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炊具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2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饮食文化器具发展史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饮食器具,这些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概述中国饮食文化器具的发展史。
史前时期是中国饮食器具发展的起点。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器制作简单的餐具,如石碗、石盆等。
这些器具主要用于加工食物和盛放食物,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食物的美味。
进入古代,青铜器的出现使得饮食器具有了新的发展。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开始制作各种青铜餐具,如鼎、鬲、簋等。
这些餐具既是宴会用具,也是祭祀用具,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
在周代,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精湛,出现了一些华丽的餐具,如羽觞、尊、卣等。
这些器具不仅表现了社会上层人群的优越身份,也体现了当时独特的礼制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瓷器的出现改变了饮食器具的面貌。
唐宋时期,中国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使用瓷器餐具取代青铜餐具。
瓷器餐具造型精美,釉色绚丽,给人带来了独特的美感。
宋代出现了徽窑、钧窑等各种名窑,为瓷器餐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同时,瓷器餐具的出现也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烹饪和享用变得更加讲究。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进一步繁荣,餐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科技的发展使得炊具得到了革新。
明代发明的铁锅、铁饭煲等炊具使得烹饪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餐具,筷子。
筷子的使用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人用餐时的重要工具之一进入现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餐饮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餐饮器具更加注重实用和卫生方面的考虑,瓷器、玻璃器皿成为主流。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各种国际餐具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器具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科技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古代的青铜器、瓷器餐具以及现代的炊具和筷子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中国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
炊具行业市场分析
一、炊具行业简介
炊具行业是指以烹饪及烹调工具为主的行业,包括厨具、餐具、餐饮用品等,是我国中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炊具行业的发展受到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把握和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目前中国炊具行业的发展受到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二、市场现状
由于缺乏资本的投入和缺乏舆论影响力,炊具行业多年来发展较为缓慢,技术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
尽管消费者对品牌的意识日益加强,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压力过大,非品牌产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进而加速了国内餐饮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炊具行业,不过,由于技术储备薄弱,无法持续吸引消费者,中国炊具行业却难以跟上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步伐。
三、市场发展趋势
1、品牌化发展。
现在,企业正在加强品牌的建设,这不仅是强调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
2、技术改进。
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正在不断改进技术,以满足消费者对新型炊具的需求。
3、环保发展。
中国烹饪发展史先秦时期(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这个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
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
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风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
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烧烤肉油包狗肝)。
中国古代的炊具的称谓
中国古代的炊具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炊具及其称谓:
1.鼎:是一种古老的炊具,通常是用青铜或陶制作的。
鼎腹下的烧烤功能使
其常常用于烹煮动物。
鼎在古代常被作为传国之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
2.灶:一种固定的烹饪设施,早期多为粘土制灶,后来逐渐发展为用砖、石
等材料砌成。
灶是放置锅具的地方,可用来煮、炖、煎、炒等。
3.甑:古代的蒸食用具,类似于现代的蒸笼或笼屉。
甑通常用陶或青铜制作,
其底部有许多孔眼,放置在鬲或釜上,用于蒸食物。
4.鬲:一种炊具,形状与鼎相似,但足空且与腹相通。
鬲是用于烧煮加热食
物的,一般与甑合用,组成了“甗”。
5.鬶: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形状像鸟。
6.斝: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
斝通常用青铜铸造,
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7.釜:一种圆底无足的器物,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
釜的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以上这些古代炊具在形状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被广泛使用。
中国电磁炉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一、市场概况电磁炉是一种新型的炊具,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加热锅底来进行烹饪。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电磁炉逐渐成为家庭厨房的常见选购品。
二、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电磁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4年,中国电磁炉市场销售额达到250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10%。
预计未来几年,电磁炉市场还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市场影响因素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在能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其中包括电磁炉。
政策的支持将进一步推动电磁炉市场的发展。
2.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高效、方便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加,电磁炉的高效、快速、无污染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趋势。
3.传统燃气灶的替代需求:传统燃气灶存在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的问题,加之电磁炉的不断升级和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电磁炉来取代传统燃气灶。
四、市场竞争格局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新品牌和新产品。
