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不退位减》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2.64 KB
- 文档页数:5
2.3 不退位减
1.看图列算式。
2.改错。
3.列竖式计算。
35-12= 86-42= 98-46= 65-41=
4.一艘玩具轮船比一辆玩具坦克贵多少元钱?
答案:
1. 45-3=42 64-42=22
2. 45 59-37=22 45
3. 23 44 52 24
4. 47-13=34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不退位减
课题 不退位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通过奥运金牌榜这一令人自豪的现实情境引出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3.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而且也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设计在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出不同的算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经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含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方法。
2.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算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2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6分钟)。 1.出示主题图——奥运金牌榜,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从什么地方看出中国赢了?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例1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先组织学生解决加法问题,再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质疑应如何计算,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景图,对了解到的信息畅所欲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不退位减
课题 不退位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 明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通过奥运金牌榜这一令人自豪的现实情境引出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3.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而且也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设计在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出不同的算法。
学习目 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经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 习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含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方法。
2.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算理。
学 前教具准备:PPT课件 准 备 学具准备:小棒 圆片
课 时 1课时
教 学环 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6分钟)。 1.出示主题图——奥运金牌榜,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从什么地方看出中国赢了?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例1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先组织学生解决加法问题,再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质疑应如何计算,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景图,对了解到的信息畅所欲言。
生1:我了解到:___________________
《不退位减》同步练习
1、算式87-34不可能表示( )。
A.87比34多多少 B.87与34的和是多少 C.34比87少多少
2、得数大于40的算式是( )。
A.82-31 B.21+18 C.59-27
3、最接近56的算式是( )。
A.77-15 B.95-43 C.86-14
4、树上有39个苹果,摘下15个,还剩( )个。
A.14 B.15 C.24
5、商店卖化肥,上午卖出46袋,下午卖出59袋,上午比下午少卖出( )件。
A.59+46 B.59-46 C.59-46+59
6、比73小21的数是( )。
A.52 B.54 C.94
7、一个数加上23等于45,这个数是( )。
A.68 B.62 C.22
8、差是44的算式是( )。
A.29+16 B.79-35 C.98-44 ◆ 选择题 9、下面算式中,得数的十位是6的算式是( )。
A.96-35 B.96-38 C.87-15
10、小李身高7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90厘米。
A.14 B.24 C.16
1、填表。
2、填一填。
59-35=_______, 59-36=_______, 59-37=_______, 59-38=_______。
3、填写下列各空。
87-37=_______, 87-15=_______, 87-26=_______。
4、完成表格。
5、写一写,算一算。
已知只一个签字笔3元,一个篮球95元,签字笔比篮球便宜多少钱?应该这样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共 9 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不退位减教案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18页情境图及习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及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习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减法做铺垫。
(二)核心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笔算减法法则,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根据问题找出相关信息并能正确列式解决。
2.通过口算或操作等活动,探究36-23的计算方法,能说出算理,并正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3.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第 2 页 共 9 页 (五)学习难点
理解计算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教学课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课堂小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课时作业、两种颜色的小圆片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口算:35-2= 35-20=36-8= 40-5=
笔算:36+22=32+8=56+27=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出示主题图
思考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意识真强!
思考2:要解决“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式:36-23
活动1:尝试计算。
师:请大家尝试解决。也可借助小圆片图边看、边画,用竖式写
第 3 页 共 9 页 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生活的情景中筛选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借助直观图理解算理,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020-2021年人教版数学上册 说课稿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9至2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首先出示中国和美国代表团在奥运会获得金牌枚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而后通过直观演示,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2020-2021年人教版数学上册 说课稿
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中国和美国代表团在奥运会获得金牌枚数的情景,生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1减6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减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
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
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
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
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
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
计算。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退位减(掌握运用)
