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简史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3.16 KB
- 文档页数:2
简论二战中法国速败的原因07级中文系历史班40号周晓明摘要:1940年6月,法国以当时欧洲头号陆军强国不到六个星期而败于德国之手,实在太出人意料之外,即使当时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包括丘吉尔和斯大林等人也为之惊谔不已.一国之突然失败,总有其比较深远的复杂的原因,多年来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去总结这场悲剧的教训,虽然已经作过比较详尽的探讨,但立场不同,角度不一,难免带有其片面性,即使当时的当时者,其评诉也并非完善.最荒谬的莫如投降派-维希政权头子贝当,,将战败之责委诸人民,说是:"人们贪图安逸胜于牺牲精神,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愿尽义务.....我们战败的根源在于放纵了自己."这当然是他自己的开脱之辞,不值一驳.但是关于法国败降的真正原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继续深入探讨.诸如:军事,政治,意识形态诸因素在法国败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在诸原因中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又是什么?等等.本人对此谈些浅见,望有助于问题的探索.关键词:二战法国速败原因我个人认为,军事上打了败仗是法国败降的直接原因,而它又是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路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史料看,战争开始时,交战双方在兵力和武器上的对比,即使不说优势在同盟国一方,至少也是旗鼓相当.一,一着失算全局皆输,德国在发动侵波战争时,动员98个师,其中52个是现役师,其余的46个师不是新兵就是已过中年的老兵,而且有36个师装备很差,简直没有受过训练;而法国有90个师,动员后三个星期内可以编成108个师,波兰有30个现役师,波,法合起来约达130个师,这还不算英国的四个师在内.当然也不能单从兵力的数量去看问题.问题是德国几乎集中其全部力量去打波兰,包括几乎所有的装甲兵团和摩托化部队,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空军力量,在西线只留下极其薄弱的兵力,而英法军队却按兵不动,坐失良机,造成东线德军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且不去说.1940年5月,当***掉头先打西欧时,当时双方兵力对比是德军136个师,英法加上荷,比的军队也达到135个师,兵力大致相等. 攻打西欧主要靠的是坦克,飞机,伞兵之力.但即使这些新型的兵种,德方也力量有限,并不拥有多少优势.以坦克而论,德方的坦克共2800辆,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没有重型坦克;而单单法国就有坦克三千多辆,装备比德国的强,装甲厚,火力猛,只是速度稍逊.伞兵作为当时新出现的兵种,德军的伞兵部队不过4500人而已.空军方面,德国虽然对法国拥有很大的优势,但对英国皇家空军并不占多少便宜,英国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战略空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半,喷火式战斗机在性能和速度上都比德国梅式110战斗机好,无线电设备更为先进;在防空中已经使用雷达.如果英法合作得好,全力以赴,德国还是占不了便宜.至于海军,德国更远远不是英法的对手.在战略资源方面,NZ德国的弱点更加突出.于是它只能企求速战速决,时间越持久,矛盾越暴露,对它就越不利.这是它乞灵于"闪击战"的根源.在双方旗鼓相当,兵力武器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战争一经打响,却完全是另一个局面,英法联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没有经过一场梢具规模的决战,在比利时境内的80万大军就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在一个星期内,就决定了法兰西覆灭的命运.这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就在于用兵.1939年10月,德国陆军总部根据***的要求制订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使用总兵力是A,B,C三个集团军群.把主要兵力和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在右翼的B集团军群上,通过比利时企图击破预计将遭遇到的英法联军的主力,目标是海峡地带,"以求为对英法两国的陆上和空中的战争,创立有利的条件";A集团军群则以较弱的左翼兵力穿越阿登山脉向色当方向助攻,以掩护其侧面;C集团军群则防守从卢森堡到瑞士的一段齐格菲防线.这个计划基本上是重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进攻法国的路线,其主要部分是施利芬计划翻版.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飞行事故,德方估计泄露了这个作战计划.所以,1940年3月***批准"黄色方案"为"曼斯坦因"计划."曼斯坦因"计划不同于前者,他把原在比境的右翼兵力改为助攻,而将主攻方向放在左翼.将重兵集中在A集团军群,从那慕尔和色当之间的阿登山区来个中间突破,然后沿索姆河北岸急趋英吉利海峡,来个大迂回,使在比境的英法比军尽陷罗网.曼斯坦因说:"只有用这个手段才能完全歼灭在比国境内的敌军整个右翼兵力,并且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的工作做一个准备."在英法方面,也部署三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连同英国远征军驻守法比边境直至海峡海岸;第二,第三集团军群在马其诺防线之后,从斯特拉斯堡至瑞士边境.1939年11月,盟国最高军事会议通过了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制订的D计划.计划规定,一旦发生德军入侵比利时的情况,法国第一集团军群就连同英国远征军一起立即驰入比境御敌.于是,当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开始,联军总司令甘末林立即将D计划付诸实施.法军将其精锐的三个机械化师,五个骑兵师中的四个,三个装甲师中的一个悉数划归第一集团军群指挥,尽快开入比利时并要求尽量向东推进,会同英军一起,要在数量上造成对德军的优势.从双方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看,可见英法联军统帅部对德军的意图和主攻方向判断错误,一布局就错,在比利时的兵力使用得越多,越往前推进,就越中德军的圈套,一方面使防守主攻方向色当一线的兵力薄弱;另一方面,使其主力尽陷入德军的罗网.未经战斗而败局已定.事实的经过比纸面的计划发展还迅速.还顺利.这是因为:第一,法军在色当一线,恰好是最薄弱的一环.他们根本不相信山峦起伏丛林密布的阿登山脉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德军装甲部队。
