了什么愿望?三、阅读56页最后一目,A、B、C三组同学回答第66.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哪些具有新意的服饰?【共同探究】1、列举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2、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惹情太后照片矫正反馈3、中国加入WTO以来与世界的科技、文化、经济交流更频繁,引进了许多新技术,提高了综合国力丰富了人民生活。
在清末民初时,中国也开始逐渐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中,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照相技术的引进便是一例,请你说说照相术的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历史探谜中国古代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的教训,但民国初年却兴起了剪辫的浪潮,请你试分析剪辫令颁布的目的。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明白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衣饰、改称号等社会习俗方面的转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照相与电影在中国的出现与进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号和衣饰的改变等大体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育对比试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美的鉴赏力通过试探“为何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有如此大的转变”等问题,培育学生站在历史进展的角度,客观地试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搜集老照片、旧衣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熟悉。
以服装演出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以新旧照片的对比、中外男装的对比、古今旗袍的对比等,培育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熟悉。
放映老电影片断,加深学生对中国电影事业进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加倍深刻的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学习的深切和扩展,慢慢熟悉上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会促令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的转变,中国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
中国社会同意西方传入的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号和衣饰受西方影响发生的转变等都反映了时期进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活着界衣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培育学生勇于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形,即明白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转变。
难点: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转变与进展。
培育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明白这些转变是历史进展的必然。
教学进程:课前预备指导学生查找有关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号、衣饰转变的资料。
搜集自己和家庭的新旧照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介绍预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旗袍,由学生练习演出。
导入:利用自制课件为学生展示百年中国的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马莲渠中学闵世英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是怎样变化的?2、学习理解近代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意义。
3、学习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改为“先生”“君”称呼的原因4、了解中山装的蕴含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1、搜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的史料(图片),学会从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导航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照相出现:19世纪年代后传入中国。
影响: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
电影出现:1896年,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第一部影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二、剪发辫改称呼①1912年3月,孙中山以名义发布剪辫令。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或“”.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①大城市里穿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②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
③在女士服饰方面,逐渐开始流行预习检测选择题(1)最近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了如《卧虎藏龙》《英雄》等获国际大奖的优秀影片,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是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B.1905年拍摄了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C.20世纪初有声电影的的出现D.阮玲玉等优秀演员的走红(2)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了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剪去辫子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辩令的是A.慈禧太后B.宣统皇帝C.袁世凯D.孙中山(3)“先生”是社会交往中最常用的称谓,中华民国时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称呼更简洁了(4)中国领导人出席重要的会议或仪式经常穿着中山装,你知道人们开始穿着中山装是在()A.鸦片战争结束后B.中日战争期间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5)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女子可以不缠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合作展示问题探究1、列举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