问题(1)导入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教材19页例2)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并列式
求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就是求51比36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51-36。
2.探究51-36的计算方法
(1)借助摆小棒计算。
(2)用竖式计算。
5 1 5 1 5 1
- 3 6 → - 3 6 → - 3 6
5 1 5
代表团 金牌数
中 国
51
美国 36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11-6=5,5写在得数的个位上。 十位上5退1剩4,4-3=1,1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2
3.解决问题
51- 36 =15
4.讨论51-36从十位减起是否方便
释疑:如果51-36从十位减起,十位上的5减3得2,先将结果2写在十位上。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十位上就应是4减3而不是5减3,十位上的差应是1,而不是2。因此退位减不应从高位减起。
问题(2)导入 50- 24=____(教材19页例3)
过程讲解
1.算式分析,明确算法
这道题是有关被减数的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它的算法与其他退位减法的算法相同。
2.计算方法 10 4
5 0 5 0 5 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不退位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同学掌握直接拨珠的不退位三位数减法的珠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口算和珠算互相检验。
2.继续培养同学多种感官协调动作的能力。
3.培养同学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在实际计算中,继续让同学体会珠算的直观与便利,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能直接拨珠的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珠算方法。
教学难点
按要求各感官协同运作,正确进行珠算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大算盘
学具:每名同学一个小算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拨珠方法和数位:
在算盘上拨上下面各数,再拨去。
335 123 212
要求同学先独自边说数边拨珠,注意指法要正确,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拨上、拨下各数时的指法和所拨的数是否正确。
2.复习珠算加法:
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51+23 212+136 210+608
要求同学先独立珠算,写出得数,然后指名在前边大算盘上珠算这三道题,其余同学判断正误。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2 页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珠算加法的?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练习了两、三位数的不进位珠算加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三位数的不退位珠算减法。
板书课题:不退位减法(1)
(二)教学例1、
1.教学例1
(1)板书:例1 用珠算计算 335-123
(2)指名读题
(3)板书:335-123
教师引导同学由珠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类推,得出做珠算减法,也要在算盘上定好个位,拨上第一个数即被减数后,从高位减起。
板书:1.在算盘上定好个位;
2.拨上被减数后,从高位减起。
2.4 退位减
1.填出十位上的数。
2.竖式计算。
74—59= 86—38= 60—56= 62—7=
3.下面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方框里可以填几?
5.
答案: 1. 2 1 7
2. 15 48 4 55
3. 不对34 不对40 不对79
4. 75-22=53 71-22=49
5. 54-27=27(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说课稿
教学内容设计:
课本第19页的例题2、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2、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笔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会列竖式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各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的算理。
教具准备:
小棒、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人,相对而言,本班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村子,导致在课堂纪律上,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课堂设计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口算:
13-5= 18-9= 16-9= 15-8=
2、列竖式计算:
52-21= 34-20= 79-37=
(以上两题设计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一年级接触的十几减几的计算能力和上一堂课当中学习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课件出示)课本第17页的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提问,教师重点板书: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同时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第04课时_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04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需要能够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判断。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和判断错误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计算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正确地进行计算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计算方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不退位减法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第【1】篇〗
说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第【2】篇〗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教学设计与意图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和笔算的算理和方法,并能进行相应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借助计数器、小棒等学具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第【1】篇〗
一、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教育学具准备
挂图、实物投影仪、小黑板。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发现问题。
这是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一张。①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吗?②你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③你能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自由设问,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56+52 56-2256-18
56+18
2、复习旧知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56+52、56+18),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笔算加法的方法来解决,现在就请大家来算一算。一、二大组做第一题,三、四大组做第二题。请两位同学上来做或做完后看学生作业本。
算好之后同桌互相说一下笔算加法要注什么。
师总结:笔算加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们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3、新知识。
①那56-22又该如何解决呢?
可以口算,口算是多少?
可以笔算?
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②请在你自己的练习本上笔算56-22。
教师参与讨论,指导计算。
汇报交流。
你是怎样笔算的?
展示学生笔算作业。
师总结:像两位数加两位数一样,先要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起。
4、巩固。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们同学好像掌握了,那我们就来练习几道题,让老师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47-15、89-6
展示学生作业。大家一下说计算过程:47-15,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7-5得2,十位上4-1得3,得数是32,所以47-15得32。
全对的举手,表扬自己。