围绕利比亚局势,分析这场战争性质的问题利比亚战争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利比亚骚乱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於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虽然西方列强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目的:一是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政权;二是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近日在战场上处于下风的局面,向其提供支持,为在利比亚反对派一旦上台后在这个国家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多年,直到利比亚独立;利比亚又是石油的出口国;法国在利比亚的投资达几十亿美元,所以,在这次推动军事制裁中,法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和政治利益始终冲在前面,而其盟友在其后推波助澜。
这也就证明了利比亚发生的战乱,是西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一个民选政府的颠覆行动。
这也是西方列强惯用的手法。
自己不出面,用资金、武器支持反对派发动武装叛乱,利用所谓的民主、谣言,煽动国内不明真相者参与,以达到推翻现政府的目的。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
为了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同时也为了不让在对西方政治态度上善于多变的卡扎菲继续执政,于是他们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对利比亚进行打击,把卡扎菲赶下台。
再说本来这次的政变就是美国的网特挑动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
法国出兵的目的就复杂一些,北非的大部分国家曾经都是其殖民地,利比亚也不例外。
作为利比亚曾经的宗主国,法国觉得自己有义务要管。
其实这个理由很站不住脚,利比亚都独立了几十年了,跟它其实半点关系没有。
论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民族复兴的伟大战争,它向世人展示觉醒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也使世界认识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及泱泱大国的实力和尊严。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一个英勇行动。
这场战争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广大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具体来讲, 首先, 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敌强我弱、形势对我很不利的情况下, 为制止美国对我领土和邻邦的侵略作出的战略决策;其次, 战争的胜利, 彻底打碎了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梦想, 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局势, 避免了我国东北、东南两面同时对敌的危险。
最后,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国威, 使美国不敢小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促使美国在对华关系上, 更充分认识到中国捍卫自身战略利益的决心和力量, 认识到和则两利、战则俱损的现实。
第三、通过抗美援朝战争, 我军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锻炼, 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宝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促进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军威, 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使国际关系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为我国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
一是一大批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欺侮、压迫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鼓舞, 他们纷纷向我国靠拢, 与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二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分化, 一批西欧国家冲破美国的阻挠, 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使苏东社会主义国家, 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增加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分量, 进一步巩固了业已形成的战斗友谊。
战争简史论文孙子兵法中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古代中国,战争较早地与政治、与道义、与人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看晋文公君臣精心策划的城濮之战;看韩信灭魏、平代、破赵、降燕、下齐的那些战役;看李泌为平定安史叛军而布局的“常山蛇势”;看李光弼在河阳之役而展示的“猿臂之势”,有如观赏一幕幕精湛的艺术表演。
中国古代一流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战争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禁暴诛乱,止戈为武——实已超出了智谋,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们与那些志在“为万世开太平”的哲人们望向同一个方向。
放眼世界的战争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信息化时代。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上,我认为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春秋战国时代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波澜壮阔的真正的战争艺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晋楚之间的城璞之战。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
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
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我们能从海湾战争中得到什么下边是来自百度百科的美国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的损失,越南战争(十年):美国,参战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伤、1687人失踪;越南, 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计)、600000人受伤。
海湾战争(不到两个月):美国,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伊拉克:伤亡人数大约10万人左右(其中2万人死亡)。
