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具的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饮食文化器具发展史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饮食器具,这些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概述中国饮食文化器具的发展史。
史前时期是中国饮食器具发展的起点。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器制作简单的餐具,如石碗、石盆等。
这些器具主要用于加工食物和盛放食物,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食物的美味。
进入古代,青铜器的出现使得饮食器具有了新的发展。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开始制作各种青铜餐具,如鼎、鬲、簋等。
这些餐具既是宴会用具,也是祭祀用具,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
在周代,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精湛,出现了一些华丽的餐具,如羽觞、尊、卣等。
这些器具不仅表现了社会上层人群的优越身份,也体现了当时独特的礼制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瓷器的出现改变了饮食器具的面貌。
唐宋时期,中国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使用瓷器餐具取代青铜餐具。
瓷器餐具造型精美,釉色绚丽,给人带来了独特的美感。
宋代出现了徽窑、钧窑等各种名窑,为瓷器餐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同时,瓷器餐具的出现也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烹饪和享用变得更加讲究。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进一步繁荣,餐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科技的发展使得炊具得到了革新。
明代发明的铁锅、铁饭煲等炊具使得烹饪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餐具,筷子。
筷子的使用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人用餐时的重要工具之一进入现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餐饮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餐饮器具更加注重实用和卫生方面的考虑,瓷器、玻璃器皿成为主流。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各种国际餐具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器具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科技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古代的青铜器、瓷器餐具以及现代的炊具和筷子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中国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
我军饮食装备发展史饮食装备是部队在平时训练、演习和战时逐行饮食保障任务的重要保障手段。
我军饮食装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上级首长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全体饮食装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军饮食装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形成了以炊事车为主体较完整的野战饮食装备体系,且已在一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我军战场饮食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80年代以前革命战争年代,我军饮食装备只有一些简单的炊事器材。
我军最早的炊事车是1952年开始研制的,1960-1962年研制了野战马拉炊事车、废气炊事车,1966-1970年试制了干粮加工车和面包车,76-77年又研制了几台新的炊事车。
52年的炊事车52年的炊事车是一个单轴拖车,可以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
车内设备包括大小锅灶各1个,380公斤容量的水箱1个,炊具箱、物料箱11件,大锅、菜锅、平锅等各种锅若干口,另有汽车牵引架、修理工具等。
该车总重1.5吨。
该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机动性好,而且不占用卡车,成本也不高;二是烧媒烧柴燃料费用较低,基本上能保证一个连队的热食供应。
不足之处是车比较重,车体比较大,马拉有困难。
另外,车上设备布置前轻后重,战争条件下易翻车。
而且散烟不良、无保温设备,锅无密封,行车漏水。
60年的马拉炊事车马拉式炊事车野战马拉炊事车是由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给养研究所炊事机械研究室于1960年下半年开始研制的。
整个研究于1962年初完成。
适用于步兵分队(连队)的伙食单位使用。
所有炊事设备和附属设备均装在马拉车底盘上。
炊事设备包括带菜锅的立式锅炉一台、蒸箱二个;附属设备包括手摇吸水泵和手摇鼓风机各一台、汤桶一套、煤箱一只及工具箱二只。
该车做好150人的米饭(包括菜)一般需2个小时;做好150馒头(包括菜)一般需1.5小时。
使用该炊事车需炊事员三名。
中国烹饪发展史先秦时期(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这个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
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
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风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
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烧烤肉油包狗肝)。