5、改错。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别的小朋友做的题目,我们来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
用手势来告诉老师。
876353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列竖式笔算加法之后,是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为后面学习多位数减法做好铺垫。不退位减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掌握运算的顺序必须从个位减起,这也为后面学习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不退位减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加法后进行学习的,对竖式的列法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理解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道理,因此本节课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把笔算加法迁移到笔算减法上来。
(根据以上分析,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列式计算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2.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使学生由加法笔算知识迁移到减法笔算,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说教法。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观演示法,通过摆圆片的教法,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等互动对话交流,理解笔算减法中的“对位”问题。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讲授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贯穿全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不退位减》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不退位减》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通过引入不退位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减法运算能力。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生动的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对于减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往往会因为不退位而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提高自己的减法运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退位减的概念,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不退位减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细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退位减的概念,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不退位减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动画和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不退位减的概念。 2. 讲解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所学的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4. 总结提高:通过总结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和总结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可以设计成不退位减的计算步骤,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不退位减的运算过程。
八. 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运算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对于本节课,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以及学生在练习中的困难点在哪里,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等。
知识点儿整理:
1. 不退位减的概念:不退位减是指在进行减法运算时,被减数的每一位都大于或等于减数的对应位,因此不需要进行退位操作的减法。
2. 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在进行不退位减的运算时,从个位开始,将被减数的每一位与减数的对应位进行相减,如果被减数的某一位小于减数的对应位,则需要向前一位借位。如果被减数的每一位都大于或等于减数的对应位,则不需要进行退位操作。
3. 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在进行不退位减的运算时,如果被减数的某一位小于减数的对应位,则需要向前一位借位,借位后的结果等于原结果加上10。如果被减数的每一位都大于或等于减数的对应位,则不需要进行退位操作,直接相减得到结果。
4. 不退位减的计算步骤:
a. 比较被减数和减数的最高位,如果被减数的最高位小于减数的最高位,则需要向前一位借位。
b. 从个位开始,将被减数的每一位与减数的对应位进行相减,如果被减数的某一位小于减数的对应位,则需要向前一位借位。 c. 如果被减数的每一位都大于或等于减数的对应位,则不需要进行退位操作,直接相减得到结果。
d. 得到最终结果,如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运算或验证。
5. 不退位减的计算例子:
a. 例如,计算 345 - 234,从个位开始相减,5-4=1,4-3=1,3-2=1,不需要退位,得到结果 111。
b. 例如,计算 456 - 321,从个位开始相减,6-1=5,5-2=3,4-3=1,不需要退位,得到结果 135。
6. 不退位减的运算练习:进行不退位减的运算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7. 不退位减的应用拓展: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位数的减法,还可以推广到更高位的减法运算。例如,计算 1234 - 567,可以先从个位开始相减,4-7不够,需要向前一位借位,得到13-7=6,然后再进行更高位的相减,得到结果 667。
8. 不退位减的运算技巧:在进行不退位减的运算时,可以先将被减数和减数的每一位进行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相减,如果被减数的某一位小于减数的对应位,则需要向前一位借位。在借位时,需要注意借位的操作和进位的情况。
9. 不退位减的运算错误分析:在进行不退位减的运算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有不退位错误、借位错误、忘记借位等。对于这些错误,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10. 不退位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不退位减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不退位减的运算规律。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动画和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以上是关于不退位减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同步作业练习题:
1. 请判断以下减法运算是否为不退位减,如果是,请直接写出结果;如果不是,请进行退位操作后写出结果。
a. 235 - 123
b. 456 - 321 c. 789 - 654
d. 567 - 432
2. 请完成以下不退位减的计算。
a. 145 - 76
b. 378 - 249
c. 901 - 827
d. 632 - 510
3. 请根据以下不退位减的运算结果,填写缺失的数字。
a. 1 _ _ - 1 _ _ = _ _ _
b. 2 _ _ - 2 _ _ = _ _ _
c. 3 _ _ - 3 _ _ = _ _ _
d. 4 _ _ - 4 _ _ = _ _ _
4. 请完成以下不退位减的计算,并填写答案。
a. 1234 - 5 _ _ _
b. 5678 - 2 _ _ _
c. 3456 - 1 _ _ _
d. 7890 - 3 _ _ _
5. 请判断以下减法运算是否为不退位减,如果是,请直接写出结果;如果不是,请进行退位操作后写出结果。
a. 234 - 125
b. 456 - 312
c. 789 - 654
d. 567 - 431
6. 请完成以下不退位减的计算。
a. 1456 - 732
b. 3789 - 2476
c. 9012 - 8267 d. 6325 - 5109
7. 请根据以下不退位减的运算结果,填写缺失的数字。
a. 1 _ _ - 1 _ _ = _ _ _
b. 2 _ _ - 2 _ _ = _ _ _
c. 3 _ _ - 3 _ _ = _ _ _
d. 4 _ _ - 4 _ _ = _ _ _
8. 请完成以下不退位减的计算,并填写答案。
a. 1234 - 5 _ _ _
b. 5678 - 2 _ _ _
c. 3456 - 1 _ _ _
d. 7890 - 3 _ _ _
a. 112 b. 135 c. 835 d. 145
a. 72 b. 129 c. 672 d. 122
a. 1 4 5 - 1 2 3 = 0 2 2
b. 2 3 7 - 2 4 9 = 0 0 8
c. 3 7 8 - 3 2 1 = 0 5 7
d. 4 6 3 - 4 3 2 = 0 3 1
a. 1234 - 5 1 2 3 = 7 2 3
b. 5678 - 2 7 8 9 = 3 9 8
c. 3456 - 1 4 5 6 = 2 0 0
d. 7890 - 3 8 9 0 = 4 0 0
a. 112 b. 135 c. 835 d. 145
a. 1456 - 732 = 724
b. 3789 - 2476 = 1313
c. 9012 - 8267 = 745
d. 6325 - 5109 = 1216
a. 1 4