这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越南战争中,美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也没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战果,而海湾战争中,美国以很小牺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会给对现代战争不了解的留下很多疑问,为什么美国为首的联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战争胜利?为什么美国为首的联盟牺牲的士兵与伊拉克牺牲的士兵人数相差如此悬殊?我们中国对现代化的战争应作如何的准备?作战时间短,牺牲代价小,都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对高尖端设备和武器运用有关。
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磁干扰,使敌人“变瞎“。
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是现代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手段。
电子战由于可剥夺敌军在此方面的能力,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而成为实施“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作战方式。
在战争开始前,美军即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
在战争全过程中,美军又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
结果,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远程打击,在敌人攻击范围外发起有效打击。
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充分发挥高技术兵器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性能,主要进行远距离火力战。
例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摧毁伊军坦克装甲车;M1A1坦克也是在敌方火力射程之外开火,摧毁伊军坦克和阵地设施。
对《太阳之泪》的思考摘要:电影《太阳之泪》讲述的是美国“海豹”突击队在执行任务时,不忍看到当地难民被叛军残酷杀戮然后历经千险将任务完成并解救难民的故事。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期盼已久的战争人性,看到了科技在现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也看到了美国对别国进行的“人道干涉”。
关键字:人性科技人道干涉电影《太阳之泪》讲述的是美国海军下属“海豹”特种突击队接到命令:去叛军发动政变的尼日利亚丛林地带营救一位支援当地医护工作的美国医生莉娜,突击队队长沃特斯亲自率领一个小分队前去执行这个任务。
海豹小分队很快在非洲丛林腹地找到了正在为当地难民们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莉娜医生,就在突击队员们按照命令营救她回国时,莱娜医生却坚持要把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
在这个叛军盘踞、且充满着种种未知危险的原始丛林中,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沃特斯队长在无奈之上只有带上一行人出发。
他们有惊无险的到了接头地点。
沃特斯下令只带着莉娜医生乘直升机离去。
飞行中,沃特斯看到难民惨死和莉娜痛苦的画面,决定返回护送难民们走出边境。
直升机只能带走少数的孩子和老人。
在沃特斯的带领下,大家步行前进。
半路上,又是一伙叛军在残杀百姓,沃特斯率队消灭了他们。
不知不觉中,大批的叛军正迅速的逼近他们,沃特斯不解为什么会被追踪,并且怀疑队伍中有内鬼出现。
原来尼尔利亚总统的独子亚瑟在队伍中,所以他们才遭到追杀。
沃特斯没有按照上集的指示抛下难民,并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保护着难民。
双方开战,沃特斯的部下们一个个的牺牲,幸亏美军的空袭队赶来增援,才顺利的解救出难民。
算上沃特斯,突击队只有4人生还,难民们十分感谢他们,沃特斯也成功完成了救出莉娜医生的任务。
看完这部感人的电影后,我思考了很久并总结了一下:一、对战争中人性的呼唤我觉得电影里最感人的部分要数一开始在直升机飞行中,沃特斯看到难民惨死和莉娜痛苦的画面,是人性的呼唤让他们决定返回护送难民们走出边境。
为了帮助当地难民躲避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这些跟难民毫无干系的战士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他们去避难所。
历史小论文范文引言说到历史,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往事的痕迹,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人物。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探究的就是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对现在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本篇论文将以历史小论文范文的形式,探讨“二战对世界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1.1 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爆发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对德国的不公平对待,以及经济危机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局势。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二战。
1.2 二战的战争形势二战期间,欧洲和亚洲是战争最为激烈的地区。
在欧洲战场,由于德国军队的强大和策略的独特,德国一度占领了大部分欧洲国家。
而在亚洲战场,日本军队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逐渐扩大了对亚洲国家的占领。
二、二战对世界的影响2.1 政治影响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联合国成立,取代了战前的国际联盟,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组织。
同时,美国和苏联由于战争中的表现,崛起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冷战时期的对峙。
2.2 经济影响二战结束后,欧洲和亚洲的经济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然而,战后的重建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逐渐复苏。
同时,美国的崛起也使得其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
2.3 科技影响二战期间,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人们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外,航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2.4 社会影响二战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中,妇女和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战争也加速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为后来的社会变革铺平了道路。