例如,一些厂家正在推出具有更加智能化功能的电磁炉,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科技厨房设备的需求。
五、发展前景1.智能化: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未来的电磁炉将会更加智能化。
例如,具有智能烹饪功能的电磁炉将能够根据不同的食材和菜谱进行自动调节和烹饪,大大提高了烹饪的便利性和效果。
2.健康化:未来电磁炉将更注重健康烹饪。
目前已经有一些电磁炉引入了无烟烹饪技术,大大减少了食物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3.多功能化:未来的电磁炉将会加强多功能的设计。
除了基本的烹饪功能之外,电磁炉还可以具备蒸、炒、煮、煎等多种功能,提供更多的烹饪选择。
综上所述,中国电磁炉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电磁炉行业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方便、健康的烹饪体验。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炊具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时期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隋唐,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
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陶器。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器的鼎就被人们作为锅使用。
古代的炊具比较多,这些炊具大多都是用陶制作的。
夏商周时期:青铜。
青铜轻薄精巧并且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的功效和菜品质量。
多数为贵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
汉到隋唐:青铜斧,铁斧(类似砂锅)、陶瓷斧。
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炊具有了很大进步,有六格大蒸笼;精致铜火锅,以及与吸纳带锅近似的金代双耳铁锅。
明清时期:瓷器逐渐成为最普遍的餐具。
也是这一时期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瓷器不仅实现了大量生产,而且远销海内外。
质量工艺也日趋精美。
近现代: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炊具也日趋多样化。
平底锅、煎锅、炒锅、高压锅、陶瓷锅、锗陶瓷电压力锅。
锗陶瓷电压力锅又名重汤锅:利用隔水蒸炖的原理,通过水蒸气加热锗内胆,锗内胆释放远红外线烹饪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好的保留食物的营养、味道,做到保留食材“本味”,深受追捧。
铁锅的历史铁锅的历史一、铁锅的起源铁锅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烹饪器具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铁锅。
这一时期的铁锅多为铸铁制成,形状和大小不一,但主要用于煮、炖、蒸等烹饪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锅逐渐成为中国厨房的必备器具,并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二、铁锅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多为铸铁制成,形状和大小不一,但主要用于煮、炖、蒸等烹饪方式。
2.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在形状和大小上逐渐统一,出现了圆底铁锅和平底铁锅等不同形状的铁锅。
同时,还出现了带有手柄和盖子的铁锅,方便了烹饪操作。
3.唐宋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夹砂铁锅和熟铁锅等不同材质的铁锅。
同时,还出现了炒、炸、煎等新的烹饪方式,铁锅的形状和大小也更加多样化。
4.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形状和大小也更加统一。
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用于煎炸的平底铁锅和专门用于煮炖的圆底铁锅等不同用途的铁锅。
三、铁锅在各国的使用情况铁锅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本,铁锅被称为“雪驮”,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烹饪器具。
在韩国,铁锅被称为“菊火锅”,是韩式料理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在印度,铁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印度北部地区。
在欧洲,铁锅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厨房中必备的烹饪器具之一。
四、铁锅的制造工艺及技术变革铁锅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铸铁、熟铁、夹砂等步骤。
在古代,铁锅的制造工艺比较简单,多为手工制作。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铁锅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现代的铁锅制作多采用机械加工和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也不断地应用到铁锅的生产中,如高强度轻质材料、表面涂层技术等,使铁锅的性能和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铁锅在烹饪中的地位和作用铁锅在烹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铁锅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和均热性,能够保持菜肴的温度和口感,同时也能使菜肴更加均匀地受热。
中国炊具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国烹饪的特色,除了炒以外就是烤、煮、蒸、涮,同进饮食器具品种繁多,它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炊具的演变,除可窥见不同烹调技法的问世,印证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鼎
在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中已出现陶土制的鼎,一般为圆腹环底,三足两耳。
殷周时,鼎以青铜铸造。
至春秋战国时,器身由厚转薄,由重转轻,外形渐趋圆整光泽,纹饰细密轻浅,花纹精致繁复,甚至以其他物质镶嵌于上,作为装饰。
在古代,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图谋王位为“问鼎”,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为“鼎革”;称贵族的豪奢生活为“鼎食”。
《周礼.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又《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
”郑玄注:“鼎。
牲器也。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
簋
形制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或四耳者。
宋人误毁为敦,至清代钱坫,黄绍等才纠正了宋人之误。
商代簋多无盖,周代簋常带盖。
与鼎一样,簋村标志着贵族的等级。
釜
亦写作“鬴”。
古代的一种炊器。
青铜制。
后多以铁制。
固腹,双耳,无足,即现代的“锅”。
《诗.召南.采库》:“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毛传:“有足曰錡,无足曰釜。
”《说文.鬲部》:“鬴,鍑属也。
”段玉裁注:“今经典多作釜,惟《周礼》作灶,衔其鬴六七枚置殿前。
”颜师古注:“晋灼曰:鬴,古文‘釜’字。
”明方孝孺《釜铭》:“勿纳非义,以取满盈。
非义多毒,满盈必倾。
”
甑
相当于现在蒸锅。
形制有圆、有方;有上下合体,也有上下分体。
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鬲;上置食物,下置水。
鬲形似鼎,三足,足间烧火。
甑、鬲之间有穿孔的铜“萆”。
商及西周的甗、甑、鬲合铸。
鬲
可用以煮饭烧水。
陶制的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商代早期的青铜鬲系仿陶鬲制成。
其形似鼎,圆腹,两耳或无耳,三足。
足中空,炊煮时易于受热。
商、周时除陶鬲外,兼用青铜鬲,形式上亦有变化。
西周时又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放木炭。
到今天,厨房炊具品种越来越多。
比如汤锅、电饭锅、烤箱、微波炉、光波炉、紫砂系列等等。
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各行各业均呼唤“智能化”,炊具也不例外。
市场上,炊具各品牌在智能化上的较量已趋白热化,这标志着厨房家电已走进智能时代。
只要拨通家里的电话,按语音提示输入指令,即使远在千里
之外,也能烹饪好一锅上好的米饭。
除此之外,智能厨具产品还能与电脑网络连接,可通过电脑操作控制烹饪全过程,并可通过电脑清晰观看烹饪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