中国烹饪技艺精湛,源远流长.中国烹饪器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对烹饪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水熟"成为陶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基本特点.青铜烹器的应用,使高温油烹法产生.薄形铜刀的使用,使刀工技法得以形成.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促进炒的烹饪技艺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中国;烹饪器具;烹饪技术中国烹饪器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构成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烹饪器具的发展历史根据几种影响较深远的烹饪器具按时间的先后和材质工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漆木器时期、瓷器时期和铁器时期.[1]其中对烹饪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一、陶器时期(一)陶器的出现和发展1.陶器的出现用火制熟食物与陶器的出现密不可分.新石器时代后,先民们在磨制工具时摸索出"木与木相摩则然"的规律,进而发明了火;在烧烤食物、化腥为熟的饮食活动中,又探索出不少的食物制熟技术.[2]人类最初的熟食法有火烹法、包烹法、石燔法和石烹法.包烹法是用草、泥包裹食物置火中煨烤成熟的方法.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人类发现"包烹法"中包裹于食物上的泥巴或是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原始的陶器在偶然间产生了.陶器的出现与人类定居的生活方式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新石器时代中期,一部分人类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采集和渔猎发展为以农耕为主.主食由原来的肉食发展为以颗粒状谷物为主.这些植物类食物不再适应之前肉食的烧烤类加工方法,需要新的烹饪方式以及器具与之相适应.于是,人类根据自己在长期实践中,从被火烧过的陶土变得坚硬的现象得到启示,并模仿自然物外形,用陶土烧制成粗陶器.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器具的诞生,把人类的饮食生活推向一个文明、卫生的新时期.2.陶器时期的发展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汉代的釉陶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未中断过制作和使用.直至今天,陶制的砂煲、茶壶、茶杯、罐、钵、盆、缸等作为传统烹饪器具仍在使用.(二)陶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陶器发明及制陶业兴起,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烹饪器具应运而生,伴随着这些烹饪器具的运用,新烹饪技法应运而出."水熟"成了这时期烹饪工艺的基本特点.[3]煮、蒸等技法成为这一时期烹饪技术的主导.1.煮以水为介质导热技法中,煮的适用范围最广泛.大量的肉类、谷物均可能成为煮制之物.煮是将食物及其他原料一起放在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用火加热煮熟的加工方法.这一时期具有煮制成熟功能的烹饪器具主要包括有:陶罐、陶釜、陶鼎和陶鬲.陶罐的主要功能为煮水和贮水,既作烹煮器,又作盛食器.陶釜外形与罐相似,深腹微鼓,下腹徐徐内收,底部为圜底,底部与陶罐相比增大了受热面积,使加热时间缩短.此后出现的陶鼎和陶鬲其实就是罐、釜类器具与支子相互融合的结果.陶鼎就如同是在釜或者罐下面加三足而成.陶鬲也为三足,状如鼎,不同之处是足为肥大布袋形,内空心.三足器较圜底器受热面积更大,食物加工时间缩短,效率提高.然而这些器物使用功能单一,如烧水时就不能同时做饭,做饭时就不能同时烧水.这一现象直到蒸制器具的出现才得以改变.2.蒸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就是中国,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农耕文明.蒸是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底部带孔的笼中,利用水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随着陶器兴起,祖先就发明了甑.甑其实就是在原来盛食器具的底部穿孔而成,有一孔和多孔之分.将甑置于釜或鬲之上变成陶甗,类似当今蒸锅的蒸器.使用时,装水入釜或鬲进行烧煮,中间置陶箅,蒸汽通过箅格和甑孔进入甑内将食物蒸熟,而在蒸饭的同时还可以烧水,煮粥.陶甑的出现标志着炊具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能源.二、青铜器时期(一)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1.青铜器的出现在不断总结劳动实践经验和制陶经验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冶炼术,并开始制作铜器.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青铜鼎被视为铜烹时代的标志.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铜锡合金.作为中国饮馔史上的第二代烹饪器具,青铜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青铜具有熔点低、易锻造、硬度高、不易锈蚀等优点.青铜既具有石器坚硬的特点又具有陶器的可塑性,弥补了陶炊具易碎的不足.因此,随着青铜烹饪时代的到来,青铜逐步取代了陶.2.青铜器的发展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食器又可分为饪食器与盛食器两大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敦、豆、盆等.从各朝代青铜器发展情况看,夏始炼九鼎,商殷重铸酒器,西周突出食器发展,春秋战国是"钟鸣鼎食,金石之乐"的铜器鼎盛时期.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使用青铜器的典型时期,青铜器发展至春秋已达到完美程度.这些青铜器具可供煮肉、蒸饭、煮粥、盛食、饮酒、温酒、储水、盥手等,几乎应有尽有.随着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人们发现其作食器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健康有害.到了东汉末年,随着陶瓷器、铁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青铜烹饪器具逐渐被淘汰,转而主要仅作祀器或祭器使用.(二)青铜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的菜肴品种多样,地方风味萌芽,筵席初具雏形,出现"列鼎而食,席前方丈"的排场局面,这与青铜烹饪器具的使用是分不开的.1.烹由于青铜炊具美观耐用,且传热快,这就有利于烹饪方法的多样化.青铜烹器的应用,使高温油烹法产生.