三、二战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二战亚洲战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中国也受到了二战的深远影响。
3.1 政治影响二战结束后,中国的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展开了内战,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分裂。
同时,二战期间,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战后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
神秘莫测的电子战——百年电子战回眸在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上千名战地记者对战争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在他们的镜头下,人们看到了驰骋疆场的坦克,挂满炸弹的飞机,坚不可摧的航空母舰,百发百中的精确制导弹药等。
这些铺天盖地的镜头,使人觉得美英联军似乎仅仅依靠火力就能把伊拉克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实际上,战场上一些看上去并不壮观的装备,如飞机抛出的红外诱饵弹、背驮巨大天线的预警机、坦克里的GPS接收机、指挥部里的计算机等,却是主导这场战争的“幽灵”。
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根本看不见的兵器,如太空中的卫星,无形的战场网络等,更能显示出美伊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明显“代差”。
而神秘莫测的电子战装备和电子战作战能力,就是体现这种“代差”最主要的方面。
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电子战是其中的主导部分,电子战装备则是电子战的主要作战手段。
通常的说,电子战是为消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使用效能和保护自己一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而采取的综合措施,是敌对双方利用电子设备所进行的电磁较量。
这个定义虽说简单易懂,但是随着电子战装备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定义已经不能涵盖电子战的全部内涵了,因为自电子战出现以来,电子战装备已经历了从单机到系统,系统到组合系统等发展阶段,现在正向综合一体化以及高能辐射武器譬如定向能等电子战系统发展。
为此,在2001年,美军颁布的《FM3-0作战纲要》中对电子战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新的定义为:电子战是指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以控制电磁频谱或利用电磁频谱攻击敌方的任何军事行动,包括电子攻击、电子防护和电子战支援,电子战作为一种攻防兼备的作战手段在现代战争中大显身手。
这样的定义就较为具体、精准和全面了。
电子战最早出现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
当时,无线电通信已经在军队中大量使用。
一位俄国报务员在听到日本海军正在用无线电指挥炮火射击时,本能地按下火花式发报机的按键,对日本的无线电指挥形成了杂波干扰,对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史战争论文资料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战争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战争论文范文一:抗日战争论文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学了近代史后让我对它更加了解。
毛泽东曾以气吞山河之势向世人宣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在那个年代,虽然我们的国家很穷,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是我们中国人民很团结,军民一心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等战术,把我们的弱势变成了优势,打的敌人晕头转向,血肉横飞,不得不缴械投降。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
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在杨虎城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合作抗日。
最终达成统一战线。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
这说明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有智慧的。
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0 —20 11 学年第1 学期)课号:417G25AT1 课程名称:战争简史改卷教师:张伟学号:084775241 姓名:得分:对于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的原因浅析摘要:太平洋战争是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并最终以英、美、荷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告终。
就日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这是日本发动的反人类的非正义战争,其根本属性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次是由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日益壮大及日本的基本国情和战术上的差距,这些都决定了日本不可能赢得这场侵略战争的胜利。
关键字:太平洋战争侵略非正义发展壮大基本国情战术前言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以日本为一方,以英、美、荷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为一方,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绝笔。
它的结束也标志着二战的终结,它的胜利代表着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全面胜利,以悲壮的句号再次证明了“正义终将代替邪恶”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
关于这场战争,我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主要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日本战败的原因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战败不仅仅是战败,从这个终结的窗口,我们能参透到这场战争的实质,领略这场海上血雨的跌宕,体会到善与恶,智与勇的较量,对二战中这一重要部分有一个总结性的认识。
太平洋战争的东条英机在临死前曾告诉美国军事总司令麦克阿瑟说:“美国海军潜艇的袭击活动,美太平洋舰队快速航空母舰长期离开基地进行作战的能力,“越岛进攻”的战略战术,这是美国战胜日本的三个主要因素。
”作为二战的头号战犯,他“至死不渝”,忠贞于他的帝国梦,所以也就无法认识到他策划、领导下的这一重大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太平洋战争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它的本质——它是日本发动的反人类的非正义战争。
论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民族复兴的伟大战争,它向世人展示觉醒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也使世界认识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及泱泱大国的实力和尊严。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一个英勇行动。
这场战争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广大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具体来讲, 首先, 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敌强我弱、形势对我很不利的情况下, 为制止美国对我领土和邻邦的侵略作出的战略决策;其次, 战争的胜利, 彻底打碎了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梦想, 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局势, 避免了我国东北、东南两面同时对敌的危险。
最后,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国威, 使美国不敢小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促使美国在对华关系上, 更充分认识到中国扞卫自身战略利益的决心和力量, 认识到和则两利、战则俱损的现实。
第三、通过抗美援朝战争, 我军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锻炼, 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宝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促进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军威, 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使国际关系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为我国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
一是一大批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欺侮、压迫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鼓舞, 他们纷纷向我国靠拢, 与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二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分化, 一批西欧国家冲破美国的阻挠, 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使苏东社会主义国家, 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增加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分量, 进一步巩固了业已形成的战斗友谊。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 它揭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利益, 巩固和增强了新中国的独立、安全和国防力量, 显示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和世界声望,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辉业绩, 是新中国的光荣和骄傲。
从此, 中华民族走向自立自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开端。
论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历史根源
德国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面就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这一现象引起过极大的关注,究其历史根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普鲁士的起源与发展来说,她的形成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采取的是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军事统治措施,信奉多神教的普鲁士人皈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基督教,让这个名族有了统一的精神信仰。
随着军事力量的加强,普鲁士的对外政策也开始更多地使用武力外交,狂热的军国主义情绪和炽热的民族意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疯狂的领土扩张要求。
并且利用他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不断地干涉他国内政,借此满足自己对外掠夺的欲望。
随着普鲁士清除了统一道路上的最后障碍,终于完成了德意志事实上的统一,并使德意志各邦走上了普鲁士化道路,建立起西到莱茵河,东至维新瓦可以东的强大帝国,
使柏林由普鲁士王国的中心点变成了整个德意志帝国的核心。
正是这种独特的统一方式,为德国打下了依靠军事实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基础。
二.地理位置上来说,德国地处欧洲中心。
四周边界均无屏障,各个侧翼都容易受到外部敌人的攻击,即反德同盟极易形成。
为了防止他国结成反德同盟,德国要选择适当的国家与之结成同盟,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普鲁士对内对外政策。
对周边国家忽而安抚拉笼,签约结盟,忽丽反目成仇,侵占瓜分,不断扩充自己的领土。
对内则把扩军强是做为基本国策,政治路线、经济活动等,无不带有军事的色彩,每次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会打上战争的烙印。
三.从德意志名族的文化上来说,1.日耳曼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毁灭:昭示德国敢拿整个名族做赌注把世界毁灭;2.浮士德文化和名族的不安全感:决定了德国“不可抑制的向远方发展的冲动”与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安全;3.德国善于把军事与经济力量,人与机器相结合,创造出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理论,这是德国发动大战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总之,它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名族的文化与众不同的军事训练与战备教育方式,为它的对外侵略、对外扩张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埋下了萌发军国主义的种子,并迅速扩散到整个德意志,使之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