烹是将加工的小型原料稍加腌渍、直接拍粉或挂浆湖,放入油锅中炸制(或用少油量煎制)后,回到另一旺火热油锅中(或原锅留少油)烹入预先调成的调味清汁用高温加热,原料迅速吸收味汁,成为香气浓郁菜肴.这时油的使用改变了烤炙、水熟阶段菜品的简单和粗糙,使烹饪温度较之烤炙、水熟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烹饪工艺朝着精美的方向迈进.这一时期烹饪技法最为突出的运用主要有炸、煎和炒.但由于青铜器一般体积较大、质量较重,故而在炸、煎和炒时,器具大多固定不动,与当今中式烹调中普遍使用的炒制技法有着一定的差异.2.刀工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通过调整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比例,可以获得满足不同用途性能的青铜器.随着冶炼术的不断提高.青铜器具胎体变薄,同时薄形铜刀的使用,使刀工技法得以形成,至春秋,已有简单的食雕出现.刀工技术的运用使得原始食物的分割变得更加的精细.因此,在青铜器时期,由刀工、火候和调味三大内容所构建的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即已形成.[4]三、铁器时期(一)铁器的出现和发展1.铁器的出现商代人曾用天然陨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中国最早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而用于烹调的铁鼎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75年前.铁的高硬度,高熔点与铁矿的高蕴含量,使铁迅速在烹饪领域里取代青铜并普及.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胜过石器和青铜器.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2.铁器的发展中国烹饪史把秦汉以来铁器的普及使用,作为烹饪发展进入铁烹时代的标志.铁烹时代大致可分为秦汉至南北朝的铁烹早期、隋唐至南宋的铁烹中期、元明清时代的铁烹盛期和辛亥革命以后至今的现代铁烹时期.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成熟极大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汉代以来,不仅有生铁铸的鼎、釜、甑、炉等器具,还出现了铁煅的厨刀、轻薄的供小炒用的小釜、大口宽腹的小爨、类似隔舱锅的五熟釜和夹层蓄热的诸葛行锅等等.隋唐以后,各类烹饪铁器有了明显改进,加热器具由厚变薄,形制不断推陈出新.元明清时期,各种铁制烹饪器具的制作技术更加先进,样式更加繁多.直到今天,铁器仍是烹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烹饪器具.中国烹饪能走向繁荣,与铁制烹饪器具的使用密切相关的.(二)铁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促进炒的烹饪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对炒的解释为:"炒:以少油旺火快速翻炒小型原料成菜的方法.适用于各类烹饪原料,因其成熟快,原料要求形体小,大块者要改刀成薄、细、小的丝、片、丁、条、末或花刀块,以利于均匀成熟或入味."[5]炒制技术伴随着铁器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地被完善和提高.炒的技法成熟快,原料大多需要刀工处理.铁制刀具的广泛运用使刀工技术得到提高和突破.为了满足炒制快速翻炒的特点,加热器具由原先的小口鼓腹的铁釜演变为敞口斜腹的铁锅.可以认为铁锅的出现及炒的发明是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形成后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炊具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时期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隋唐,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
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陶器。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器的鼎就被人们作为锅使用。
古代的炊具比较多,这些炊具大多都是用陶制作的。
夏商周时期:青铜。
青铜轻薄精巧并且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的功效和菜品质量。
多数为贵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
汉到隋唐:青铜斧,铁斧(类似砂锅)、陶瓷斧。
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炊具有了很大进步,有六格大蒸笼;精致铜火锅,以及与吸纳带锅近似的金代双耳铁锅。
明清时期:瓷器逐渐成为最普遍的餐具。
也是这一时期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瓷器不仅实现了大量生产,而且远销海内外。
质量工艺也日趋精美。
近现代: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炊具也日趋多样化。
平底锅、煎锅、炒锅、高压锅、陶瓷锅、锗陶瓷电压力锅。
锗陶瓷电压力锅又名重汤锅:利用隔水蒸炖的原理,通过水蒸气加热锗内胆,锗内胆释放远红外线烹饪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好的保留食物的营养、味道,做到保留食材“本味”,深受追捧。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山东古代炊具发展历程
山东古代炊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早的山东古代炊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这些陶器通常是用来制作陶罐和陶灶。
陶灶是一种用来烹饪食物的炊具,它通常由陶罐和木质的燃烧材料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古代炊具逐渐演变并提高了烹饪的效率。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开始出现铜质的炊具。
铜质炊具通常用于中型的烹饪,如炖煮和煎炸食物。
它们通常由铸造或锻造的方式制作而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古代炊具的发展进一步提升。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铁质炊具。
铁质炊具相比于铜质炊具更加耐用和坚固,这使得烹饪更加方便。
在炊具的设计上也出现了一些改变,例如加厚的底部可以更好地保持热量,并且火候的控制更加精准。
进入宋代和明清时期,山东古代炊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
出现了更多的精细瓷器炊具,这些炊具不仅美观,而且烹饪效果更好。
瓷器炊具的出现,使得山东的烹饪文化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更多的炖锅和砂锅等用于慢炖烹饪的炊具。
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山东古代炊具的发展也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出现了更多的金属炊具,如不锈钢和铝质炊具,这使得烹饪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电磁炉的出现也改变了炊具的使用方式,使得烹饪更加安全和节能。
总的来说,山东古代炊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陶器,经过了铜质炊具、铁质炊具和瓷器炊具的演变,最终进入了金属炊具和电磁炉的时代。
这些演变使得炊具的烹饪效率和便利性不断提高,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饮食的不断追求和改进。
铁锅的历史铁锅的历史一、铁锅的起源铁锅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烹饪器具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铁锅。
这一时期的铁锅多为铸铁制成,形状和大小不一,但主要用于煮、炖、蒸等烹饪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锅逐渐成为中国厨房的必备器具,并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二、铁锅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多为铸铁制成,形状和大小不一,但主要用于煮、炖、蒸等烹饪方式。
2.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在形状和大小上逐渐统一,出现了圆底铁锅和平底铁锅等不同形状的铁锅。
同时,还出现了带有手柄和盖子的铁锅,方便了烹饪操作。
3.唐宋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夹砂铁锅和熟铁锅等不同材质的铁锅。
同时,还出现了炒、炸、煎等新的烹饪方式,铁锅的形状和大小也更加多样化。
4.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铁锅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形状和大小也更加统一。
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用于煎炸的平底铁锅和专门用于煮炖的圆底铁锅等不同用途的铁锅。
三、铁锅在各国的使用情况铁锅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本,铁锅被称为“雪驮”,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烹饪器具。
在韩国,铁锅被称为“菊火锅”,是韩式料理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在印度,铁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印度北部地区。
在欧洲,铁锅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厨房中必备的烹饪器具之一。
四、铁锅的制造工艺及技术变革铁锅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铸铁、熟铁、夹砂等步骤。
在古代,铁锅的制造工艺比较简单,多为手工制作。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铁锅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现代的铁锅制作多采用机械加工和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也不断地应用到铁锅的生产中,如高强度轻质材料、表面涂层技术等,使铁锅的性能和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铁锅在烹饪中的地位和作用铁锅在烹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铁锅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和均热性,能够保持菜肴的温度和口感,同时也能使菜肴更加均匀地受热。
中国古代烹饪方法的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烹饪也有着不凡的历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鉴于当时的炊具所限,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到了夏商周,烹调原料显著增加,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具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徙,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
铁质锅釜开始崭露头角,同时动物性油脂和调味品也日渐增多,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蜜渍、油炸点心等小吃。
最为重要的是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
秦汉魏晋南北朝(221—589)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
在烹调技法上,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的烹调有齑,鳆,脯腊,羹肤肤,蒸,煎消,菹绿(泡酸菜),炙,奥糟苞,饧脯等大类;每大类又有若干小类,合计近百种,这是一大进步。
特别是在铁刀、铁锅、大炉灶、优质煤、众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颖脱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国烹饪更上层楼。
现今常用的30多种烹调法中,油烹法约占60%以上;从中不难看出,汉魏六朝发明油烹,其影响是何等深远。
中国烹饪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金元(589-1368)。
由于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引发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首先,工艺菜式勃兴开始发展,包括食雕冷拼和造型大菜。
其次,特色地方风味开始出现,不少餐馆首次挂出"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素食"的招牌,供应相应的名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